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 藏宣高請子入府

收到密報之時,臧霸屯兵在騶縣城外,與騶縣的黃巾軍已數有交戰。

他帶的兵馬雖然不多,但因這是他投到荀貞帳下後的首次出戰,存了立功的心思,所以其所帶之部曲皆是從本部中抽選出來的精銳,又只是防守阻敵,不是主動進攻,所以騶縣的黃巾軍雖然數次出城猛攻,意圖救援已被許仲圍困的卞縣,可終究卻不能成功。

臧霸看了密報,坐立難安,起身在帳中來回走動。

時在帳中有四五個臧霸左右的親近軍官,見他這般模樣,都覺詫異。

因便有人問道:“可是許將軍在卞縣戰事不利?”

這幾個軍官只知這道密報是從許仲處傳來的,不知密報內容,故有此猜測。

臧霸說道:“許將軍提精卒,圍擊疲賊,卞縣雖尚頑抗,然克城指日可待。”

“既非許將軍戰不利,將軍緣何面現驚容,似有不安之態?”

“這是因爲我恐琅琊將有變矣!”說着,臧霸把密報和許仲隨密報一起送來的附信遞給發問的軍官看。

這軍官看罷,又把密報和附信傳給其他人看。

諸人盡皆看了,也像臧霸一樣,都是驚至色變。

先前發問的那人驚道:“這、這……,鹽豪欲亂,而昌校尉與尹校尉卻與他們來往密切?……將軍,許將軍在附信中說,此道密報是由幕府送至,特命他轉交給將軍觀閱,這也就是說,此道密報乃是君侯令許將軍把之轉給將軍的,君侯此爲何意?難道是懷疑將軍了麼?”

臧霸說道:“君侯如是疑我,就不會讓許將軍轉此密報與我。”

幾個軍官中有人說道:“不錯。將軍今領兵在魯,出征於外,君侯如是疑將軍,就定不會轉此密報與將軍看,而是會召將軍回州府。”

先前發問那人問道:“那君侯是爲何意?”

同意臧霸判斷的那人答道:“君侯的意思已經表現得很明白了。”這人接着轉過視線,看向臧霸,對臧霸說道,“君侯這是在等將軍表態啊。”

琅琊沿海的鹽豪若是生亂,荀貞必要平叛,而又若是昌豨和尹禮果真牽涉其內,與鹽豪一起作亂,那麼想來荀貞對他兩人也自是不會客氣的,故此,荀貞現下將此密報轉給臧霸,用意可以說是有兩個:首先,是提前通知臧霸有這麼件事,其次,也正是爲了看看他會有何反應。

一邊是泰山軍的自己人,一邊是新近投靠的主上,臧霸在此二者中,實是難以抉擇。

因而,以他之果斷能決,此時此刻,卻也不由繞帳來回,無以決斷。

軍官中又有人說道:“將軍此前屢曾有言,說君侯明仁,高族子弟、當今名將,真有人主之姿,自從君侯以來,昌校尉不顧君侯恩遇,數有怨言,將軍多次勸說,而於今看來,卻是竟皆無用,既然如此,……將軍,以下吏陋見,索性便由昌校尉去罷!”

何爲“索性便由昌校尉去罷”?

此話中的意思自然是:臧霸既已仁至義盡,多次勸說昌豨,而無有效果,那麼當下之時,爲了個人的前途功名,也只能舍掉曾同爲泰山軍帥的這份情義,放棄昌豨了。

臧霸嘆道:“天下兵亂,羣雄紛起,我等既非身出名族,又非仕宦顯貴,而所以能立足當世,先得陶恭祖厚待,又爲君侯看重者,無它,唯重義之故也!誠如卿言,君侯,明主也,我自當舍昌豨而效忠誠,可是……。”

“可是如何?”

“可是我卻又擔憂啊!”

“擔憂什麼?”

“今如舍昌豨,則是我等棄義,義一旦棄,則泰山之心將散,由之往後,你我所以能夠立足於世的資本恐怕也就將不復再存矣!此即我之所憂也。”

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臧霸是個明智的人,他能看出荀貞是個明主,同時也深知他自己所以能夠得到荀貞重視的資本是什麼。

他的資本不是他的出身、不是他的能力,而是泰山兵這個軍事集團,正是因爲了這麼一個軍事集團,所以他才能先得到陶謙的厚待,又得到荀貞的重視。現今昌豨有可能會捲入到鹽豪的作亂中,如果在這個可能會決定昌豨生死的時刻,他選擇了荀貞,捨棄了昌豨,那麼可以想見,泰山兵這個軍事集團中的諸多軍帥必定就會由此而各有心思了,換而言之,他在泰山兵中的地位就將會不復如今這般的一言九鼎,這也就是說,他將會失去他的“立世之資”。

建議臧霸放棄昌豨的軍官說道:“將軍此憂甚是。然以下吏愚見,將軍之此憂乃是將來,而昌、尹二校尉之事卻是眼下。只有顧了眼下,才能說及將來啊。”

臧霸知道這個軍官說得是對的。

大丈夫遇事當斷,不斷則亂。

昌豨、尹禮如叛,擺在臧霸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效忠荀貞,要麼與昌豨、尹禮一起反叛,以荀貞的兵馬精銳,反叛必是不能成事的,如此,就只有選擇效忠荀貞。既然只能選擇效忠荀貞,與其當下遲疑不決,引得荀貞生疑,自是不如立刻表態,獻輸忠誠。

臧霸嘆道:“罷了,也只能如此了。”

他回到案後,在席上坐下,鋪紙磨墨,親自提筆給荀貞寫了一封信。

信寫畢,封好印泥,他即刻遣人送去州府。

兩日後,荀貞收到了此信,展開閱看。

見信上寫道:鹽家因利智昏,不辨形勢,跳梁之醜,縱便逆反,明將軍坐使兵擊,不足定也。豨、盧鄉野愚夫,竟受鹽家惑,如真俱叛,霸請往定。魯地黃巾轉戰歷年,已近疲兵,許將軍圍卞將克,賴明將軍之威,霸數小戰,亦稍破騶賊,旬月之內,捷報必達。聞將軍幕府之中,舍人俱皆才俊,霸子無賴,頑劣不堪,竊願送子入府,令聞芝蘭之香,伏請明將軍首肯。

今日幕府裡輪到徐卓上值,因而此信是徐卓送來的。

荀貞看罷,笑對徐卓說道:“宣高想送子入府,請我闢爲舍人。卿意何如?”

袁綏、宣康、徐卓、郭嘉四人掌着幕府中的大小軍情,鹽豪欲亂、昌豨和尹禮牽涉其中,以及荀貞命將荀成的密報轉給臧霸之事,徐卓俱皆知曉,聞得荀貞此話,他也頓時笑了起來,說道:“臧將軍倒是個明智的人。”

“不但明智,而且重義啊!”

臧霸在信中不呼昌豨、尹禮的大名,而是稱其小名,又說他兩人是“鄉野愚夫”,看起來是充滿了蔑視之意,可也正是因了這份蔑視,纔是在婉轉地向荀貞求情。

何爲“鄉野愚夫”?形不成威脅的人。既然形不成威脅,那麼如是日後昌豨、尹禮真的叛亂,待他二人兵敗被擒,自然也就是殺或不殺都無所謂的了。

徐卓問道:“藏將軍既有遣子入府之請,他這份忠誠,明公卻是不可不顧啊。”

“那是自然。幕府可即下行文,闢宣高子爲舍人。”

徐卓應諾。

22 甲兵四千向神都(中)2 安南借重荀與張159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四)57 我爲君取彼良駒(三)32 督郵一怒(中)5 言而有信荀貞之79 了卻山中寇賊事(三)19 惡奴95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三)68 鳳集西鄉(下)161 一將功成萬骨枯(上)25 甲兵四千向神都(五)2 獲名258 輕小利乃能遠圖10 荀家五虎度陳倉(上)10 督郵在此(下)66 負此俸食慚愧極79 聞聽道上辱郡丞(下)74 太谷甲士逆戰敗 前頭報來呂奉先146 沙丘臺上舊時月(一)98 戲忠建言攻山陽81 冠軍將呼太史慈(三)48 雷霆1 邯鄲陌上九月秋(一)7 邯鄲陌上九月秋(七)52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中)20 辛璦(中)59 文若誓願扶漢室 貞之笑辱董仲穎37 無禮賠罪14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一)87 再訪郡士攬爲用 軍政雖妙徒然功43 焉可自棄學陳項106 忠壯引來海內重 張紘迎願獻綿薄54 臨戰合刃之急者三2 禮錢需得四百萬69 英雄志氣袁本初118 三戰盡復東郡地(三)63 討董未成豈可還 以孝爲名事能成32 國家棟梁傅南容63 下邳相舊習難除58 關張各有惆悵情4 風雪夜刺(上)55 我爲君取彼良駒(彼一)10 邊文禮攘臂不齒80 故齊晏子因君顯 北遊橫連舊蘇秦(下)143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24 鐵官見聞2 郡留四傑內外鎮 兵分六部旌旗揚63 同道70 相見恨晚堂上歡26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七)52 受表揚威心感動42 鮑信燭下勸離洛205 信到彭城看司鹽30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上架感言75 荀貞急信說孫堅 文臺二戰呂奉先87 再訪郡士攬爲用 軍政雖妙徒然功23 甲光向日來者誰185 星羅雄傑滿部中(上)75 許縣陳氏9 高子繡髡髮代首157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二)63 田邊斷案(下)87 再訪郡士攬爲用 軍政雖妙徒然功112 陶謙忍怒緣忌器 曹宏獻得打劫計66 延攬勇士(下)23 大獲豐收22 文高初見5 尋賢不遇(上)161 一將功成萬骨枯(上)17 兵者政之輔,政者兵之基(上)8 遍觀諸郡(下)12 一檄引得泰山驚182 元龍片言郯城開252 曹孟德私意圖北27 如夢59 劉玄德鄉亭殺吏 荀貞之道邊得民17 無賴46 盜馬29 樂進歸來79 故齊晏子因君顯 北遊橫連舊蘇秦(上)76 張飛宿將襲如狼(上)22 枉費心機空費時85 臨戰忘死虎狼士 陷陣總是高順營102 會獵書來滿城驚89 襲陣兵退夏侯惇(七)150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49 搜山千騎入深幽(四十)18 西鄉薔夫14 性格83 光陰似苒流如箭(下)79 故齊晏子因君顯 北遊橫連舊蘇秦(上)14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一)20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一)23 大獲豐收8 守職歲滿乃爲真86 風捲雷動誅鄴趙(二)220 陶恭祖數求歸鄉93 兵臨西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