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〇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七十一)

對馬超來說,其實就是,那沒錯。口頭兒上沒有什麼約定,他覺得就好,是啊。沒有聯合,哪怕雙方最後都是那麼做的,可誰都不承認,這個事兒也就那樣兒了。至少不會說有人就去較真那個,沒大用啊。都知道馬超和曹操的意思,就足夠了,沒錯。前者既然是不想,那麼就沒有。而後者的話,他知道前者的態度,就不會強求,那是。曹操說起來是做對自己對己

方利大於弊的事兒,可像是馬超那樣兒的態度,他就不會強求了。因爲一那樣兒,就變成了弊大於利了,沒錯。所以說曹操就算是放着都不去做,可也不會主動去做那弊大於利的事兒啊,不會。因此,一開始馬超去滅江東軍,那時候曹操會帶着兗州軍和他們死磕,那是

必須的。可之後呢,當他一旦是看到滅了江東軍對他們利大於弊的時候,就絕對變了,那肯定是。至於說馬超不想着聯合,那麼就沒有,曹操不會多說什麼。而他只要得到好處、利益,那其實就足夠了。哪怕說最後兩軍算是一起滅了江東軍,可那個重要嗎?真心都不重要

了,沒錯。曹操已經是不那麼重視原因和過程了,主要是結果,他不可能不看重,沒錯。因此結果就直接證明,他和兗州軍最後能得到多大的好處、多少的利益。因此,曹操都不可能說不看重,那肯定看重啊,沒錯。對其人來講,利大於弊的事兒,有什麼不去做的?是啊,那必須。所以說哪怕說不是和涼州軍聯合,可卻必須去滅江東軍,那可不假。對他和兗州軍

來講,可不就是那樣兒啊,確實。因此,兩軍加一起,江東軍必被滅,那是沒什麼機會不被滅了……是,還是那話沒錯,就是孫策和江東軍他們的想法,哪怕說就只是面對着涼州軍一方,可己方最後真就未必一定被滅。但是面對着涼州軍和兗州軍的進攻,他們是不覺得己

方不被滅。雖說那也不是絕對的,也不是一定,可基本上是一定了,必然被滅,沒說的。因爲,他們面對一方,可以說還有點兒僥倖,可面對涼州軍加上兗州軍的話,孫策和江東軍,他們確實就再也沒有僥倖了,可不是。因此,有什麼實力能面對兩軍的進攻呢?還能不被滅,

他們倒是想啊,但是……頂不住兩軍的進攻啊,那是。所以說孫策和江東軍他們來看,那就是最不好的結果了,真是。而只要強於這個的,那都是比這個好的,可不是嗎。所以說就是這樣兒,他們如此認爲啊,不錯。所以說是什麼樣兒,那都不重要,曹操肯定不看重那個,他就只在乎結果,那是。原因和過程,在曹操眼裡,終究是不比上結果啊,沒錯。所以說這

個都是,結果重要,那可不。對其人來講,什麼聯合不聯合的,馬超涼州軍那邊兒態度真心不重要。就只是利大於弊,自己才能說是看重一下,要不然,自己不會搭理。所以說這個事兒就是那樣兒,曹操就是那麼個人。因此,結果纔是他最看重的,比起這個來說,其他的

也真是,那就沒那麼重要了,是。看重結果,馬超總體來說,他基本上也那樣兒,那是。反正相比之下,肯定其人更看重結果啊,而不是原因和過程。真得說那些和結果一比,確實就沒那麼重要了,不錯。還得說是馬超現實,曹操更現實了,那是。或者更準確來說,人都是很現實的,不過就是有的人更現實罷了,沒錯。就說曹操,他肯定比馬超更現實啊,可不?

更現實的肯定是曹操啊,那都沒說的,是。馬超在這上和其人一比,那確實是差着了,不錯。一想也正常,那是。曹操是什麼人?那妥妥是奸雄啊,這個說過N次了,沒錯。而歷史上有幾個奸雄?說起來奸雄,你第一個想到的除了他曹操曹孟德之外,還有別人?有別人嗎?就算是還有,可真能和人家曹操曹孟德比?所以說這個就是,別人在奸雄這個上面,能

和曹操比的,還有誰?就說還有誰?真心好像也沒誰,就奸雄這個方面,那就是人家曹操曹孟德。所以說這個是吧,歷史上還有誰了。那麼歷史上都不行,當代的話,馬超和孫策,隨便一個,那都是人傑,沒錯。可他們卻沒一個是奸雄,哪怕說挨着點兒邊兒,可惜不是。

因此,也是沒法和人家曹操曹孟德比,沒錯。在這上面,還真是,馬超絕對是甘拜下風啊,自己比不了人家曹操。就孫策的話,他也知道,什麼奸雄,自己充其量就是個梟雄罷了。自己是、馬超是、劉備也是,可惜幾人都不是奸雄。就只有人家曹操曹孟德,那確實是奸雄啊,

沒錯。別人,那不好使,就這個方面,比不了人家啊,那是。馬超都甘拜下風,孫策也知道,自己不好使,是。因此,奸雄上面,就人家曹操曹孟德,馬孟起、孫伯符,那都不行。真是那話那樣兒,要都是奸雄,這個奸雄也就不值錢了,是啊。可顯然,別人不是,就曹操/他老哥兒一個了,所以說這個……不過不管如何,從其人那兒來講,曹操倒是樂意看到自

己如此。而別人不是奸雄,在這上面更比不上自己,他自然都是覺得好,那是,真心沒錯。曹操沒覺得奸雄就都是好,那可不是。但是可以說大多時候,還得說是好處更多,那不是嗎?至少有地方比馬超、比孫策、比他們可都強,難道不說明問題嗎?是,總體來說,自己更多

地方是不如馬超,這個也是事實。可很多地方卻超過了孫策,那沒錯,是啊。所以還是那樣兒,總體上,馬超是比曹操強,而曹操也比孫策強了那麼點兒,是。因此,就是這麼個情況,曹操可不覺得奸雄有什麼不好,反正更多是好的,那就可以了。對他來說,利大於弊,

那其實就足夠了,沒錯。所以說在曹操那兒,他是覺得不錯啊,是。也許放到馬超和孫策那兒,也許就變了,也不一定。畢竟這個東西說一樣兒,其實也不一樣兒。說是因人而異,那也沒錯。如果說對曹操,對他來講,是好處更多,利大於弊。但是到了馬超和孫策他們那兒,也許就變成不好的地方多了,變成了弊大於利。確實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兒,反而是很

有可能,或者說就那樣兒啊。所以說奸雄什麼的,對曹操來說,馬超和孫策他們也知道,還是好處多,那是。可換成了是自己倆,那麼就變了,也是。所以說因人而異啊,他和孫策可都清楚、明白。在人家曹操那兒,那就算是好,可到了自己倆這兒,那就變成不好了,沒

錯。因此,這個也對,是曹操想到要,對他好處大、利益多,妥妥的利大於弊。而對馬超和孫策,對他們確實就不好了,那也是,妥妥弊大於利啊。所以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並且確實,幾人想法還都不一樣兒。至少馬超和孫策,他們與曹操的想法,那怎麼都是不同的,沒錯。誰讓說是對曹孟德利大於弊呢,而對他們就是弊大於利了,這個說是根本的不一樣兒,

如此說來也並不爲過,確實。所以說這個都是那話那樣兒,對曹操可以;可對馬超還有孫策,那就確實是變了。因此,前者是怎麼都覺得好了,但是後二者卻沒覺得有什麼好的,實在是弊大於利啊。那就沒辦法了,曹操想要的,是他們不想要的了。弊大於利,那還要什麼呢,就是。如果說是反過來,那還差不多,利大於弊啊,和曹操一樣兒。他們就不是那樣兒

想法了,沒錯。但弊大於利,這還讓他們怎麼想,是啊。別看比不上曹操那麼奸雄,但是他們也知道,奸雄放到自己倆身上,那還是要不得的。總說曹操奸雄,奸雄曹孟德,如果說來一個奸雄馬孟起,馬超第一個就不習慣,真是。奸雄孫伯符,孫策他也不會習慣的,那是。

所以說還得是奸雄曹孟德啊,大家都習慣了,關鍵是曹操本人也是習慣了。而他自己也不是不知道,在還年輕的時候,自己沒有如今的實力、勢力,還有人敢當面說一句,奸雄曹孟德!但是到了現在,曹操卻也真是知道,這都多少年了,可沒有人敢在自己面前說自己是奸

雄了。當然了,那背後說的,那有的是。背後說什麼的都有,不被自己聽見而已,沒錯。不過也真是,曹操不覺得奸雄就不好,哪怕有人當自己面說這個,自己說實話,心情不會太好,但是卻也不會說就肯定報復對方,那不是。當然了,要說不處罰一下對方的話,那還不可能。除非說對方是馬超或者北方異族那邊兒的大人什麼的,可以說曹操對他們,那是沒辦

法,不過那事兒不太可能是吧。因爲那些人如今可都不會見自己啊,是。那種級別的還能見自己的,最多也就是他孫策孫伯符了,可對方這輩子也當不了自己的面兒說自己是奸雄。那不開玩笑嗎,曹操很清楚,對方最多在背後說,當面兒可說不出來,那是。不過他也是,

不期望這個,那沒錯。也不算什麼好事兒是吧,可以說都不敢當面兒說什麼,反而是因此己方有如此的實力有如此的勢力,那可不。自己年輕時候怎麼不這樣兒呢,那是啊。所以說從一個側面也看得出來形勢了,人都是現實的,有幾個不是?至少曹操還沒見着,也許有?

誰知道了,他反正不知道啊。所以這個其實更多是好的方面,利大於弊啊,沒錯。因此,曹操可不會想什麼,讓更多的人在自己面前說自己,那不開玩笑嗎?你看馬超敢,可他那是不怕己方,沒有求己方什麼的。但是就憑自己兩人的關係來說,他卻也不會多說什麼,那是。而孫策確實就不會,畢竟他們江東軍最後有求於己方,這個需要讓自己滿意,主要還是利大

於弊,而輕易肯定不會得罪自己和己方啊,那是。因此,孫策都不會,他和馬超不同啊,後者完全是因爲和自己的關係,哪怕其人是那麼樣兒的想法,可也不會多說。而前者就確定是有求於己方了,還能得罪自己?那確實不會,沒錯。這個也是人之常情啊,是,現實嘛,

沒錯。一想也都正常,那是。對馬超是那樣兒,而對孫策,那自然又是一樣兒了。曹操其實也不指望太多,他做事兒都是利大於弊啊。馬超帶兵去滅江東軍,一開始自己帶兵自然就是要保住江東軍,那肯定是啊。但是之後,只要利大於弊是滅江東軍,那麼自己也一定那麼

去做,沒說的。畢竟那個時候,江東軍肯定也是保不住了,真的。那麼既然都保不住了,那麼就讓他們給己方創造出最後的好處、利益來吧,那是。好歹也別白這麼認識一回,關鍵是兩軍這麼多年互相幫助(利用),雙方是各取所需,不管是曹操也好,還是說孫策也罷,他們還都是滿意的,那是。如果不滿的話,肯定也都不那麼做了,依舊相互幫助(利用),

足以說明問題,還不少,很多啊。但是到了最後,曹操更不可能意氣用事,絕對是對自己對己方怎麼有好處、如果有利益、好處更多、利益更大,那麼來啊,就是。開始可以爲了好處、利益與涼州軍死磕,那必須的,但是之後呢?剛開始和他們死磕,那是因爲保住江東軍

利大於弊,而之後只要滅他們是利大於弊,那麼曹操馬上就不會帶兗州軍和涼州軍戰了,去滅江東軍了,那都沒錯,就是那樣兒啊。

第五〇四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一一三)第三六五章 涼州軍再戰南陽(一)第二一〇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四十九)第七二八章 臨湘城戰事繼續(續)第三三〇章 涼州兗州戰南陽(十七)第九八九章 西陵城張飛擺宴第三七三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六十四)第二五二章 涼州軍戰弘農城(十四)第八九八章 聯軍再戰蘄春城第二九〇章 涼州軍死戰雒陽(十四)第九三一章 龐王退兵返房陵第三四五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三十六)第三五一章 曹孟德處置徐晃第八六九章 馬超書信退曹操(續)第三〇八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四十三)第三四三章 聯軍兵人汜水關第六十八章 西陵城三人座談(完)第一三二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十八)第四五五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四六)第九四九章 兗州軍樊城夜戰(續四)第一一〇章 石全搬兵拖兗州(二)第六九七章 戰江陵繼續受阻第九三六章 孫伯符說孫叔弻(完)第四七一章 作唐城涼州攻城(續)第六四二章 子龍率軍奔晉陽第三九七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八十八)第五九二章 涼州軍決戰江夏(十九)第一七三章 入宮中劉宏做決斷第五二二章 李傕楊奉三交兵第五八七章 兩師弟遊說師兄第九〇二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五十三)第二十三章 馬孟起決意興兵第七七六章 劉備軍夜襲敵營(續)第六八八章 涼州軍收復兩地(完)第六五九章 涼州軍夜戰晉陽(完)第七十三章 潁川陽翟別郭嘉第七八一章 孫伯符帳中問詢第三三〇章 涼州兗州戰南陽(十七)第九四二章 孫劉聯軍攻堅城(續)第一六五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四)第七五三章 周瑜魯肅諫孫策第二六六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一)第一四一章 樸克得見曹孟德(七)第一八八章 四人行回到隴西第五八〇章 涼州軍苦戰辰陽第一二〇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六)第四〇一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九十二)第二四五章 帶來再赴八納洞第十七章 涼州軍進攻中宿(十六)第一〇三章 兗州軍大戰遼東(四)第四十一章 涼州軍終破樊城(七)第九五三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二十七)第四五八章 借道郪縣奔成都第四八二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七三)第五二八章 曹孟德提議遷都第八四七章 周瑜出計賺韓嵩第四五六章 鬥將勝最後一局第二十七章 涼州軍阻截聯軍第八〇二章 攻城戰強攻西陵第九七四章 孫劉帳中議軍事第三九三章 趙子龍智取褒中(續)第六八五章 涼州軍收復兩地(十八)第五一五章 假文丑詐開城門第六八三章 涼州軍收復兩地(十六)第五三〇章 劉協聚衆議遷都第五一四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一二三)第六九八章 地道成孟起用兵第五五五章 魯肅張遼離郴縣第六八一章 涼州軍收復兩地(十四)第九五五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二十九)第四二一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一二)第五三三章 深夜軍營人才來(完)第一八六章 涼州軍夜攻蠻軍第二七八章 銀坑洞再見木鹿(完)第四十章 兩陣前四雄相會第三三一章 張濟叔侄至汜水第三二九章 孟獲帶兵奔烏戈(續)第三〇五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四十)第三六四章 長安城馬煥大婚(完)第五三六章 信使範強進酉陽第六四八章 涼州軍受阻江陵第三三九章 陽城山孫堅殞命第一〇三章 兗州軍大戰遼東(四)第六四五章 兗州江東攻臨湘第二〇二章 兗州軍奪取樂浪(一)第九六五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三十九)第五三五章 涼州軍三攻酉陽第六十二章 曹操班師回許都第四五一章 趙雲領兵赴郪縣第七六二章 馬岱領兵攻襄陽第八六二章 德容府中批二將第七八六章 戰事畢馬超回家(八)第三六九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六十)第五三八章 曹操得見徐公明第八十八章 大軍剿滅三兄弟第三三二章 涼州兗州戰南陽(十九)第九八七章 涼州軍兵進交州(二)第三七六章 涼州軍火燒藤甲(續)第九七二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四十六)第九九六章 孫劉再赴武陵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