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

建安十二年,曹操的部將張繡在征討烏丸的路上病死。曹丕入帳內報告了曹操:“張繡死了。”曹操並沒有什麼表情,對曹丕說:“厚葬吧,他也算有功的,雖然他害死了我的昂兒、安民、典韋……。”曹丕說:“我這就去辦。”說完退下了,曹操等曹丕退下後,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隨即陷入了沉思中。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遠征柳城時,劉備向劉表建議:“現在許都空虛,只有荀彧等人把守,應該舉兵進攻。”劉表對劉備說:“現雖有荀彧等人鎮守許昌,但是荀彧素有張子房的智慧,不可輕易調動兵馬。”曹操後領兵回到中原的時候,劉表纔對劉備說:“之前不採納你的建議,現在就失去了如此良機了。”劉備只得說:“方今天下分裂,干戈日起,機會定會再出現,又怎會有所終極呢?若果今後能把握機會,這回之事就不足以爲恨了。”劉表始終持中立態度,而同時劉表也不再向中央政府交納稅收。劉表的自守態度也使得荊州地區避免了許多戰火,爲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曹操回到了許昌,向留守許昌的荀彧等人訴說了郭嘉的去世,荀彧也感到痛惜說:“丞相大人一直想把自己的身後事託付給他,沒想到奉孝英年早逝啊,可惜啊!”曹操對荀彧說:“最近劉景升的身體怎麼樣了?”荀彧說:“聽可靠消息,這個荊州牧他可是當不長了。”曹操一臉驚訝注視着一臉平靜的荀彧,荀彧緩緩地道:“府僚們已經半個多月未曾見到這位鎮南將軍的面了,日常州務均由牧府司馬蔡瑁署理。漢川太守文聘月前回襄陽述職,據稱也是蔡某代爲接見的!”“蔡德珪也是老朋友了……”曹操微笑着道,“……若是他主事,只怕荊州之事便可少花費許多力氣,只是劉備現在在新野……”

荀彧說:“劉備的確是朝廷的心腹大患,當初劉備趁北方戰事進攻葉城,夏侯惇、李典、于禁三位將軍在博望交戰卻火燒大敗而歸,看來劉備確實不好對付。”曹操說:“嗯,他在新野喘息六年之久這,幾年我們忙於對付袁氏父子,沒顧得上關照他。”荀彧說:“丞相此次回來,可以慢慢地做好南下的準備。”曹操說:“正合我意。”於是下令準備訓練水軍。

劉備一直悔恨劉表沒有聽從他偷襲許昌建議,徐庶說:“時不可再來,目前我們應該做的招募人才,曹操在北方發《求賢令》,北方名士多數被招入,我向將軍推薦一個人,荊州之地有一人號爲臥龍,名爲諸葛亮,字孔明,將軍願意見他嗎?”劉備說:“你可以和他一起來。”徐庶說:“這個人可以見,但不能委屈他前來,將軍應該放下自己的身份親自去見他。”劉備說:“諸葛亮真在你之上?”徐庶說:“這個諸葛孔明,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爲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諸葛亮此時已1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當時只有我和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等人相信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髮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劉備驚歎道:“這乃奇人,我這就去拜見他。”

劉備便次日帶着關羽、張飛來到隆中,拜見諸葛亮。遙望山畔數人,荷鋤耕于田間,而作歌道:“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劉備聞歌,勒馬喚農夫問道:“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臥龍先生所作也。”劉備說:“臥龍先生住何處?”農夫說:“自此山之南,一帶高岡,乃臥龍岡也。岡前疏林內茅廬中,即諸葛先生高臥之地。”劉備謝之,策馬前行。不數裡,遙望臥龍岡,果然清景異常。劉備來到莊前,下馬親叩柴門,一童出問。劉備說:“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童子說:“我記不得許多名字。”劉備說

:“你只說劉備來訪。”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玄德曰:“何處去了?”童子說:“蹤跡不定,不知何處去了。”劉備說:“幾時歸?”童子說:“歸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數日。”劉備惆悵不已。張飛說:”既不見,自歸去罷了。”劉備說:“且待片時。”關羽說:“不如且歸,再使人來探聽。”劉備從其言,囑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劉備拜訪。”遂上馬,行數裡,勒馬回觀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觀之不已。忽見一人,容貌軒昂,丰姿俊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皁布袍,杖藜從山僻小路而來。劉備說:“此必臥龍先生也!”急下馬向前施禮,問道:“先生非臥龍否?”其人說:“將軍是誰?”玄德曰:“劉備也。”其人說:“我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劉備說:“久聞大名,幸得相遇。乞即席地權坐,請教一言。”二人對坐於林間石上,關、張侍立於側。崔州平說:“將軍何故欲見孔明?”劉備說:“方今天下大亂,四方雲擾,欲見孔明,求安邦定國之策耳。”州平笑曰:“公以定亂爲主,雖是仁心,但自古以來,治亂無常。自高祖斬蛇起義,誅無道秦,是由亂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亂;光武中興,重整基業,復由亂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復四起:此正由治入亂之時,未可猝定也。將軍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補綴乾坤,恐不易爲,徒費心力耳。豈不聞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乎?”劉備說:“先生所言,誠爲高見。但備身爲漢胄,合當匡扶漢室,何敢委之數與命?”崔州平說:“山野之夫,不足與論天下事,適承明問,故妄言之。”劉備說:“蒙先生見教。但不知孔明往何處去了?”崔州平說:“我也欲訪之,正不知其何往。”劉備說:“請先生同至敝縣,若何?”崔州平說:“愚性頗樂閒散,無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見。”言訖,長揖而去。劉備與關、張上馬而行。張飛說:“孔明又訪不着,卻遇此腐儒,閒談許久!”劉備說:“此亦隱者之言也。”三人回至新野。過了數日,劉備使人探聽孔明。回報道:“臥龍先生已回矣。”劉備便教備馬。張飛道:“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劉備叱道:“你豈不聞孟子云: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孔明當世大賢,豈可召乎!”遂上馬再往訪孔明。關、張亦乘馬相隨。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雲密佈。行無數裡,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張飛曰:“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宜遠見無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風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輩怕冷,可先回去。”張飛說:“死且不怕,豈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勞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隨同去。”將近茅廬,忽聞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劉備立馬聽之。其歌道:“壯士功名尚未成,嗚呼久不遇陽春!君不見東海者叟辭荊榛,後車遂與文王親;八百諸侯不期會,白魚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戰血流杵,鷹揚偉烈冠武臣。又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楫芒碭隆準公;高談王霸驚人耳,輟洗延坐欽英風;東下齊城七十二,天下無人能繼蹤。二人功跡尚如此,至今誰肯論英雄?”歌罷,又有一人擊桌而歌。其歌道:“吾皇提劍清寰海,創業垂基四百載;桓靈季業火德衰,奸臣賊子調鼎鼐。青蛇飛下御座傍,又見妖虹降玉堂;羣盜四方如蟻聚,奸雄百輩皆鷹揚,吾儕長嘯空拍手,悶來村店飲村酒;獨善其身盡日安,何須千古名不朽!”二人歌罷,撫掌大笑。劉備曰:“臥龍其在此間乎!”遂下馬入店。見二人憑桌對飲:上首者白麪長鬚,下首者清奇古貌。劉備揖而問道:“二公誰是臥龍先生?”長鬚者道:“公何人?欲尋臥龍何干?”劉備說:“我乃劉備也。欲訪先生,求濟世安民之術。”長鬚者道:“我等非臥龍,皆臥龍之友也:我乃潁川石廣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劉備喜道:“備久聞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隨行馬匹在此,敢請二公同往臥龍莊上一談。”石廣元說:“我等皆山野慵懶之徒,不省治國安民之事,不勞下問。明公請自上馬,尋訪臥龍。”劉備乃辭二人,上馬投臥龍岡來。到莊前下馬,扣門問童子曰:“先生今日在莊否?”童子說:“現在堂上讀書。”劉備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門,只見門上大書一聯雲:“淡泊以明志。寧

靜而致遠。”玄德正看間,忽聞吟詠之聲,乃立於門側窺之,見草堂之上,一少年擁爐抱膝,歌道:“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於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玄德待其歌罷,上草堂施禮道:“備久慕先生,無緣拜會。昨因徐元直稱薦,敬至仙莊,不遇空回。今特冒風雪而來。得瞻道貌,實爲萬幸,”那少年慌忙答禮道:“將軍莫非劉豫州,欲見家兄否?”劉備驚訝道:“先生又非臥龍耶?”少年說:“我乃臥龍之弟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長兄諸葛瑾,現在江東孫仲謀處爲幕賓;孔明乃二家兄。”劉備說:“臥龍今在家否?”諸葛均說:“昨爲崔州平相約,出外閒遊去矣。”劉備說:“何處閒遊?”均曰:“或駕小舟遊於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尋朋友于村落之間,或樂琴棋於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所。”劉備說:“劉備直如此緣分淺薄,兩番不遇大賢!”諸葛均說:“少坐獻茶。”張飛說:“那先生既不在,請哥哥上馬。”劉備說:“我既到此間,如何無一語而回?”因問諸葛均道:“聞令兄臥龍先生熟諳韜略,日看兵書,可得聞乎?”諸葛均說:“不知。”張飛說:“問他則甚!風雪甚緊,不如早歸。”玄德叱止之。諸葛均說:“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車騎;容日卻來回禮。”劉備說:“豈敢望先生枉駕。數日之後,備當再至。願借紙筆作一書,留達令兄,以表劉備殷勤之意。”均遂進文房四寶。玄德呵開凍筆,拂展雲箋,寫書道:“備久慕高名,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羣雄亂國,惡黨欺君,備心膽俱裂。雖有匡濟之誠,實乏經綸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義,慨然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達,再容齋戒薰沐,特拜尊顏,面傾鄙悃。統希鑑原。”劉備寫罷,遞與諸葛均收了,拜辭出門。均送出,劉備再三殷勤致意而別。

方上馬欲行,忽見童子招手籬外,叫道:“老先生來也。”劉備視之,見小橋之西,一人暖帽遮頭,狐裘蔽體,騎着一驢,後隨一青衣小童,攜一葫蘆酒,踏雪而來;轉過小橋,口吟詩一首。詩曰:“一夜北風寒,萬里彤雲厚。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仰面觀火虛,疑是玉龍鬥。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玄德聞歌道:“此真臥龍矣!”滾鞍下馬,向前施禮曰:“先生冒寒不易!劉備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驢答禮。諸葛均在後道:“此非臥龍家兄,乃家兄岳父黃承彥也。”劉備說:“適間所吟之句,極其高妙。”黃承彥道:“老夫在小婿家觀《梁父吟》,記得這一篇;適過小橋,偶見籬落間梅花,故感而誦之。不期爲尊客所聞。”劉備說:“曾見令婿否?”黃承彥道:“便是老夫也來看他。”劉備聞言,辭別黃承彥,上馬而歸。正值風雪又大,回望臥龍岡,悒怏不已。玄德回新野之後,光陰荏苒,又早新春。乃令卜者揲蓍,選擇吉期,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臥龍岡謁孔明。關、張聞之不悅,遂一齊入諫劉備。

劉備也很懊悔不知是否再繼續拜訪諸葛亮。劉備還是決定再次拜訪,以表示自己的誠意。關羽說:“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劉備說:“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況我欲見大賢耶?”張飛說:“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爲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玄德叱道:“你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你何太無禮!今番汝休去,我自與雲長去。”張飛說:“既兩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後!”劉備說:“你若同往,不可失禮。”張飛應諾。於是三人乘馬引從者往隆中。

離草廬半里之外,劉備便下馬步行,正遇諸葛均。玄德忙施禮,問道:“令兄在莊否?”諸葛均說:“昨暮方歸。將軍今日可與相見。”言罷,飄然自去。劉備說:“今番僥倖得見先生矣!”張飛說:“此人無禮!便引我等到莊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劉備說:“彼各有事,豈可相強。”三人來到莊前叩門,童子開門出問。劉備說:“有勞仙童轉報:劉備專來拜見先生。”童子說:“今日先生雖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晝寢未醒。”劉備道:“既如此,且休通報。”分付關、張二人,只在門首等着,自己於門外等候。

(本章完)

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三章 董卓入京外記(三)笮融小傳第九十九章 漢中稱王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中降服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一百二十一章 孫權稱帝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第九十六章 平定三巴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十六章 劫持獻帝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一百七十三章 東漢中期外記(四十八)人物生卒.魏國後期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舊制度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國事件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外記(四十二)千年西北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第九十六章 平定三巴第三十章 帶詔敗露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想破滅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一百四十七章 淮南三叛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一百一十二章 平定鮮卑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第三十章 帶詔敗露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外記(十一)荀彧之死外記(三十二)短命法家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九十五章 威震逍遙津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敗街亭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上篇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第四十二章 江東基業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三十二章 白馬解圍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國事件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一百二十三章 劍閣身死第二十五章 呂布喪命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第九十八章 爭奪漢中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國事件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一百二十章 二次北伐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外記(三十七)人傑第一百章 暗藏殺機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舊制度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