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東興之戰

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長子司馬師繼承司馬懿的權力,以撫軍大將軍之位輔政,進一步控制魏國,司馬昭,司馬孚等人成爲了司馬師的得力助手。許允對夏侯玄說:“沒有可以憂慮的了!”夏侯玄卻嘆息道:“士宗(許允字),你怎麼看不清時事呢?此人(指司馬懿)尚且能夠以世代的交情善待我,而子元(司馬師字)、子上(司馬昭字)大人是不會容忍我的。”

太元二年(252年)正月,全公主孫魯班成功阻止父親召回孫和後便通過孫權的手,頒下了這樣的旨意:廢太子孫和爲南陽王,貶居長沙;另一位南陽王夫人所生的兒子孫休爲琅琊王,出居丹陽;還有仲姬所生的兒子孫奮爲齊王,出居武昌。

252年1月2日,司馬師升任大將軍,走到了大臣官位的最高點。有人想拍司馬師的馬屁,請司馬師改變國家制度,來個新老大新氣象,而司馬師卻說:“先帝們訂的制度已經足夠完備了,除了軍事,不能頻繁變更。”黃門侍郎、汲郡典農中郎將賈充一句話便中了司馬師的心思:“大將軍這樣做,不是不想新政改革,而是怕觸動大魏皇室和士大夫的利益。”司馬師說:“公閭說的不錯,這也是算吸取曹爽衆叛親離的教訓。”賈充繼續說道:“大將軍的親戚之內也有可用之才。”司馬師說:“你是指山濤?”賈充說:“正是,子上大人的母親張太夫人是山濤的姑姑,山濤還要叫司馬太傅一聲姑父,他四十歲才當官,當初司馬太傅大人養老,騙過了許多人,卻騙不了山濤,一天晚上,山濤和石鑑正在宿舍睡覺,半夜裡,他突然推醒石鑑說:“老兄啊,你還能睡的着啊!知道司馬懿大人爲什麼告老回家嗎?石鑑正睡的迷迷糊糊,心想山濤你大半夜的不睡覺,瞎折騰什麼,就勸山濤:“人家司馬大人多大個官兒,退休不退休的,關咱們啥事,你芝麻大的官兒,瞎操心什麼?山濤連連嘆氣說小夥子,虧你還真想的開,說話這大難就要來了!可見他的才智,他在推翻曹爽黨人時,已退隱山林,現在正渴望出仕。”

司馬師便召見了山濤笑道:“巨源,別來無恙,你就跟周朝的姜子牙似的,閒了這麼多年,終於肯出山啦?”山濤笑而不語,司馬師讓山濤當了從事中郎(參謀長)。

吳太元二年(252)二月,吳改是年爲神鳳年,大赦。

孫權統治東吳期間,爲換取世家大族支持,逐漸形成了世襲領兵制。他允許將領握有私兵,並且還不斷將士兵賜給將領。諸將皆世襲,父死子代,兄終弟及。這種士兵有很強的人身依附關係,士兵奉將領爲主人,將領視士兵爲私屬。這些士兵最初用來作戰,後逐漸演變爲戰時作戰,平時爲將領從事生產的人半生產奴隸。故在吳國,領兵多少成爲地位象徵,授兵成爲一種賞賜。搜剿山越所得兵員,常在諸將間進行分配。這種逐漸形成的制度,至吳亡後結束,史稱“世襲領兵制”或“世兵世將制”。

爲換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時常把一定數量的編戶農民和屯田農民賜給有功將領,所賜人戶不給國家繳租服役,依附於被賜將領。逐漸成爲吳國的一種常例,稱爲“復客制”。吳亡後,被西晉“蔭客制”所取代。

吳國全國皆知孫權將不久去世,孫和,孫休都被逐出宮,孫亮安慰能當上吳國皇帝。但是後宮中的侍叢們眼看孫亮登基已成定局,他們恨之入骨的潘皇后就要臨朝稱制做皇太后了,不禁對未來深感恐慌。

怨怒積得久了,總是要爆發的。一天,侍叢們趁着潘皇后熟睡之機,來了個先下手爲強,將她勒死了。

孫權病臥在牀聽到這個消息,感到震驚。

老皇帝這時未見得還對潘氏有什麼情意,但是奴僕居然敢在自己眼皮底下謀殺自己的妻子,老頭兒不能不感到憤怒悲傷,興起英雄末路之嘆。

潘皇后的橫死,在某種程度上也緩解了孫權意欲更換孫亮的想法——看在暴亡的少妻面上,老頭徹底打消了再次易儲的念頭。

不久,古稀之年的孫權真正到了他人生的末路。神鳳元年四月,曾叱吒一時的東吳開國皇帝孫權去世了。

諸葛恪正式掌管朝政,諸葛恪就是孫和之妃張氏的舅舅。張妃派黃門陳遷前往建業上疏中宮,並向諸葛恪致以問候。陳遷離開建業時,諸葛恪對他說:“替我轉告張妃,到時我一定讓她超過別人。”這番話語頗有泄露。又諸葛恪有遷都的想法,派人修整武昌的宮殿,民間有

人傳言他想迎立孫和。

孫弘與諸葛恪素來不和,擔心以後受制於他,於是下令:“封鎖陛下駕崩的消息。”並想矯詔除掉他。

孫峻告訴諸葛恪,諸葛恪請孫弘議事,於座中殺之,發佈孫權死訊,爲之治喪。孫亮正式即位,成爲吳帝,拜諸葛恪爲太傅。諸葛恪任職初便想收攏人心,頒佈政令:“取消監視官民情事的制度,罷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賦稅,取消關稅。”每一舉措,都儘量給百姓以德澤實惠,民衆無不高興。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很多人引頸相望,想一睹其風采。

陸抗爲奮威將軍,負責吳國軍務,滕胤爲衛將軍兼職尚書事,上大將軍呂岱爲大司馬。各在位的文武官員都晉爵加賞,閒散官員加升一級。吳建興元年(252)閏四月,太傅諸葛恪因吳諸王有居沿江軍事重鎮者,乃自武昌徙齊王孫奮至豫章(今江西南昌),自虎林(今安徽貴池西)徙琅邪王孫休至丹陽(今江蘇南京)。孫奮不肯徙,諸葛恪警告他:“你也想要前魯王一樣的下場嗎?”孫奮懼便說:“我這就搬。”乃移南昌。

從此,魏國和吳國進入了外姓人說的算的時代。

司馬師爲了鞏固司馬家的權力,宣告百官:“只要大家允許我掌權,我一定給予厚報,一定不會侵犯衆人的既得利益。於是,就在這種前提下,司馬師下大力整頓朝政,制定了許多惠民政策,提拔了大量的優秀人才,使得本來已經日漸腐朽的曹魏帝國,開始重新煥發出活力和生機。

孫權去世。當時徵南大將軍王昶、徵東將軍胡遵、鎮南將軍毌丘儉等都上表請伐吳,獻上的策略各不相同。

朝廷下詔詢問傅嘏的意見,傅嘏回覆道:”想當年夫差凌齊勝晉,威加四方,最終還是引禍姑蘇;齊閔王兼土招境,闢地千里,同樣還是自遭顛覆。善始不一定能善終,這是古代的明證啊!孫權自從破關羽奪荊州之後,洋洋得意,窮兇極欲,因此宣文侯(司馬懿)極力籌劃大舉。如今孫權已死,把兒子託付給諸葛恪,假如他能矯正孫權的苛暴,減除吳國的虐政,使老百姓免遭困苦,得到新政策的實惠,又能內外一齊考慮,避免覆舟之險,雖然不能保證吳國能永遠保持完好,也足以在長江以南延長壽命了。現在朝裡議論紛紛,有的說要泛舟徑渡,橫行於長江以南,有的說要四路並進,攻擊吳國的城壘,有的說要大獵於疆場,伺機以動。誠然,這些都是破敵的常用辦法。但自治兵以來,幾次證明我軍的力量尚且不足,吳國作爲我們的仇敵,已經近六十年了,他們僞立君臣,但還能夠患難與共,元帥新喪以後,他們上下憂危,把戰船排列在重要的渡口,憑藉險要堅守城池。因此像泛舟渡江,橫行於長江以南那樣的計劃是並不實際的。只有在邊境上一邊大規模打獵一邊進軍的辦法,還有可能行得通。出兵時要發安民告示,進攻時抓到俘虜不許搶劫財物,坐吃歷年積存的糧食,不用派很多兵去運送,不誤戰機,不勞遠征,這倒是軍事上的當務之急。從前樊噲願意帶十萬大軍橫行匈奴,季布當面指出他的短處。如今有人想越長江、入險境,攻下敵人的巢穴,這便有如樊噲。不如嚴明法令,訓練士卒,制定萬無一失的計劃以抵禦敵兵,必會立於不敗之地。“可惜朝廷不從傅嘏之言。同年十一月,下詔命王昶等徵吳。

同年,十月諸葛恪在東興徵集人力,重建以前未完成的大堤,左右依山各築城一座。派留略、全端分守東、西兩城,各帶兵千人,自己則率兵返回建業。魏國認爲吳軍入其疆土,恥於受侮。

雖然司馬師順利的接替了司馬懿的權力,但這個時候的司馬家族,可並不就是一統江山、天下第一了,司馬師現在的處境,可以說是內外交困。佔領四川的蜀國、佔領長江以南的吳國就不用說了,他們都知道司馬師當家是名不正言不順,都對政局不穩的曹魏帝國虎視眈眈,並且已經開始計劃對魏國發動進攻,而最危險、最微妙的就是曹魏帝國的內部。

司馬師與司馬昭行走在自家花園,司馬師問:“弟弟,在朝堂上這些大臣怎麼看?”司馬昭還是一臉不在乎,悠閒地說:“我相信兄長會處理好這些的。”剛說完,夫人王元姬來了,便責怪司馬昭:“夫君還是老樣子,悠閒的樣子應該要改一改了,現在可不像父親在的樣子了。”司馬師笑道:“弟媳說得對,你也應改一改了。”司馬昭連說好,便出去了。

十二月,諸葛誕這時候爲

鎮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封山陽亭侯,看到同爲諸葛家族的諸葛恪的加固大堤向司馬師彙報:“現在,孫權已死,吳國諸葛恪掌權這樣做算是入侵魏國的行爲,我建議三路伐吳。”

司馬師說:“諸葛大人你講講看。”諸葛誕說:“由王昶進逼江陵、毌丘儉進攻武昌,以牽制上游吳軍;再以精兵直攻東興二城。”毌丘儉建言:“末將認爲諸葛將軍此計如果會中敵人詭計怎麼辦?”

司馬師決定說:“衆人休議了,聽我的命令,由徵南將軍王昶進攻南郡;鎮南將軍毌丘儉進攻武昌;鎮東將軍諸葛誕、徵東將軍胡遵率軍七萬進攻東興,作浮橋渡水,攻打兩城。聽安東將軍司馬昭調遣。”衆人得令。

此戰對司馬師極爲重要,正是樹立自己的威望的好機會,司馬師深知吳國的諸葛恪與自己一樣,名望是在父親諸葛瑾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雖然他這個首府大臣是孫權臨死前以自己意願指定的,但是他的地位並不穩當,人們也不認爲他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資格,爲了提高自己的威望,諸葛恪也必須幹幾件大事,比如來挑戰剛剛穩定的魏國。他也是看出魏國的不穩定因素,如果司馬懿在世,他是萬萬不可輕易妄動的。

王昶、毋丘儉爲誘敵各攻打南郡、武昌;諸葛誕與胡遵爲主主力,率兵7萬架浮橋攻東興。東興城告急。諸葛恪親率援軍4萬,晝夜兼程,急馳東興。但是東興在高處,一時無法攻下。冠軍將軍丁奉與呂據、留贊、唐諮等作前鋒,攀山西進,因山路狹窄而緩慢前進。丁奉親率三千人趕往,下山後改坐舟楫順水而下,兩日到達東興並佔據徐塘。

這時候天降大雪,胡遵渡過浮橋,屯軍於堤上,差桓嘉、韓綜攻打二城。胡遵與衆將設席高會。忽報水上有三十隻戰船來到。胡遵出寨視之,見船將次傍岸,每船上約有百人。遂還帳中,謂諸將說:“不過三千人耳,何足懼哉!”只令部將哨探,仍前飲酒。

此正是丁奉引三千水兵,分作三十隻船,率部輕裝突襲魏軍前部營壘。丁奉將船一字兒拋在水上,乃謂部將說:“大丈夫立功名,取富貴,正在今日!”遂令衆軍脫去衣甲,卸了頭盔,不用長槍大戟,止帶短刀。

丁奉扯刀當先,一躍上岸。衆軍皆拔短刀,隨奉上岸,砍入魏寨,呂據等部也相繼到達。魏兵措手不及潰敗,三千吳兵在魏寨中左衝右突。胡遵急上馬奪路而走。魏兵齊奔上浮橋。魏軍驚恐潰逃,爭渡浮橋,因超載橋斷,落水及自相踐踏而死者達數萬人,魏軍前部督韓綜、樂安太守桓嘉迎戰丁奉,佔不到便宜便隨軍潰敗,先後落水溺死。

軍車仗馬匹軍器,皆被吳兵所獲。

西路軍的毌丘儉、王昶等人認爲東興兵敗告司馬昭:“胡遵部隊被擊敗,大勢已去。”司馬昭感到吃驚:“什麼?怎麼會敗得如此狼狽。”但還是帶軍撤退,毌丘儉、王昶等人燒了營房退走。諸葛恪賞了衆人說:“此戰是衆人的功勞,我會向聖上爲大家請功的。”士氣大振。

司馬師聽聞打敗,心裡感到很大的壓力,說不出話來,賈充對司馬師說:“此戰大敗已經無可挽回,反抗我們的勢力會伺機公然反對我們的,我們應該謹慎才行。”司馬師思考了會說:“當初愚蠢的曹爽囂張來掩蓋失敗,那麼父親生前所做的一切都白費了。”

司馬師在司馬昭率軍歸來後,接見了諸葛誕笑道:“你這個諸葛家族的智囊居然被那個諸葛打敗了。”諸葛誕也是感到不甘心:“請大將軍懲罰,末將認罪。”但是司馬師說出來話讓衆人大驚:“此戰大敗,公休何罪之有,我不聽公休,以至於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接着他又說:“我弟弟安東將軍司馬昭擔任監軍,卻不能起到監督的作用,所以我要處罰他,撤銷新城鄉侯的爵位,諸葛誕、毌丘儉進行防區對調吧,鎮南將軍與鎮東將軍對調。”

就這這時,諸葛恪通過此戰,威望大漲,吳主孫亮進封諸葛恪爲陽都侯,加封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並賜金一百斤,馬二百匹,繒布各萬匹,諸葛恪對丁奉等人說:“原來魏國居然這樣不堪一擊。”堅定了自己對魏國掌權者司馬師無能的看法。

張皇后之父,光祿大夫張緝對司馬師說:“諸葛恪雖然獲得了勝利,但離被誅殺卻不遠了。”司馬師問道:“這是什麼緣故?”張緝說:“他的聲威震懾其君主,功勞蓋過全國,想要求得不死,還可能嗎?”

(本章完)

第十七章 移駕許昌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外記(二十一)曹休敗仗-石亭第一百章 暗藏殺機第一百五十四章 功臣叛亂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想破滅第一百零四章 廢漢自立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八十四章 議取西蜀第十四章 濮陽大戰第八十七章 孫權藝術外記(二十)山陽國第十八章 夜襲徐州第一百二十五章 合肥新城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州爭鬥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八十七章 孫權藝術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第十八章 夜襲徐州第二十四章 再擊呂布第十四章 濮陽大戰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第十章 長安之亂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八章 界橋爭鋒第一百七十三章 東漢中期第一百六十二章 名義上的大將軍外記(七)袁紹的失敗第一百二十一章 孫權稱帝外記(八)皇帝夢第一百零四章 廢漢自立第八十七章 孫權藝術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第一百四十章 東興之戰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第三十章 帶詔敗露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外記(二十一)曹休敗仗-石亭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四章 關東聯軍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國事件第四章 關東聯軍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的時代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第二十五章 呂布喪命第二十三章 大戰袁術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三十二章 白馬解圍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天下一統第九十三章 單刀赴會外記(二十六)再論太和浮華案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外記(二)劫持獻帝的亂局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八十章 蜜月陰謀第五章 江東猛虎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第一百七十三章 東漢中期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一百二十五章 合肥新城第八章 界橋爭鋒第一百二十五章 合肥新城第一百三十五章 暴風前夕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外記(三)笮融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