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皇帝 監軍 勢頹

張若麒,別看此人僅僅是個五品的文官,位小人微,可權力卻大的很,甚至能直接將摺子上到崇禎皇帝的御案前。

還不止如此,更爲可氣的是,楊嗣昌之後的兵部尚書陳新甲極爲支持張若麒,有人暗中說在張若麒出京前曾幾次與陳新甲的管家見過面。

洪承疇此次臨危受命,知道天下重任在自己肩上,本來就是打算讓十幾萬兵馬抱成一團,這種虎頭蛇尾的戰術實爲兵家大忌,但話說回來,大忌不大忌的,還是要看形勢才能決定。

東虜勇悍力拼不得,拒城而戰纔是上上策。

反正自己這邊兵馬不少,根本不怕清軍強攻,再加上已經得到朝廷供給的糧餉,最起碼能使用一年之久,這種戰術可以更好的消耗清軍有生力量。

有一點在洪承疇心中頗爲堅定,那就是東虜雖然看着強大,但這種新興的國家內裡都是尤爲虛弱,無法同三百年正朔的大明相比。

清軍中真正的旗人與大明萬萬子民相比,實際根本連個零頭都算不上,大明兵卒儘管硬拼不過,但就算是用人堆這種最低等的法子,生生將對方拖垮也不是什麼難事。

洪承疇已經定下穩守爲主的戰策,大軍新到松山的時候也憑藉着一股銳氣,將天下聞名的多爾袞打得節節敗退,再加上錦州守將祖大壽接連不斷的襲擊背後,清軍一度接近崩潰。

可這監軍張若麒卻只能看到淺顯易懂的勝利,根本不懂得任何兵事,覺得清兵是紙老虎,認爲總督洪承疇貽誤戰機,不敢出城追擊,是貪生怕死的行爲。

幾道“天下爲公”的摺子往京師一遞,崇禎皇帝和兵部尚書陳新甲的意思沒幾天就到了松山前線,督促洪承疇儘快出兵與清軍決戰,不得貽誤戰機。

沒辦法,洪承疇只能是低頭,畢竟人家後面站着皇帝,老老實實接了聖旨,無奈的帶着七萬兵馬出堡追擊多爾袞。

沒成想,洪承疇到達乳峰山一線的時候,心焦難耐的皇太極已經提前來了好幾天,正帶着多羅睿親王多爾袞與一幫子王公貝勒大臣在山頂觀察地勢。

皇太極帶着的是八旗中最爲驍勇的三千鑲黃旗鐵騎,加上最近不斷匯聚的蒙八旗、漢八旗與朝鮮兵,人數上也有六七萬之衆。

按着以往戰役的經驗,對付清軍,非數倍於敵而不可野戰,八旗滿萬不可敵那種傳聞不是吹出來,而是硬生生打出來的,早已深深烙印在各鎮明軍心裡。

洪承疇只帶了七萬兵馬,當時就想下令回撤拒守松山堡,可轉身一想,自己剛接了出戰的聖旨,這就撤兵豈不是抗旨。

兩相猶豫之下,洪承疇既不敢貿然出擊,又不敢回撤守城,猶豫許久,耽誤了最佳戰機,最後只能是下令擺陣對峙。

崇禎皇帝有個特點,對待臣下要麼是無條件的信任,要麼就是直接翻臉不認人,什麼親情故舊都不認,說殺就殺,說撤便撤。

眼下洪承疇率領八大總兵以及各鎮部將,集結十數萬大軍出關援錦,崇禎皇帝雖說明面上對其百般優待,可緊跟着又要扣上許多限制。

況且,崇禎皇帝雖然不想啓用孫傳庭,但卻也對這位洪督師不太信任,嚐嚐憑藉幾個言官太監的話就草率對戰局下達聖旨。

洪承疇很無奈,與其說是自己在指揮這場戰鬥,倒不如說是遠在京師的崇禎皇帝親力親爲,只要身邊這位監軍稍有不滿意,幾道摺子一上,立刻就是滿朝的聲討。

看着對面衣甲整齊的清軍,洪承疇心中也在暗自叫苦。

此時此刻,拒守松山堡已經是不可能了,就算自己想回去,皇太極也不會安安穩穩的放行,撤退很可能變成一場史無前例的的大潰敗。

按照兩方兵馬的戰力,自己這邊人數就這些,但對方卻在不斷調動的增派,早早動手還有一絲勝利的可能,要是等清兵集結完畢,吃虧的就是自己。

“三軍聽令,擊鼓......”

洪承疇深吸一口氣,登上元戎車發下全線總攻的命令,可這話還沒說完卻見後陣一片騷動,一名後面插着幾桿小旗的標兵騎着馬狂奔而來。

見到前陣的這些督師與總兵,他撲騰幾下摔落馬下,屁滾尿流的爬上前哭着喊道:

“督師,各位大帥,杏山...杏山被韃子抄了,沒了,全都沒了......”

這話一說出去,方纔還都是一臉鎮定的軍將們立刻炸開了鍋,洪承疇聽到後也是一陣熱氣上涌,差點沒當場昏厥過去。

“杏山丟了?”

“杏山怎麼會丟,你可不要誆騙老子!”

“怎麼辦?”

杏山,那可是十幾萬大軍的糧草、軍械存放之地,也是軍心得以穩固的關鍵,被韃子這麼一毀,十幾萬大軍沒有足夠的軍糧可以食用,軍心定然大亂,日益困頓,對韃虜更是無力抵抗。

洪承疇心中“轟”的一下,等他緩過神來的時候已然是面色蒼白,轉身看了看四下大亂的軍將總兵們,知道此刻十幾萬大軍已經是兵無戰心,將思退路,敗局已定了!

這個時候,洪承疇心中陡然升起一絲殺心,若不是那個不懂裝懂,不識大局的張若麒到處多說,戰事又怎麼會到如今的局面?

軍糧糧草足足夠使用一年,所以明軍最初這纔是鋒芒頓顯,到處山呼作戰,兵將們知道自己不缺穿不少吃,一心作戰就是了。

可是現在,杏山被偷襲,駐守明軍潰散,吃的和穿的馬上就沒了,就連手裡的兵器都是用一個少一個。

洪承疇將目光投向乳峰山上那做黃色龍帳,那裡仍然是穩定如初,就好像靜靜看着自己敗退一般。

......

“哈哈哈,阿濟格乾的不錯,這次的前程他要拿首功!”

龍帳外站着無數黃衣黃甲的鑲黃旗巴牙喇親衛,從裡面不斷傳出充滿諷刺的大笑。

皇太極來到前線的時候一刻都沒停,直接登上乳峰山查看明軍安排在松山堡一線的防禦,立刻斷定明軍前強後弱,一旦後陣出事,必然首尾不能相顧。

多爾袞提議,說是可以選派一名勇武敢戰的貝勒率領奇兵燒燬明軍糧草,屆時明軍定然亂象紛呈,大軍在松山城外掘壕築牆,繼續用圍困錦州的方法吃掉洪承疇的這支援兵。

第四百五十章:施邦耀入山東第二百零五章:融合 熟悉第一百七十三章:南京!南京!第一百七十章:移駐蓬萊,執掌登州第五百零三章:多功能磨盤車第三百二十章:左營第一百一十五章:雙喜臨門第五百六十二章:高第的抉擇第三百七十八章:衝冠一怒第五十九章:設厘金第五百九十六章:落難帝后,體制之外第二百九十六章:隻手遮天第八十六章:鹽丁尚比官兵強第五百五十三章:憋屈的陳永福第八十三章:血濺寨堂第三百六十五章:錦州解圍戰(下)第四百三十八章:朱以派之死第一百八十四章:任命第五百七十章:三軍協同,逆轉乾坤第四十三章:血海深仇終可報第九十九章:倭寇第一百六十一章:又想搶功?第三百二十一章:殺雞儆猴第五十三章:董成平赴宴第二百二十三章:回城 佳人 告捷第四百八十七章:盛京城內的鐘聲第六百一十一章:巧言令色第六十一章:承海軒第四百零一章:復起傳庭第十一章:狗仗人勢義井難第一百六十七章:鄭氏小兒鬧燈會第一百零二章:段天德的小心思第二百八十二章:荒唐朝局第三百七十章:忠烈伯 明威軍第五十三章:董成平赴宴第四章:以假亂真險入城第五百五十五章:國姓齊王,統領天下第四百五十八章:專撿硬的捏第三百二十章:左營第三百五十九章:硬碰硬第二百四十一章:高亮提親第十九章:佳人爲枕夙操勞第三百五十八章:身先士卒第四百一十一章:勞師動衆只爲鹽?第七十六章:剿匪第三百二十三章:眼皮子底下的禍亂第二百九十九章:四正六隅,內有奸佞第三十章:河灣長談魚水情第二百二十章:仁慈用錯了地方第三百六十三章:錦州解圍戰(上)第四百七十二章:飽掠歸襄陽第四十二章:漢家代有英傑出第二十九章:神機妙算取空寨第五百九十四章:火器之利,天壤之別第四百五十四章:兵臨徐州第一百五十二章:阿巴泰的人第二百一十八章:修羅戰場第一百三十八章:其勢不可擋第二百六十五章:回師 後事 官官相護第六百二十四章:滅清 雅克薩條約第二十七章:有銀六踹龍王板第三百三十七章:約法三章第一百五十二章:阿巴泰的人第四百二十七章:滄州兵諫(下)第一百七十九章:危機 軍議司第四百二十一章:獨樹一幟的山東明威軍第二百四十八章:登萊水軍“十二營”(爲舵主exp686加更!)第一百一十章:王守備軍令如山第二百九十一章:歷城軍校第四百七十六章:別喊了,劉大帥第二百八十九章:大變革的序幕第五百一十六章:南京政權的建立(求訂閱!)第一百三十二章:真正的暴利!第四百六十六章:山頭的另一邊第三百四十五章:李青山起義第二百六十六章:得子 斬首 欣欣向榮第二百四十九章:意外第三百七十二章:樹大招風第九十四章:必剿之第五百八十章:入主龍庭第三百九十章:堅城第三十七章:土蠻妄帝不可驕第六十章:一環扣一環第三百八十六章:兵兇戰危第一百五十二章:阿巴泰的人第二十四章:節節而制排槍陣第一百七十三章:南京!南京!第五百二十九章:鄭氏要碾壓山東軍第二百五十六章:血肉爲城第一百五十三章:空空島有清軍第五百三十八章:勝不驕,敗不頹第一百四十二章:紅娘子大鬧船頭第一百一十五章:雙喜臨門第六百零七章:斬將 收權 定策第五百零一章:兵臨城下,尤念太平第二百三十八章:又是孫知府第六百一十章:荒唐求和第五百一十六章:南京政權的建立(求訂閱!)第二百五十五章:會戰萊州第五百四十九章:大順軍拷掠助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