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你不走,我走

叔公!?

李滉聽到這個稱呼,只覺得腮幫子一陣抽抽,上次就是因爲他在李如楠面前充大個的,結果被賞了一巴掌。

李滉心下惴惴的站了起來,來到大堂正中,哆哆嗦嗦的對着李如楠行了一禮:“將軍平安歸來,真是~~~~~~~~真是可喜可賀!”

李如楠看着李滉那極力諂媚的模樣,冷笑一聲道:“可喜可賀!?李某沒死在倭寇的手裡,只怕領議政大人,失望至極吧!”

李滉一聽這話,汗都下來了,偷眼看了看李如楠的臉色,見其臉上滿是冷笑,也猜不透李如楠現在的心思,趕緊道:“絕無此事,絕無此事!將軍大人爲我朝鮮而來,乃是我朝鮮的大恩人,這天下間哪有咒恩人死的道理,將軍大人說笑了!說笑了!老夫~~~~~~老夫公務繁忙,這纔沒有親自去迎接,罪過!罪過!來人!還不準備酒食,款待李將軍!”

李如楠聞言,向前走了幾步,李滉嚇得下意識縮緊了脖子,腳下卻好像不聽使喚一樣,怎麼都沒法挪動了。

“方纔李某在城外見了,我大明軍士皆是因奉了皇命,來朝鮮助爾等復國的,如今身遭重創,你們卻將這等忠勇之士,扔在荒郊野地,棄之不理,不是嫌棄他們死的慢,是什麼?”

李滉現在後悔的只想給自己幾個大嘴巴,之前幹嘛瞎了心,要給明軍什麼狗屁下馬威,現在好了,凶神上門算賬來了。

這該怎麼解釋?

看李如楠那凶神惡煞的模樣,李滉知道,今天要是說不通的話,就別想過關,過不了關,輕則捱揍,重則丟名。

李滉可不認爲自己的身份,就能成了護身符,李如楠要是想殺他的話,連眉頭都不用皺一下,到時候,就算李昖追究起來,李如楠一頂“意圖破壞抗倭大業”的帽子,扣下來,誰也說不出什麼了,他的人就算是死了,也還要頂着那個朝奸的名號。

還沒等他解釋,一個朝鮮官員就跳了出來:“這位將軍,你等既然是奉了天朝大皇帝的命令而來,如今打了敗仗,還有何顏面在這裡耀武揚威,至於城外的那些傷兵,如今我朝鮮國土淪喪,連自家人都照顧不過來,哪裡還有心思去照顧他們這些個丟了天朝臉面的殘兵敗將!”

李如楠一聽這話,氣的臉都黑了,這些個朝鮮人還真把自己當成地主老財,明軍將士都是苦哈哈的長工了。

“這個~~~~~~~~”李滉也真不愧是了在官場上打滾了這麼多年的老腹黑,居然一下子就戴上了一副驚訝的面孔,“居然有這等事,崔大人!我不是讓你好好照顧天朝兵將的嗎?你怎會如此失禮,又不來向我稟報!”

方纔還爲了李滉仗義執言的崔大人一聽這話,眼睛瞪得像牛蛋大,喉嚨裡像是塞進了一個生柿子,訥訥連聲,卻說不出一句整話。

李如楠自然也知道李滉是在推卸責任,不過這姓崔的口不擇言,更是可恨:“原來如此,倒是李某錯怪了領議政大人了!這姓崔的顯然是和倭寇勾結,意圖謀害我大明將士,領議政大人,該怎麼做,不用我教你吧!”

李滉聽李如楠的言語,分明就是要殺人了,可是這安東崔家和他們星州李家是世代的姻親,他又如何忍心,忙求情道:“將軍大人!崔大人也是一時糊塗,還請將軍大人高擡貴手啊!”

李如楠眉頭一挑,看着李滉,冷聲道:“領議政大人爲這惡賊求情,莫不是同流合污!”

早在戰爭爆發前夕,大明朝就不斷接到日本即將入侵的警訊,朝鮮也派使團前往北京爲自己辯誣,但“朝鮮勾結日本”的夢魘一直纏繞在明人的心頭。

就在朝鮮節節潰敗之際,遼東地區又在不斷瘋傳着朝鮮人假扮國王,帶引日本人前來侵略的謠言,一時間,遼東也是人心惶惶。

遼東巡撫郝傑更是寢食不安,難辨真假。這時,還是一個叫宋國臣的官員站出來了。十年前,他曾隨禮部侍郎王敬民去過朝鮮,與李昖有一面之緣。他毛遂自薦,請求去朝鮮一趟,辨別國王真假。

於是,宋國臣帶上郝傑的諮文來到了朝鮮,在宣川見到了李昖。很顯然,這個國王是真的。

不過三人成虎,朝鮮人和倭寇勾結的說法早已經深入人心,豈是那麼快就能消除的。

現在李如楠又拿這件事來做文章,李滉聞言也是一愣,看着被氣的面紅耳赤的崔姓官員,一咬牙,一跺腳:“來人!將崔丙吉拿下,推出去斬首示衆!”

現在不管是爲了他自己,還是朝鮮,都只能犧牲崔丙吉了,誰讓他方纔多嘴來着,崔丙吉見李滉要殺自己頂槓,頓時也急了,剛要說話,可上來拿人的朝鮮兵士已經得了李滉的暗示,一拳打在崔丙吉的下顎骨上,將其打得脫臼,這會兒便是有滿肚子的苦水也沒地方倒了。

不多時,一顆血淋淋的人頭就被捧了上來,李滉臉色蒼白,帶着虛僞的笑,道:“將軍大人!崔丙吉意圖謀害天朝軍兵,現下已被斬首,請將軍大人驗明正身!”

李如楠瞥了一眼,冷笑道:“領議政倒是好手段!這件事便到此爲止!”

說完,也不理會李滉,自顧自的走到了堂上的正位坐好,突然在桌子上猛地一拍,將李滉嚇得險些跌坐在地上。

“你朝鮮君臣好大的膽子!”

李滉戰慄不已,心道李如楠怎麼說翻臉,就翻臉,看來今天的日子是不好過了,忙道:“將軍大人,這又是何故?”

李如楠道:“我大明天朝派兵來你朝鮮,皆是因顧念你朝鮮小邦對大明一向恭順,助你復國,可是你朝鮮不思朝廷恩德,反倒與倭寇勾結,意圖謀害我天朝軍兵,當罪在不赦!”

李滉聞言忙道:“將軍大人!那有勾結倭寇嫌疑的崔丙吉已死,我朝鮮君臣對天朝忠心,天日可鑑,將軍大人不可如此言語啊!”

李如楠冷哼一聲道:“好!那我問你,此前你等直說平壤倭寇只有千人,可實際情況如何,倭寇兵力何止一萬,還有你朝鮮隨行兵將,一進平壤,便不知所蹤,還有人看見你國兵將與倭寇竊竊私語,分明就是早有勾結!”

李滉這些再也站立不住,跌坐在了地上,其餘的朝鮮官員也是大聲辯解,有的甚至跪在地上痛哭失聲。

“將軍大人!誤會!誤會啊!那都是下面的人辦事不利,我朝鮮君臣豈會做那背反祖宗之事,將軍大人!真是天大的願望啊!”

李滉也道:“將軍大人!我朝鮮受倭寇荼毒,仇深似海,豈會與其勾結。”

一同被帶來義州的李德馨這會兒也到了堂上,辯解道:“將軍大人,不可誤信人言,我朝鮮與倭寇之仇深似海,斷然不會與其勾結!”

當初就是這個李德馨奉了李昖的王命,前往大明乞求援兵的,李德馨即將出發時,李昖親自在宣川西門相送。

李德馨曾對天起誓:“如果請不出明軍,我便葬身盧龍水,再也不會渡過鴨綠江。”

君臣揮淚而別,隨從見之,無不動容。

李德馨晝夜飛馳,直奔遼陽,見到遼東巡撫郝傑,立即呈上諮文:“今天小邦君臣性命,全都系在天兵身上,乞求慈悲憐憫,以保小邦完整。”

李德馨此後六次上書北京,乞發援兵,無奈北京路途遙遠,音訊遲遲未來。

救兵如救火,遲緩一刻,就多一刻的危險。李德馨心急如焚,徑直走到郝傑帳下,號啕大哭,死也不肯離去。

郝傑最終被其所動,調發遼東軍隊七千餘人,令副總兵祖承訓、遊擊將軍史儒率領,又令遼東調兵參將郭夢徵率步卒五百人,廣寧遊擊將軍王守官率騎兵三百人,遼東遊擊將軍戴朝弁率騎兵一千人,通通歸屬祖承訓統領,渡過鴨綠江,救援朝鮮。

說起來,這個李德馨也是有些能耐的,三國時期劉備哭借荊州,他也能哭來大明援兵,一樣了得。

李如楠聽着一幫朝鮮官員亂糟糟的自辯,心中不禁有些不耐煩,拍了拍桌子道:“如今你等說並無勾結之事,我也不能聽你們一面之詞,既然如此,唯有請諸位隨我一通過江去,見了郝巡撫,楊總兵,當面分辨!況且倭寇得勝,兵鋒必將北向,義州城小,如何抵抗,不如暫且遷往遼東,再做區處!”

李如楠當然知道朝鮮並沒有同日本勾結,但是朝鮮人的偵探工作實在不敢恭維,他們說平壤只有一千人,實際情況是,平壤日軍近兩萬餘人,敵人分兵堅守各個要地。

距離平壤十四里外的要衝鳳山,大友義統在那裡築下了兩座寨營,小西行長、大友義統分別派兵固守。黑田長政的家臣小河傳右衛門駐紮在龍泉山,黑田長政率主力屯兵於龍泉山以南六裡處的白川城。另一猛將立花宗茂也在大友義統軍營旁邊駐兵。日軍佔據平壤城各個要道,抱團設寨,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以數千明軍之寡,去攻打由數倍強敵固守的堅城,註定是一個悲劇。

李滉一聽李如楠這是要走,登時也顧不得怕了,李如楠要是走了,朝鮮怎麼辦?這好不容易纔把天朝大兵給請了過來,這要是走了,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將軍大人萬萬不可!義州雖小,可到底也是我朝鮮的疆土,若是依將軍大人之言,遷往遼東,那麼過江之後,國家社稷,朝鮮臣民,將託付給誰?怎麼可以輕浮而作莽撞之舉?”

李如楠知道這些朝鮮人是捨不得自家的窮鄉僻壤,他們的後世子孫也把自家的東西,看的比什麼都重要,跟個車遲國王一樣,破爛流丟一口鐘都能當成國寶,還煞有介事的給排了號,真是讓人笑掉大牙。

其實這些朝鮮官員在擔心什麼,李如楠一清二楚,無非就是在擔心,他君臣全都到了大明之後,就算是日後,明軍收復了朝鮮,朝鮮也不再爲他們所有了。

早在朝鮮國王李昖到達寬奠堡之後就曾說過:願率宮嬪,內附上國。

看到沒有,這句話說得很有學文,“願率宮嬪”,也就是說李昖只打算帶着自己的女人到大明朝去享受榮華富貴,那些個朝臣,一律沒有名額,任憑生死。

單單是這人品就值得考較一番了。

只不過遼東巡撫郝傑心中有所顧忌,若是拒絕李昖內附,就會使得朝鮮無所棲依。鄰邦有難,伸出援手,義不容辭,收納李昖等人,又怕狡黠的日本人魚目混珠,後患無窮。

只得把這個燙手山芋轉給了朝廷,稱:朝鮮國王爲倭寇所敗,現在避躲寬奠堡,情願率衆入遼,應當要作怎樣的處置?朝鮮素稱大國,世代戍守大明東藩,如何一遇到倭賊,就望風而逃?彼國君臣,因社稷失守,倉猝來奔。作爲大明藩籬守臣,如果拒絕他們入境,會讓國王棲依無所,這樣就使外邦屬國失去仰賴之心。但是接納國王入遼,又事關重大。臣不敢擅自主張,何況倭奴狡詐異常,華人多爲嚮導。一旦倭奴挾詐趁虛而入,定會貽害非常。

如此層層上報,到了兵部尚書肖太亨的手裡,他也不敢自專,遂上奏明神宗:朝鮮國王,因爲兵力不足,願意率衆內附。據此詳看,臣認爲,應當令該鎮派遣一位的當使者,前往宣諭朝廷至意,讓國王知道,奔投遼東,則復國無期,倭奴佔據固守朝鮮。朝廷必發援兵,倭奴定然敗回。宜令朝鮮君臣駐守朝鮮境內險阨處所,以待天兵之援。又令多遣陪臣,號召勤王之師,以爲恢復舊疆之策,不得甘心敗亡。萬一該國危急,固請奔投遼東,情難盡拒,那時勅令遼東容納,也應當仔細考量,所能接納的人數不得超過一百人,請遼東方面遵照施行。

這會兒,書寫歷史的大筆牢牢握在萬曆皇帝手中,就看他如何揮毫了。

自古以來,朝鮮以忠孝治國,號稱禮儀之邦,世世代代與中國和睦相處,友好往來,比一家人還親。大明、朝鮮,有着相同的文化底蘊,無論國子監,還是私塾,莘莘學子手裡拿着同一本書,筆下書寫着同一種文字。

如果朝鮮失守,戰爭就會像一匹兇惡的餓狼,隨時有可能走到自己的家門,張開血淋淋的大口。如今,一方有難,伸出求援之手,另一方要不要緊緊地握住?

萬曆皇帝倒也不糊塗,立即採納肖太亨的諫議,並說:“朝鮮素效恭順,爲我屬國。有寇豈宜坐視?令遼東即發精兵二支應援。”

郝傑秉承旨意,書信一封,拒絕了李昖的內附:“國王既不以社稷爲重,徒以遠避棄國爲計。如果這樣下去,軍心、民心定然喪失。到那時,就是想不潰散也難了。望國王詳察事態利害輕重,不要老是打算渡江入遼。”

當然,這種拒絕是善意的拒絕,是宗主國對忠誠屬邦關懷的拒絕、期望的拒絕。面對一個摔倒的孩子,不能輕易伸出援手,而應激勵他自個兒爬起來。之所以說是一種帶着深愛的拒絕,是因爲在拒絕的背後是一片深愛之情。

也就是說,從上到下,大明君臣根本就沒有一個對朝鮮那窮旮旯地方動過任何心思的,可是朝鮮官員可時時不敢大意。

說白了,這些人都有受迫害妄想症,總覺得別人要害他們,在窺伺他們的疆土,他們也不好好想想,就算大明朝不窺伺,三千里河山如今還是他們的嗎?

在這麼扯皮下去,第二代小倭寇都要降生了。

李滉說輕浮,李如楠今天還還就真要輕浮一把了,如今明軍進兵不利,祖承訓一下陣亡者三千餘人,進取無力,防守不足,這會兒不先保着自家安全,還能如何?

這要是在守衛大明疆土,李如楠自然不會退,守土安民,職責所在,寸土片石,概不相讓,可眼下這是在朝鮮,李如楠哪有那番心思,管他們的死活。

“你們若是不想走,本將軍自然不好勉強,要說起來,諸位可真是朝鮮的大忠臣,局勢如此糜爛,尚且不忘守土之責,不過本將軍就不奉陪了!”

怎麼着?

李如楠要自己走!?

李滉等人一聽就急了,忙道:“將軍大人不可,萬萬不可退啊!將軍大人在此,雖然無力進取,但只要有天朝兵將在,我朝鮮軍民便可以堅定抗倭的決心,就算是振奮民心士氣,也大有裨益。”

李德馨也道:“李將軍!還是大事爲重,萬萬不可意氣用事,此前便是我等有錯,也請李將軍寬宏大量,饒恕一次。”

朝鮮官員一個個都裝的像個小可憐似的,可李如楠愣是一點兒沒被感動,說到底,他還是沒高尚到,爲了別國的利益,就奮不顧身的地步。

你賴着不走,還想拉着老子墊背。

鬼知道下一批大明援軍什麼時候到,還真把老子當成國際主義戰士了!

“你們不走!是職責所在,本將軍麾下的大明將士都是萬歲爺的人馬,若是再損失了,你們讓本將軍如何交差。”

大明軍隊自然也是個有法度的所在,損兵折將,可是要治罪的。

李德馨聞言,撲到了進前,一把拉住了李如楠的衣袖,哭道:“李將軍!天兵援朝,可是天朝大皇帝的旨意,若是將軍退回遼東,朝鮮僅存的疆土也必然不保,還望李將軍三思啊!”

又來這一套!

這些個朝鮮人該不會是劉備的種吧!

要不然的話,怎麼動不動就哭,而且梨花帶雨的,那眼淚說來就來。

李如楠急忙揮手,誰知道李德馨這廝有沒有斷袖之癖:“大軍回返遼東,這件事本將軍已經定下了,你們既然不願意走,倒也好,便在此處堅守,等待朝廷再派大軍前來就是!”

李如楠說完,也不管李德馨等人哭得有多悽慘,起身便走。

身後的朝鮮君臣一個個就好像死了親爹,又死了親媽一樣,哭得那叫痛不欲生。

一直在堂外等候的史儒見李如楠出來,忙上前道:“李將軍!我們當真要走!?要退回遼東!?”

李如楠奇怪的看了史儒一眼,道:“怎麼?史將軍覺得我做錯了!”

史儒這會兒也顧不得其他了,急道:“自然是錯了,李將軍,我軍奉命渡江,助朝鮮復國,這可是萬歲爺的旨意,如今無詔而還,再加上此前打了敗仗,萬一朝廷追查下來的話,我們可都脫不了干係!”

李如楠無所謂的一笑,道:“要說脫不了干係的話,也是那些個朝鮮人,回去之後,只要我們一口咬定,就說朝鮮人和倭寇相互勾結,這件事不查個水落石出,怎麼也不會罷休的!史將軍儘管放心,便是有人追查下來,我也只說是我一個人的主意,決不攀咬他人!”

李如楠頓了一下,接着說道:“史將軍!那些軍戶都是我帶出來的,要是讓他們白白死在了朝鮮,我如何向他們的父母妻子,兄弟姐妹交代,這件事,你就不要再勸了,我意已決!”

這次平壤一戰,李如楠麾下的兩千軍戶,足足戰死了六百多人,時至今日,李如楠都是心中難安,原本他們都是不用死的。

李如楠這次倒不是在放空炮,說得也都是真心話,他這個人雖然自私自利,做什麼都是以自我爲中心,但是他的心也有柔軟的地方,讓他的心柔軟的,就是那一份男子漢的擔當。

他是領頭的,是老大,就要罩着他麾下的弟兄,至不濟不能讓他們榮華富貴,也要保着他們不至於慘死異鄉。

史儒聞言,也不再勸了,目光漸漸變得堅定起來,道:“李將軍說得哪裡話,要擔當的話,也是一併擔當,姓史的也不是個怕事之人!”

李如楠聽了,淡淡一笑,拍了拍史儒的肩膀,也不說話,便徑直走出了城主府,他還要去見一個人。

第一百零二章 面聖第八章 天使到來第九十六章 回師第一百零一章第四十七章 經濟第二十一章 秘密第一百零三章 佈局第一章 翹家少女第六十四章 差事第六十八章 玩火自焚第三十章 天才的想法第三章 天朝氣象第二十四章 定計第五十九章 這個酒後~~~~~~第三十章 天才的想法第三十三章 惱羞成怒的倭賊第一章 野豬皮要膨脹第十二章 負責第六十七章 回家第六章 禍事了?第一章 落魄君臣第四章 報仇!報仇!第六十八章 家人第三十三章 惱羞成怒的倭賊第三十七章 不死不休第四十四章 老不死第二十一章 金手指還是催命符?第五十一章 造福日本人民的九少爺第二十四章 夠了嗎?走人!第六十八章 家人第十六章 小西行長第三十六章 轟他孃的第六十六章 萬家生佛第三十四章 走着第九十二章 報仇第七章 控制權第十三章 爛攤子第二章 遼東也不太平啊第四章 金州亂局第五十二章 海汀倉第十五章 初戰第七十三章 雙喜臨門第九十章 援兵第五十九章 無奈的宋應昌第四十章 大軍前驅第九章 刀下留人第六十五章 逃奴第二十四章 孽子住手第二章 遼東也不太平啊第三十五章 九少爺進村了第二十六章 九少爺回來了!第四十四章 倭寇要投降第七十三章 褚英之死第一百章 樑上君子第二十四章 定計第十七章 作死者必死第十三章第三十八章 活着幹,死了算!第三十二章 日本人都是大傻.逼第五十五章 有付出就有回報第五十四章 加藤君到了第八十三章 遇險第二十章 化險爲夷第五十四章 皇帝也來打秋風第八十四章 美人情重第十七章 求婚還是搶親第八章 護犢子第五十三章 喋血城門第五十一章 加藤之怒第二十三章 鬱悶的小西行長第十一章第一百零三章 佈局第二十二章 猴子關白第十一章 有怨報怨,有仇報仇第七十二章 少女第七十七章 草雞布佔泰第六十二章 猴子的野望第四十九章 鴉片販子第二十三章 逃了第三十六章 轟他孃的第十三章 爛攤子第六十八章 玩火自焚第六章 計議出兵第六十章 做了就要認第六十一章 不了了之第九章 刀下留人第七十章 刺客第三章第二十六章 男人做事,女人少多嘴第五十六章 這下真的賺翻了第五章 大虎第三十二章 出邊牆第七章 立威第十三章第六十六章 撤軍第五十一章 造福日本人民的九少爺第十章 養虎爲患第二十一章 金手指還是催命符?第四十章 氣炸了九少爺的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