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地方寒冷,也不太適合進行農業開發,加上探索船也沒有好運氣到直接在海邊就發現了金礦,因此,帝國對這些地方的處理態度就是,移民開發之類的以後再說。
先豎個石碑確認主權再說。
所以,雖然上述地區,一個大唐子民都還沒有,但是大唐帝國已經是毫不客氣的把上述地區都劃歸爲帝國領土,上述區域,通通歸屬東北省管轄!
如今帝國的東北省,雖然民衆也就那麼幾十萬人,但是管轄的疆域可是相當的大,遼東、遼西以北,一直到北冰洋的所有區域,甭管是黑龍江區域還是外興安嶺區域還是苦兀島,又或者是勘察半島,都是歸屬東北省管轄。
嗯,雖然說,如今的大唐人還沒能涉足上述的絕大部分區域,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都是帝國領土。
但是東北戰役展開後,海軍方面發現,自己也能摻和進去,先登陸海參崴,然後沿着河流北上,黑龍江入海口那邊進行登陸,然後沿着河流深入作戰也是差不多的模式。
海軍的謀劃,自然不僅僅是在入海口玩個登陸,然後進入內河巡航一圈那麼簡單,海軍還有更深的謀劃。
那就是通過打通東北地區的內河航線,然後在黑龍江沿河地區築城,最後依託黑龍江進行補給和運輸,雖然到時候,築城和海軍沒啥事,但是這如果走河運,那麼到最後還是要走海運,如此一來,海軍的重要性自然也就更加重要了。
說白了,海軍就是想要在東北這一片地方突出自己的存在感,不能讓陸軍搶去了所有的光芒,所以是拼命的折騰。
不過這個計劃,還侷限在海軍內部裡,並沒有對外透露,陸軍方面也是不知道,要是知道海軍那邊正在準備折騰這些破玩意,怕是又要起什麼波瀾。
這種事,根本無法用對錯,對帝國是好還是壞來分辨,雙方只是爲了爭奪主導權以及存在感而已。
在方希同在東北折騰的時候,大量的軍事物資也是陸續被運往北方,糧食、彈藥之類的最基本物資就不說了,爲了抵禦嚴寒,軍方還準備了大量的禦寒物資,衣服,烈酒等等。
雖然說,東北戰役預計發起的時間會是在冰雪化凍之後,主要的戰役時間應該是會在夏秋時分進行,爭取在冬天到來之前結束大規模戰役。
但是戰爭的事情誰也說不好,萬一戰事大規模拖延,拖到冬天的時候,如果事前沒有提前準備大量的禦寒物資,那麼麻煩可就大了。
李軒可不願意看見自己的大軍上演德軍進軍俄羅斯時的那種尷尬局面。
所以禦寒物資是必須提前準備,而且必須是準備的非常充分。
物資陸續到位之後,東北征夷司令部也是在三月份敲定了最後的作戰計劃,預定戰役的發起時間是在四月下旬,而具體時間則是看天氣。
因爲距離和通訊等限制,所以初定爲四月下旬,而詳細的時間,下屬各軍可以自行把握,提前幾天或者推遲幾天,都是可以接受的。
根據作戰計劃,戰役最開始是會在遼河套地區爆發,大量的精銳騎兵將會提前機動到預定位置,然後戰鬥爆發之後,騎兵兵團將會迅速北上進行穿插,利用騎兵的機動性直接摧毀敵人的前哨防禦,然後分割包抄敵人的各部落,避免他們進行聯繫和進行動員集結。
而步兵的話,其實只是在後方跟進,解決殘餘部隊,然後建立並維護補給線。
是的,儘管這一次參戰的步兵部隊也是有着兩個主力步兵師,但是這個兩個步兵師的任務,依舊還是維護補給線爲主。
作戰的主力,將會是騎兵爲主!
爲了加強騎兵的戰鬥力,陸軍提前給參戰的騎兵部隊,配屬了超額的騎炮,以往騎兵炮雖然也裝備了,但是在第九軍和韃靼人作戰的情況來看,騎兵部隊自身的火力還是不足,騎兵火炮的數量不夠,其火力還是有所不足。
根據河套戰役的作戰經驗,陸軍開始給騎兵部隊加大了騎兵炮的配屬。
這些騎兵炮,都是輕型化火炮,以五斤騎兵炮爲主,而這些五斤騎兵炮,雖然是從炮兵部隊裡的五斤野戰炮裡改制而言,但是經過了輕量化改進,改進後的騎兵炮,採用了更加先進的鋼鐵,所以雖然成本高了不少,但是在保證了射程和身管壽命的情況下,重量卻是大大的減輕。
這些騎兵炮如果運用得到,足以讓騎兵部隊擁有強大的火力了!
方希同在瀋陽敲定了最後的作戰計劃後,就是把相關的情況報告給金陵方面,不過這個報告並不是說請求批准。
實際上,方希同在年初出發的時候,就已經是得到了作戰許可,可以在今年的春夏時分發動大規模的戰役。
如果說準備完成之後,還要請求金陵城方面的批准,然後才能發動進攻,這一來一回,最少也得一個月時間。
而現實裡,可不會給方希同和大唐帝國這麼多的時間。
所以這一次的方希同向金陵方面送信,只是進行報備而已,告訴金陵方面,東北征夷大軍準備在四月下旬開始正式行動了。
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當這一封信在四月十四日送到金陵城,李軒看罷後,批閱‘知道了’,隨後派了翰林院秘書處的秘書作爲天使,前往東北各軍,代替天子看望慰問參戰各部隊。
天使剛出發幾天,船隻還在海上飄着的時候,四月二十二日,坐鎮中軍的方希同正式下達了各部正式進軍的命令。
然後親自帶着中軍進入遼河套。
之所以只帶中軍,那是因爲東北各軍的作戰區域,是比較分散的,按照各部的駐地不同,他們的任務也不同,進軍的方向也是不同。
方希同自己麾下現有四個軍又一個近衛軍第一暫編旅,其中準備參戰的野戰主力部隊約有十萬,此外還有將近三萬主力以及兩萬預備師,一共大約五萬兵力駐防後方,彈壓後方,維護補給線之餘,充當戰略預備隊。
而十萬主力裡,也是分成了三部分,左翼是第十四軍下屬的一個步兵師以及一個騎兵師,總兵力約兩萬人,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奪取大寧地區,然後繼續北上,切斷蒙古左翼各部西逃的路線,同時配合中軍主力圍剿察哈爾部等敵。
右翼則是第十五軍下屬的混成旅以及一個預備師,總兵力一萬五千人,主要任務是奪取建州、雙城等東部地區。
而中軍,則是真正的主力部隊了!
五萬精銳騎兵裡,有四萬五千騎兵都是在中軍,爲此,方希同還專門組建了第一騎兵兵團、第二騎兵、第三騎兵兵團這三個臨時騎兵兵團編制,第一騎兵兵團擁兵一萬五千,第二騎兵兵團擁兵一萬五千,第三騎兵兵團擁兵一萬。
如果不分別設立騎兵兵團的話,方希同還真不好直接指揮這麼多的騎兵部隊,這裡頭光光是騎兵師就有四個,獨立騎兵團將近十個呢。
而步兵部隊,則是有一個步兵師,兩個混成旅(包括近衛軍第一暫編旅),一共三萬人。
這一次參戰的各部隊因爲都是歸屬四個不同的軍,而大唐的軍級指揮機構,是屬於類似戰區的機構,不是純粹的野戰軍指揮機構,所以這一次,方希同是採取了左翼,右翼,中軍,騎兵兵團的方式來指揮部隊,而不是通過指揮軍,再指揮師的方式。
這也是,大唐陸軍繼續探討戰區和野戰軍指揮體系的一個重要舉措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恐怕東北戰役過後,軍級指揮機構就會變成純粹的野戰軍,而不是目前的戰區指揮機構了。
不過雖然有左翼,右翼之分,不過這些部隊的司令,還是以原來的各軍軍長爲主,比如左翼兵團,其司令就是第十四軍軍長,右翼兵團司令,則是第十五軍軍長。
而中軍的話,大軍雖然是方希同親自統帥,但是步兵和炮兵等部隊所組成的中軍步炮兵團指揮官,則是由第六軍軍長擔任,至於第十軍軍長,則是留守後方充當戰略預備隊司令,併爲前線大軍建立並維持補給線,後勤事關生死,這個任務和不比在前線帶兵打仗來的輕鬆。
四個軍長,一個也沒拉下,全都是兼任兵團司令!
另外還有一個值得重視的就是,這一次的三個騎兵兵團司令裡,第一騎兵兵團的司令則是在河套戰役裡立下功勞的康長寧!
這個騎兵老將,在河套戰役裡,數次正面硬抗韃靼騎兵而不落下風,甚至以少勝多,爲河套戰役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大戰過後,又是多次帶領騎兵部隊和韃靼人進行交鋒,最終這些功勞讓他獲得了帝國子爵的頭銜,同時還晉升爲陸軍中將,擔任騎兵副總監,並以副總監的名義,繼續在河套地區主持騎兵訓練,作戰事宜。
這個人,也算得上大唐陸軍裡少有的大器晚成的將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