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節 袍哥人家

《大山之子》——第二部 《商殤?

第14節 袍哥人家

七月的成都,正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節。

三河舵爺於慈恩,帶了十二歲的獨孫孫於信達,到得成都府。

老爺子本來的打算,自家的小孫孫麼,就在望山書屋,跟着蔣先生識文斷字就行了。耐不得這蔣先生,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勸道:“你這小孫孫,我是無法爲師哩,再呆在咱望山書屋,恐誤了人生哩。”

老爺子一向果決。十萬百萬的生意,略一思索,便有決斷;就是見得兩軍對壘,刀光劍影,險象環生,也不曾眨過眼的。蔣先生這一說道,卻讓他失了計較。

這小孫孫,小小年紀,卻是知書識理,乖巧伶俐,每晨問好,每晚請安,承歡膝前,於老爺子的內心,自是欣慰得很。

可要送了外出,人地兩疏,小孫孫畢竟年幼,便受那孤單漂泊之苦,老爺子內心,卻又是老大的不痛快了。

蔣先生見識得多了,一眼便窺破了於老爺子內心所思,捋着鬍鬚,盯了老爺子:“嗬嗬,老哥子,你可曾聽說,溫室裡,能長出棟樑之木?”

這道理,於老爺子自是深知的。

爲着小孫孫的前程,更爲着家族的未來,於老爺子便狠下心來,決意上這成都府,替小孫孫尋個好先生。

既是奔着尋師而來,按了常理,自當四處打探,尋塾問館,探尋名師纔是正經。但這於老舵爺,第一事兒,卻是帶了小孫孫,東遊西逛,拜訪起地方人物來。

拜訪的第一個人物,是王三爺——成都府“忠義社”袍哥老大,王三爺。

袍哥?啥東西?

追源溯流起來,四川袍哥乃源自山東一帶。

最初,幾戶相好的人家,協商起來。誰家都有難處哩,誰家都會遇到坎兒哩,咱幾哥們,拉扯一把,互助互援,共度時艱。

這種幾家幾戶湊合而成的小社團,比起一家一戶的單打獨鬥,顯是實用有效得多,特別是災荒病困時節,更顯出其巨大功能,便漸漸擴散開來,擴容起來,幾十幾百戶,再擴容,便幾千上萬戶的結社組團,那陣容,可是任何官府任何衙門,都小覷不得的。

哈哈,這不純純的互助組織麼?但是,到得明朝中期,便有懷了別意的人兒,往這純純的結社裡,摻入了宗教性質的東西,便變了味兒。時值土地兼併嚴重,許許多多的小土地者紛紛破產,社會矛盾尖銳起來。在山東韓城,便有了白蓮教起義。

這白蓮教,可是鬧得大哩。朝廷認起真來,派了大兵鎮壓。要能抗得過哩,便與官軍打上一打,要是抗拒不得哩,便偃旗息鼓。自大明到大清,前後凡六百餘載,就沒消停過。

後來,這股風,吹進咱天府之地來,落得地,生得根,開起花,結起果,便有了咱四川版的“白蓮教”。更有粗通文墨的窮學究,想起“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古詩句來,便換了個名兒,謂之“袍哥”。

哈哈,這樣說來,四川袍哥,不是很有點“黑社會”的味兒麼?對頭,正是明清兩朝,以至民國時期的“黑社會組織”,只不過是四川版的“鄉土黑幫”罷了。

到得清朝中期,“四川袍哥”已是聲名赫赫,包容了各色人等。上至官員衙役,綠營兵勇,下至販夫走卒,商紳田夫。平時呢,表面呢,都有正經營生,背了陽光,暗地兒裡,便是袍哥了。

入這袍哥,一要受舵爺指派,盡一些袍哥會員之責,二呢,還得按月繳納規費。既是如此,爲何還要入這袍哥呢?

嘿嘿,當然是有所需有所求的啦。這些個入了會堂的袍哥人家,是受袍哥組織保護的,小到捱罵受氣,大到吃虧捱整,甚至於冤啦屈啦的,找官府,不一定緩得了事兒,倒是這袍哥組織,替了出頭,便能舒得急伸得冤。

那些個混混兒地痞兒,自然是個個都要爭做這袍哥的。這些人兒,平時沒有正經營生,便是專職的袍哥了,打探消息,哄騙欺詐,打架鬧禍,惹事生非,是其主業。

這樣一說,大夥兒可能多少明白了一些。

要想探聽消息麼?當地袍哥。

要想安身立業麼?當地袍哥。

要想消災彌難麼?當地袍哥。

要想惹事兒麼?自然,第一便是找當地袍哥。

本來麼,袍哥這東西,剛傳入四川,還是純互助性的民間社團,組織極其鬆散。後來,便有有心人,用了心思在這上頭,着意打造起來,架構完善起來,分工細緻起來,形式複雜起來,管理嚴厲起來,能量便大了起來,乃至於能與官府抗衡,鼎足而立。

譬如行船,需得一艄公,把了船行方向。咱這四川袍哥,雖是鬆散,一地一袍哥,一地一堂口,總得有個頭兒,把了方向。這個把着方向的頭兒,便被形象地稱作掌舵大爺,簡稱舵爺。

舵爺之下,便是“五爺”,全稱“紅旗五爺”。受舵爺之託,代爲處理會堂的日常事務。

五爺之下乃是七爺。如果受了舵爺之命,這個七爺可以跳過五爺,直接代表舵爺處理堂務。說穿了,紅旗五爺權力太大,舵把子大爺便另設了“七爺”備胎,實爲掣肘。

五爺七爺之下,便是“十三爺”了。這十三爺,聲名並不昭著,卻是一衆會員俱懼的人物,因爲這個十三爺執掌着刑堂,專做一些隱秘事兒,對外一般是不透露身份的。

至於那些“副堂主”之類的,有些堂口,封作“九爺”,其實,不過名號而已,不掌實權的,很有些“名譽副官”的味道。

四川袍哥,始終沒形成全省性的大堂所,各地結社自立,分掌一地,各行其事,而且各地的袍哥堂口,名號往往也不一樣,譬如,重慶碼頭的“忠義社”,咱三河縣的“誠義社”,成都府的“三義社”。名號各異,但這“龍頭舵爺”、“紅旗五爺”、“刑堂十三爺”的名號位次和職能,卻是大體相同的。

川蜀各地的袍哥雖是各擁堂主,各施其事,但其祖師爺卻是同一個:武聖關二爺。爲諱這“關二爺”,任何堂口,均無“二爺”之位。

袍哥人家,對那忠心護主的常山趙子龍,也是敬重得很的。五虎上將中,趙雲排在第四,一說,趙雲在一衆兄弟中,排行老四,小名趙四。因此上,各堂口,也無“四爺”之位。

Wωω● тt kдn● ¢○

各地袍哥堂口均有舵爺、三爺、五爺、九爺等位,均爲單數,絕無雙數之爺,何也?問之伍玉平,答曰:無知;詢之於小山,答曰:無知。老叔我閱盡古今之書,結果:無知,因爲實在沒有記載,一言半語都沒有。

各地舵爺執掌一地,權勢自是沒得說的,威風更是沒得說的,不是哪個都能見到得,規矩大得很。

第一關,先得拜見“知賓”。雙方甫一見面,做些手勢,說些暗語,確認對方的身份,袍哥組織內稱“切口”,很有些密探暗語的味道。

知賓確認對方身份無誤,再引見給紅旗五爺,如是一般的事兒,五爺自行處理了便可,如果重大事項,超了紅旗五爺的權限,便由紅旗五爺引見給舵爺。

遞名片,對切口,拜山頭,呈謁禮,定日期,這些事前的準備工作,於家老總管袁其隆,都已辦得妥妥的了。

回說成都府“三義社”袍哥老大王三爺,聽得紅旗五爺報說,三河於舵爺,第二日上午來訪,便把一應雜事兒都推了。

第二日,一打早,王三爺便立在了門外大街上,專候着於舵爺,雖是豔陽高照,汗流浹背的,卻是顧不得,只把個眼光,四下裡逡巡。

已時,眼見得於慈恩領了小孫孫,一衆護着,遠遠地行來。王三爺緊跑前去,打拱作揖,導着前行。

王宅,果是氣派。排開朱漆又門,便是寬寬廣廣的內壩。十數精壯漢子,分立兩旁,都着青一色的藏青綢緞,束着袖口,打着綁腿,腰間西洋短槍,背上一把大砍刀,繫着耀眼的紅綢帶,一個個的,挺了腰板,雙手叉腰,目不斜視,精神得很。

這是袍哥堂口迎接貴人的排場,衆人都是見過的。於慈恩背了雙手,信步而行,小孫孫也背了雙手,尾隨着,東瞧瞧西瞅瞅的,全然當做稀奇來看。

進得正堂,於慈恩左手抱右手成拳,行起江湖禮節。

王三爺慌了,彈起來,一把扯了於舵爺,按坐在主賓之位:“唉呀唉呀,我的老哥哥,幹啥呢幹啥呢?這等虛禮,可適於老哥?你這一整,豈不折殺了小弟?”

客隨主便。既是王三爺的意思,便免了客套。

沒了虛禮,主客隨意起來。品着極品香茗,閒話些江湖趣事。

談到正事兒,於慈恩說,咱家小孫孫呢,年方十二,聽得塾師道來,腦袋瓜麼,還勉強過得去。老哥我呢,便從了先生之勸,送來成都,尋個好館。只是麼,咱三河,隔着成都府老遠的,人地兩生,甚是不便。所以麼,尚請王老弟費費心,照應一二。

王三爺把個胸脯拍得山響:“哈,說啥費心不費心的呢?老哥哥的事兒,便是小弟的事兒。這事兒,小弟不知也就罷了,既是知道了,豈敢不竭心盡力?老哥哥也不必多說了,小弟只給哥哥一句話:袍哥人家,紮起!”

滿堂一衆手下,全都木樁一樣地侍立在側,聽得舵把子王三爺這話,全都“啪啪”地拍起胸脯來:“紮起!紮起!”

“紮起”,這詞兒,大家懂噻。

——四川土話,袍哥口頭禪。意思嘛,袍哥人家,最是義氣,絕不拉稀擺帶,絕不推三阻四,絕不瞻前顧後,絕不言不由衷。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義字當頭,急人所難,言出必行,是謂“三義”。

第33節 重慶之行第159節 崇明敘事第146節 重慶碼頭第90節 西洋技師第44節 吳疆哥哥第107節 驚魂始定第100節 此去自貢第136節 仙女是誰第165節 來了炮船第01節  金氏之祖第85節 意外之喜第36節 縣衙戲耍第24節 黃維風第115節 萍兒探女第144節 路易主刀第119節 醉仙酒樓第115節 萍兒探女第04節 走商之名第34節 黃家二少第156節 教士問罪第45節 葉兒妹妹第169節 協統大人第126節 幕後推手第82節 不若那地第128節 疑神疑鬼第171節 大美二美第01節  金氏之祖第28節 大話《三國》第28節 大話《三國》第171節 大美二美第13節 大話西遊第38節 西洋傢俱第07節 義女虹兒第101節 葉家別屋第129節 梅子回家第46節 花燭之酒第95節 洋玩意兒第43節 先聲奪人第121節  不賣與你第61節 月圓之夜第12節 望山書屋第60節 全城掃除第102節 鹽溪風光第152節 洪雅沉船第127節 戰時軍鹽第160節 嚇死萍兒第76節 又見三絕第150節 閒說哈哥第115節 萍兒探女第146節 重慶碼頭第123 藏南事發第60節 全城掃除第109節 堂倌作怪第69節 持家不易第128節 疑神疑鬼第08節 丁家舉人第45節 葉兒妹妹第105節 尋着大姐第37節 不見花姐第53節 劉忠說勢第08節 丁家舉人第83節 謀定而動第123 藏南事發第22節 太爺之憂第54節 知縣拜年第83節 謀定而動第142節 夫妻夜話第95節 洋玩意兒第43節 先聲奪人第81節 城郊有地第150節 閒說哈哥第98節 自貢葉家第111節 一樹桃花第65節 談判(一)第172節 黑白通吃第37節 不見花姐第24節 黃維風第39節 再訪蔣宅第62節 強人剪徑第84節 謀生之計第120節 大盛餘商號第86節 蔣家開店第51節 縣衙對質第139節 曾姥姥爺第54節 知縣拜年第108節 好個胡媽第66節 談判(二)第14節 袍哥人家第44節 吳疆哥哥第105節 尋着大姐第139節 曾姥姥爺第10節 虹兒作妾第130節 西洋石灰第99節 共營鹽井第74節 主教逛街第100節 此去自貢第167節 哈哥其人第38節 西洋傢俱第127節 戰時軍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