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章 備戰情況

劉範笑道:“文遠,你拍馬屁的功力,似乎比你統軍作戰的能力還要高深啊。”

張遼也笑道:“末將只是實話實說而已,主公你是知道的,末將此人是不會說話的。”

劉範笑道:“好,好,孤暫且就相信你了。孤這次簡拔你們四將前來,就是要由你們給孤分領屯田軍。文遠你,加上徐榮、閻行、趙雲、龐德、張郃,每人約領七十個部,然後孤再在你等大將之下,任命七個裨將,每個裨將統領十個部。”

在西涼軍中,“部”是最基本的作戰單位,每個部有一千人,由一名校尉執掌。校尉之下,按照軍職高低,依次是掌五百人一曲的軍侯、掌一百人一屯的屯長(也叫百夫長)、掌五十人一隊的隊率、掌十人一什的什長、掌五人一伍的伍長。而在校尉之上,按照軍職高低,依次是最高統帥(也就是劉範)、主將、大將和裨將。大將,有黃忠、張遼、趙雲、文聘、魏延、張郃、徐榮、馬超、高順、閻行、龐德、典韋、馬岱。主將是在劉範不親自帶兵的情況下,臨時在大將和軍師祭酒中,簡拔一人來調動其餘幾個大將,現在右軍師祭酒田豐,就是西征大軍的主將;裨將也是臨時在校尉中簡拔一人,來調動若干個校尉。主將和裨將,都是臨時任命,較爲靈活,對統一軍令和指揮調動有很大的幫助。

張遼應道:“喏,主公放心,末將一定會出色完成任務。”

劉範點點頭。正在這時,劉誕也上到了關城上,來找劉範做彙報。劉誕拱手揖拜,說道:“參見主公,屬下奉命特來彙報軍情。”

張遼會意,立即向劉範行禮,說道:“主公,那末將就退下了。”

劉範說道:“不必,你也留下聽聽吧。”

張遼看了眼劉誕,劉誕不露聲色。於是張遼就說道:“謝主公信任。”

劉範問道:“盧夫子有回信嗎?”

盧夫子,也就是盧植。劉範請盧植擔任講武堂祭酒,不僅負責給大將、校尉和軍侯教授行軍打仗的知識,還負責統領各部參軍。劉範在每一部中都任命有才能、有威望、有口才者爲參軍,主要通過軍士的推選來任命。而參軍不僅僅是校尉的參謀,也是一部之中的政委,負責統一軍士們的思想。參軍的設立,是劉範借鑑了蘇聯政委制度。參軍的重要性在一部之中不下於校尉,能發揮統一思想、鼓舞士氣、引導軍心的作用。而盧植,是所有參軍的長官。

劉誕拿出一封信來,遞給劉範,說道:“盧夫子說了,讓主公放心。在他老人家的疏導下,軍心已經穩定下來。屯田軍的將士們紛紛請戰,這是向主公請戰的各部名單,請主公過目。”

劉範接過來,拆開信件一看,就連那些不在參戰範圍內的部曲,也積極請戰,信中都是言“要奪敵之旗、斬敵之將、爲大涼建立軍功”之類的話,看着就讓人提氣。劉範滿意地點點頭。劉範知道,面對安息和大月氏兩大強國,他都驚懼不已,還只是童子軍的屯田軍將士必定會有些畏戰懼戰的心理。故而他早就去信一封給盧植,請他幫忙鼓舞士氣,樹立將士們的必勝決心。

以盧植之才,這等小事當然只是小菜一碟。屯田軍不畏戰,劉範就知道,這仗應該是十拿九穩了。

劉範說道:“好,不愧是孤的師傅,果然是名不虛傳。還有別的嗎?”

劉誕應道:“高順高將軍回信了,稱他將在貴山城恭候主公,親自向主公彙報屯田軍的訓練情況。目前,他已經傳令各部屯田軍開拔,向貴山城集中。”

劉範沉思一會兒,說道:“四十萬之衆,要集中到貴山城,要花費多長時間?”

劉誕說道:“高順將軍言需五日,但抵達後仍休整需兩日,又集訓以及配備各項軍資三日。”

劉範又沉思片刻,問道:“那安息軍和大月氏軍分別距離貴山城有幾日行程?”

劉誕說道:“大月氏軍較爲相近,只需三日;安息軍未渡過烏滸河,需五日。”

劉範自言自語地道:“大月氏軍必定會等安息軍到達,纔會對我發動進攻。也就是說,我方只有五日時間準備。但現實是,我軍需要十日,多出五日。”

張遼說道:“主公,這五日是關鍵。我軍必須要爭取在五日之後開戰。不然優勢不在我。”

劉範皺起了眉頭,說道:“這個,孤會想到辦法的。休文,你再去信一封給祭酒兼主將田豐,命令他即刻率領大軍撤回貴山城,不要與安息軍和大月氏軍交戰。”

劉誕說道:“喏。主公還有,盧夫子還有一封信,請主公過目。”

劉範打開一看,盧植在信中說他組織各牧監驅趕三十四萬匹良馬、六十三萬劣馬,大多數已經到了貴山城,還有一部分還在路上。所有馬匹全數到達,還需要三天。劉範很滿意。戰馬的供應,也是保證取勝的關鍵之一。在劉範的這盤大棋中,以大漠馬爲主的總數達一百三十萬的馬匹的參戰,以及效仿蒙古鐵騎的戰馬輪換法,是後期戰爭的致勝法寶。

(大漠,也就是在蒙古未崛起之前,古人對蒙古草原的稱呼,也叫大幕,分爲南北兩部,靠近長城的一部稱爲漠南,靠近丁零部落也就是後世貝加爾湖的的稱爲漠北。)

劉範又問道:“兩位州牧怎麼說?”

劉誕答道:“劉虞大人和黃琬大人稱,上次田祭酒的大軍在大夏之地搜刮到了一百三十萬石的糧食,其中的五十萬石糧食已經備好了,其餘八十萬石,被以工代賑花費了大約四十萬石,剩餘的四十萬石則存入倉中。”

劉範點點頭,說道:“很好。”

張遼插一嘴,說道:“主公,四十萬屯田軍加上七萬常備軍,若作戰一……”

“作戰一月需要大約兩百萬石,”劉範快速打斷他的話,“對嗎?”

張遼說道:“主公英明。”

劉範說道:“但這其中一百三十萬石都是運輸途中被消耗的,作戰部隊需要的只是七十萬石軍糧而已。孤已有計策把在運輸途中消耗的糧草給省下來。何況,孤豈能讓將士們只吃糧食?休文?”

劉誕說道:“喏!這是盧夫子的另一封信,信中說二十萬頭羊已經備好了,屯田軍正在宰殺。”

張遼更驚訝了,說道:“羊充爲軍糧,不應該是在行軍途中宰殺嗎?”

劉範說道:“那樣的話,我軍可就不止需要二十萬只羊那麼少了。孤自有辦法。”

第六百八十章 共乘一馬第八百四十三章 虛假和約第五百三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三百零九章 劉範論策第五百七十章 城下威逼第八百九十五章 桓帝託夢第二百六十一章 恐怖箭雨第七百六十三章 伏擊戰成第六百六十八章 渡河擊狂胡第三百三十九章 反應過度第三百五十五章 神醫東來第五百二十五章 王儲被俘第二百一十四章 趙忠救星第六百六十二章 忠臣直諫第七百九十四章 情報任務第五百二十八章 軍糧再斷第八百八十三章 硬闖西園第二百六十九章 付出代價第四百六十三章 救援之人第四百四十三章 陣前動員第二百四十八章 貨幣之重第四百二十四章 蓋勳之意第四百七十六章 合圍呂布第三百九十九章 這是真的第一百零一章 賓客獻禮第五百五十四章 南鄭大捷第六百五十二章 安息饋贈第七百一十九章 師唐改制第六百一十二章 沃洛吉斯第九十二章 捷報頻傳第五百一十八章 向東追擊第四百四十五章 致命循環第六百二十九章 豪言壯語第一百四十章 艱難選擇第四百五十六章 營寨見破第六百一十五章 知己知彼第七百六十一章 當街行刺第二百四十二章 海外諸國第三百九十章 多路兵馬第五百六十二章 徘徊不前第四百六十七章 生擒徐榮第一百五十六章 巨大轟動第一百六十五章 情報機構第一百三十七章 羌氐改革第七十章 紛至沓來第四百八十一章 攻關之難第三百五十一章 天衣無縫第六百八十一章 蝕骨銷魂第六百六十二章 忠臣直諫第八百三十九章 戰後繳獲第四百四十四章 騎射戰術第七百二十九章 應對策略第四百六十一章 舉世之戰第八百七十七章 篡位方針第五百六十一章 四面楚歌第六百二十五章 伐涼同盟第二百七十七章 雒陽驚變第四百九十七章 胡毗色伽第七百八十九章 國之重器第三百五十六章 …轉變態度第三百章 主僕合謀第一百一十二章 碰上叛軍第八百一十八章 爭權奪利第五百零九章 貴山之戰第四百零七章 天下義理第二百七十八章 獄中之會第九百章 宮變失敗第二百八十一章 揪出黑手第七百七十四章 夜潛行宮第三百五十一章 天衣無縫第六百九十四章 途中問政第一百一十九章 叛軍三雄第八百六十章 爭執又起第三百三十五章 展望匈奴第六百九十二章 新的領土第七百三十六章 關鍵工作第四百二十七章 舌戰蜀人第五百八十三章 逼之媾和第十四章 火燒黃巾軍第五百一十九章 佯裝伏擊第六百三十三章 竊聽密語第八百五十七章 達成一致第一百三十六章 涼州改革續第二百七十章 戰爭賠償第四百三十四章 趁勢反襲第八百五十一章 羣策羣力第一百八十三章 行刺後續第四百三十一章 曠世之戰第五百二十七章 西線告平第十九章 世家反叛第一百九十章 百步穿楊第八百一十五章 西行見聞第三百八十四章 荀氏公達第一百零八章 偶遇馬騰第七百三十三章 望月懷遠第五百九十九章 悉問策論第三百六十章 授人以柄第六百五十七章 酣戰敵將第八百九十四章 我心匪席第七百四十一章 移民實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