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滄州兵諫(下)

崇禎十五年九月,日月並陽,兩九相重。

按理來說,重陽這天,百姓都要和親人登高“避災”,大戶人家則是全家出遊以慶賀佳節,可歷城附近的人家卻圍在城外演武場周圍議論紛紛,沒有幾個要出門的。

正值重陽佳節當日,山東軍四大營及明威中軍齊聚歷城,戰甲慷鏘,鋼槍如林,山東總兵、左都督王爭正在演武場內校驗軍兵。

演武場內,旌旗招展,董、黃、鄧、高四字認旗與玄鳥旗交相呼應,護衛四周,最中央是明威中軍帥旗,藍底黃邊,一條張牙舞爪的中華龍。

臺下,四大營戰兵頭戴亮閃閃的雲翅盔,手持精鋼虎槍或是腰刀盾牌,身披紅色全身罩甲,哨官及以上的軍將們還配有腿裙,皆是面容嚴肅。

前些日,朝廷爵號一事在山東鬧得風風雨雨,山東軍上下,聽到這個消息後,無論武將、軍議司文吏還是普通兵士,都是怨憤難消。

朝廷此舉,可謂既失民心,又激衆怒。

不知爲何,僅僅過去了一個多月,謠言卻很快就在山東、河南、湖廣,甚至是南北直隸都流傳起來。

聽到的人除了少部分暗中譏笑以外,其餘百姓紛紛在爲王爭鳴不平。

然而崇禎皇帝依舊言辭拒絕,將奏疏駁斥發回山東,逼不得已,王爭只好下令山東軍在歷城匯聚,準備舉兵前往滄州,拉開了規模浩大的兵諫序幕。

這便是晚明時期,由時任山東總兵、左都督王爭發起,旋即轟動天下的“滄州兵諫”。

......

山東軍在歷城集合後,號稱二十萬戰兵,由左都督王爭親自率領,迅速開往滄州。

滄州,東臨渤海,北依京畿,南接山東,京杭大運河貫穿城中,也許是因爲臨近渤海,所以得名滄州,所謂滄海之州便是如此。

滄州城位於北直隸河間府中央地區,距府治河間有些距離,距大明京師不過二百公里,沿途道路皆爲平原,騎兵日夜不停,五日內可抵城下。

自古以來滄州都是南北交通的樞紐要地,明代時,更是南北漕運的必經之處,雖是州城的規格,可單單論起繁華程度,卻和山東濟寧的相差不遠。

時任滄州守備汪棟聽聞山東軍大兵來襲,驚慌失措,日夜驚懼不安,知不可力敵,當接到山東軍已行至吳橋的塘報後,當即昏倒。

醒來之後,滄州守備汪棟連夜率家丁三十潛逃出城,自此不知所蹤。

汪棟爲避山東軍北上路線,不惜棄官潛逃,知州呂潛寧爲官身與名聲所累,想逃不成,又無法管束武將軍兵,沒多久城內便亂成一鍋糊粥。

失去守備的壓制,滄州城中明軍很快便分裂爲兩派。

其一以千總鄧茂爲首,言山東軍乃正義之師,主張打開城門迎接王大帥入城,其餘則是遵從知州呂潛寧的意思,固守不放賊軍入城,以待京師的旨意。

九月十一日晚,鄧茂帶着親丁在街上巡視的時候,看見一名正在奸**女的百總,當即大怒殺之。

豈料這百總是城內另一個千總韓勝芳的部下,鄧茂這般作爲,等同於公然叫板,韓勝芳連夜披甲,氣勢洶洶的帶部下前往軍營叱問。

一個明軍火銃手不小心失火,雙方話不投機半句多,都以爲對方先行動手,這就好像是拉開了導火索,滄州城內的官軍開始火拼。

起初,這火拼還侷限於軍營中,若是知州呂潛寧下令及時,倒也可能阻止動亂,可呂潛寧聽聞官軍作亂卻嚇得癱軟在地,根本發不出什麼有效的政令。

最後只是調用大批民壯守衛知州衙門,對於軍營之事卻充耳不聞。

知州如此懦弱,城內明軍便愈發的猖狂與混亂,鄧茂和韓勝芳都沒想到,原本只是軍營中的火拼,竟在半個時辰之內迅速蔓延到了整個滄州城。

兩個人的部下聽聞自家千總被困軍營,都是立刻點齊手下趕去營救,半路上不慎撞見,立時便開始一陣廝殺。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是走着走着看見路邊貌美小娘子,頓時心生歹意,上前強行將其佔爲己有的。

兩方的千總都被困在軍營之中,到了眼下這等地步,下面的人全都放開了,走街串巷的去燒殺搶掠,就算他們有心阻止,也已經來不及了。

城內官軍的火拼,很快便蔓延到全城百姓的身上,有些官軍甚至將廝殺放在了後頭,不約而同的挨家挨戶踹門進去。

看見漂亮女人,往往都是餓虎撲食一般的衝上去將其按倒在地,強行做那苟且之事,若有人前來阻止,想都不想便回身一刀。

原本頗具繁華的滄州城,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人間地獄,那些南來北往的客商更是因此倒了血黴。

因爲這些官軍已經徹底退化成了豺狼,逢物就搶,稍有抵抗便大開殺戒,貨物丟了不說,有不少不明就理的商戶更是連性命都扔在這裡。

說起來,現在的闖軍和西軍都已經在有意的收攬民心,縱使流賊大舉入城,那也不過是挖掘陵寢,拷殺官吏與士紳,平民百姓即便不能留存家財,性命和女子貞潔起碼可以保全。

可官軍一旦要是亂起來,那可真是六親不認,逢人就殺,見財便搶,但凡稍有紫色的女子都要遭殃,不管貧民還是大戶、官吏,幾乎沒有誰能逃過去。

眼下甚至連知州衙門都已經有瘋狂的官兵抱着不知從哪找來的巨木開始撞門,更別提其他的地方了,早已成了一片地獄火海。

大約是在火拼開始的兩個時辰左右,一支扛着玄鳥旗,周邊有“董”字認旗的人馬來到城下,爲首者,赫然便是山東軍四大將之一的董有銀。

等待了幾刻鐘,一匹快馬疾馳而來,標兵神情肅穆,右手高舉行軍令牌,大聲喝道:

“大帥軍令,尖刀營立即入城平亂。”

聞言,董有銀以及周圍的幾名戰兵將領對了個眼色,在馬上行完軍禮,齊聲喊道:

“末將等謹遵大帥軍令!”

下一刻,標兵轉向,尖刀營邁着整齊的步伐,從大開的南城門轟隆隆衝了進去。

第一百七十八章:三拜戚少保第三百七十七章:寧陵兵變第三百五十六章:兩厥奴酋第五百二十七章:假意曲委,暗行三招第一百七十一章:流言漸起 閹黨!?第六百二十二章:城管與邪教第六百一十四章:鳳凰山 驍騎摧鋒第一百二十四章:擴招 足額第一百一十六章:直呈御案第三百八十四章:攻城第五百三十七章:斬鄭利,奪首功第一百九十六章:孫知府登門(爲舵主都是不是哥加更!)第五百三十七章:斬鄭利,奪首功第五十三章:董成平赴宴第七十八章:浮出水面第四百五十二章:生財之道第一百零七章:任家兄弟力戰永寧門第三百八十七章:血戰拓城第六百一十八章:合圍 崩潰 擊斃第二百二十三章:回城 佳人 告捷第四百章:殺千刀的忠烈伯第五百四十六章:甲申中荷臺灣條約(上)第二百七十一章:砍了第五百五十八章:屁股大,好生養第二百五十六章:血肉爲城第五百四十二章:終滅鄭氏第四百三十章:溫水煮青蛙第四百四十一章:趙振鏜第五十二章:反轉第九十七章:遇賊,列陣以迎第一百七十二章:劉澤清纔是閹黨第四百零五章:魯王府 家賊難防第五百七十八章:奪鼎燕京第五百四十八章:魯王的感懷第四百一十二章:朱以海夜訪元帥府第五百四十二章:終滅鄭氏第四百一十七章:軍校和書香堂第四百六十三章:夜逃第二百四十八章:登萊水軍“十二營”(爲舵主exp686加更!)第四百二十四章:南北兩賊,東西二虜第三百三十九章:嗣昌伏法,王爭失信第三百七十三章:山雨欲來第五百三十四章:整軍紀,圍安平第二百五十四章:巾幗傑女——紅娘子第四百三十六章:不來?發炮平之!第二百零八章:謹防小人第四百九十九章:天下棋局,三處博弈第六百一十四章:鳳凰山 驍騎摧鋒第一百六十四章:火鍋第二百七十一章:砍了第二百六十九章:開鎮山東第三百九十二章:我讓他今日死,他便活不到明日第三百九十五章:劉宗敏之死第一百八十一章:李軍議激試顧君恩第二百八十三章:楊閣部督師襄陽第二百七十四章:缺陷與短處第九十七章:遇賊,列陣以迎第四百九十一章:名聲和性命第二十九章:神機妙算取空寨第九十章:指點江山第二百八十三章:會戰歸德第四百三十七章:“多爾袞”奇襲嵫陽城第二百四十九章:意外第七十九章:舌頭第九十三章:征討養馬島第四百五十二章:生財之道第一百九十六章:孫知府登門(爲舵主都是不是哥加更!)第二百六十七章:尚武 告捷 監軍巡撫第二百一十五章:偏師向東第三十九章:三人成虎捍寧海第四百三十九章:陳新甲仗義執言第三百二十四章:欲蓋彌彰第五百二十三章:大戶們的去處第五百九十五章:小挫無礙,滿漢無情第三百九十六章:戰後諸事第三百九十八章:神助攻第五百六十四章:亦勇亦怯第一百九十一章:一炮第二百七十五章:革左五營第三百三十五章:天子近侍第一百三十九章:不一樣的官兵第五百九十六章:落難帝后,體制之外第二百二十九章:談笑間震懾羣小第三百零二章:北上南進,一朝失算第五百四十三章:大順北上,屠掠寧武第一百七十八章:三拜戚少保第六百零四章:一統歷 漢農籍 火器局第六百一十五章:火炮顯威,不敗之地第七十七章:到底哪個纔是官府?第三百二十四章:欲蓋彌彰第九十章:指點江山第五百五十八章:屁股大,好生養第五百三十七章:斬鄭利,奪首功第二百六十五章:回師 後事 官官相護第三十五章:甕中捉鱉斬龍王第三百四十五章:李青山起義第四百六十三章:夜逃第五百八十五章:軟硬兼施,帝王權道第二百零八章:謹防小人第二百章:西方與東方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