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

諸葛亮平定南中後,朝中衆官數十里設道迎逢,這些官員的年位多在費禕之上,而諸葛亮卻特請費禕同載,由是衆人對費禕莫不改變其看待。諸葛亮以剛從南歸之由,遣費禕爲昭信校尉,出使東吳以通款好。在招待宴上,孫權爲人性既滑稽,向費禕嘲啁無方,而諸葛恪、羊茞等吳臣以才博果辯,也紛紛論難,辭鋒不絕,而費禕以順暢的言辭及篤信的義理,據真理以作答辯,終不爲所屈。費禕別傳載道:孫權與衆吳臣別酌好酒以灌費禕,視其已醉,然後問以國事,並論及當世之務,辭鋒問難累重而至。費禕便辭以酒醉,退而撰想其所問之事,然後事事條答,最終並無所失誤。

孫權曾大醉問費禕道:“楊儀、魏延,皆爲牧豎小人。二人雖常有鳴吠之益於時務,但既已任之,其勢必不得爲輕,若一朝無諸葛亮,二人必爲禍亂矣。你們這樣胡塗,不知防慮於此,如何爲將來打算呢?”費禕愕然不能即答。其時襄陽人董恢以宣信中郎副費禕使吳,於是看着費禕說:“可速指楊儀、魏延之不協純起於私忿而已,二人並無黥布、韓信等難御之心。如今正要掃除強賊,混一國內,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若果舍此不任,輒爾防其後患,那不就等於害怕風波而廢其舟楫嗎?這並非長計。”孫權方纔大笑而樂。對於費禕使吳時的應對,《吳書》亦有相關記載:費禕使吳,於廷上受接見,東吳公卿待臣皆在坐。酒酣時,費禕與諸葛恪相對嘲難,言及吳、蜀。費禕問道:“蜀字云何?”諸葛恪便道:“有水者濁,無水者蜀。橫目苟身,蟲入其腹。”費禕復問:“吳字云何?”諸葛恪道:“無口者天,有口者吳,下臨滄海,天子帝都。”

孫權曾設食招待蜀使費禕,先逆令羣臣:“蜀使來時,伏食勿起。”不久費禕來到,孫權停食迎之,然而羣下卻自不起。費禕嘲之道:“有鳳凰飛來了,麒麟懂得吐哺停食,奈何驢騾無知,只是伏食如故。”諸葛恪便答:“我們種植梧桐,本欲等待鳳凰,現下一些甚麼燕雀,竟也自稱來翔?我們何不彈而射之,讓它返回故鄉!”費禕停食餅,索筆而作一篇麥賦,諸葛恪亦請筆作磨賦,互相稱善。

孫權對費禕甚表器重,向費禕道:“先生是天下之淑德,將來必成爲蜀朝的股肱重臣,恐怕不能常來東吳了。”費禕別傳載:孫權以手中常所執寶刀贈予費禕,費禕答道:“臣不才,何堪當明公之任命?然而刀是用以討不庭、禁暴亂之物,但願大王可以勉建功業,同扶漢室,如此則臣雖闇弱,也不負這次東顧貴國之行。”費禕回國後,遷爲侍中。

魏黃初六年(225)三月,曹丕以水師徵吳。御史中丞鮑勳認爲勞兵襲遠,日費千金,不可伐吳。曹丕怒,左遷勳爲治書執法。五月,曹丕至譙(今安徽毫縣),八月入淮。尚書蔣濟上表謂水道難通,曹丕不從。十月至廣陵(今江蘇揚州)故城,臨江觀兵。郭女王則被留在了曹氏故里譙縣的行宮。當時,郭表留在行宮當警衛,便想動用公家的建材築壩攔水捉魚。郭女王知道後便勸阻他說:“河流首要的應當保證運輸軍糧的船隻暢通,況且現下又缺少木料,家中負責經辦這些事的奴客不在,而你卻又要私取官府的竹木建造攔水的堤壩。如此說來,你這個奉車校尉不就是‘捕魚校尉’了嗎?”戎卒數十萬,旌旗數百里,有渡江之志。是時天寒結冰,船不得入江,吳人又嚴兵固守。曹丕見大江波濤洶涌,嘆道:“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遂還師。吳楊威將軍、廣陵太守孫韶見曹丕還,遣將高壽率敢死之士五百人,於徑路夜間襲擊之,曹丕大驚。壽等獲副車羽蓋而還。這是曹丕的第三次南征。經過雍丘,到曹植處所,與曹植見面,增其戶五百。

十二月,曹丕一行從譙經過樑,派遣使者用太牢祭祀已故的漢朝太尉橋玄。曹丕領水、陸兩軍到江淮,後從壽春回軍,經過陳留郡。陳留太守孫邕拜見皇帝,並順道探望鮑勳。當時營壘還未建成,只樹立了營標,而孫邕從側路而不走大路,被軍營令史劉曜發見並檢舉他違反軍令,鮑勳認爲壕塹營壘還沒建成,調解了這件事情,沒有舉報。大軍返回洛陽,劉曜犯了罪,鮑勳上奏要求將他廢黜遣派,而劉曜卻秘密上表,說了鮑勳私下解脫孫邕一事。

曹丕於是下詔:“鮑勳指鹿爲馬,逮捕交給廷尉。”廷尉依法議決:“治罪刑罰,剃髮戴枷作勞役五年。”三官駁回:“依照律條罰交金子二斤。”文帝大怒說:“鮑勳沒有活的資格了,但你們竟敢寬縱他!逮捕三官以下人員交付刺奸官,讓你們十鼠同穴,一網打盡。”太尉鍾繇、司徒華歆、鎮軍大將軍陳羣、侍中辛毗、尚書衛臻、守廷尉高柔等人一同表奏“鮑勳的父親鮑信在太祖時有功勞”,請求赦免鮑勳的罪過。文帝不許可,於是殺了鮑勳。鮑勳內心修養行爲本來就美好,廉潔而能施捨,死的時候,家裡沒有多餘的財物。鮑勳被處死後二十日,曹丕就逝世,人人都爲鮑勳感到惋惜。

孫權任吳王在釣臺飲酒大醉,讓人用水灑向羣臣說:“今日酣飲,只有醉後落入水中,才能停止。”張昭正色不言,外出坐於車中。孫權遣人呼張昭還,謂曰對他說:“大家一起高興,您又何必發怒?”張昭回答:“以前紂王作糟丘酒池一夜宴飲,當時也以爲只是高興而已,不認爲有什麼不對。”孫權默然而感到慚愧,於是罷酒。黃武四年(225)六月,孫權設丞相,人選被提上議題。很多人提名張昭來擔任,可孫權推託說:“現在

事多,丞相責任很重,這不是優崇他的舉措。”於是任命孫邵任丞相。孫邵去世後,大家又提出讓張昭擔任丞相,孫權這才說出一部分的真實原因:“孤怎麼是對子布吝嗇呢,只是考慮到丞相的事務繁雜,而他性情剛烈,他的話要是沒有被聽從採納,就會產生怨忿詰難,這對他並無益處。”於是任命顧雍爲丞相。

顧雍爲人低調,公元221年(黃武元年),孫權爲吳王,顧雍任大理、奉常,又領尚書令,封陽遂鄉侯。顧雍受封之後,家人根本不知道,直到後來聽說才大吃一驚。公元225年(黃武四年),顧雍在吳縣迎接其母至武昌。抵達武昌後,孫權親自祝賀,在庭上拜其母,公卿大臣都參加宴會,後太子孫登又前來慶祝。

顧雍不飲酒,沉默寡言,舉動得當。孫權曾經感嘆:“顧君不說話,只要說了言必有中。”在衆臣飲宴歡樂之際,大家都唯恐自己酒後失態被顧雍看見,所以不敢盡情。孫權也說:“顧公在坐上,讓我們無法開心。”他讓人敬畏到如此。同年,改任太常,進封醴陵侯,他代孫邵爲丞相、平尚書事,顧雍爲相後,他仿效漢初的治國方法,選擇文臣武將時必選稱職的,從不以個人愛好去選擇。而一旦派任後,他便會全心全意地委託他們。他常常訪問民間,收集建議,秘密上疏孫權。如果被採納,就推功於孫權;如果不被採納,就一直不說。孫權因此很看重他。

然而他在朝廷上有所陳述與建議,言辭表情雖然恭順,但所堅持的原則正直不屈。孫權曾諮詢朝政得失,張昭趁時將自己收集到的意見陳述出來,頗以爲法令太嚴,刑罰過重,應該有所減損。孫權聽了不作聲。他回頭問顧雍:“您認爲怎樣?”顧雍回答說:“臣聽到的,就是張昭所說的。”於是孫權才討論訟獄減輕刑罰。

當時駐守前線的各位將領紛紛獻上討敵之策,孫權爲此詢問顧雍,顧雍回答:臣認爲他們都是爲了自己的私利功名,因此不應該聽從。

孫權對顧雍很尊敬,也很信任,每有難題時便會派中書郎前往請教他。每當顧雍贊成孫權的意見時,顧雍就會請孫權的秘書吃飯,把問題研究個透徹,然後再送秘書離開;如顧雍不贊成孫權的意見的話,那麼他就不會請客了,也不多說話,這樣孫權就會知道自己的觀點有待改進。因此,孫權派秘書請教顧雍後便不是問秘書:“顧公怎麼說?”而是問:“你吃飯了沒有?”

魏黃初六年(225)六月,魏利成郡(今江西贛榆西)兵蔡方等起事,殺太寧徐質,推郡人唐諮爲主。曹丕詔屯騎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等出兵鎮壓。唐諮兵敗,從海道投奔東吳。

公元224年(黃初五年),夏侯尚改封昌陵鄉侯。夏侯尚有個愛妾,其對她的寵愛程度超過了正妻,而正妻是曹氏之女,於是魏文帝曹丕派人絞殺了這個愛妾。夏侯尚很是悲傷,生病至精神恍惚,埋葬愛妾後仍然忍不住思念,又外出去墓地看她。曹丕聽說後發怒,說道:“杜襲看不起夏侯尚,是有道理的。”但仍以夏侯尚是舊臣,對他恩寵不減。公元225年(黃初六年),夏侯尚病重,回到洛陽,曹丕曾多次親自去看他,握着他的手痛哭流涕。

公元226年(黃初七年)四月,夏侯尚病逝,諡曰悼侯。兒子夏侯玄繼嗣,又賜夏侯尚侄子夏侯奉關內侯,公元243年(正始四年),夏侯尚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夏侯尚與曹丕早年交好,深爲曹丕所愛,甚至在尚擔任徵南大將軍時賜其“作威作福,殺人活人”之權,但之後因蔣濟以爲恩寵過度而被勸止。杜襲早年即鄙視夏侯尚,稱尚“非有益之友”,然曹丕不以爲意。後來夏侯尚因愛妾被殺借精神恍惚,曹丕才覺得杜襲看不起夏侯尚並非沒道理。

吳黃武五年(226)正月,孫權因戰事日久,致百姓離農,父子夫婦,多有離散,令“方外無事,其下州郡,有以寬息。”時陸遜以所在少谷,上表令諸將增廣田畝,孫權認爲甚善,表示要親自受田,改駕車之八牛爲四耦牛,以“與衆均等其勞也。”或以此爲吳屯田爲始。公元226年(黃初七年)正月,驃騎將軍曹洪舍客犯法,曹洪本人下獄當死。曹洪家富但性格吝嗇,曹丕少時曾對其有所求借而不獲,因此意常恨曹洪,欲藉此事將曹洪處死。羣臣並救皆不能得。卞太后便對郭女王說:“如果曹洪今日身死,我明日便敕令皇帝廢去皇后了。”於是郭女王向曹丕泣涕屢請其命,遂使曹洪免官削爵土代替死罪。

魏帝曹丕郭皇后無子,曹丕使黃爲平原王睿養母。曹睿事郭後甚謹,後亦愛之。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正月壬子,曹丕回到洛陽的宮殿。黃初七年(226)五月,曹丕攻吳還,屯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界。太守孫邕見曹丕,出見鮑勳。時營壘未成,僅立有標誌,邕邪行,未走正道。軍營令史劉曜欲罪之,勳以塹壘未成,勸止不舉報。曹丕聞之,詔:“勳指鹿作馬,收付廷尉。”廷尉引法而論:“正刑五歲。”三官駁:“依律,罰金二斤。”曹丕大怒,說:“勳無活分,而你等欲縱之!收三官以下付刺奸,當令十鼠同穴。”太尉鍾繇、司徒華歆、鎮軍大將軍陳羣、侍中辛毗、尚書衛臻、守廷尉高柔等並表勳父信有功於太祖(曹操),求請鮑勳罪,丕不許。高柔固執不從詔命,丕怒甚,召柔至尚書檯,遣使者至廷尉殺勳。勳死,乃遣歸高柔。五月丙辰(6月28日)曹丕病重,詔令陳羣、曹真、曹休、司馬懿受領遺詔,

共同輔佐嗣主曹叡。讓後宮淑媛、昭儀已下的都各自歸其家。6月29日曹丕去世,時年四十歲,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樹不墳,葬於首陽陵。就這樣做爲曹操的繼任者,又與自己父親理想道路的魏文帝曹丕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山陽公夫婦早已不計前嫌,想要爲其醫治,但曹丕害怕山陽公夫婦藉機報復害死自己,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曹丕在位時間只有短短七年,雖然不出彩,但還是兢兢業業做了很多事的。在即位魏王之初,曹丕便出臺兩項新政:

第一項新政是廢除中常侍和小黃門,改設散騎常侍,散騎侍郎兩種官職,定員各四人,同時又宣佈:嚴禁宦人干政、宦人爲官,最高只能充任”諸署令“,從制度上剷除宦官干政的根源。爲了傳之久遠,他還依照”國有大事則鏤於金版“的古訓,命人把上述政令鐫刻在金屬的簡策上,然後珍藏於石室之中。

第二項新政是採納陳羣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爲稱帝奠定基礎。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後,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

曹丕於黃初元年果斷稱帝,結束漢朝四百年統治,開創士族政治之先河。登基之後,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羣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削奪藩王權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這個政策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隱患,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在經濟方面,曹丕繼續發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穩定社會秩序。黃初末,魏國國庫充實,累積鉅萬,基本解決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同時,採取戰略防守,恢復生產。除禁令,輕關稅,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休養,使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面。提倡節儉、薄葬,下詔禁止厚葬、淫祀。預作《終制》。曹丕重視文教。黃初二年,下令人口十萬以上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如有特別優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戶口限制。黃初五年,封孔子後人孔羨爲宗聖侯,重修孔廟,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置五經課試之法,設立春秋穀梁博士。在短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復興。與諸胡:曹丕在擔任魏王時,令蘇則平定武威三種胡、酒泉和張掖的叛亂;稱帝之後,命曹真督軍大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遣使復通西域,恢復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統治,並設置了西域長史府。因北狄強盛,侵擾邊塞,於是曹丕任命田豫爲持節護烏丸校尉,牽招、解俊同爲護鮮卑校尉,田豫、牽招、樑習等將領在北疆表現出彩,多次擊敗鮮卑。

與蜀漢:曹丕在延康元年命夏侯尚、徐晃招降孟達,大破劉封,收復上庸三郡。

與孫吳:孫權曾向魏稱臣,接受吳王封號。經過多次斡旋,魏吳最終走向敵對,曹丕三次親征東吳,均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

總體來說,在位六年,統治期間,曹魏國力進一步增加,版圖得以擴大。曹丕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學理論與批評著作,寫於曹丕爲魏太子時,文中要點有:①評價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的文風和得失,“建安七子”的說法來源於此;②提出“文以氣爲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認爲作家的氣質決定作品的風格;③肯定文學的歷史價值,“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稱“他(曹丕)說詩賦不必寓教訓,反對當時那些寓教訓於詩賦的見解,用近代的文學眼光來看,曹丕的一個時代可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說是爲藝術而藝術的一派。”

魏黃初七年(226)五月十七日,曹睿即魏皇帝位,是爲魏明帝。改明年(227)爲太和元年。

公元226年(黃武五年),交阯太守士燮去世,孫權以士燮的兒子士徽爲安遠將軍,兼任九真太守,以校尉陳時接代士燮。呂岱上表分析南海三郡設置交州,以將軍戴良爲刺史,海東四郡另置廣州,呂岱自任爲刺史。孫權派遣戴良與陳時南往,而士徽不服從命令,發兵防守海口以抵拒戴良等人。呂岱於是上疏請求征討士徽抗命之罪,督領兵卒三千人日夜渡海進軍。有人對呂岱說:“士徽憑藉幾代的恩寵,被全州人所依附,不可輕視他。”

呂岱說:“如今士徽雖說心懷反計,但未曾料到我會猝然殺到,如果我軍輕裝悄然疾進,攻其無備,一定能打敗他。如果我軍滯留不疾速挺進,使他產生疑心,固城堅守,七郡百蠻,到時雲集響應,即使有智謀之人,又有誰能圖謀他們?”於是進軍,過合浦時,與戴良合兵共進。士徽聽說呂岱前來,果然大爲驚懼,不知如何是好,當即率領兄弟六人赤膊跪迎呂岱。呂岱將他們全部斬首,並送首級至京城。士徽大將甘醴、桓治等率領官吏百姓攻打呂岱,呂岱奮擊將他們打得大敗,晉封爲番禺侯。於是取消廣州,仍恢復交州如前。呂岱平定交州後,又進軍討伐九真,斬首與俘獲賊兵數以萬計。又派遣從事南往宣傳國家的有關政策教化,招引境外扶南、林邑、堂明諸國王,各自派使者前來進貢。孫權嘉賞呂岱的功績,晉升他爲鎮南將軍。

(本章完)

第三十章 帶詔敗露第一章 蠢蠢欲動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九十一章 捲土重來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中降服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下篇第二十四章 再擊呂布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第三十章 帶詔敗露第一百七十一章 天下一統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外記(九)毛玠與崔琰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二十六章 許田打獵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三十三集 初戰失利外記(十八)黃巾餘賊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十章 長安之亂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一百三十五章 暴風前夕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四十章 對峙博望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第九十八章 爭奪漢中第十四章 濮陽大戰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敗街亭第十六章 劫持獻帝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敗街亭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一百七十三章 東漢中期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國事件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外記(九)毛玠與崔琰第十三章 新盟誕生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一百四十七章 淮南三叛第二十五章 呂布喪命外記(四十二)千年西北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第四十七章 臥龍之理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上篇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第十四章 濮陽大戰外記(七)袁紹的失敗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外記(三)笮融小傳第一百零四章 廢漢自立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第一百六十六章 羊陸宿敵第五十五章 長阪怒吼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的時代第一百六十二章 名義上的大將軍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外記(十七)南方叛賊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想破滅第七十五章 重用賢能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第五十五章 長阪怒吼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