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〇五章 戰事畢馬超回家(二十七)

其實曹操想要想皇帝,只要他下了狠心,那麼在馬超看來,其實是一點兒問題都沒有,如今沒事兒。而他要一當了皇帝,那麼自己肯定隨後就得跟上,這個不用說,不用想,就是那樣兒,這個必須的啊,不當不行了。而自己一當,那之後到了江東,孫策他們只要一看曹操和自己都當上了,那麼他們沒點兒動作,那都不可能,畢竟他可不是孫權,這個關係可大了

去了,並且周瑜、魯肅還有龐統幾人,那是沒有一個省油的燈啊。就以歷史來說,曹丕稱帝的時候,到劉備那兒,他是馬上也來了一下,這雖說還不能算是皇帝輪流坐,不過那意思也簡單,你曹丕就篡漢了,把大漢滅了,可我劉備就是繼承了這個正統,蜀漢也是漢啊,這

個是吧,所以……可到了孫權那兒,他是不敢稱帝,這裡事兒太多了,他又不姓劉,而最支持他支持江東的兩個,都是已經病逝了,這個可真是遺憾啊,魯肅二一七年就沒了,周瑜更早,二一〇年,這江東少了這麼兩個大能,那影響是巨大的,太大了,孫權做事兒都不太

像以前了。這個確實,少了那麼兩個鐵桿兒,那影響是巨大的,一點兒不假啊。周瑜和魯肅兩人在江東的地位,那確實是不一般,這個一點兒沒錯。少了周瑜和魯肅,那和之前是太不一樣兒了,而有他們在的時候,和他們都不在的時候,那就是兩樣兒,這個也沒錯。就像赤壁之戰時候是什麼樣兒,而到了夷陵之戰呢?這個確實,夷陵之戰孫權都要找不到帶兵的

人了,還好是有陸遜,不一般的書生。周瑜之後有魯肅,魯肅之後有呂蒙,呂蒙之後孫權以爲是找不到人了,結果還有陸遜,這個確實,東吳四英傑,確實是挺厲害,這個沒錯。可陸遜之後呢,就真是沒什麼人了,當然那個時候已經是屬於三國中後期了,這個還是確實。

但也是,有周瑜和魯肅在的時候,孫權可以說算是意氣風發,這曹操二十萬人馬,照樣兒是敗北了,赤壁之戰勝了。而周瑜和魯肅他們都不在了,這稱個帝孫權都不敢,他不想嗎?開玩笑,他能不想?可來自於多方面的壓力,這個孫權確實是不得不考慮進去啊,這個確實,

江東他是老大不假,可……這在歷史上來說,他這個江東的老大,和北方曹操、曹丕,和益州的劉備,那其實還是不一樣兒的,這個確實,所以說人家曹丕就敢稱帝,甚至滅了大漢。劉備人家也敢稱帝,甚至手下都想辦法慫恿他稱帝吧,主公趕緊稱帝。可就到了孫權那兒,到江東就不一樣兒了,這個阻力這個壓力,卻讓他不敢稱帝,就是如此。而且也確實,曹丕

那時候剛當上皇帝,如果說孫權也當上了皇帝,那麼他正是沒什麼事兒做,沒準就兵發江東了,這個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兒,反而還很有可能,確實。孫權和江東軍衆人,他們是怎麼都不想讓曹丕帶大軍南下,這個肯定是,從來都不希望,所以都是想辦法,說能不惹到

對方,那麼就儘量不惹到對方,誰讓這己方實力差呢,這個沒辦法啊。因此,曹丕人家是直接稱帝了,滅了大漢。劉備也是,人家也直接稱帝了,說是大漢正統,要延續漢室。唯獨是要孫權這兒,他是不敢了,不敢挑戰曹丕的神經啊,這個真是。劉備那樣兒的,說起來他不管是稱帝與否,都改變不了曹丕和他們一方的關係,這個一點兒沒錯,可江東這邊兒呢,

說起來和劉備那邊兒有很大的不一樣兒,應該說太不一樣兒了,劉備那邊兒也有壓力不假,可人家那邊兒的壓力不是讓他不稱帝的聲音,不是這個壓力,而是讓他稱帝的聲音,這個纔是壓力。說白了,就像江東那邊兒似的,劉備受到稱帝的壓力,所以說他怎麼都得稱帝,不稱帝都不行,隊伍不好帶了,他不稱帝的話,那麼問題就大了。同樣兒,在江東那邊兒,孫

權要是敢一下馬上就稱帝,他那邊兒問題也大了,這個真是。所以說他是不敢挑戰這個,這也看出來了,孫權魄力和他兄長一比,還差點兒,確實。至少馬超很清楚,如果說曹操那邊兒和自己這邊兒,都稱帝了,那麼到了孫策那兒,他絕對不會很多年之後才稱帝,哪怕就

是要挑戰曹操一下,他也得是馬上稱帝,至於說結果,那有利有弊,沒辦法,確實。有不好的地方,那是不假,可也有好的地方呢,這個也沒錯,所以說看你怎麼看吧,真是。可孫策卻絕對和孫權不一樣兒,兩人根本就不是一個性格作風,這個沒錯,前者是打天下的,後

者是守天下的。這就註定了兩人性格差距其實挺大的,就像孫策說的那些,“若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就是孫策對自己和自己兄弟的認知。知道要是帶兵作戰的話,那孫權怎麼都不如自己,這個沒錯。可要是說用人上面,這個能人盡其用,能保住江東的基業,這個孫權是比自己要強,

就是這樣兒。所以在歷史上,孫權明知道曹丕和劉備都稱帝了,可他也沒敢馬上稱帝。但是換成孫策的話,他就敢馬上稱帝,這個就是性格不同,還有其他一些原因,至少周瑜、魯肅,也包括之後才投靠江東的龐統,他們就沒有一個會反對稱帝的事兒,當然前提是曹操還

有馬超都那樣兒了,如此。這個是大前提,如果說沒有這個的話,那麼想讓孫策第一個稱帝?那不做夢嗎,確實沒什麼可能啊,真是。除非說他們能滅了涼州軍也能滅了兗州軍,那樣兒的話,倒是有可能啊,很正常稱帝了,這個也不錯,不過那顯然是沒什麼可能的事兒。

所以說這個肯定還得看曹操看馬超如何,哪怕曹操死了,可天下還沒一統,就看他兒子,看他繼承者如何,如此。如果說他兒子稱帝,馬超也得馬上稱帝,之後孫策的話,他肯定也得馬上跟上,就是這樣兒,不能落下啊。這事兒落下了,那麼好處是有不假,可不好的地方,呵呵,這個也不會少。而且孫策和孫權大不同,就是前者敢打敢拼,這個真是。而後者的話,

終究他是從父兄那兒繼承過來的基業,所以說在孫權眼裡,怎麼自己都要保住孫家的這份兒基業,自己不能成罪人啊,這個肯定是。很多時候都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就是孫權。在他那兒來說,不求自己能開疆拓土,要真能那樣兒,那是最好,可要做不到,至少

是不能讓江東基業在自己這兒斷送了,所以說魯肅的自保,那可以說是非常適合孫權,他也是那麼想的,不自保都不行。而且都這個時代了,說實話,你連自保都費勁的話,那麼還何談其他的呢,確實,不就是這樣兒嗎。只有說你先自保住了,然後再說其他的。比如說這個開疆拓土,那麼都是你有實力先自保之後,再去進取,還不就是這樣兒嗎,孫權可太清楚

了。可孫策不同,他更多想着不是自保,雖說這個也是需要的不假,可該進取的時候,他是絲毫不手軟,怎麼都想着把握住機會,比如說最簡單的,他怎麼都想着拉上曹操拽上兗州軍,和他們江東軍一起,對付涼州軍,如此。這就是孫策,當然換成是孫權的話,他是很少去進取,不過涼州軍要過來攻擊,進攻的話,他馬上就得讓兗州軍過來幫忙,怎麼都得拉上

他們,這個肯定也是。而兄弟倆雖說性格是有不同,這個沒錯,可爲了江東發展的心,那都是有的,而且還不小,確實啊。孫堅是早死,沒辦法,不管是歷史上還是這個時候,都一樣兒。可他兒子,不管說是如今的孫策,還是說歷史上的孫權,那其實都是超越其父了,這

個也是沒錯。還是那話,孫堅不過號稱是“江東猛虎”,而孫策都號稱是“江東小霸王”了,這個確實是比不了。而孫權更是被曹操稱爲“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個能得曹操如此評價的,其實也就孫權一個了。臨死他還想着,這天下諸侯讓他滅的都差不多了,唯獨就是“江

東孫權,西蜀劉備,未曾剿除”,這可以說是曹操臨死前的大遺憾,就是沒能一統天下,就是這樣兒。沒能滅了劉備,沒能滅了孫權,天下還是三分啊,就是這樣兒。其實曹操的遺憾,還是可以理解的,他早看出來劉備不一般,可卻不能下狠手,最後錯過了機會,也就讓人家是困龍昇天了,這個也沒辦法。孫權是繼承他父親和兄長的基業得到的江東地盤兒,雖

說在他的帶領之下,江東地盤兒也是變大了不假,可說實話,如果換成是孫策在的話,那也許會更大?這個其實也不好說啊,八成是沒錯,而孫權也是,他是最受不了別人說他不如自己兄長這個事兒,這個一直都是,沒錯。在孫權看來,他也許是有地方不如自己兄長,這

個沒錯,可很多地方,那還是要超過自己兄長的,不是嗎?就是啊,事實證明了,就是,這個纔是他的想法。所以說誰要表露出孫權不如孫策來,那麼結果真就是沒什麼好的,要知道孫權歷史上他是個什麼人?真瞭解歷史上的都能知道點兒,這個人,呵呵,確實又厚又黑。

那可真是,能和曹操和劉備三分天下的人,就算是差,還能差到哪兒去了?真是,就孫權那個水平,在整個三國,那也是排在前面的人物,一點兒不假。也許孫策在,那麼可能是就沒有孫權那麼多事兒,就像現在這樣兒。但是孫策在歷史上他不是早逝了嗎,這個就沒辦法了,確實。這個東西,你就算是有再大的本事,哪怕都逆天了,可早就掛了,別人最多也就

說一句,天妒英才,完事兒了。是,有的能名留青史,可終究是英年早逝,更多的只是默默無聞罷了,一看不就是如此嗎,那英年早逝多了去了,現代都有,更不用說是古代時候了,那多了去了。所以說就是馬超也不得不想,其實這歷史的改變,至少孫策沒早逝,孫權沒上

位,他們父親倒是也是去世了,不過和歷史比還不一樣兒啊,差別大了。這個確實,畢竟歷史上其人是死在了荊州軍的手裡,死在黃祖的一個部將手下,中箭掛了。就直到今天,馬超他也不敢說有幾個人就一定能躲過敵軍的冷箭暗箭的,這個真是,要說對方來個多少箭齊

發,未必就真不能躲過去,這個跑總行吧,可要是對方放冷箭什麼的,多少人就得中,三國有多少名將都栽在這上面了,真是。所以說他這輩子是特別恨這個放冷箭放暗箭的,馬超是從來都沒讓己方的將領那麼幹過,他覺得太可恥了。關鍵是對方武將要武藝不如你,死在沙場上了,這敗於誰誰誰的手裡,被殺了,那也算是死得其所,馬超覺得也算是個不錯的歸

宿,但是真死在了冷箭、暗箭還有什麼毒箭之下,他是覺得太慘了點兒,這個真是,反正己方將領,他是一點兒不希望那樣兒,哪怕就是敵軍的,其實馬超也不想,確實。反正在他看來,死於箭矢下的,那武將都不能算是死得其所,哪怕一樣兒是死在了戰場上。可說實話,

士卒的話,中箭身死那就算了,那是他們的命,命不好也正常,可換成是武將的話,馬超就覺得真是可惜,他自己從來都如此想法。

第一五五章 追敵軍蠻王中計第一百零五章 馬孟起臨危受命第六〇五章 涼州軍決戰江夏(三十二)第四一〇章 銀坑洞馬孟談判(完)第三三〇章 議遷都李儒諫言(續)第三六〇 李肅遊說呂奉先(完)第四九九章 樊稠中計死長安(續)第二二二章 涼州大戰函谷關(九)第一七五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十四)第六四五章 兗州江東攻臨湘第二四三章 馬超帶兵攻交趾(九)第一九四章 屬下來到東海郡第三九三章 趙子龍智取褒中(續)第七九一章 孫叔弼戰黃漢升(續)第八一一章 兗州軍破函谷關(六)第四一五章 涼州軍繼戰葭萌第五九〇章 離穰縣子揚告辭第四四八章 馬超宴間說拜師第三一五章 袁紹帳中見袁術第五三五章 涼州軍三攻酉陽第二六〇章 馬超帶兵攻交趾(二十六)第八二五章 戰事畢冀州事宜(十一)第七八一章 劉備軍攻破江陵第五七二章 江東軍撤出西陵(完)第三三九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三十)第一百章 馬騰到雒陽城第八五五章 兗州軍入主襄陽第二七三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八)第八五一章 江東援軍至蘄春第九九八章 聯軍大戰西陵城(續二)第二四五章 馬孟起遊說大才(中)第一〇八章 兗州軍大戰遼東(九)第三二三章 諸侯聯軍戰汜水(續)第五章 聯軍終破西陵城(五)第一六七章 漢軍一戰破廣宗(六)第四五九章 召士卒孟起訓話第七四二章 涼州趁機襲江陵(完)第四〇八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十七)第五六五章 江東軍大戰江夏(二十一)第三三八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二十九)第五七六章 兗州軍探馬入營第二七〇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五)第一一五章 孟獲無奈聚衆議第八十五章 兗州終奪髙句驪(續)第二九四章 爲說飛將贈赤兔第七六四章 兗涼兩軍戰冀州(四十)第四〇一章 殺值守生擒孟優第八五八章 兗州軍攻破弘農(六)第二七四章 謀士計破燒當(七)第五七三章 馬孟起原路回返第五十一章 涼州軍終破樊城(十)第七十五章 關羽大戰崔福達(一)第二七五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十)第三二一章 孫堅借兵破華雄(續)第一二二章 兗州軍大戰襄平(一)第四〇五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九十六)第四六六章 宴衆人馬超介紹第四九六章 涼州軍一戰零陽第二五一章 涼州軍戰弘農城(十三)第八一二章 兗州軍破函谷關(七)第五九九章 劉備兵敗奔青州第六十八章 西陵城三人座談(完)第一六三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二)第十七章 蘄春城二馬相商第三四一章 涼州兗州戰南陽(二十八)第九四四章 兗州軍樊城夜戰第三十六章 涼州軍攻四會城(十)第六八七章 三將再戰函谷關第一六二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一)第三五五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四十六)第二四五章 帶來再赴八納洞第五四八章 敗將退走回辰陽(續)第一九四章 兗州軍繼攻襄平(七)第七五〇章 兗涼兩軍戰冀州(二十六)第六八五章 霍仲邈求教徐庶第七四一章 甘陵城本初身死第三二四章 馬超請祝融夫人(完)第四〇四章 南鄭亂楊張用兵(續)第五六八章 江東軍大戰江夏(二十四)第七九六章 戰事畢馬超回家(十八)第二三一章 涼州大戰函谷關(十八)第七〇六章 戰事畢回返長安(十八)第九九二章 涼州軍兵進交州(七)第六十三章 涼州軍大戰番禺(十八)第四六二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五三)第七〇六章 孟德帳中會人才(完)第六九八章 戰事畢回返長安(十)第三〇七章 戰祝融雷孟聯手第七二六章 兗涼兩軍戰冀州(三)第六八六章 涼州軍收復兩地(十九)第六十六章 馬超帶兵回長安(完)第一六九章 馬孟起率衆夜戰第六八〇章 馬延親赴真定城第九二四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七十五)第六五一章 涼並兩軍聚龍山第八八〇章 聯涼大戰蘄春城(九)第八三二章 戰事畢冀州事宜(十八)第一六九章 長安建業天使到第二七七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十二)第八八五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