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六章 豐厚利潤

《白水條約》簽訂之後,被迅速傳回了成都城。接到條約後的益州官僚們羣情激奮,怒髮衝冠。特別是《白水條約》中的贖地費和賠款,讓全益州的官僚們都爲之咋舌。將贖地費話賠款加起來,就是二十八億錢、兩百三十萬石糧食和十六萬一千匹絲。益州官僚們對此憤憤不平:就算益州是天府之國,那也不該索要如此之高的賠款。相比之下,朝廷付出了八十億的軍費,那是因爲朝廷統治着十幾個州。而益州只是一州之地,就要付出如此之多。而且朝廷還不用賠付絲綢,而《白水條約》中對各類的絲織品都規定了一個巨大的數額,這明顯是西涼人知道巴蜀之地盛產絲綢,所以才特地提出來的。這讓益州官僚們都感到自己是被當成冤大頭了,除了張鬆和法正兩人外,人人皆是憤憤不平。

但沒辦法,仗不能再打下去。於是益州也只好按部就班地準備賠款去了。隨着益州簽訂了《白水條約》,郭嘉並未建議黃忠和文聘率軍從漢中郡撤回。因爲要保證益州履行條約,所以西涼軍必須要等到益州把條約上答應的所有利益都割讓完畢,才能撤出漢中。想來益州畢竟是天府之國,沒有遭受黃巾之亂,賠付那些賠款,雖然有些困難,但是若能掏空府庫,還是能夠完成的。而益州也絕不會慢下賠付的步伐,因爲漢中還在西涼軍的手裡。漢中多在西涼軍手中一刻,成都城就要警醒一刻。

在《白水條約》簽訂的同時,其他參與了十軍會攻的勢力,也都在接待來自西涼的使者。

幷州,晉陽城內。

董卓有了李儒的提醒,對於西涼使者的到來沒有多大的驚訝,命李儒代表幷州,同西涼人談判。在李儒的努力下,幷州和西涼也訂立了條約。因在晉陽城中籤訂,稱爲《晉陽條約》。《晉陽條約》規定,幷州向西涼賠償五億軍費;並割讓上郡南部的五個縣,也就是後世榆林一帶,被劉範命名爲榆林郡,併入涼州,同時也併入他的涼國;幷州牧董卓遣使向涼公致歉;幷州開放黃河口岸,保持與西涼的互通有無,且不準禁止幷州流民向涼州遷徙;涼州釋放幷州軍的俘虜。

對於董卓來說,五億錢還不算事,最主要的是,其中有條規定他必須遣使給劉範道歉,很顯然這一條是劉範提出的。這是讓他最爲痛心疾首的。董卓有多恨劉範,就連他都無法估量。更別說讓他給劉範道歉了,這不就是擺明了劉範要羞辱他嗎?但恨歸恨,條約還是被執行下去了。

就在董卓服軟之後,下一個服軟的是烏桓單于蹋頓。烏桓是這次大戰中損失最慘重的,沒有之一。在長安大捷中,烏桓人因爲被皇甫嵩所算計,成爲了官軍的替死鬼,吸引了西涼軍最多的攻擊,所以蹋頓逃回遼西時,身邊還活着跟他回來的,只有兩百多人,剩下的大多死在了長安城中的混戰,和死在回遼西的路上。

雖然西涼手中沒有烏桓的把柄可以拿捏,烏桓距離西涼也很遙遠,西涼不會越過千里來追殺烏桓人,但烏桓人對西涼軍的恐懼還是在戰後逐漸樹立起來了。蹋頓也不得不全盤接受了西涼使者給他提出的條件。因在遼西簽訂,故稱爲《遼西條約》。《遼西條約》規定,烏桓必須向西涼賠款二萬匹良馬,十萬頭健牛,三十萬頭羊,五千頭駱駝,以及每年都要給西涼進獻九白之貢。相對的,西涼把烏桓俘虜放歸。

九白之貢,本是清朝喀爾喀蒙古向清太宗求親時,清太宗規定的上貢之物,是一頭白駝加上八匹白馬。這九白都是極爲珍稀的罕物,很難找全。劉範本就喜歡馬,又苦於戰後沒有什麼可以牽制烏桓人的,便想到了利用九白之貢。

九白之貢,除了烏桓人接受了之外,還有鮮卑六部。本來鮮卑分裂成七部,但隨着步度根的陣亡,其部衆被其兄兼併,遂只有六部。六部也都各自接到了西涼使者提出的條件。六部哪有反駁的勇氣?畢竟跟着他們生還回來的者,甚至比烏桓人還少。於是六部都簽訂了條約,稱爲《六部條約》。《六部條約》規定,六部必須各自賠償西涼三萬匹馬、十二萬頭牛和四十萬頭羊以及一萬五千頭駱駝,六部加起來共計十八萬匹馬,七十二萬頭牛和二百四十萬頭羊和九萬頭駱駝。再加上每年的九白之貢。這些豐厚的賠款,換來的只是西涼放還鮮卑俘虜。

《六部條約》對鮮卑的要求,更甚於《遼西條約》,幾乎是要把鮮卑六部給全然掏空。

這還不算完,下一個倒黴的是匈奴。因爲採用了郭嘉的二虎相爭之計,匈奴不但沒有參與到十軍會攻中來,而且還因此爆發了一場嚴重的內亂,實力受損。但在陳倉會戰之後,匈奴有南下威脅西涼軍東進的跡象。以及在張遼和閻行偷襲羌胡時,匈奴有意黃雀在後,這就讓劉範很不痛快。

於是,一份和約被擺在了匈奴新任單于須卜骨都侯的面前。須卜骨都侯無意簽訂,但此時恰好劉範率領大軍回到了關中,並且魏延部也開始與劉範回合,張遼部還在北地郡以北和以西剿滅羌胡。兩部西涼軍頗有宜將剩勇追窮寇、從兩個方向合圍進攻匈奴的跡象。這一點。把須卜骨都侯逼到了談判桌上來,在美稷城火速簽訂了《美稷條約》。此條約規定,匈奴向西涼賠款三萬匹馬,十萬頭牛和三十萬頭羊和一萬頭駱駝。《美稷條約》幾乎是《遼西條約》的翻版,只是劉範考慮到匈奴飼養駱駝較多,才比《遼西條約》增加了五千頭駱駝。

這五項條約簽訂之後,西涼獲得的利益十分可觀豐厚,總共包括三十三億錢、兩百三十萬石糧草、十六萬一千匹絲綢、馬二十三萬匹馬、九十二萬頭牛和三百萬頭羊和十萬五千頭駱駝。

第七百四十九章 科學進步第一百零二章 帝后之賞第九百一十四章 李儒詭計第二百零四章 一個頂倆第十章 大敗黃巾軍第八百六十五章 和談開始第七百五十七章 告一段落第六百七十一章 木鹿城主第九十八章 劉家子弟第四百零一章 奉孝高見第一百二十八章 窮途末路第三百零六章 洛陽之盟第六百三十四章 中平新政第八百七十三章 羅馬使團第四百九十八章 貴山城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降或不降第五百四十五章 圍點打援第六百四十三章 好戲上演第六百三十一章 互放狠話第六百四十二章 兩相交兵第四百三十三章 火燒街亭第一百二十二章 看破一切第六百五十九章 如夢如幻第八百六十六章 大戰落幕第二百五百五十六章 狼狽爲奸第八百八十九章 情報傳回第八百一十四章 不情之請第三百四十章 牛馬數量第二百二十八章 皇后有請第四百八十六章 巧毀箭樓第七百零八章 大怒未休第五百七十章 城下威逼第五百九十七章 主臣相認第一百八十二章 喜從天降續第八百五十七章 達成一致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認大勢第五百二十四章 全軍覆沒第三百八十六章 曹袁恩仇第五百零五章 烏孫潰敗第七百八十七章 願賭服輸第二百八十五章 衆說紛紜第四百九十章 …西域守禦第八百八十七章 禁足解除第五百五十七章 妙計奪城第一百五十二章 人馬鎧甲第二百八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二十八章 劉關張來了第四百八十六章 巧毀箭樓第一百八十六章 陷陣之威第九百零二章 遺詔矯詔第三百五十二章 監牧制度第二十八章 劉關張來了第四百六十六章 敗退入城第一百七十七章 幷州謀士第七百二十九章 應對策略第四百八十四章 再次受挫第五百一十九章 佯裝伏擊第一百七十四章 董卓發展第十四章 火燒黃巾軍第六百八十三章 毒殺之計第二百五百五十六章 狼狽爲奸第二百七十三章 撤軍回鄉第九十章 打定主意第一百四十六章 視察東市第四十九章 交易達成第一百零四章 喜事臨門第四十一章 美麗邂逅第四百五十八章 挽回威信第五百七十八章 逐條妥協第二百三十四章 收士之利第四百三十三章 火燒街亭第八百零八章 對策長秋第二百四十章 升堂議事第一百六十五章 情報機構第八百二十一章 三軍對陣第八百五十四章 戰敗收場第四百八十章 攻防戰啓第二百五百五十六章 狼狽爲奸第七百九十一章 羅馬軍團第三百五十五章 神醫東來第六十章 欲攬猛虎第八百一十一章 利益交換第三百七十八章 陰謀敗露第一百一十四章 圍困街亭第一百三十七章 羌氐改革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域在手第七百八十二章 國無忠臣第三百六十三章 黑山不再第一百四十三章 農業改革第六百零六章 臨別之前第五百六十六章 喜上加喜第二百八十六章 主意已定第一百四十七章 交流心得第二百一十三章第四百二十二章 最後安排第六百九十七章 希爾之憂第八百七十章 處置貲財第二百九十章 倉皇失措第八百二十五章 秩序之爭第三百七十七章 賈詡破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