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邯鄲陌上九月秋(一)

冀州共有九個郡國,國多郡少,郡有三個,分爲魏郡、鉅鹿郡、渤海郡,國有六個,分爲常山、中山、安平、河間、甘陵和趙國。此九郡國中,魏郡和鉅鹿郡轄縣最多,都是下轄十五城,趙國最少,只有五城。人口也是趙國最少,九個郡國裡邊,瀕海的渤海郡人口最多,城雖只八,人口卻足足百餘萬,其餘七郡國人口皆六七十萬,唯獨趙國不足二十萬口。

趙國雖然城少人少,但是戰略地位卻十分重要,其地西臨太行,南臨漳、鄴,北通燕、涿,東有鄭、衛。前朝太史公雲:“邯鄲,漳、河之間一都會也”,邯鄲,即趙國之國都。

光和七年九月九日,正值重陽,這一天風和日麗,天高雲淡。

邯鄲城東的叢臺上,有四五個人正登高遠望,中間一人黑衣帶劍,攜佩茱萸,右邊兩人一個高冠儒服,一個官衣印綬,左邊兩人士子打扮,一個年約二十,一個年有四旬。

高冠儒服之人有二十多歲,也帶着茱萸,顧盼瞻望,說道:“這就是趙武靈王建築的叢臺麼?”

邯鄲不但是今之趙都,亦是戰國時之趙都,趙武靈王爲觀看歌舞和軍演在邯鄲城東大興土木,建築了很多的臺池,因其樓榭臺閣衆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臺,是有名的一處古蹟名勝。

官衣印綬之人的年紀也不大,看起來也就是二十多歲,他亦攜插茱萸,腰中黑綬銅印,年紀雖輕,卻已是一副朝廷六百石吏的打扮,接口笑道:“武靈王建叢臺之初,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結構奇特,裝飾美妙,故揚名於列國,於今卻只剩下了些殘垣斷壁。”

他指了指腳下的高臺,說道:“要是不知道的,還以爲這腳下的只是個尋常的土丘呢,又哪裡會想的到數百年前此地竟便就是天下聞名的武靈叢臺呢?”轉顧臺上左右,感嘆地說道,“如今空空蕩蕩,只有風沙塵土,檯面崎嶇不平,多少年前卻是宮殿臺池,多少美人在其中歌舞。”又遠眺臺前的田野,“眼前的這片平原曠野如今是農田,想當年卻是演練之場,多少的趙國男兒在這裡舉起矛戈,跟隨着旌旗、伴隨着鼓聲呼喝演武,爲他們的王揚耀武姿。”

歷經歲月滄桑,風吹雨浸,天災**,昔日聞名海內的武靈叢臺於今和鉅鹿城西的沙丘離宮一樣,早無舊觀,秋日之下,只有那被風沙侵蝕後餘存的半磚殘瓦似還在訴說着昨日的輝煌。

左邊兩個士子裡,年約二十的這人眼神靈動,時而看看左右,時而看看前後,透着一股好奇的味道,他說道:“我聽說本朝初年,世祖皇帝拔邯鄲、破王朗後,置酒高會,和馬侯登過此地叢臺,……,只是,這殘磚爛瓦的卻有何看處?”

這人口中的世祖皇帝說的自就是光武帝了,馬侯則是馬武,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最中間黑衣帶劍之人年紀亦不大,二十四五,他展目極望,感受着吹面的秋風,目光掠過田野,投注到遠處的青山,悠悠說道:“當日世祖克邯鄲、斬王朗,得河北吏民擁護,從此奠定中興之基業。趙國本非強國,而因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令成爲了戰國之雄。世祖皇帝雖然與趙武靈王相隔了數百年,但想來卻應是有英雄相惜之感的吧!此地雖早是遺蹟廢墟,然在世祖皇帝看來,卻也許都是豐功偉績。”

穿着官衣,帶着印綬的年輕人笑道:“世祖看此地是豐功偉績,那麼貞之,你看此地是什麼呢?”

這幾個人卻正是荀貞、戲志才、荀攸、宣康、李博。

官衣印綬之人是戲志才,儒服高冠之人是荀攸,年約二十、眼神靈動之人是宣康,年有四旬的是李博,黑衣帶劍之人則荀貞。九月天時,遠山鬱郁,大雁橫空飛過,留下幾聲清鳴。荀貞目望遠山,轉顧近臺,神思往年,遙想起此地昔日的盛況,不覺心馳,沒有回答戲志才的問題,而是曼聲吟道:“生死沉浮尋常事,樂將宏願付青山。”

荀攸低吟品味:“樂將宏願付青山。嗯,好句,好句。”

荀貞一笑,回頭瞧了眼臺下,許仲、典韋、陳到、陳褒、辛璦諸人衣甲帶刀,正與原中卿、左伯侯等親兵衛士們在臺下等候。下午的陽光曬在他們的衣甲上,熠熠生輝。

“時辰不早,我等該歸城去了。”

荀貞打頭,登高的諸人隨同他轉往臺下行去。

將至臺邊,荀貞頓了下腳步,復又回頭眺望了一眼遠處的青山,笑道:“‘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諸君,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他把插在衣上的茱萸取出,放在鼻尖嗅了一嗅,“今兒個咱們出城,遊邯鄲宮,上邯山,登武靈叢臺,卻只是佩茱萸、登高處了,尚未食蓬餌,飲菊花酒,征戰半年,終於得閒,今晚你我不醉不散!”

邯山,邯鄲城東的一座山。邯鄲宮則在城西北一里多地外,是前漢的趙王如意所建,現雖也已經湮沒在了歲月的長河之中,然在本朝初年時尚存,光武帝破王朗後就在此宮裡住過。邯鄲是河北名城,名勝古蹟很多,只是時間有限,荀貞等人今天只遊玩了這幾處地方。

幾個人裡邊李博雖才能最低,然年紀最大,卻勝在年長,人很沉穩,適才在臺上大多數的時候他都是在含笑傾聽荀攸、戲志才、宣康和荀貞說話,一直沒有怎麼開口,此時聞言笑道:“是啊,苦戰數月,今終得閒,身上不覺一輕。《詩》雲:‘漸漸之石,維其高矣,山川悠遠,維其勞矣,武人東征,不皇朝矣’。荀君,不瞞你說,未從軍前我讀前人事蹟,只覺征戰之事慷慨激昂,建功立業、馬上取封侯,乃是大丈夫所爲,頗嚮往之,今從君轉戰數州,歷與賊血戰,我才知征戰之苦、沙場之險啊!現在天下諸州大部已定,總算能得些安閒了!”

他的這番話引起了諸人的同感。

戲志才捏了捏自家的臉頰,笑道:“半年征戰,去贅肉七八斤。”轉顧荀貞,笑道,“潁川、汝南、東郡、冀州諸戰,君常身先士卒,犯險前驅,先後負創多處,……。”指了指臺下的許仲等人,“君卿諸人亦泰半多次負傷,阿偃等更陣亡疆場,從君出征的潁川子弟十亡其三,如今戰事雖停,夜半時還常有金戈鐵馬、戰鼓號角入我的夢中,回首歷戰,恍若隔世也。”

提起程偃,荀貞不免傷神,嘆了口氣,說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問李博,“給阿偃等陣亡諸人的父母、妻子之禮物可送走了麼?”

“已經送走了。……,給君郡中親、友的禮、信也都已經遣人乘快馬送去潁川了。”

“這就好,這就好。”

下了高臺,許仲、典韋諸人把荀貞等的坐騎牽來,衆人翻身上馬,沿着田間小道,行出田野,上至官道,打馬奔馳,向西而去。西邊前方的地平線上,遙見有一雄城,便是邯鄲。

馳馬道上,原野後移,疾風拂面,秋陽晃眼。

邯鄲越來越近,荀貞的思維卻不覺越來越遠,回憶起了下曲陽戰後發生的種種事情。

——

1,攜佩茱萸。

重陽節在戰國已經形成,至漢代已與後世沒什麼不同了。

《西京雜記》中記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爲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爲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邢臺縣志》中記載:“此地民間有饋糕、酒於嫁女,曰‘迎九’的習尚。士人攜酒餚,登城聚飲。”邢臺即東漢之襄國,是趙國的一個縣,在邯鄲北邊。

12 郡兵曹椽21 徐羊各獻破敵策45 正旦前日32 破敵(中)197 周幼平如熊舉將(下)20 拜徐州用計離亂272 公仇稱引水灌城7 生死之恩何以報132 聖旨一下赴冀州(二)41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二)13 倏忽如白駒過隙118 三戰盡復東郡地(三)222 臨將戰復授機宜70 今才知君是誰人38 範繩80 帳下授任四司馬 道前空候無功回13 荀家五虎度陳倉(四)183 商應拜奉州印綬56 我爲君取彼良駒(二)44 練軍方略265 會於汶北將擊章224 破敵潰阻驕兵計50 搜山千騎入深幽(四十一)11 督郵屬吏59 劉玄德鄉亭殺吏 荀貞之道邊得民132 聖旨一下赴冀州(二)21 賞錢12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46 室暖臨懷春情在10 邊文禮攘臂不齒113 陳宮催馬離營去191 唯天子方有王命95 會師城下(中)40 荀攸之志58 剛孝好義朱公偉(上)37 文遠突陷潁川營(下)125 豪強應曹爲投機21 徐羊各獻破敵策27 高素三勸11 孟德窮窘設摸金52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中)109 無情未必真豪傑 爭徐需重爭臧霸39 忽報胡軫襲追到 進去不知何其神40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一)269 先嘆董卓再嘆民46 盜馬182 元龍片言郯城開35 鄉吏殘民185 星羅雄傑滿部中(上)13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一)155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7 遍觀諸郡(上)41 夕陽293 陳國相襄軍第一(二)30 奉先馳雄擊汝南15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15 原盼勸賊81 冠軍將呼太史慈(三)62 賜字63 討董未成豈可還 以孝爲名事能成8 朱門酒肉路邊骨4 冀州牧迎節以徵38 名將不必後世知 取義安雅各有道57 程仲德畫策狠辣6 生子當如孫伯符21 黃帝邢德有之乎138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四)48 許君卿計敗張遼124 三戰盡復東郡地(九)37 會師(下)85 了卻山中寇賊事(九)7 清洗潁陰(上)35 集合20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一)39 可笑雛鳳誘老薑129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二)143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55 孟德引兵還東郡31 唐兒9 結交40 雄豪滿座乳虎聲(中)22 喜聞定策掀鬚髯 英雄所見原本同101 輕功重節辛玉郎174 荀成將度自雍然(下)298 陳國相襄軍第一(七)45 欺人100 英雄豈止班定遠124 狂士罵荀以求死228 琅琊鹽亂不足定127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二)123 呂布劍客意亦雄46 呂布撤圍南渡汝34 勝威使樑不戰遁 五更悄然過劉營41 虛虛實實191 唯天子方有王命12 自以爲得逼負荊 小計略施迫人窮92 事了掛印江湖去(下)59 慨嘆112 陶謙忍怒緣忌器 曹宏獻得打劫計13 倏忽如白駒過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