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虎狼之威(下)

國叕、沈容半天算計,半天忙活,自以爲思得了良策,足以對付荀貞,卻沒料到在戲志才的“張弛之計”下,國叕連半個時辰都沒有撐住,就屁滾尿流地服罪自辭了。

當堂上只剩下自己人後,荀貞笑對戲志才說道:“志才,一切皆如你的分析。在沒有得到你的妙計前,我本以爲這趟陽城之行或許會是一場攻堅戰,如今按你計策行事,摧枯拉朽。”

戲志才說道:“今你治郡北,陽城是第一站,只要陽城辦好,底下就好辦了。陽城的不法吏民以國叕、沈馴爲首。國叕是汝南人,外郡人來本郡當官,雖然貪婪,卻如無根之木,稍加恐嚇,即無膽矣,去之容易。沈馴不然,沈氏大姓,乃是本地豪強,世代冶家,家資鉅萬,宗族數百,賓客徒附數千,又恃趙忠勢,亦爲六百石吏,有錢、有人、有勢、有官,從他‘出行車駕僭制’一事就可以看出,此人必驕橫跋扈,不易拾掇。貞之,你萬不可掉以輕心啊。”

“以我看來,若想令沈馴伏法,突破口應在沈容。”

“正是如此!”

兩人相對一笑。沈容是沈馴的從子,沈馴違法亂紀的事兒他肯定知道一些;同時,沈容又是縣中主薄,縣裡邊違法亂紀的事兒,他肯定也有參與,如今國叕一去,他必定心慌意亂,正是趁機將他拿下的良機。荀貞吩咐許仲、江禽:“去將沈容提來。”

江禽問道:“提來?”

“提來。”

“是真的提,還是?”

“真的提!”

江禽是西鄉的輕俠,在西鄉很有臉面,特別是在荀貞撲滅第三氏、許仲又日夜常侍荀貞左右後,他在西鄉更是一呼百應,儼然衆多輕俠的首領了,可是,他的威風也只限於西鄉,最多波及到鄰近幾個鄉而已,日常所見的最大的官兒也就是鄉薔夫了。

今次從荀貞來陽城,先在路上剿了一個莊子,接着在縣城外,一縣主簿親自來迎,又接着剛進縣廷不到半個時辰,居然就收拾掉了一個六百石的縣長。這是何等的威風殺氣!饒是他性子還算沉穩的,也早已熱血沸騰,興奮得很了。他大聲應諾:“是!”

許仲相比他就鎮定得多,應話的聲音依舊低沉,唯一的變化是腳步加快了一點。兩人快步走出官寺,不多時轉回進來。——他倆真的是把沈容“提”進來的。江禽個子高,抓着沈容的脖子,把他提得腳不沾地。許仲不緊不慢地跟在後邊。

上得堂內,江禽鬆手,沈容趔趄幾步,勉強站穩,看見了堆在地上的人頭,他那剛因被揪着脖子而憋紅的臉立刻轉白。荀貞饒有興趣地瞧着他面色的變化,笑問道:“這些個人頭裡,可有主薄的熟人?”

沈容抖抖索索地答道:“沒、沒、沒。”他只覺得那些個人頭像是夢魘似的,他不想看,卻像被陷了進去,拼命掙扎,總算把眼挪開,躬身彎腰站定,飛快地看了眼荀貞,目光定格在他身前的兩樣物事上,一個黑色的綬帶,一個繡文的印囊。他瞠目結舌,指着問道:“這是,這是?”

“沒有你認識的人頭?那三個是誰?”

許仲、江禽揀出那三個被沈容派去監視荀貞的惡少年的人頭,擲到沈容腳前。沈容連着退了四五步。荀貞把座前的印綬拾起,也丟過去,按劍傾身,厲聲喝道:“國叕已伏法認罪!你,還要嘴硬麼?”

“國叕已伏法認罪”七個字,如平地旱雷,沈容站立不住,“撲通”一聲跪拜在地,連聲說道:“小人認罪,小人認罪!”

他早前在官寺外聽到百姓們的議論後,已隱約感覺不妙。後來,許仲他們出去拿人頭的時候,他也看到了,丁邯他認識,那三個惡少年是他派去監視荀貞的,他更認識,越發覺得不妙,只是處於僥倖,還幻想希望國叕能夠頂住。此時被“提”入堂上,看到國叕的印綬後,他的這點幻想登時破滅。他使勁磕頭,求饒說道:“小人服罪,小人服罪!椽部饒命!椽部饒命!”

這一瞬間,荀貞剿滅羣盜,荀貞誅滅第三氏,種種故事,如走馬燈般,在他腦中連環轉個不停,滿腦子只一個想法:“只求保命。”

宣康看到他這副模樣,知道又是自己出場的時候,拿起筆墨紙硯,放到他的面前:“既然認罪,就把你的不法事,你所知的國叕的不法事,還有你從父沈馴的不法事,都統統寫下來罷。”

“小人從父,……?”

“你若老實寫下,還能免一死,若執意隱瞞,不肯配合,你信不信現在就能正法了你?”

沈容雖有小有才智,畢竟只是小才智,逢此驟變,卻也無計可施,心裡對他的從父沈馴說了聲:“對不住了,爲了保命,只有先把你老人家賣了!”小雞啄米似的連連點頭,表示願意配合,拿起紙筆,竟如國叕一樣,也是顧不上換地上,就趴在地上寫了起來。

戲志才笑道:“這一對主臣,還真是投契。”

等他寫完,簽過名,按過手印後,宣康收拾好,遞給荀貞。荀貞接住,看了看,沈容寫得內容真不少,寫滿了四五頁。裡邊有些是荀貞知道的,有些是荀貞不知道的。

他滿意頷首,溫聲說道:“府君爲政寬仁,不欲起大獄。我要你寫下這些東西,不是爲了治你的罪,也不是爲了治你從父的罪。前陽城長國叕認罪後,還印綬,自辭去。《傳》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你和你的從父若能像他那樣,從此洗心革面,改過自新,不也是很好麼?”

“縣、縣君,不,前陽城長沒被椽部捕拿處死麼?”

荀貞笑道:“我有什麼權力處死人?我殺的這些人都是因爲他們負隅頑抗,刀兵相向,不願束手就擒,企圖對抗國法,故此我不得已而才殺之的。前陽城長國叕知錯能改,而且服罪的態度非常好,自願還印綬,願意辭官歸家去,我還有何殺他之理啊?”

沈容顫抖着取下腰間的印綬,高捧到頭,跪在地上,膝行至荀貞座前數步外,伏下身子,說道:“小人亦願還印綬,辭官歸家去。”

“不急,不急。咱們先去見見你的從父。”

荀貞長身而起,繞過他,大步走出堂外。戲志才、李博、宣康、許仲、江禽等人緊隨其後。沈容逢此大變,反應有點遲鈍,在堂上呆了片刻,纔回過神來,連忙爬起啦,小跑着跟上了,心道:“要去見我從父?”適才爲了保命,他寫下了不少沈馴的不法事兒,這會兒暫時性命無憂,不禁有點後悔、惶恐,生怕沈馴知道了這件事。沈馴可絕不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

……

荀貞出了官寺,大約是聽輕俠們說的,寺外的百姓已經知道了國叕辭官之事,發出一陣震天的歡呼,數百上千人齊齊跪拜在地,大呼道:“荀家乳虎,惠下討奸,一月第三,四月行縣,爲民除害,席不暇暖!”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很多人激動地熱淚盈眶。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以前根本都沒有聽說過荀貞的名字,根本就不知道郡裡還有個叫荀貞的郡吏,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荀貞的感恩戴德。老百姓總是最實在淳樸的,誰爲他們辦了好事,他們就會記住誰。一旦記住,就永遠也不會忘記。

荀貞懷着這樣的感慨上了車,感慨之外,卻又有點奇怪。

縣民們高呼的那句話:“荀家乳虎,惠下討奸,一月第三,四月行縣,爲民除害,席不暇暖”,意思很明白,顯然是在讚美荀貞。說他爲給百姓除害,急不可耐,剛上任北部督郵才一個月,就行縣除奸,正如他當年在西鄉,也是剛上任一個月就誅滅了魚肉百姓、橫行鄉里的第三氏。

可問題是:這二十四個字,儘管通俗,卻文雅,絕不是普通不認字的老百姓想出來的,而且,從荀貞進入縣廷,再到荀貞出來,中間只有短短的一個時辰左右,就算老百姓中有儒生,也不一定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編出這麼一段流暢通俗,又不失文雅的歌謠來。

荀貞狐疑地琢磨了會兒,一擡頭,瞧見了對面戲志才似笑非笑的臉,登時恍然大悟,說道:“百姓們唱的這首童謠,應是出自志才兄之手了?”

“不錯。”

“卻是爲何?”

“你這次行縣討奸,治理郡北,是一個得罪人的差事。咱們潁川離洛陽不遠,郡裡許多官吏、豪強都和京都的權貴有或多或少的關係,比如這陽城,國叕的舉主是袁隗,沈馴的女兒是趙忠侄子的小妻。你這幾個縣走下來,定會得罪不少人。你荀氏雖是天下名族,然受黨錮,族中人久不爲官,閒散在野,於朝中並無得力的臂助。得罪了這麼多人,朝中又無援助,你如何自保?

“我思來想去,唯有給你散播童謠一途。有了萬民的稱讚,朝中奸佞就算想動你,也要考慮一二了啊。……,再則,我聽說朝廷新近下詔,詔公卿以謠言舉刺史、二千石爲民蠹害者。雖然這次詔舉的對象只是州郡牧守,可若是咱們潁川半郡九縣的百姓都在唱這首童謠的話,你的美名不也就藉機傳到朝廷去了麼?縱不能獲得升遷,於短期內,亦足可自保了。”

⊙тт kán⊙¢ O

朝廷下詔舉謠言的事兒,荀貞也是知道的。他聽完後,很是感動,說道:“卿又是幫我出謀劃策,又是想辦法幫我自保,太愛我了!貞不知何以爲報。”因朝廷有舉謠言之制,故於天下諸郡國縣道中,常有地方官吏爲揚名而編造童謠的事兒發生。戲志纔此舉實不足爲奇。

戲志才笑道:“卿以知己待我,我自以知己相報。”

車外,百姓的歡呼聲不絕於耳。

荀貞笑問道:“外邊這麼多百姓,你是怎麼教會他們的?”他對此的確有點好奇。

“我沒有教他們。”

荀貞愕然:“沒教?”

“我教的是解裡的百姓。解裡的百姓大部分都跟着咱們來陽城了,他們與本縣的百姓是同縣人,混在一塊兒,一個人會,就是十個人會,十個人會,就是千百人會。”

荀貞側耳傾聽車外童謠,聽着他們發自肺腑地感激歡叫,聽着甚至有婦人、老人喜極而泣,聽着小孩子們奔跑的腳步聲、喜悅的唱謠聲,對比他上次來暗訪時縣中的死氣沉沉,一時間,他胸懷起伏,長嘆了一口氣。

“怎麼了?”

“我只不過趕走了一個貪官,是我該做的事兒,百姓們就如此感恩歡快。這趟來陽城,……。”

“怎樣?”

“我便是死在這裡,也是值了!”

……

來到沈馴家外,沈家宅門緊閉。

高甲爬到樹上,向內觀看,見偌大的院中站滿了持刀拿弩的護衛。卻是沈馴已得了消息,召集來了人手,欲要頑抗。

——

1,因朝廷有舉謠言之制,故於天下諸郡國縣道中,常有地方官吏爲揚名而編造童謠的事兒發生。

西漢馮野王、馮立兄弟相繼爲地方長吏,均有治績,被民衆歌謠之:“大馮君,小馮君,兄弟接踵相因循,聰明賢知惠吏民,政如魯、衛德化均,周公、康叔猶二君”。

黃巾事後,冀州由於連年征戰,田地荒蕪,饑民無數。皇甫嵩奏青冀州一年田租,以贍饑民,帝從之。百姓歌曰:“天下亂兮市爲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馮氏兄弟、皇甫嵩固有政績,但這兩首童謠文縐縐的,應是出自他們的門客、屬吏之手。

83 了卻山中寇賊事(七)40 路畔相投父子俱 賊名水上號錦帆20 名士137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四)120 晝聚虎狼爭爲戰 夜宴當以軍法行9 太守長史兩不負18 誅滅沈家(上)59 劉玄德鄉亭殺吏 荀貞之道邊得民47 武貴立功108 震張北進以逼兗44 龍騰潛淵風雲匯 再得虎臣潘與凌28 三軍兵至董營外 劉關馳挑敵將前227 孫仲臺奉令出兵262 荀休若鹽鐵開府114 且行且戰五百里(上)28 辰彼碩女81 了卻山中寇賊事(五)28 原師157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283 西鄰北接豫與兗32 陽平文謙侵如火 常山子龍穩似山55 此子乃忠直奇節士272 公仇稱引水灌城86 襲陣兵退夏侯惇(四)46 盜馬36 什伍75 爆竹聲裡辭舊歲(下)16 五日九戰(上)12 仲仁迫凌去檄書1 飛書問君何所欲75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226 藏宣高請子入府113 陳宮催馬離營去197 周幼平如熊舉將(下)70 今才知君是誰人32 荀衢55 兩千兵足滅獠寇 智淺何如相國高127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二)18 搜山千騎入深幽(九)97 孫文臺單騎陷陣28 幾事不密則成害89 陳荀分被董卓徵 兵編別部號安郡41 雄豪滿座乳虎聲(下)106 孫堅使從豫州來261 重儒引風導以良22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三)20 血雨腥風洛陽城(下)130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五)98 幸有螟蛉機變才63 叕兒乃有大志乎95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三)59 荀君爲政(上)108 裁存萬六精敢士 良苦用心故人全33 偏師掠潁橋蕤橫30 奉先馳雄擊汝南84 襲陣兵退夏侯惇(二)43 縣尉289 王太守課政州最(二)25 郡府迴文59 荀君爲政(上)54 臨戰合刃之急者三13 志纔出山38 縱橫意氣袁本初2 賭錢82 光陰似苒流如箭48 雷霆32 破敵(中)218 媒歸婚得兩家允25 再勝19 兵者政之輔,政者兵之基(下)2 郡留四傑內外鎮 兵分六部旌旗揚7 計劃24 甲兵四千向神都(四)80 恨天失我傅南容53 只知太守不知君125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4 郡吏士民齊聲請 潁川太守掛印歸113 詔討東郡出汝南(下)7 邯鄲陌上九月秋(七)11 寇至81 漫笑將軍弱無膽 當斬青綬以勵氣38 陰入縣寺持短長69 英雄志氣袁本初217 選將調兵間先行21 辛璦(下)41 荊州刺史武陵守 魯陽袁術望南陽130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五)79 聞聽道上辱郡丞(下)28 辰彼碩女52 陰少府哀傷洛城 孫討逆嗟嘆往事270 選取文武從南下140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七)120 晝聚虎狼爭爲戰 夜宴當以軍法行22 喜聞定策掀鬚髯 英雄所見原本同104 陶恭祖待以時變 荀貞之只爭朝夕13 典韋200 遣使入豫議盟幽52 佳客翩翩洛陽來(中)54 私憤何及國事重 兄弟鬩牆兩不和66 謀大計暫斂英眉 郡童子顯傲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