第650章 戊卷 授道,傳師
見過了宣尺媚口中所說的天才,陳淮生也有些驚豔的感覺。
毛冉,才九歲,貌不驚人,先天靈根,入門不到十日,但已然入道,煉氣一重舉步而過。
用靈覺感應查探過對方的根骨,陳淮生也不得不承認,只怕這個小丫頭的稟賦真的比宣尺媚還要好。
雙靈根,金火二性,但看這雙眼瞳就能知曉一二,剛銳中透露出幾分勃勃,靈動而堅毅,一個女孩子有這樣的稟賦,委實罕見。
不過再好的稟賦也需要資源、功法和時間來兌現,現在這個小丫頭還剛入門,陳淮生清楚宣尺媚的好勝心思,也想要爲她自己培養出一個不遜於她自己的天才來。
“有時間去臥龍嶺那邊藏經閣裡爲她選幾冊合適的基礎功法吧。”陳淮生離開時,吩咐躍躍欲試的宣尺媚,“但記住,欲速則不達,打好根基纔有利於她日後更好的發展,不要揠苗助長。”
瞟了一眼跟隨在自己身旁後走着一臉不服神色任無垢,陳淮生有些好笑,這丫頭的心思也太明顯太敏感了吧?
“怎麼,覺得我判斷不對?”
“弟子不敢,毛冉天賦的確很高,但尺媚姐也把她吹得太強了。”任無垢抿了抿嘴,嘴角還掛着幾分倔強不甘的表情。
已經滿了十八歲的她早就不是幾年前那個身材瘦削單薄的小丫頭了,全身上下都洋溢着蓬勃欲發的昂揚鬥志。
這幾年裡陳淮生都從未虧待過她,無論是靈植還是獸肉,以及後續的靈魚都是儘可能的滿足,可以說如果說當初在鄉間只是一個隱藏在茅草中的嫩芽,那麼現在她就已經成長成爲一株鮮潤欲滴地青芝了。
一時間陳淮生都有些恍惚,他印象中似乎去年來到大槐山時,似乎無垢都還有幾分青澀氣息,怎麼一年過去,青澀幾近褪完,取而代之的那份生機盎然和桀驁野心躍然於前。
“哦,我覺得尺媚說得很客觀啊,毛冉的確稟賦很好,雙靈根的靈性極強,我靈覺能感知到,而且她的道骨凝實,遠超她這個年齡,這也很不簡單了,假以時日,選擇合適的功法,我覺得十六歲之前進階煉氣高段是大有可能的。”
陳淮生誇獎之餘,也順帶提到了任無塵:“無塵今年十五了吧,煉氣四重,我看衝擊煉氣五重不是問題,無垢,你呢?”
聽到陳淮生提及自己弟弟,任無垢心中稍微舒坦一些,又問及自己,她咬了咬牙:“師尊,弟子今年也能有機會突破煉氣中段,不過……”
陳淮生明白任無垢的未盡之意,點點頭:“你好好修行,我自然有安排。”
“弟子無須師尊特別安排,但無塵那裡,……”任無垢擡起姣靨,滿臉期盼,“趙師叔一直在閉關,無塵現在也很刻苦,弟子相信日後無塵的成就修爲一定能遠勝於弟子,也會比毛冉更強,……”
還記着毛冉,陳淮生也忍不住微笑搖頭,這丫頭還真的是心眼兒小,宣尺媚多誇讚了幾句,就讓這丫頭醋意大發了,深怕自己弟弟被忽略了。
“錐處囊中,其末立見,無垢,你擔心什麼?”陳淮生笑了起來,“我覺得我和嗣天對無塵的前景可比你這個當姐姐的要看好得多啊。”
“可是看好的話,那師尊就該和趙師叔多栽培無塵。”任無垢咬着嘴脣:“弟子總覺得師尊和師叔對無塵更是放任自流了,……”
“無垢,這你卻不知道了,大道無形,若是太過於指導約束,反而會限制無塵的自我成長。”陳淮生放慢腳步,“包括你在內,我都沒有刻意地約束你,功法經訣,你儘可以觀閱,如何選擇,爲師可以給你一些方向性的建議,但最終決定要看你自己的感覺,就相當初吳師伯對爲師所作的那樣。”
二人一路行一路談,感覺得出來,任無垢的心情似乎變得好了許多,尤其是這種只有二人獨處的時候。
陳淮生還是覺得自己這一年太過於專注于山中防禦和自身修行事務了,所以的確有些忽略了其他人的修行,包括虞弦纖、凌凡、許悲懷、任無垢、雲蕾以及趙良奎和魏武陽這些人原來自己最熟悉最親近的人了。
之前也是迫不得已,但現在自己可以稍有餘暇來關注這些最早追隨自己的人的進境。
“凌凡和悲懷情況不錯,你二人道骨有了長足的壯實,靈根保持着靈動活性,經脈暢達,血髓凝沉,……”
陳淮生很是花了一番靈覺神識來爲凌凡和許悲懷探察,這種細緻入微的探察既需要對方絕對的配合,同時也相當耗用施法者的靈元,除了師徒、夫妻、父子之間,幾乎不會用這種方式。
同時也對施法者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求施法者的功法經訣有了足夠的理解認知,同時在靈識上有這超卓的細膩敏銳感知力。
陳淮生也是在對《紫陽內煉要術》和《靈寶明黃經》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認知之後,纔敢啓用這種神識感知察術的。
紫陽內煉要術對靈元內煉很高要求,自然就對整個靈境修行的理解要求很高,而《靈寶明黃經》中的吳越註疏對淬骨有獨到見解,同樣也要求對滋壯道骨有較高的造詣。
陳淮生也是不知不覺中開始從實操到領悟,再到總結和提煉,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再結合對最早混元訣的研習分析,纔敢來嘗試。
“凌凡下一步可能側重於在血髓的昇華上下下功夫,我知道你們的經訣功法都很全面,那麼擇其專行,適當放縱其他,這樣可能會效果更明顯,……”
“悲懷這邊沒有太多,均衡發力即可,實際上你們已經到了邊緣,就差那一步,你們可以嘗試着在野地中感悟,嗯,不必分白晝黑夜,也不拘於天氣,有時候雨中,霧靄,蟲鳴,草長,都能給你們帶來不一樣的感覺,……”
陳淮生努力地想要把自己在修行中的一些領悟感知傳導給他們,未必一致,但也可能是一種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