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此子乃忠直奇節士

南下之前還有幾件事要辦。

一件是處理俘虜。

連復襄城、郟兩縣,獲俘數千,要妥善安排。爲了安排他們,荀貞頗費了點思量。

有兩個難辦的地方:第一不能屠之,第二不能留在兩縣。若屠之,會引起黃巾軍的仇恨,當黃巾軍的士卒聽說俘虜都被屠殺了後,肯定會死戰的,不利下邊的作戰。若留在兩縣,一旦作亂,再把這兩縣丟了事小,南下援父城的部隊沒了撤退的後路就麻煩了。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收編,可就眼下來說並不適合。潁川黃巾軍剛揭旗造反不久,儘管在陽翟敗了一次,又丟了兩座縣城,士氣可能會低落,但凝聚力尚在,一則,張角兄弟還沒死,正在冀州攻城略地,二來,他們還有數萬之衆,三者,與潁川接壤的汝南、南陽等郡內的黃巾軍攻勢甚猛,人也更多,有一二十萬之衆,也就是說,到現在爲止,潁川郡的黃巾軍還沒有到悲觀絕望的時候,可能仍抱有勝利的希望。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收編俘虜就很冒險,尤其荀貞的本部才只有兩千來人。

因此之故,他再三斟酌。

經過與荀攸、戲志才的商議,荀貞接受了戲志才的意見:“賊兵中多有父子、兄弟皆從賊者,可從中選壯士出來,父子皆在者選其父,兄弟皆在者選其兄,將之編爲死士,然後將其子、其弟送去陽翟看管。戰時,驅父、兄死士赴前,用甲士監陣在後,若有巡梭不前的,立斬之,並將其送去陽翟的子、弟也斬之。如此,父念子,兄念弟,必能死戰。”

戲志才的選法很有講究,爲何不選子、弟爲死士,而選父、兄呢?虎毒不食子,爲父者肯定慈愛兒子,但做兒子的不一定會孝順父親,所以選父爲死士,留子爲人質。長兄爲父,做兄長的通常會照顧弟弟,而做弟弟的不一定會照顧兄長,所以選兄爲死士,留弟爲人質。

荀攸聞言,大爲讚歎,說道:“此策可行。”

荀攸、戲志才雖皆爲智謀之士,但兩人有不同。荀攸比較“正”,戲志才比較“奇”。這和他倆的成長環境、接受的教育有關。荀攸是士族子弟,族中長輩多是被天下士子交口稱讚、深深佩服的“君子”,生長在“君子”之家,受家教影響,光明正大,能行“堂堂正正正之策”,不擅“奇詭偏銳之計”。戲志纔是寒家子弟,在重族姓的當世,爲了能出人頭地,劍走偏鋒也是正常。

荀貞笑道:“這個辦法不錯,但俘虜中也有許多是一人從賊的。對這些人,志才,你又有何奇策啊?”

戲志才說道:“一人從賊,死則死矣,沒什麼牽掛的。對這些人我就沒辦法了。”

荀貞做出決定,說道:“既如此,那就把他們也送去陽翟。”

說實話,荀貞是不太情願把這些俘虜送走的。波才留在兩縣留守的兵卒多爲精壯,數千俘虜就是數千精壯!若能收編,自家的實力足能擴大一倍還多。只是可惜,目前的條件不允許這麼做。

他遺憾的砸了砸嘴。

議定此事,還有一事。

即是父城的現狀。

既已決定南下救援父城,也定下了誘敵伏兵之計,那對父城的現狀就要了如指掌,方能知己知彼。打下襄城、搜捕完縣中的殘餘黃巾士卒後,荀貞就派了不少哨探潛渡汝水,去父城附近打探消息。從上午起,哨探絡繹歸來,到下午爲止,已得了十幾道情報,勾勒出了父城的現狀。

波才、何曼到了城下後,將數萬衆分爲三部。

一部兩千餘人,巡弋汝水南岸。

荀攸說道:“這顯是在防吾等南下。”

一部四五千人,停駐在父城東南二十里外的巾車鄉。巾車鄉在父城和昆陽之間,光武皇帝當年在昆陽戰後,略地潁川,攻打過父城,但沒打下,曾退到此地屯駐,在這裡得了“雲臺二十八將”之一的父城人大樹將軍馮異。

荀攸說道:“波才分兵屯駐此地,應是爲了防備昆陽等縣援助父城。”汝水南岸的五個縣,父城在最西邊,次之昆陽,次之舞陽,次之定陵,次之郾縣。

此兩部兵馬之外就是波才、何曼親率的主力了,共有六七萬人。

這六七萬人只是一個估計出來的概數。黃巾軍建制混亂,旗幟不一,扎的營地也不規範,東一塊、西一塊,亂七八糟,很難通過觀察得出他們具體的兵力,只能估算出一個數字。莫說荀貞的探馬難以探出他們的兵力人數,便是波才、何曼恐怕也不清楚他們到底有多少兵卒。

這六七萬人又分爲兩部。

一部由何曼統率,主攻父城的東面城牆,此部約有一萬多人。另一部由波才統帶,包圍了父城其餘的三面城牆。波才、何曼之所以把主攻的方向選在了父城的東面是有原因的:父城縣外西北方地形崎嶇,不宜排兵佈陣,難爲主攻方向,南面不遠有個大湖,林木茂盛,也不宜爲主攻方向,只有東邊,不但地形平坦,能把人馬拉開,而且沒什麼湖泊、林木,適合主攻。

據探馬回報,何曼對父城的進攻甚是猛烈,他親自帶人衝鋒,並在攻城隊伍的陣後佈置了監陣官,凡有後退的兵卒,當場砍頭。在襄城、郟停駐期間,波才吸取上次攻打陽翟不克的教訓,令人砍伐樹木,製作了不少攻城器械。這些攻城器械也都用在了這次攻城中。

探馬從遠處望去,只見父城東城下“賊兵”如潮,一次十幾架雲梯豎到城牆上,若有被摧毀或推倒不能再用的,立刻有新的雲梯補上,成千上萬的黃巾軍士卒前赴後繼,殺聲震天。探馬伏在數裡外都能聽到喊殺聲,可以感覺到因爲大批士卒前進而產生的地面震動。

這些探馬皆參加過陽翟之戰,報告完敵情後幾乎都會加上一句:“波才率十萬衆攻陽翟時也沒這個聲勢,父城怕是堅持不了多久了。”

在聽到探馬異口同聲說出了這句話後,荀攸說道:“當日波才攻陽翟乃是新起之賊,士氣正高,現在他攻父城是在接連大敗、損兵折將後,但聲勢卻勝過當時,這說明他在攻陽翟中學到了些攻城的經驗並加以了運用,並且他應已知吾等克復了襄城、郟,自覺沒了後路,故奮力擊城。”

戲志才說道:“‘因怒興師曰剛’。‘怒’雖是將者之所戒,但剛強之師卻也不可小覷啊。”

“剛強之師不可小覷”,在聽完這些情況後,荀貞雖未因此改變“南下立功”的決定,但更加的謹慎了。

還有一件事:李宣的父親李瓚在知道荀貞決定南渡汝水,馳援父城之後,決定助之,親自出面說動了城中諸姓,從他們族中的子弟、賓客中選出了五百人給他,都是青壯能戰的,得好好尋思一下怎麼使用。

荀貞決定:從其中選百人勇壯者編入陷陣屯,早在何曼最初破城後,黃巾軍就在襄城縣內大肆擄掠燒殺了一番,陽翟一戰後,黃巾軍的潰卒又大批來到,更是擾亂地方,百姓怨之,能被稱得上“城中諸姓”的都是大族,大族通常有錢,有錢就是被禍害的對象,這些子弟、賓客也算復仇之士了,可以編入敢死的陷陣屯。陷陣屯擴大爲陷陣曲,劉鄧升爲曲長。

五百人選百人,還有四百人,荀貞將之編成了兩曲,取名爲爲襄城左曲和襄城右曲。

他本是想請李宣來做這兩曲的長官的,李宣不好武,不喜兵事,拒絕了,就把這兩曲給了許仲。至於這兩曲的長官,爲了方便指揮,就從這兩曲中選擇。事實上也只能從這兩曲中選擇,曲中兵卒都是襄城諸姓的子弟、賓客,不會樂意由外人統帶的。

這樣一來,許仲手下就有三曲的兵力了。一個曲叫曲長,三個曲就不能叫曲長了。漢家兵制,五曲一部,三個曲勉強也可成一部了。許仲是諸將中第一個當上“部長”的人。部之主將應叫“校尉”,校尉秩比二千石,荀貞的這支部隊帶有私兵性質,不敢用朝廷官制,因一如既往,也給改了個名字,改爲“部長”。

戰前諸事議定辦妥,荀貞又去了一趟李家,拜見李瓚,一爲南下前的辭行,二爲感謝他給自己召的這五百人。

他麾下現在共約三千人,才復襄城、郟,未及多做休整就又主動提師南下,援救父城,迎戰波才的數萬衆。李瓚對他這份上忠漢室、下懷百姓,爲平賊亂不惜己身的“大義”極爲讚賞,誇讚不已。

荀貞說道:“復襄城、郟後,俘賊數千,今依志才之計,從中選出了五百可用之人,仍有數千剩餘,我要南下無法顧及他們,因有一事相求。”

“子言之。只要我能做到,定不推辭。”

“我想請公在縣裡組織些人,把他們送去陽翟。”

李瓚一口就答應了:“此小事耳,易哉!”

荀貞大喜,說道:“多謝公了!”頓了頓,又道:“還有一事相求。”

“請說。”

“捷報已送去陽翟,府君尚未迴文。縣中賊亂方平,不可無主,貞斗膽請公先出面安縣撫民。”

因受李膺的緣故,李瓚也在被禁錮之列,不能入仕,但如今賊亂,當行非常之法,他略一遲疑就答應了。

荀貞喜道:“有公臨縣,我此次南下無後顧之憂了!我明日午時就南渡汝水,馳救父城!”

李瓚問道:“爲何午時?汝水南岸必有賊兵哨騎,午時渡河,恐會被發現啊!爲何不夜渡呢?數日前子來襄城,不就是在晚上渡的潁水麼?”

荀貞笑道:“此我誘敵之計也。今次南下之軍由我先行,午時渡河,餘衆則會在晚上渡河。”

“噢?願聞其詳。”

荀貞只是笑,不肯說了。

李瓚瞭然,也不惱,說道:“此等戎機秘事,本不該我問。子不說,我也就不問了!子智勇雙全,乃是吾郡人傑,今既有定計,此番南下必能獲大勝了!吾在襄城候子捷音。”

荀貞謝過,告辭離去。

等他走後,李瓚對陪坐在側的李宣說道:“方復襄城、郟,未及休整,即又南救父城,此子乃忠直奇節士!不愧荀姓。去年他爲北部督郵,行縣至吾縣,你迎他來家中,對談數日,我問你對他是何觀感,你說:‘才爲中人,氣度過人,寬容雅量,謙和沉穩’。與士交,他可能謙和沉穩,然與賊戰,他唯恐不及啊!此子不但氣度過人,節操也過人!‘友者,友直、友諒、友多聞’,如貞者,可謂直。人之交友,所爲者何?一爲道同,二爲補不足,你少習家學,文有成而武不及,太平世或能安然居,當有賊亂難以保身。以後,你可與他深交之。”

李宣恭謹應諾。

……

次日上午,荀貞留下了荀成、小任帶着早先編入輜重營的三四百丁壯並及文聘一曲兵卒協助李瓚守城,之後整部南下。

樂進、高素兩曲去了郟,文聘一曲留在襄城,又輜重營三四百,這是千人。因李瓚的功勞,得到了五百襄城子弟的補充,又選出了五百餘可用的黃巾死士,再除掉之前打襄城縣時數十傷亡,也就是說荀貞準備帶着南下的人馬依然是兩千上下。

這兩千上下的人馬分兩批出城。

就像他對李瓚說的,第一批六百人,由他親帶,午時出城。第二批一千四五百人,由荀攸和戲志才率領,到了晚上再夜渡汝水。這是爲了能更好地使用誘敵伏兵之計。如果同時出城就不好伏兵了,而分批出城,可以給黃巾軍一個錯覺,或許會錯認爲荀貞帶的這支人馬是來探視黃巾軍攻打父城情況的。

按照計劃,荀貞帶的這六百人渡河南下後會沿河緩行。荀攸、戲志才帶的這一千四五百人夜渡後則向西北急行,去父城西北邊的山中埋伏。換而言之,也就是說,荀貞帶的這六百人就是一個“誘餌”,用來誘敵上當中計的。

襄城緊挨汝水,出城向南不遠就有一個渡口,但不能從此處渡河,因爲這裡是波纔派出巡弋汝水南岸的那一支人馬的重點監視地帶。汝水雖不太寬,也是河,萬一在渡河時被黃巾兵卒攻之,就是“半渡而被擊”,兵家之忌。因而,出了城後,荀貞先沿河向上,朝着郟縣的方向行出一二十里後,才選了一段狹窄的河段渡水。

二月春天,河水未漲,不是很深,可以騎馬而過。

荀貞先遣辛璦率數十騎過河到對面警戒,接着六百人次第過河。

這六百人是三個曲。一個江禽曲,一個陳褒曲,一個劉鄧的陷陣曲。許仲本是堅決要從他首發南下的,但他部中有全軍唯一的一個弓弩曲,弓弩適合伏擊,因此荀貞沒有帶他,而是把他留給了荀攸和戲志才。

江禽曲第一個渡過了河,渡過水後馬上散開,配合騎兵警戒。有了這一曲步卒,再加上辛璦等騎,就不用再擔憂黃巾軍來攻了。

在江禽曲的士卒渡河時,荀貞一直擔着心,等他們渡過河後,放鬆下來。

這次渡河南下,荀貞還帶了宣康同行。宣康曾經跟着荀貞行過縣,每過一縣,荀貞都會指點地勢,引用過去的戰例來分析此地地形之利弊、可用之處,宣康對這些很感興趣,荀貞很喜歡他,也想再鍛鍊鍛鍊他,所以這次帶了他一起南下。

宣康策騎從在他的馬後,說道:“賊兵到底不會用兵。要換了我,這汝水南岸必是要看得嚴嚴實實的,哪裡會給敵人渡水的機會?”

荀貞笑道:“知易行難,紙上談兵易,做起來難。汝水西入我郡,東流出,長數百里,賊兵只有兩千來人在看此水,又哪裡看得過來?”

用了半個時辰,六百人渡河完畢。期間,在渡過了一大半人馬時,有一股巡弋的黃巾軍兵卒發現了他們,但這股黃巾兵卒人數不多,只有一二十人,被辛璦等騎追殺了一陣,就全部殺死了。過河之後,荀貞散出探馬打探敵情,慢慢沿河西北行。前行數裡,又遇到了兩股黃巾軍的巡邏隊伍,人數也都不多,各只一二十人,輕而易舉地就將之分別滅了。這時,已到申時末了。

荀貞離開河岸,在官道邊的田野中選了處背臨一座小丘陵的空地做爲暫時駐紮之所,令將士們席地而坐稍作休息,同時吃點隨行攜帶的乾糧。此次六百人從他過河南下,而前方則是數萬黃巾軍,荀貞不知士氣如何,乃按行諸曲。

這次跟他來的幾個軍官,辛璦以五十騎取郟縣,膽大包天,江禽遊俠兒,也頗有膽氣,劉鄧曾從荀貞暮入沈宅,擊殺沈馴,並在“雪夜攻莊”一戰中,在波家的賓客和道徒羣中從後斬殺波連,更不必說,陳褒和原盼、劉鄧兩人帶着一百五十騎潛入襄城縣爲內應,膽子也是不小。

這幾個人不用擔憂,主要是士卒。

荀貞行完三個曲,發現士卒們雖然有惶恐的,但整體來說還不錯。

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其一,荀貞剛帶着他們大勝一場,正士氣高昂,其二,荀貞及時行賞,也激勵了士氣,其三,這次南下是荀貞親自帶着他們來的,荀貞是主將,名族子弟,郡兵曹掾,性命比他們寶貴多了,若是必死,他可能會親自帶隊先行麼?故此,士氣還算不錯。

行完曲,荀貞叫來辛璦,對他說道:“現在咱們等同是在敵境,不可不謹慎。你帶上幾騎去那邊的高地,細細觀察遠近情況,若有賊兵經過或者來到,你可打旗示警。”令程偃從隨行所帶的一些輕便輜重中取出數面旗幟。這些旗幟的顏色各不相同,有青、有赤、有黃、有黑。這幾個顏色都比較鮮亮,即使在遠處也能輕易地分辨看出。

他把這幾面旗幟交給辛璦,接着對他說道:“當有賊兵經過或來到時,如果賊兵的人數在二百以下,你打青旗;如果賊兵的人數在二百以上五百以下,你打黑旗;如果賊兵的人數在五百以上一千以下,你打黃旗;如果賊兵的人數在一千以上,你打赤旗。”

辛璦應諾。

他前天與蘇家兄弟帶五十騎攻復郟,回到襄城後,荀貞先嘉獎他了一番,繼而按荀攸的建議又當面告誡他了一番,告訴他此次以五十騎復郟只是僥倖,下次不可這麼冒險了。打仗有正有奇,正爲主,奇爲輔。一將功成萬骨枯,在非到萬不得已時最好不要冒險。

對以五十騎復郟這件奇功,辛璦本人是不太在意的。他是個疏懶的人,之所以從荀貞擊賊,不是爲了功名,而是他喜歡這種戎馬生活。

荀貞再又讓程偃拿來幾其它顏色的旗幟,也交給辛璦,接着又說道:“若來到之賊兵全是步卒,你就只打剛纔那幾面旗幟,若是騎兵,你就打這幾面旗幟,如前,一樣按賊騎數量打不同之旗。若是步騎皆有,你就把兩種旗都打出來。”

辛璦應諾,收好旗幟,從他自己帶來軍中的二十三騎中挑了幾個機靈勇敢的,離開這片暫時的駐地,馳奔出去,上了遠處的高地。

荀貞選的這個臨時紮營之處不是亂選的。

這塊地方近有丘陵爲倚,遠有高地可供瞭望,並且在丘陵後邊不是太遠又有一片林木,可以用來隱藏伏兵。戰陣之間,立屍之所,行軍打仗容不得半點大意,營地的選擇至關重要,一塊好的營地足能頂的上一支精銳的士卒。天時、地利、人和,地利即是此也。

宣康看着辛璦等騎到達高地,留了一人看管馬匹,餘人徒步登高,遠望觀敵。

宣康先是跟着荀貞行了三個曲,這會兒又看辛璦去了遠處高地,他仰頭望天,天空中有雁羣飛過,轉首旁顧,營地周圍青苗起伏,一隻野兔從田壟裡探出頭來,看到這裡有這麼多人,嚇了一跳,掉頭逃竄去。因爲荀貞的禁令,兵卒沒有人說話,都席地而坐,抱着兵器,或吃乾糧,或喝水囊裡的水。無論遠近,不見行人,田野和官道上靜悄悄的沒甚聲響。他不免覺得無聊。

這次從荀貞南下先發,他是很興奮的。他年紀不大,正喜好冒險的時候,班定遠揚威異域的故事傳播得很廣,他視班定遠爲他的偶像,這次從荀貞南下先發,固然不能和班定遠以三十六人夜殺匈奴使團,平定鄯善國相比,但在他出發前的幻想中也是充滿驚險刺激的,最起碼能和辛璦五十騎復郟相提並論!當知道辛璦以五十騎攻復郟縣時,他當時是多麼的羨慕和後悔啊!羨慕辛璦立下了奇功,後悔怎麼沒在辛璦出發前央求荀貞答應他隨從辛璦也去郟縣呢?

也是因此,在這次荀貞決定南下先發,詐敗誘敵後,他就一直在想怎麼求荀貞答應帶他同去,結果沒等到他提,荀貞先提出來了,他迫不及待地就答應了。他那會兒又是多麼的興奮和激動啊!他都想好了如果遇到“賊兵”,他怎麼在荀貞的面前表現他的鎮定和勇武,又如果在詐敗誘敵時,他怎麼在荀貞面前表現他的機智和靈活,只是卻沒想到,渡水南下後卻竟這麼平靜!儘管遇到了幾股黃巾軍巡邏的兵卒,但那纔多少人?以六百餘步騎擊之,簡直殺雞用牛刀!還沒等他拔出劍來上前參戰,戰鬥就已結束了,風頭全讓辛璦他們那數十騎搶走了,他半點也沒有搶到表現的機會。最先憧憬的他怎麼表現他的勇武機智、從容鎮定,和將要遇到的危險與熱血並存的令人激動的場景,兩者都絲毫沒有出現,本以爲此次南下將會是一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傳奇,如今看來卻平淡如水。

荀貞坐在地上,程偃拿來水伺候他飲用。

宣康的心中滿是憧憬和希望,又滿是對眼下平淡如水局面的失望,在失望中又包藏不住濃濃的期待,坐立不安,但他又不願被荀貞小看,不希望荀貞認爲他沉不住氣,勉強陪着荀貞坐下,各種想法交錯而來,折磨得他十分難受,不時擡眼望遠處的高地看去,看着辛璦等人伏在高地上的一點身影,他心道:“快點舉旗吧!”渡河至今,他的劍還沒飲血呢!這次若再遇到賊兵,他要頭一個衝上去。

可辛璦與那些騎士的身影卻始終伏在地上,沒有起來,更沒有舉旗。最終按捺不住,他站起來往遠處看,遠處的田野、道上依舊靜悄悄,空蕩蕩,一個人也沒有。他不甘地翹起腳尖,手搭涼棚再往更遠處看,還是靜悄悄、空蕩蕩,只見暖日下,遠樹稀疏,田野青嫩。

他又坐下來,坐了沒一會兒,又忍不住站起來,如此坐坐站站,不到一刻鐘就起來了四五次,復又坐下了四五次。

他在荀貞身後坐,荀貞早就聽到了他站站坐坐的,這時回過頭,拍了怕他的腿,示意他坐在自己的身側,笑道:“怎麼?害怕賊兵來?”

“纔不是!”

“那是怎麼了?坐不住似的?”

宣康很想對荀貞說:“我在盼着賊兵來呢!賊兵來了,我纔好在君前展現我的勇武機智,從容鎮定啊!”可這話實在難以啓齒,他覺得羞澀,因轉而問道,“荀君,吾等渡過汝水挺久了,下邊怎麼辦?”

“怎麼辦?”

“是啊。”

荀貞笑道:“一個字。”

“哪個字?”

“等。”

宣康大失所望:“等?”

荀貞往遠處望了眼,高地上辛璦等人仍伏在地上,沒有任何動靜。他收回目光,笑對宣康說道:“是啊,等波才、何曼發現咱們。”

“就這樣?不需要做些什麼麼?吾等這次南下,不是要詐敗誘敵麼?”

“急什麼?志才和公達現在還沒出襄城呢,他們到晚上纔會夜渡汝水,渡河後到父城北邊的山中差不多要走五六十里。等他們到達埋伏的地點,就算一路急行,也得明天早晨了。到達後他們再吃飯,再休憩,再準備,這樣一來,再早也得等到明午他們才能進入戰鬥狀態。現在才什麼時候?離明午還要一夜大半天呢!咱們現在就去詐敗誘敵?詐敗容易,往哪裡誘敵呢?沒有志才、公達他們的埋伏,不是誘敵,是送死,不是詐敗,是真敗啊!”

荀貞耳提面命,教導宣康:“誘敵之關鍵是誘敵的時間,放到眼下來說,就是咱們被賊兵發現的時間,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早了,公達、志纔可能還沒準備好,晚了,增加伏兵被發現的可能。”

“那就這麼坐等?”

“也不是。萬一波才太笨,一直沒發現咱們,那咱們此次之詐敗誘敵也是成功不了的。”

“那怎麼辦?”

“先等一會兒,如有賊兵經過或來到,咱們就出擊。”

“如果沒有呢?”

“沒有?那就主動尋敵。”

“去哪裡尋?”

“肯定不能直接去父城周邊,哪兒是賊兵的主力所在。”

“那去哪裡?”

“賊兵分出了一部巡弋汝水,咱們就主動去尋這股賊兵!……,叔業,我來考考你,尋這股賊兵有兩個好處,你知道是什麼麼?”

“有兩個好處?”宣康開動腦筋,在荀貞的注視中低頭想了會兒,喜上眉梢,說道,“我知道了!”

“說來聽聽。”

“一個好處是這股賊兵人少,且分散,好打,吾等不用擔憂會被包圍。”

“不錯,另一個好處是什麼?”

“今天晚上戲、荀二君要帶主力夜渡,他們雖是夜渡,但過了河後,要沿河走一二十里路,很有可能會被這股巡弋汝水南岸的賊兵發現,所以吾等就提前先消滅這股賊兵,等於是給戲、荀二君所帶的主力掃清了道路,減少了他們被發現的可能性!”

荀貞甚是歡喜,忍不住又拍了拍宣康的腿,笑道:“說的對啊!就是這兩個好處!”

程偃跪坐在荀貞身邊的另一側,聽到這裡,忍不住插嘴說道:“荀君,我覺得還有一個好處?”

“噢?什麼好處?”

“汝水南岸很長,又遠離父城,離賊兵的主力挺遠。就算波才因爲咱們殺剿這股賊兵而被驚動,派了大股賊兵來,咱們也可以帶着他們繞圈子,至不濟再渡水北上,不怕被他們消滅,而且也給明天的詐敗打下了一個基礎。”

“阿偃,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荀君,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說你變聰明瞭。”荀貞哈哈大笑。

程偃被荀貞一誇,挺不好意思,摸了摸腦袋,嘿嘿傻笑了幾聲。

正說話間,遠處高地上辛璦突然站了起來,緊接着另幾個騎士也站了起來,其中一人把手裡的旗打了出來。

宣康的視線就沒離開過這幾人,就算在和荀貞說話時,也沒忘了時不時地看上一眼,頭一個發現了他們在打旗,猛地一下竄起,指着說道:“荀君,打旗了!荀君,打旗了!”

荀貞擡頭望去,見打出的是青旗。

二百人以下打青旗。這應是又是一隊巡邏到此的黃巾軍兵卒。

65 私家誰顧公家事 脣齒未必肯相依2 光和六年(下)16 邯鄲榮傾家募兵 蒲觀水公帑召勇104 彈棋最妙是長斜69 英雄志氣袁本初19 闖中軍咄咄逼糧 到帥帳訝見有客271 收定九江建良策253 王叔文獻策謀權21 黃帝邢德有之乎17 推功相讓21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二)85 臨戰忘死虎狼士 陷陣總是高順營61 太守行春(上)124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三)258 輕小利乃能遠圖25 郡府迴文93 兵臨西華(下)14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一)43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四)76 請爲中尉討擊此賊8 邯鄲陌上九月秋(八)27 蘇合湯餅孰爲香21 今有潁陰乳虎(中)84 捕拿張直(下)45 正旦前日21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二)143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8 清洗潁陰(下)15 問世間誰主沉浮16 搜山千騎入深幽(七)160 笮融急求東海府91 忽然聞得故人到28 三軍兵至董營外 劉關馳挑敵將前64 報聞荀兵入符離 徐州羣臣心各異291 王太守課政州最(四)88 徐榮久觀疑雲起 荀貞靜候將欲擊29 許季29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139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六)227 孫仲臺奉令出兵86 戲志才謀劃糧械 程君昌察漏補缺62 其猶穿窬之盜也79 呂布既遁援將到 兩路先取胡文才191 唯天子方有王命108 轉戰十縣歸平輿(中)126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五)30 回家87 風捲雷動誅鄴趙(三)20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一)42 鮑信燭下勸離洛62 賜字37 天下之中洛之陽(下)141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八)71 擒得鄭相逃呂尉158 劉玄德兩戰援徐162 一將功成萬骨枯(中)10 江東猛虎兵將近 豫州精甲擺車前58 剛孝好義朱公偉(上)220 陶恭祖數求歸鄉106 忠壯引來海內重 張紘迎願獻綿薄46 盜馬51 謀算將戰147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四)298 陳國相襄軍第一(七)140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七)98 戲忠建言攻山陽56 熔鑄雷電災害啊,晚點更48 正旦之日6 尋賢不遇(下)3 習射9 書箋反覆修棧道282 今貴舊勳徐與冀38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九)196 周幼平如熊舉將(中)31 名重徐州陳元龍90 胡徐呂內鬥兵亂 甘潘凌初戰先功10 邊文禮攘臂不齒74 太谷甲士逆戰敗 前頭報來呂奉先181 一潘當先下襄賁92 虛席問賊進退意99 董仲穎譭棄洛陽 孫文臺拔劍立誓20 名士83 威震陽翟(上)137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四)252 曹孟德私意圖北56 善練兵者必練膽氣69 荒年之谷揚名威 巧舌如簧動人心84 誅趙家者在今日267 荀貞之態漸梟雄122 孫堅族微壯志高72 寧舍濟北取任城15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2 光和六年(下)125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四)82 了卻山中寇賊事(六)8 推衣73 孔伷病榻不足憂 孫堅兵進略如火172 許顯臨機能應變(下)22 枉費心機空費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