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軍民兩屯糧百萬

徐州的農業系統,現在大概可分爲三類。

一類是編戶齊民,即徐州本地的土著;一類是民屯,一類是軍屯。

民屯的勞力主要來源,是從外州流徙到徐的流民。軍屯的勞力主要來源,有流民,也有在之前的戰爭中先後獲得的俘虜、降卒,從比例上來看,俘虜和降卒佔了多數。

無論是民屯,抑或是軍屯,在荀彧、陳羣、棗祗等明智之士的精心創建和盡心管理下,都已經形成了較爲成熟的系統,並且都已經頗有規模。

系統上來講,民屯、軍屯皆是五里一屯,一屯六十人,屯置司馬,同一區域的屯田區,設一主官,管理本區。所有的屯田區之上,民屯以典農校尉爲主吏,軍屯以豐產中郎將和屯田校尉爲主吏,其下皆設功曹、綱紀、丞、上計吏等職。

——就如軍隊這樣的紀律部隊,尚需得有軍法,才能嚴明約束,屯田這種半軍事化管理的機構,自然也須得有嚴明的紀律,不然那麼多的流民、降卒匯聚一處,早晚得生亂子,故是,乃有“綱紀”之設。民屯、尤其是軍屯的綱紀,全是從軍中挑選出來的,他們的手下各有屬吏,這些屬吏也多是來自軍中,每個屬吏手下又各有兵卒,分佈於屯田的各縣,以維持秩序。

規模上來講,徐州總共轄有琅琊、東海、彭城、下邳、廣陵五郡,各個郡的轄縣加在一起,約共有四五十個,現今此數十縣內,有五分之一強的縣邑,其境內都已有民屯或軍屯的存在。

按照陳羣的預計,按照目前的軍屯、民屯之耕田規模,到的收成季節,扣掉該分給屯田役夫的那一部分之外,至少可得糧谷二百多萬大石。時下的計重單位有大、小石之分,一小石等於一大石的六成,依大石計算的話,一個士兵每月的口糧,依其所承擔的任務不同,有四個標準,低者一石八斗,稍高者爲二石,再高者二石六鬥,最高將近三石,取中間數二石六鬥,則一年的口糧是四十石出頭。軍屯、民屯,一年若是可得糧二百萬石,則即可養兵五萬。

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好的成果了。

出了郯縣,衆人向西而行,十餘里外,到了南北流向的沂水東岸。

一水貫流,兩岸土地肥沃。

遠遠望之,荀貞看到便在東西兩岸的岸邊,良田阡陌,順着河流向南、向北展將開去,似無盡頭。每隔四五里的距離,在田地的沿上,就有一個小小的聚居區,隔有圍牆,牆內的情況看不見,但也不不用看到,裡邊肯定都是茅屋之類的住所。聚居區的圍牆外,臨着圍牆,大多開墾出有成片的菜畦;偶有那果樹,從少數聚居區的牆內探出頭。

這些聚居區星星點點,若星羅棋佈,遍佈於沂水兩岸的田地上。

此即是在這裡屯田的勞力們居住的地方。

此時剛過中午,天色正好,聚居區裡空空無人,勞力們在屯田司馬的監領下,俱在田間勞作。

荀貞不愛坐車,能騎馬的時候就會騎馬,他今天便是騎馬出的城。

勒馬停下,荀貞等荀彧的坐車到近,問道:“文若,哪裡是黃巾降卒的屯田區?”

荀彧坐的是輕便的軺車,沒有車蓋,他指向正前偏北的位置,說道:“那裡就是。”

荀貞朝荀彧指向的地方看去,他之前出城巡視,去過那裡好幾次,記得那裡早先本就是屯田的地點了,遂問道:“那處原本不是民屯之地麼?”

“是的。”

“民屯的流民哪裡去了?”

荀彧答道:“王太守在廣陵郡築堤、開陂塘,得良田萬頃,而郡中的民口不足,因是數上書州府,請求發流民入其郡。之前,東海的民力也不足,若是撥了流民給他,郯縣等地的屯田就不夠人手耕種了,所以,一直沒有發民與他。現下得了這麼多的黃巾降卒,勞力充足了,我就把此前在這裡耕種的民屯役夫,都送給他了。”

荀貞點了點頭,說道:“原來如此。”

卻是,之前在此地耕種的流民,辛辛苦苦地把地墾好了,結果桃子被黃巾降卒摘走,而他們南下廣陵,還得要繼續開墾新地,那麼,他們就不會有怨言麼?

回答是:不會。

這是因爲,根據徐州針對流民、民屯制定的政策,只要幹夠一定的年限,那麼流民不就再是民屯的一員,而是可以轉爲編戶齊民,擁有自己的土地了;而且如果幹得特別好,民屯的收成特別好,這個年限還可以縮短。

之前在此地屯田的那些流民就幹得不錯,荀彧把他們送去廣陵,不是讓他們繼續幹民屯的,是要把他們從民屯轉爲編戶齊民,是要把王郎新開出來的那萬頃良田分給他們的。

有田可分,身份也不再是流民,轉爲了正常的民戶,試問之,那些流民又怎會怨言?非但不會怨言,他們去的時候,還個個都是興高采烈。

莫看他們這時興高采烈,其實早在民屯之設的時候,從民屯中逃跑的流民,那可是着實不少!乃至有聚衆鬧事的。

當時州府的一些吏員就提出來,應對他們進行強力地鎮壓,虧得荀彧力排衆議,與張昭共同進言荀貞,建議“流民憂懼,宜示以寬懷,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荀貞接受了他倆的意見,對不願屯田的流民網開一面,由之自去,這才把屯田的事業順利地推進到了現在。

荀貞馳馬,到了黃巾降卒屯田的地段。

黃巾老卒中的精銳,都被挑了出來,留存下來屯田的雖亦有精壯,然更多的是老弱婦孺。

只見黑黃的田地上,大人們趕牛拉犁,孩童們或奔跑玩耍,或推犁相助,個個揮汗如雨。遙聞雞犬之聲,從近處、較遠處的聚居區牆中傳出,真可謂一派鄉里氣象。

唯一與這片氣象不太吻合的是,時見有三五成列的徐州兵卒,警惕地巡邏出沒於降卒間。

荀貞問道:“這批黃巾降卒被送到郯縣,已有月餘了吧?”

荀彧答道:“是。”

“沒有出現什麼情況吧?”

“依照阿兄的指令,這些降卒一到,州府就給他們發糧、發衣,並無虐待,把他們徙到此處以後,亦非常詳細地對他他們申明瞭我徐州軍屯的政策,並且日常的管理儘管嚴格,但是口糧等物都足數發予。我從州府揀選了十餘清直的府吏,配合軍屯綱紀的屬吏,每天皆巡行其中,凡有膽敢欺凌降卒的屯田司馬、巡邏兵士,一概處以重罰。因是,降卒的情緒儘管還有些惶恐,不過此片軍屯區在整體的局面上,還是比較穩定的。”

荀貞滿意地點了點頭,說道:“以卿之能,治此片小小的軍屯,可謂牛刀小試。”

他觀之多時,笑與荀彧、陳羣等人說道,“假以時日,在兗州也開闢屯田,等個三年五載的,我軍的軍糧,就可以基本不用再取地方的供給,只靠屯田,即能夠用泰半了!”

諸人皆道:“是。”

荀彧說道:“民苦久矣,若能把供應軍需這一塊兒的雜稅給省掉,或者省掉大半,那百姓就能輕鬆許多了!這也將會是阿兄的一大善政。”

荀彧說到善政,倒是讓荀貞想起了一事。

就是在回徐州的路上,他與荀悅共行了一段,荀悅趁這個機會,給他指出了一個問題,提出了一個建議。

荀悅先指出問題,說道:“青、兗戰亂不休,徐州獨保太平,因是,涌入徐州的各地流民越來越多。州府控制的公田有限,只靠民屯,是解決不了入我州中流民的營生問題的;而豪強富人,佔田本多,趁此前徐州之亂,而下更是搶佔兼併到了更多的民田,這就導致了流民到我州後,無田可種,要麼淪爲豪強的徒附,民力不能爲州府所用,要麼匯聚成賊,擾亂地方的治安。這個問題,現在還不明顯,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定會越來越嚴重,最好能提早解決。”

荀貞當時問他說道:“如何解決?”

荀悅然後給出瞭解決的建議:“董仲舒雲‘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兼併之路’。以目前之形勢,惟今可行之策,唯此耳!宜以口數佔田,爲每戶立下限度,官尊者可稍許多佔,每家的田地,只許其耕種,不得買賣,如此,一方面,能夠以贍貧弱,一方面,也可以阻止兼併。”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入徐流民和越來越少的無主田地間的矛盾,荀悅不是第一個指出的,此前就已有人指出了這個問題。

只不過,此前指出此個問題的人,他們提出的解決辦法,與荀悅不同,有的主張恢復井田制,以塞豪強兼併,有的主張徙貧人不能自業者於寬地,由之之開闢新田。

井田制,肯定是不行的。

徙貧人於寬地,由之開闢新田,此策看似不錯,實際也不可行。不行的原因有二,一者,已然是貧人了,一貧如洗,沒有牛、沒有農具、沒有糧種,什麼也沒有,哪裡有能力開拓新地?二者,就算有能力,又哪裡有那麼多適合開墾的“寬地”,給他們去開闢新田?便是開闢出來了,恐怕最終還是要落入到鄰近豪強的手中。這個辦法,實際上保護、傾向的是豪強利益。

此二策皆不可行。

荀悅提出的這個辦法,荀貞雖是不太熟悉當下這個歷史階段的細節,可上學的時候也是學過歷史的,因此也聽出來了,似乎與原本時空中之西晉的占課田制,非常相似。

也確實如此,荀悅的此法,本就是占課田制的理論基礎。

只是,此策將會對豪強大姓的利益,造成損害和打擊。

當此與曹操爭兗,猶未結束,正需徐州的右姓、冠族鼎力支持之時,此策可以行麼?

荀貞偏向於不可行,他收回望向遠處的目光,尋思了會兒,心道:“且等回去州府,我將佔田此策,說與文若。看看他意見何如。”

巡查罷了黃巾降卒的軍屯區,回到州府。

卻不等荀貞提及佔田之策,徵詢荀彧的意見,荀彧先對他說了一事,徵求他的意見。

荀彧說道:“彧聞兗北黃巾,雖被樂將軍、子龍等擊潰,俘獲衆多,可也仍有部分竄入到了青州。青州本就黃巾不少,現加上這股流竄而入的黃巾,其勢將愈大矣。青州別的郡且不說,孔公現牧北海,孔公與我家有舊,兼名動海內,阿兄,是不是去信一封,問問他可需援助?”

荀貞心道:“聽說我打下了歷城、進攻兗州,孔文舉就給我來書一道,言辭嚴厲,罵了我一通。我再給他去信,問他是否需要我的援助?這豈不是嫌被罵的不夠,非要自討着再挨二回罵?”想是如此想,但荀彧說的有道理,不管孔融會怎麼對待自己的去信,至少可以藉此,邀得些尊長敬賢的名聲,便點頭,應道,“卿所言甚是,我這就寫信與他!”

……

十天後,信到了北海。

孔融觀罷,把信給屬吏傳看,怒道:“荀貞之借剿滅黃巾爲由,已侵兗州大半!今復欲以此爲由,吞我北海麼?昔觀此子,狀若忠正,今日觀之,而實亂賊!”

坐中的屬吏們看完了荀貞的信。

一人捻鬚說道:“明公,鎮東此信固不可聽,然方今海內兵亂不已,我青州南鄰荀鎮東,西通袁本初。徐州、冀州,皆強國也。爲我青州計,明公何不擇一附之?既可安青州,復可託身自存。”

說話之人,名叫左奇,字承祖,乃北海之俊士,素有善謀之稱。

孔融聞言,勃然大怒,呼室外的吏卒進來,戟指左奇,厲聲說道:“將此欲從賊之徒,帶下去殺了!”

209 州舉茂才郡孝廉121 陳羣籌糧械頗備 荀彧薦高才使彭10 搜山千騎入深幽(一)19 闖中軍咄咄逼糧 到帥帳訝見有客120 晝聚虎狼爭爲戰 夜宴當以軍法行13 典韋133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六)13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一)46 恩威並施4 飛檄琅琊御冀方158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三)5 秦項建言取濟南(上)64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11 朋黨30 將戰19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36 第三兄弟156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一)14 臧霸風從元直言41 一諾從來許殺身35 大勝(下)33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四)24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五)4 將近臨湘桃花盛12 馳援45 董卓狼顧問英雄(下)45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六)32 陽平文謙侵如火 常山子龍穩似山90 風捲雷動誅鄴趙(六)92 虛席問賊進退意8 遍觀諸郡(下)224 破敵潰阻驕兵計51 無中生有兵家計10 防寇6 秦項建言取濟南(中)215 十年樹得梧桐栽273 夏侯淵傳捷坎谷(上)114 楊蔚奉使出魯陽 袁術應盟擊豫州105 中郎人言王者器49 郭公則拍案痛斥 曹孟德座上借兵20 校尉效從麾下戰 將軍謀議分進兵33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三)8 推衣4 邯鄲陌上九月秋(四)10 計吏郭圖(下)9 結交147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四)73 鎮東檄調三將援82 程荀陳舟船相見 孔文舉出任北海64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12 一檄引得泰山驚172 許顯臨機能應變(下)205 信到彭城看司鹽4 將近臨湘桃花盛84 處弱先擊爲惑敵 假敗歸營而驕賊12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97 出身未捷身先死63 同道35 文遠突陷潁川營(上)34 飛蠅逐路廁之臭63 同道202 議得良策增民戶34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四)153 沙丘臺上舊時月(八)84 威震陽翟(中)26 鄉中四姓46 可憐的胡/平9 道人53 佳客翩翩洛陽來(下)65 爲政之要宣文德 輕車簡從訪張紘29 許季84 威震陽翟(中)36 文遠突陷潁川營(中)56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六)48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九)120 冤句一頭傳諸縣169 滿營呼擁張益德(下)174 荀成將度自雍然(下)54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四)18 搜山千騎入深幽(九)19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82 冠軍將呼太史慈(四)104 殊死鏖戰破敵營(下)200 遣使入豫議盟幽20 名士26 貞之得隴苦不足45 取天下唯造時勢 圖兵勝當行正奇269 先嘆董卓再嘆民29 志高行健皓月明45 欺人81 捕拿張直(上)7 夜眠營中敘舊情 郭嘉不辭尊者賜30 朱陽第三43 爲今之計50 搜山千騎入深幽(四十一)79 毋要臨渴而掘井17 搜山千騎入深幽(八)122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出謀迫薛禮(上)66 燕雀安知鴻鵠志 雍季之言百世利10 邊文禮攘臂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