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郭公則拍案痛斥 曹孟德座上借兵

這個被董卓“忽略”了的“一點”,就是“大勢”。

其實,也不能說董卓忽略了這一點,整個天下的大勢現今如此,幾乎所有的士族都在或明或暗地反對他,與他一心者幾無,他又會豈會不知?只憑他一人之力,是萬難與之爲敵的。只是,他現在已經上了船,“上船”容易,要想再“下船”可就難了,就算他已明知時勢如此,事恐難爲了,可現下的形勢對他來說,卻也是“退不得也”,政鬥是你死我活的,但凡他露出一點“退卻讓步”的架勢,袁紹等人恐怕就會馬上撲上來,毫不留情地把他撕成碎塊。

所以,他現在雖是已明知“事不可爲”了,可卻還得硬着頭皮繼續幹下去。

而又因此緣故,“天下時勢如此”,他應對的章法即使再好,也是沒甚用處的,頂多能應一時之急,早晚還是落敗一途。

涼州兵精,荀貞在等他們士氣低落,一待其士氣低落,便會立刻發動二次討董,——荀貞爲何料定涼州兵會有“士氣低落”之時?事實上,也正是基於對“天下時勢”的判斷。如果“時勢”在董卓,所謂的“大義”在他,涼州兵又怎可能會士氣低落?只會是“士氣如虹”。也正是因爲“時勢”不在他,所以涼州兵如今之精勇剽悍,說白了,不過是一時之表象罷了。

卻說荀貞和孫堅聯名署文,傳檄天下。

在董卓看到這道檄文的前後,袁紹、袁術、曹操、張邈等人亦相繼看到。

這些人的反應不一。

袁紹出示此檄給左右,說道:“貞之以‘上匡王室,下爲我家報仇’爲名,倡天下英雄共進,齊舉兵討董。卿等以爲如何?”

座上一人首先答話,這人開口就是大罵,拍案說道:“荀貞豎子!此是欲陷將軍於不孝不義,其心可誅!”

諸人看去,說話的是陽翟郭圖。

郭圖話音剛落,坐在他對面的一人不樂意了,接口說道:“公則此言,所爲何發?何爲‘欲陷將軍於不孝不義’?吾兄倡天下英雄共擊董,既是爲國事,也是爲將軍的家事,赤誠忠義之心,天日可表,如何卻是‘欲陷將軍於不孝不義’?”

諸人再看去,說話的是潁陰荀諶。

衆人皆知,郭圖早年在潁川爲吏時與荀貞不和,又皆知荀諶是荀貞的族弟,此時聞得他二人一開口就是爭執,俱皆面面相覷。

郭圖說道:“荀貞明知因韓冀州掣肘之故,將軍現兵、糧不足,難以進擊,卻以將軍的家事爲名,邀天下共擊董卓,這不是欲陷將軍於不孝是什麼?”

座上又一人開口說道:“公則此言,未免誇大。本初,我素知貞之爲人,他斷非此等樣人,他今次所以與孫將軍共聯名傳檄天下,號召擊董,必是因見董卓倒行逆施,竟殺卿家五十餘口,太傅、太僕諸公無辜遭誅,甚至連卿家的尺口嬰兒都沒能逃過此劫,故義憤填膺,悲憤難以自抑,遂乃有此檄之出,其意斷非是欲陷卿於不孝不義,實是爲給卿家報仇也。”

諸人又再看去,說話的是曹操。

曹操在丹陽募完兵,知酸棗諸人難以成事,遂舍酸棗不去,徑來了河內投袁紹。他和袁紹自少相識,交情莫逆,袁紹見他來投,待之深厚,留在帳下,倚爲臂助。

諸人亦皆知,曹操和荀貞交情甚佳,上次義軍擊董,二袁、酸棗諸人皆未動,出兵者唯荀貞、曹操數人而已,曹操兵敗,去丹陽募兵,歸來途中,還在廣陵得到了荀貞屬吏們的熱情款待,他兩人可以說是意氣相投、志氣相仿,或難稱“死友”,然卻足能稱得上“同道知己”四字。

郭圖說道:“就算是像孟德說的那樣,荀貞是爲了給將軍家報仇,‘義憤填膺,悲憤難抑’,故出此檄,這道檄也不應該由他來寫!當今討董,盟主是誰?是將軍!他荀貞何德何能,竟敢代將軍而出此檄?我還是那句話,這個人其心可誅!”

郭圖一句一個“荀貞”,提名點姓,又一句一個“其心可誅”,座上又一人不滿了,猛然起身,揮袖怒道:“荀侯領軍潁川,貴爲縣侯、行建威將軍、廣陵太守,郭公則你口口聲聲荀侯‘何德何能’,吾敢問之:你又‘何德何能’,敢於滿座之中、將軍帳下,直呼荀侯名諱?”

郭圖看去,見說話的是鄴城審配。

諸人都知道,審配早年時曾爲荀貞的下吏,乃是荀貞“故吏”,又都知審配爲人剛正,因而見他爲“舊主”說話,憤然維護舊主荀貞的名譽,卻也都不奇怪。

郭圖可以和荀諶爭執,也可以和曹操爭執,也可以和審配爭執,但在荀諶、曹操、審配都爲荀貞說好話時,他卻是獨力難支了。他轉目座上,目視斜對面的辛毗、辛評兄弟。

袁紹帳下現今是人才濟濟,武將不說,只說文臣謀士,南陽許攸、逢紀,潁川郭圖、辛毗,冀州審配等人,無不是一時之選,盡皆爲當代之秀,隨便拿出一個,都是一等一的能士,套句俗話,可謂“謀士如雲”,如果這麼些智謀之士能夠被擰成一股繩,勁兒往一處使,那麼便是以荀貞現下手中的謀士力量與之相比,也最多是隻能抗衡罷了,亦佔不得上風。

只可惜,“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和荀貞帳下不同的是,袁紹手底下的這些文臣謀士很多是新近才投到袁紹手下的,雖然大多與袁紹有舊,可彼此間卻並不相熟,如此這般,難免就會出現“分別結夥”,互相爭權的現象。

眼下來說,已經隱然形成了三大派。

一派是以逢紀、許攸爲首的,可稱之爲“南陽系”,因逢紀、許攸又都是跟從袁紹已久的老人,所以這一派似又可稱之爲“袁紹舊黨”,曹操雖非謀士,可也算是這一派之中,且論及在袁紹軍中的實際地位,因他出身公族、帳下有兵之故,還比逢紀等高上一點。

一派是以審配爲首的冀州當地士人,可稱之爲“冀州系”,這一派雖是大多新近才投到袁紹帳下的,可他們是冀州土著,袁紹要想在冀州立足,離不開他們,故而他們現而今很得寵用。

再一派便是以郭圖、辛毗、辛評、荀諶等爲首的“潁川系”了,這一系不但有潁川人,也有一些汝南人,又或可稱之爲“豫州系”,因他們是袁紹的同州、同郡老鄉,也很得重用。

荀諶、曹操、審配三人分別出自三個不同的派系,卻異口同聲都在爲荀貞說話,也難怪郭圖沒辦法招架,只好尋盟友出來,爲自己助力。

潁川系中,荀諶和郭圖的交情倒也一般,辛毗、辛評兄弟和郭圖都是陽翟人,三人不但同郡,且是同縣,因而他三人的關係不錯,可辛氏與荀氏是姻族,所以辛氏兄弟和荀諶的關係也很不錯,並又因辛璦現在荀貞軍中之故,辛家兄弟見到郭圖“求援”,二人對顧一眼,一時卻不好出頭說話,——不支持郭圖不合適,說荀貞的壞話也不合適,只能默然無聲。

郭圖氣急,對袁紹說道:“將軍,我昔與荀貞同郡朝爲吏,素知其人,這個人外誠厚而內實奸邪,他爲潁川督郵時,郡人目之爲酷吏,實在是一個爲己利而不擇手段之人!將軍……。”

一直沒說話的逢紀打斷了他,說道:“荀侯檄文已出,不管荀侯是欲爲將軍報家仇也罷,無論荀侯是‘其心可誅’也好,只就眼下看來,公則,我且問你:當務之急是何?”

逢紀的這句話說到點子上了。

荀貞的檄文已經出來了,現在重要的不是爭論荀貞的目的和用意,重要的是袁紹該如何應對。

郭圖早年和荀貞不和,只顧着說荀貞的壞話,卻是還沒空去想該如何應對,聞得逢紀此問,頓時語塞。

袁紹久居上位,養有城府,適才郭圖等人爭執之時他臉上神色不變,誰也看不出他是怎麼想的,此時聽到逢紀的這一問,他徐徐開口,從容說道:“貞之忠義之士,他這一檄顯是內憤外露,斷非如公則所言。公則啊,你想多了。”對審配笑道,“貞之爲人,我久知也,卿毋怒,且快落座。”最後問逢紀,”元圖,卿以爲現下的當務之急是何?”

郭圖受到衆人的圍攻,胸中有萬千的委屈之言,可見袁紹轉開了話題,卻也只能作罷,漲紅了臉,氣鼓鼓坐在席上,時而怒視荀諶等,時而“恨鐵不成鋼”地轉看辛毗兄弟。

逢紀拈鬚沉吟,說道:“荀侯以上匡王室,下爲將軍報仇爲名,倡天下擊董,將軍不可不應只,以我之見,將軍應亦修檄一道,傳示四方。將軍爲國事,而家遭不測,檄文一出,定能引得天下心向,待到那時,這討董就不難了。”

逢紀這話說的不錯,袁隗等人被殺,對袁紹來說,固是家仇慘事,可就政治號召上來說,卻是一件對袁紹極其有利的事。就別說“修檄一道,傳示四方”了,便是眼下,就有不少冀州等近地的豪傑士人因爲“感其家禍”之故而蜂擁來投。可以想見,等袁紹的檄文再一出,來投他的海內義士、豪傑肯定會再掀起一個高峰。

曹操聽出了逢紀話裡的另一層意思,說道:“‘修檄一道,傳示四方’,固應當也。可是元圖,我聽你話中意思,似是不建議本初應貞之、孫將軍之倡,現下出兵?”

逢紀說“待到那時,這討董就不難了”,意思很明顯,袁紹現在不應該出兵擊董。

座上都是自己人,皆爲袁紹親信,逢紀也不藏着掖着,見曹操問起,索性便直言說道:“董卓雖悖逆天道,爲天下所厭,可他不吝財貨、婦人,重饗兵士,現下他兵鋒尚盛,士氣猶高,韓冀州明擁將軍爲盟主,暗實忌之,常爲將軍掣肘,以我當下之兵擊之,恐不勝也。”

曹操是個主戰派,最討厭的就是聽到有人以種種理由爲藉口反對袁紹出兵,因而遂又問道:“那以元圖之見,何時纔是我軍出兵之時?”

“夫舉大事,非據一州,無以自立。冀州一日不安,則一日不可出兵。”

座上荀諶、辛毗、辛評、郭圖、審配等人剛纔雖因荀貞而產生了爭論,此時卻又同一立場,俱皆贊同逢紀之話,都說道:“元圖所言甚是。”

曹操心道:“酸棗諸公各存私心,河內諸君亦俱懷別意,袁本初分明是以討董爲旗號,實意在冀州,故而即使袁太傅諸人慘死,我觀他也無一丁點的出戰復仇之意,……我早前曾與貞之相約,待我募兵歸來便二次討董,只是我兵馬不足,難以再次出戰,雖久有問本初借些兵馬之意,可一直不得機會,眼下倒是正好可趁貞之倡‘共舉擊董’之機,問本初借些兵馬了。”

早在起兵討董前,袁紹就對曹操說過:如果舉大事不順,那麼他就會佔據冀州,再南向以爭天下。所以,曹操知道袁紹久屯河內不戰,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別的,而就是爲了冀州。既然清楚袁紹的想法,曹操瞭解他,知道再勸也無用,也就不做那些功了,但袁紹不戰,而他的本部兵馬又太少,不足以二次出戰,所以,他是早就有問袁紹借兵的想法了,只是一直不得機會開口,今次正好趁荀貞倡天下爲袁紹報家仇的機會,倒是可以開口出言,問袁紹借兵了。

曹操說道:“本初,元圖所言固是,然貞之既倡天下爲卿報家仇,卿如無一兵一卒出,卻似亦不妥。”

“噢?然以卿見,何爲上策?”

“我願領兵與貞之共出戰,只是……。”

“只是如何?”

“只是我兵馬不足,難爲一路,還得請你借我些許兵馬,以壯聲勢。”

“卿欲借多少?”

“五千足矣。”

袁紹沉吟片刻,說道:“五千太少,我撥淳于瓊部與卿,卿看可好?”

淳于瓊部約有八千步騎,比五千多三千人。

曹操心道:“我說的是借五千兵馬,本初卻撥淳于瓊部與我,……他這顯是信不過我啊!昔在洛陽,本初豪俠意氣,寬宏下士,從善如流,我以爲他是難得一見的海內英雄,可事到亂起,他先是召四方豪傑入洛,以至董卓生變,遁出京都,來至冀州,居屯河內,他又久不出戰,輕重顛倒、舉止失措,我爲了給他家報仇,今問他借兵,他復又疑我,竟是無半點英雄之氣了,難道果如古人所言:唯有遇到大事,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底細麼?”

曹操問袁紹借兵,袁紹如直接給他五千兵馬,那就是把自己的兵馬交給曹操暫時統帶了,可他看似大方的說“五千太少”,撥淳于瓊部給曹操,這實際上卻是不肯把自己的兵馬交給曹操統帶,仍是以淳于瓊爲那八千步騎的主將,換言之,這是在與曹操“聯兵”,而非“借兵”。

曹操心中對袁紹的這股“小家子氣”很看不起,臉上沒有流露出來,而是做出大喜之色,說道:“如能得淳于將軍相助,我此次出兵,更添三分勝算了。”

“孟德,卿欲何時出兵?”

“我這就給貞之寫信,與他商議。”

!!

105 中郎人言王者器62 忽聞北地羌人亂30 臨大事從容不迫15 李孟續仗劍榻前 荀公達夜還如意164 常山中軍真倜儻(中)117 袁本初議廢天子 戲志才笑其無謀169 滿營呼擁張益德(下)95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三)79 呂布既遁援將到 兩路先取胡文才2 二李陰與澤賊通129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四)180 四陳併力厚丘陷96 善將兵何如善將將126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一)94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二)297 陳國相襄軍第一(六)191 唯天子方有王命1 虎士181 一潘當先下襄賁17 無賴83 襲陣兵退夏侯惇(一)193 荀徐州爲子儲才3 邯鄲陌上九月秋(三)152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130 伯圭再敗龍湊渡218 媒歸婚得兩家允206 萬金不如一文重132 聖旨一下赴冀州(二)63 滍水星河影動搖270 選取文武從南下164 常山中軍真倜儻(中)71 擒得鄭相逃呂尉49 呂奉先攻勝李通(上)119 三戰盡復東郡地(四)7 每思內戰常齧指10 搜山千騎入深幽(一)43 董卓狼顧問英雄(上)116 荀公達重任兗州32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三)34 孟塗敢棄夜襲利65 短歌60 酸棗十萬兵將散 洛陽勝軍氣恐驕89 從徵汝南(中)7 邯鄲陌上九月秋(七)21 上任西鄉68 三軍悄然各入屯80 了卻山中寇賊事(四)115 且行且戰五百里(下)31 唐兒上架感言9 邯鄲陌上九月秋(九)7 置彀在此請君入33 破敵(下)81 擒賊先擒王(中)199 委昱諶西京以資4 牆下相托27 如夢295 陳國相襄軍第一(四)9 書箋反覆修棧道42 三見遲婢17 身負海內盛名望 雲起河內亦如龍16 搜山千騎入深幽(七)13 荀家五虎度陳倉(四)143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九)194 魯子敬狂兒奉糧48 許君卿計敗張遼52 市義165 常山中軍真倜儻(下)76 臧子源主動請纓 荀貞之感慨風月99 月黑雁飛弓馬逐125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四)86 戲志才謀劃糧械 程君昌察漏補缺74 太谷甲士逆戰敗 前頭報來呂奉先34 馮家30 朱陽第三99 董仲穎譭棄洛陽 孫文臺拔劍立誓47 張飛急襲葛陂西81 琅琊太守牢騷盛 孔明當年正少年15 搜山千騎入深幽(六)68 志懷霜雪曹孟德(中)9 高子繡髡髮代首273 夏侯淵傳捷坎谷(上)84 廢漢帝陳留登基 察雲氣程嘉附會132 聖旨一下赴冀州(二)85 臨戰忘死虎狼士 陷陣總是高順營141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八)178 袁紹表舉豫刺史270 選取文武從南下22 鵠備分得勝負機20 名士10 荀家五虎度陳倉(上)75 欺上弄假國之賊32 督郵一怒(中)205 信到彭城看司鹽49 聖如仲尼也好名60 酸棗十萬兵將散 洛陽勝軍氣恐驕4 牆下相托95 會師城下(中)4 初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