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最是倉皇辭廟日(下)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天子東逃的車駕,在朝臣、諸將車騎的拱衛下,急匆匆地沿着渭水南岸行進,時不時有沒有坐騎代步的奴婢掉隊,還有體力不濟僮僕、馬匹倒斃在路,亦或者損毀的軺車、輜車被拋棄在道路上······

滿道皆是衣冠權貴倉皇奔走,沿途都有婦孺老弱哀嚎之聲。

坐在金根車中的劉協,聽着被拋棄在道路上的婦孺老弱的號泣之聲,痛苦地縮成了一團。

雖然不用徒步駕車,但劉協卻也飽受跋涉顛簸之苦,當然,最讓少年天子痛苦的,還是眼看着可以中興的漢家社稷,再一次陷入岌岌可危的處境之中。

三天前,楊定、董承二人的大軍慘敗的消息傳到了長安城中,頓時引起了全城上下的陣陣恐慌。

城中百姓恐慌出逃,奸滑之徒趁機作亂,潰軍降卒蠢蠢欲動、公卿朝臣疲於應對,整座長安城已經陷入到了混亂之中。

逃得一命、收攏了少量潰卒的楊、董二人爲了掩蓋擅自進軍的過失,更是聳人聽聞,誇大了李傕大軍的人數和戰力,使得天子百官都惶惶不安、束手無策。

失去了灃水防線的長安城西面已經洞開,天子百官絕望地發現,不須半日,趁勝追擊的李傕大軍前鋒人馬,就能夠兵臨城下,再次圍攻長安城。

而宋果、伏完的兩萬新卒,只由伏完帶回來了一半,另外一萬士卒由宋果統帥着,還在肅清左馮翊的叛軍殘餘。

長安城,如何佈防,是否能夠擋住李傕大軍的進攻?

這兩個問題,成了朝堂上君臣文武爭論的焦點。

只有少數的朝臣提議死守長安城,等待久無迴音的外鎮勤王兵馬前來馳援,剩下的大部分朝臣,都主張棄守長安城,逃往左馮翊,避開李傕大軍得勝正銳的兵鋒。

當然,爲天子諱辭,朝臣不能稱出逃,只能夠稱爲出狩。

其中,作爲朝中大將的楊定、董承力主天子出狩。

作爲敗軍之將的楊、董二人,能從戰場上逃回一條命,已經是叨天之幸,惶惶不安,心驚膽破,再無爲天子死守長安之意,只盼着能夠逃往左馮翊,保留一命。

劉協無奈之下,只能夠接受了大部分朝臣的意見,同意離京東狩。

雖說是逃亡,可畢竟是近兩百年正朔王朝,長安朝廷需要攜帶的御品珍寶、符信典策、圖書卷宗數以千計,加上軍隊的武器輜重,還有跟隨天子東狩的官吏、百姓、奴婢等人員,東狩隊伍還是演變成了浩浩蕩蕩的車騎大潮。

爲了防止李傕軍隊的追擊,朝臣還提議一面派出使者前往李傕軍中與李傕議和,一面急召宋果、張繡率軍回師護駕。

劉協也從諫如流,一一下詔了。

只是弄險取勝、重回長安的李傕,絲毫沒有被天子的遣使議和所迷惑,休整了大軍隊伍之後,就又繼續進軍向東,追擊天子的車駕。

在李傕看來,眼下局勢,自己已經被指爲亂臣賊子,實力更是大不如前,又豈能夠再放着少年天子這個隱患離開。

就算天子願意此時議和,繼續敕封自己爲大司馬,可是難保逃過一劫的天子安頓下來後,又忌恨舊仇,下詔調集馬騰、閻行等人的兵馬來進剿自己了。

所以,劉協哪怕死,都要比逃了的好。

很快,繼續向東進軍的李傕,就與宋果、張繡等將發生了交戰,期間雖然張繡憑藉自身武勇,身先士卒,率軍擊退了李傕軍追擊的前鋒人馬,可挨不住李傕大軍的人多勢衆,諸將不得不又護衛着天子繼續東狩。

左馮翊是守不住了,只能夠再向東逃亡了。

於是,就這樣,一步步演變成了今日“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奔渭南”的場面。

在車中縮成一團的劉協腦海裡記得,離開長安城時,宮中近侍攙扶着面色慘白的自己在霸城門外謝城,逃亡在左馮翊官道上時,被拋棄在道路兩旁的宮掖女子泣血悲啼,連呼“陛下欲棄我等於野耶?”

更爲恐怖的,是途道泥濘難行時,楊定、董承下令軍士驅使黔首百姓揹負柴草在前鋪路。可路還沒有鋪完,後隊人馬謠傳李傕大軍追兵已至,人心惶惶之下,衆人也不辨真僞,爭先恐後地擁擠向前,加緊逃亡。

於是行人互相推搡踐踏,車騎隊伍更是直接從鋪路的黔首百姓身上碾了過去,那個時候,在天子車輿上顛婆起伏的劉協,除了聽到嘈雜混亂的人馬之聲外,還隱隱約約聽到了咔嚓吱呀的聲音。

事後,從混亂中重新恢復安定的劉協,才從身邊近侍的口中得知,那種咔嚓吱呀的聲音,就是沉重的車輪從倒地黔首身上碾過,黔首骨骼斷裂粉碎所發出的聲音。

得知這一切的劉協掩面哀泣,當天再也吃不下去一口飯菜。

號稱萬民之主的漢天子,爲了逃命,已然乘車從黔首民衆的身上碾了過去。

這對於執念承繼正統,隱隱以中興漢室爲己任的少年天子而言,不啻是一場生死考驗。

“莫非漢德已衰,天命已改,朕不復爲汝等之主也!”

一句沒由的發自內心的拷問,直擊劉協的靈魂深處,使他啞口無言。他不敢將這個致命的疑問宣之於口,但這個對他而言是內心拷問的東西卻苦苦糾纏在他的腦海中,讓他頭痛欲裂,不得片刻安歇。

突然,車駕之外再次發生了動亂,縮成一團以求減輕痛苦的劉協聽到了外面道路上行人奔走呼喊、馬匹嘶鳴不安的聲音,沒等他反應過來,金根車的龐大車輿也呻吟一聲,急停在了道路之上。

劉協被前傾的巨大慣性帶得向前,撞到了車輿內部的角落裡,可他卻不敢貿然出聲呼痛,而是緊張兮兮地掙扎挺直了還略顯稚嫩的身子,警惕地聽着車外的動靜。

莫非是楊定、張繡二將叛亂了?

這是劉協,近來從部分朝臣口中聽到的流言。

天子東狩的車騎,向東奔向弘農的境內,尋求平東將軍段煨的庇護,雖說可以憑藉潼關之險,抵抗李傕大軍的追擊,可也就將衆人的性命放置到了段煨的刀俎邊上。

天子百官可以無所謂,因爲段煨雖然沒有及時出兵救援長安,可一直以來,對外作出的,都是忠君之臣的形象。

面對東狩至此的天子,段煨只會畢恭畢敬,斷無輕辱之舉。就算退一萬步講,天子朝官受到了段煨的侮辱,可活着受辱,總比留在左馮翊,被李傕的亂軍凌辱殺死來得強吧。

可楊定、張繡不一樣,楊定在董營之時,就與段煨有過過節,而張繡,與段煨更是有深仇大恨,若非段煨出兵襲擊陝縣,他張繡,又怎會落到今時今日這個地步。

可以說,段煨是被張繡列爲僅次於河東閻行的第二大仇人。

所以,與天子朝臣不同,與董承、宋果也不同,楊定、張繡二人激烈反對,向東逃奔弘農。

只是不去弘農,又能夠去哪裡呢?

關中以東,最近的就是河東郡和弘農郡了。難不成,還要堂堂漢家天子,逃入到上郡之地,尋求羌胡夷狄之種的庇護麼?

在李傕咄咄逼人的兵鋒下,天子朝臣,西涼諸將都沒得選擇,只能東逃。就連激烈反對前往弘農的楊定、張繡,二人之間也都產生了分歧。

楊定是反對去弘農,但沒反對去河東,在他看來,控制天子在手中,就如同是一個絕佳的幌子,帶到那裡,都能夠引起別人的主意,然後再趁機與別人討價還價。

若能夠藉助天子的身份,引得擊敗過郭汜大軍的河東兵馬西進,再借助閻行的兵鋒,收復關中失地,使他們重新獲得一處立足之地,能夠喘喘氣,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而張繡是堅決反對去弘農,也反對去河東的。在他看來,死守左馮翊,等待西面杳無音訊的馬騰、韓遂、韋端、邯鄲商援軍,都要比去投奔段煨、閻行要好得多。

當然,天子百官、軍中諸將連巍巍長安都棄守了,又怎麼還會死守左馮翊呢,無人支持的張繡,不得已還是要跟着衆人的車騎隊伍,一路向東。

只是一路上,開始有傳說楊定、張繡想要劫持天子車駕返回左馮翊,甚至投降李傕的流言傳播開來。

衆人擔心不已,紛紛戒備着楊定和張繡的動靜,幸好天子身邊,還是有看得清形勢的近臣在的。

侍中劉艾、楊琦,就不止一次跟劉協闡述過,當下團結軍中諸將,合力抵禦李傕追兵的重要性。

因此,劉協倒也沒有聽取一些大臣提出的諸如“事急從權”、“寧可殺錯、不可放過”、“先下手爲強”之類的激進策略,軍中諸將這幾日一路走來,聯手擊退幾波追兵,倒也還算相安無事。

只是,人言可畏,三人成虎,這根刺還是留在了少年天子的心中。

現在,東行車隊突然出現混亂,嘈雜不安,這根刺就又重新在劉協心中冒了出來。

文中註解:

《漢官儀》:天子法駕,所乘曰金根車,駕六龍,以御天下也。

《後漢紀》:“煨與楊定有隙,煨迎乘輿,不敢下馬,揖馬上。”

32、折衝樽俎董公仁(下)28、軍法86、真情假意64、軻比能1、萬戶侯(求訂閱)23、殺馬(上)36、韓子盧逐東郭逡78、蒙面人67、學圃58、爲君將兮奮匈奴(上)8、漢室亦可復興乎49、遷都(上)33、鮮卑雄鷹9、徐晃(求訂閱)66、嚴冬71.虎穴2、兵變11、行軍47、蕭牆68.虛實60、覆滅86、真情假意43、天下第三37、虎嘯返山雍涼驚(10)62、心思難測40、待將東閣迎春開(下)9、奪食13、天子一見三嘆息(下)43、逃亡135、虎嘯返山雍涼驚(8)93、 木罌渡兵取河東(下)39、移師81、樽俎14、逆襲 (求訂閱,求推薦)50、奪氣39、抽絲剝繭意迷離14、軟肋38、獵獵旌旗大軍臨(完)54、忌恨8、自託無爲非士情25、陳倉67、學圃如此更新的原因說明4、爲政伊始業之基(4)28、多少長安逐利客(下)58、跨連荊益38、攻守戰和捭闔間62、單于有意難留客41、兵政無糧難爲繼88、翩然有客不期至(上)26、舐犢72、長戈如林斜陣行(上)35、牛輔315、舟師之利圖遠謀33、同心70、衆議109、南國金鼓入大江(525、口銜天威討不臣(2)62、王邑30、可能13、 巡營29、機關用盡不如君47、潁川多奇士81、致命的魚網46、夜入敵營私議和92、雒陽見聞1173、神弩萬鈞摧敵酋(下)16、聲東擊西兵家計(7)6、醉酒攔道豈爲財74、落鳳236、但聞中流擊楫聲102、運去英雄不自由(8)9、奇謀良策解心疾43、君自安坐享太平(下)23、軍騎跋涉一水間(上)50、賈詡之才89、 雒陽見聞816、困獸猶有噬人意19、陛下不能相活邪21、妙人20、鄴城28、虎嘯返山雍涼驚(1)26、舐犢9、徐晃(求訂閱)105、南國金鼓入大江66、兵前先有禮使至(上)48、逃亡649、段煨守土用四事61、必以李侍中爲質81、陣89、 雒陽見聞835、敵來如潮人不寧6、廉鮑之鑑簡在心94、銜鋒冒刃攻堅事(上)10、肉靶子3、燒當羌1、蕭牆操戈何所誘40、三奪其矟4、心思難測15、張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