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七章 涼州軍死戰雒陽(十一)

張鬆知道,他也很清楚,這自己主公是着急派兵。當然了,他不是着急自己成都這兒的人馬去長安,而是從長安派去的人馬到雒陽,這後者纔是他最在意在乎的。而自己這邊兒,當然是不能比了,必然啊。不過雖說如此,張鬆也是一點兒都不敢怠慢,趕緊是讓人帶兵走了,他這麼一派就讓人點了八萬人馬,奔赴了長安,對益州成都來說,少了八萬人馬,真就不是

什麼太大的事兒。就說成都在益州的地位,和雒陽、長安,在司隸的位置一樣兒,所以少了八萬人馬,城池堅固高大,城內人馬還多,所以少八萬人,真都一點兒不是問題。因爲不出多久,張鬆就會再徵兵八萬,不過那是新兵而已,但是對於益州來說,新兵還是老兵,意

義還真是不大啊,畢竟這地方沒有戰事,所以真沒什麼太大意義,就是這樣兒。人馬已經是派出去了,張鬆也算是放下心了,這自己主公交給自己的事兒,自己也是圓滿完成。不過就是,八萬人馬從這兒到長安,確實,一路很不容易,都不好走啊。你看送信的信使,他就

一個人,所以自然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可那八萬人呢,長途跋涉去長安,張鬆也知道,太辛苦了,但是沒有辦法,誰讓自己主公說要從成都調兵的,這沒辦法。主公的軍令,是無論如何,都是要執行的。不要說這事兒是必須的,是必要的,就算是張鬆認爲沒什麼必要的,可只要馬話了,他也不可能不去執行,就因爲馬纔是老大。他張鬆是益州這地方的老

大,畢竟益州刺史,確實是全力掌控益州一地,但是這地方依舊是涼州軍的地盤,所以馬纔是終極的Boss,是老大的老大,最後的老大。可以說張鬆認爲自己主公對自己,那絕對是有知遇之恩。畢竟在劉璋的時候,他怎麼也不可能當上益州刺史,當然了,那個刺史只

能是劉璋。不過這個不是什麼重要的事兒,主要是張鬆認爲自己雖說不至於就懷才不遇,但是劉璋絕對不是什麼明主就對了,整日都是不思進取,就知道享樂,所以跟着這樣兒的主公,基本上這輩子都別想什麼出人頭地的事兒了。所以說劉璋和馬不能比,在張鬆看來,

那可真是白瞎益州這麼個好地方了,要說當年漢高祖劉邦能佔着這地方,慢慢跟項羽抗衡,最後定陶稱帝,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嗎?就因爲佔益州,那是絕對能有機會奪天下的,不過劉璋是真不知道去進取,就知道守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兒,所以基本上他手下的人,也沒有幾個就真不失望的。而張鬆,他就屬於其中想法最多的一個,這一點兒都沒錯。所以背叛

劉璋而投靠馬,這個是很正常。不過馬倒是很重用張鬆,知道其人是個人才,而且自己不是他劉璋。雖說馬沒說讓張鬆死忠自己什麼的,他也知道,那樣兒的人,不好說讓他對自己主公死忠什麼的。不過總體來說。張鬆這些年的作爲,馬都是看在眼裡,確實是不

錯。每年每個州的刺史,馬都是要考覈的,所以說誰做得什麼的,他大致上都是知道的,

因此,張鬆做事兒,馬是很放心的。如今在益州,可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來當這個刺史了,如果以後有的話,那麼他張鬆可以休息一下,然後自己讓他來長安,帶兵的時候也領着他,如此也算是走出了益州,和天下羣雄懟上一懟。不過現在的話,機會倒是還沒有,至少沒有

比他張鬆更合適當益州刺史的人了,所以張鬆還得是在這兒,暫時益州少了他,還真是不成,馬都清楚。所以說真要用他隨軍作戰的話,馬很清楚,就得處理益州一系列的事兒才行,要不然的話,問題是絕對會有的,而且還不會少了,那卻不是馬想要看到的啊。而這個時候,雖說沒張鬆,但是自己手下也不是那麼缺少謀士,至少郭嘉6遜他們,暫時還是

夠了,要是真少人的話,自己是一定要調人過來的,這個必然。所以說在還不是卻人,缺少謀士的時候,怎麼說,馬都不能讓張鬆過來,他過來也沒什麼大用啊。所以說與其那樣兒,還真是不如讓他就在益州,做他那個益州刺史,那地方更需要他。因此,輕易馬也是

會動他,這個是一定的。而且還得說什麼呢,就是張鬆也沒說非要來長安,跟着馬去打仗什麼的,他可沒那個意思。或者說其實如今的益州刺史,就已經讓他挺滿意了,至於說再進一步,至少這麼兩年來說,是不可能。如果說自己主公能稱王的話,他認爲還沒準,不過

這事兒……張鬆清楚一點,那就是曹操不稱王,自己主公就絕對不會,或者說孫策也可以,但是孫策他能在曹操之前稱王?這個機率太小了,基本上就是沒有。所以說只有曹操稱王,自己主公之後才能跟進,然後是孫策,這就是張鬆所認爲的順序。而在他看來,曹操/他早就有這個條件了,不過他手下人還沒攛掇他而已。不過想來這事兒也快了,再晚,估計也是

這兩三年,那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張鬆雖說還談不上多瞭解曹操其人,可大致上,對他還算是瞭解的,就比如說稱王的事兒。話說公孫度、公孫康那樣兒的,都敢稱王,所以說曹操有什麼不能的不敢的,只是在於他做不做,而且他手底下的人,絕對是支持,不說所有人,

但是絕大多數,那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這就是張鬆所認爲的。比如說像二荀,荀彧和荀攸,他們估計就不太可能多支持曹操稱王,因爲他們心裡更多的,還是向着大漢的,多少人都知道。像是曹操手下大將關羽,張鬆也不認爲他能支持曹操去稱王,其人還是很忠於大漢

的,這個確實。所以說曹操稱王,他手底下的人自然不會說所有多是一個想法,至少有幾個,那是絕對不會去支持就是了。但是絕大多數的人,那是必然會支持他的,所以說曹操就算是他,那也擋不住他手底下的那些人攛掇,而且他本身,也一定會有那意思,畢竟連公孫度父子那樣兒的都敢稱王,對曹操這個見過的當事人來說,這個觸動,其實還是很大的,張

鬆也都明白。真說起來,自己是他曹孟德的話,自己都得找手下人,然後研究一下稱王的事兒。當然這個事兒必然是不能當主公的自己提出來,所以說還得手底下的人說才行。而且一次的話,還不好就一下答應,所以還矜持點兒,並且推到以後研究去。當然這個以後具體

是多久,那沒準。一日是以後,那麼幾日幾十日甚是成百上千日,那都是以後,這個還真是不好說了啊。因此,這個就看你當主公的,看他曹操如何掌握了。他着急的話,一日後接着討論都無所謂,不着急的話,那就隨便了。但是從張鬆自己的角度來看,他自然是希望曹操是能早日稱王,因爲他那麼做了,自己主公也得如此,然後一嘉獎衆人,這自己也有賞賜

啊。張鬆倒是不在乎那點兒賞賜,關鍵是這個也許就是自己更進一步的機會。畢竟到時候自己主公除了是要賞賜衆人和士卒之外,還得是論功行賞,至少官職都能升一級。畢竟如今自己主公已經是屬於大漢頂級的幾個人中的一個了,話說自己主公的驃騎將軍,那可不是什麼小官。驃騎將軍和三公是一個級別的,尤其是在如今大將軍還沒有人當的情況,自己主公

的驃騎將軍,已經是最頂兒了,這個誰都知道。因此,再進位當王的話,張鬆自然認爲自己主公手底下的人也能更進一步。實在說進不了的,給個什麼侯爵,是不是也可以呢。至少張鬆覺得,這個還是沒有問題的。再不濟,給多點兒錢糧財物,這個也算是賞賜了,當然這

應該是給那些三流武將的。最後是犒賞士卒,給士卒財物還有糧餉,他們就樂得不行了。反正張鬆覺得,只要自己主公稱王,那麼手底下官職再升一級,哪怕就是半級,這都是沒問題的。除非說自己主公不想收攏人心,那不可能。就算是公孫康,遼東軍那邊兒,他稱王了,

手下人不一樣兒是加官進爵了嗎,不過那是大漢朝廷不承認的而已。可自己主公如果稱王,那麼就是朝廷所承認的了。至於說什麼異性不能稱王,那就扯了,只要曹操被認可了,那麼不管是自己主公還是孫策,確實都得被認可,這個不用多說啊。所以張鬆是已經有了預測,當然了,最後到底如何,那是誰也不知道,他也只能是說,這個機率大一點兒而已,就這樣

兒。張任是帶兵進攻了雒陽三日,這三日,要說他確實是比之前強了,不過也是有限。但是怎麼說呢,至少他自己滿意了,覺得還不錯,而馬他們也是如此想法,這樣兒就算可以。畢竟這纔多少時日,以後時日還長着呢,反正還是那話,只要一日比一日強,他們其實也就

滿意了。但是要說退步了,他們顯然就不會滿意,這不是他們想要的就對了。這日晚上的時候,從長安來的人馬就已經到了。馬是早已從探馬那兒得到了準確消息,所以知道吳懿這個時候是帶兵來了。他自然是很高興,對他來說,這如今可真是需要人馬的時候,對己方

來講,當然也是越多越好了,必然。馬沒親自出大營去迎吳懿,但是卻派了自己代表,郭嘉還有幾個將領,算是代表自己去迎接對方一下。畢竟吳懿和張繡還不一樣兒,那張繡可是帶着功勞過來的,馬是怎麼說,他都要親自出來迎接一下。但是吳懿的話,他沒什麼功勞,把人馬帶到雒陽,那是他應該做的,有自己軍令在呢,這不是什麼大功,和張繡那沒法

比,所以馬自然是不會出去了。但是儘管如此,他也是讓郭嘉和幾個將領,算是代表自己出去一下,就算是對吳懿的歡迎了。至於說涼州軍士卒,馬是不擔心什麼,別看自己這個地方主公的沒親自出迎,不過這個算是什麼大事兒嗎?自然不算了,所以說己方士卒也

不會被這個影響多少,畢竟涼州軍什麼樣兒,馬還能不知道?郭嘉他們是在營外一里多點兒的地方看到了吳懿,對於郭嘉他們到來,吳懿還是有點兒驚訝的,畢竟他也不知道誰能過來,他覺得也許誰都不會過來,畢竟這自己不過就是帶兵來雒陽而已,又不是什麼大功勞。

自己主公那兒,不用說了,他不可能出來。但是其他人的話,自己也不知道。不過都是自己主公一句話的事兒,而如今看郭嘉他們過來,吳懿就知道,這算是他們代表了自己主公,到這兒來迎自己。趕緊是下馬,郭嘉他們也都一樣兒,彼此見禮。然後郭嘉是趕緊給吳懿請進了大營,至於說他帶來的五萬人馬,自然也是在涼州軍大營安下了大帳。畢竟他們的地方,

馬是早已讓士卒給準備好了。還是那話,都是涼州軍,除非特殊因素,沒有辦法的時候,那是真無奈,可這能在一個大營,馬自然是要給他們所有人都放在一個大營,這個是肯定的。吳懿他是跟着郭嘉進了大營,而涼州軍士卒自然也是跟着進來,不過他們方向不同而已。

吳懿是跟着郭嘉到了中軍大帳,而那些後來的涼州軍士卒,自然是在早已給他們安排好了的位置上安下大帳,如此。而吳懿到中軍大帳前,一看……

第九〇二章 受阻房陵鏖戰忙第八十一章 涼州軍攻蒼梧郡(四)第九五六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三十)第三〇七章 馬超領兵返長安第四六四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五五)第九八三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五十七)第八十八章 大軍剿滅三兄弟第二六七章 漢軍大戰羌兵(完)第五十四章 涼州軍終破樊城(十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三國第五八六章 涼州軍決戰江夏(十三)第一四二章 馬超邀請陸伯言第三十九章 涼州軍攻四會城(十三)第二九二章 五人大戰呂奉先第八六九章 兗州軍再攻房陵第四十五章 管亥相商除五害第四二八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三十七)第五三一章 深夜軍營人才來第二四七章 馬孟起遊說大才(續)第三六五章 回隴西兄弟談心第七〇七章 兩大謀士見主公第三一六章 崔福達生擒帶來(續)第七二二章 劉玄德欲往新野城第九十二章 涼州軍攻蒼梧郡(十五)第五一一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二〇二)第九六六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四十)第八三七章 玄德兵進零陵郡第一六五章 漢軍一戰破廣宗(四)第七三五章 兗涼兩軍戰冀州(十二)第八五六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七)第九六〇章 孫劉商議進兵事(續)第四六〇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五一)第五〇三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九四)第三七九章 李通敗退回許都第二五四章 涼州軍戰弘農城(十六)第二四七章 馬超帶兵攻交趾(十三)第三五七章 馬超欲謀漢中地第九九六章 聯軍大戰西陵城(續)第一九九章 兗州軍終破襄平(完)第五一一章 找士卒指認信使第九三八章 再攻城孫翊轉變(續)第三九二章 趙子龍智取褒中第五〇四章 長安衆臣欲求和第五一七章 馬超圍攻弘農城第一八六章 涼州軍夜攻蠻軍第二八六章 涼州軍死戰雒陽(十)第四一一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二十)第三〇二章 涼州軍死戰雒陽(二十六)第二四三章 馬超帶兵攻交趾(九)第二一一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五十)第六六四章 再戰江陵終登城第九〇八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五十九)第四四七章 主母親見陸伯言第七章 涼州軍終破樊城(四)第一四六章 兗州軍受阻襄平(四)第八章 涼州軍進攻中宿(七)第二一四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五十三)第六六五章 鏖戰江陵函谷關第八十六章 孟起翻山會盜匪第九三三章 孫伯符說孫叔弻第一〇六章 馬超試探陸伯言(續)第三三六章 銀坑洞得見三老第二十四章 比武藝趙雲戰崔馬第六六一章 鉅鹿郡癭陶決戰(十一)第三三三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二十四)第三一一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二)第四六一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七十)第七三四章 涼州軍繼續血戰(續)第七十二章 激怒關羽出西陵(續)第二五三章 擇吉日孟起完婚(續)第二五一章 馬超帶兵攻交趾(十七)第一八一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二十)第二三二章 兗州軍接收兩郡(十五)第七四〇章 涼州趁機襲江陵(續)第三〇一章 涼州軍死戰雒陽(二十五)第五九四章 涼州軍決戰江夏(二十一)第三二八章 汜水關下戰呂布(完)第三五一章 藤甲兵襲涼州軍(完)第九五六章 守江夏兵進長沙(續)第四七六章 江陵城二將對話(續)第二〇〇章 南蠻軍半路阻截第一九一章 南蠻軍進攻敵營第三九八章 孟達勸說兩洞主(續)第二八〇章 木鹿大王之子到(續)第四四二章 回長安終見妻兒第五〇七章 張濟兵臨長安城第三一九章 孫文臺大戰華雄(續)第一四五章 崔福達戟挑敵探第三二八章 孟獲帶兵奔烏戈第九十六章 涼州軍攻蒼梧郡(十九)第八四二章 戰事畢冀州事宜(二十八)第五〇一章 魏文長兵進十里第七〇四章 孟德帳中會人才第九八五章 黃馬帶兵至臨湘第六三五章 樂文謙對戰高覽第五五六章 江東軍大戰江夏(十五)第八八九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四十)第三九四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八十五)第五三〇章 馬超五人回長安(二)第九八七章 涼州軍兵進交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