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第一次成功借箭的經歷,使得高順甚爲興奮。第二日在白天經歷了艱苦的守城戰之後,夜裡高順故技重施,又從劉表軍那裡借來五千餘支箭。
等到了第三天的夜晚,高順依舊命令士兵將草人放下城牆,可這次等了一會兒之後,敵營之中卻沒有任何動靜。
高順知道,自己的計謀可能被對方看破了。
不過這也正常,畢竟這也不是什麼很高深的計策,對方只要不算太笨,射個兩三次箭差不多也就能看出蹊蹺了。
更何況,對方營中不乏智謀高深的謀士,甚至還有個神鬼莫測的諸葛亮存在。
事實上,在高順第一次施行草人借箭的時候,諸葛亮就讓劉備去勸告蔡瑁,不要用箭矢射擊,只需據營而守、小心提防便可,只可惜蔡瑁沒有采納劉備的進言,執意用弓箭進行射擊,白送給曹軍箭枝。
這時,郭嘉提出建議,對方既然看出被降下城牆的不是真人,不妨將計就計,將士兵們用繩索送下城去劫營,說不定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勝果。
郭嘉的建議着實讓高順心動了好一把,不過等他靜下心來仔細考慮,心中卻是顧慮頗多。
郭嘉多智,號稱鬼才不假,可謂算無遺策。然而敵軍營中的諸葛亮,更是被後世的魯迅先生譽爲多智而近妖的可怕人物,郭嘉能想到的,諸葛亮應該也會想到吧。
說不定,現在劉表軍營中,就埋下了伏兵,等着我軍自投羅網呢。
如果是換做其他人,高順不會對郭嘉的謀斷有任何懷疑,可是面對這諸葛亮這樣的人物,不得不隨時小心應對。
儘管知道後世的諸葛亮已經被過分神話,而被魯迅先生稱爲“多智而近妖”的諸葛亮也只是《三國演義》中的那一位。可儘管如此,面對着真實的諸葛亮,高順還是覺得有很大的壓力,絕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
高順認爲郭嘉的提議或有失敗的可能性,不過徐晃卻被郭嘉說動了心。在宛城之內,高順只是幫助徐晃守城的將領,徐晃纔是鎮守宛城的主將。
徐晃想要領兵出擊,而且他也認爲郭嘉的提議是正確的。劉表軍連續兩次被高順的計謀所糊弄,白白損失了萬餘枚箭枝。今夜己方再度將草人落下,劉表軍學乖了不再用弓箭射擊,明顯是看穿了己方的計策。既然計策被看穿,那麼對方很有可能就會因此產生鬆懈,即使再有人影從城牆上落下,恐怕他們也只會認爲己方又是在故技重施,從而不會加深警戒。
這樣一來,猝不及防之下突遭襲擊,很有可能會演變成一場潰敗。
真要是那樣的話,宛城之圍,說不定就能因此順勢而解。
高順先前獻草人借箭之計,已是功勞不小,故而徐晃想要將劫營的功勞握在手裡。這倒不是說徐晃眼紅高順立功,只是同一陣營不同將領之間的正常競爭而已。故而郭嘉一提出劫營的建議,徐晃便立馬附和,並且主動提出由自己率部實行劫營任務。
高順雖然心中有不好的預感,卻也不好就這樣拒絕讓徐晃劫營,畢竟自己沒有充分的理由去說服別人。敵營之中有一個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可此刻除了自己以外,又有誰知道諸葛亮真正的能耐呢?要知道諸葛亮如今還聲名不顯,要是自己直說對方陣營之中有一個智謀不下郭嘉的謀士,恐怕是沒人會信。
如果自己貿然開口,指不定別人就會以爲自己妒賢嫉能,容不得他人立功。
可高順的直接告訴他,要是徐晃真的領命出擊,等待他的必然是極爲糟糕的結局。徐晃是宛城的主將,一旦有失,城中軍心士氣必定狂跌,而城外劉表軍的士氣則必定狂飆,倒是再想要守住城池,估計難如登天。
可自己該如何打消徐晃出城的念頭呢?
對了,蔡瑁身邊尚有蒯越,而劉備的陣營中不是還有陳宮和徐庶麼?這些人智謀也不淺啊。以此數人之能,也確有在營中設下伏兵的可能。諸葛亮雖名聲不彰,這些人卻已是聲名遠揚了,將這些人擡出來的話,怕是郭嘉也要再考慮一二。
“蔡瑁雖不足爲慮,可劉表軍中有蒯越爲謀,另外劉備手下陳宮、徐庶,亦皆是足智多謀之輩,他們會不會看出虛實,早早在營中設下伏兵,等待我軍自投羅網?”高順將自己的顧慮緩緩說出。
卻不料郭嘉早就想到了這一茬,只見他微微一笑,說道:“確實,蒯異度、徐元直和陳公臺皆有大才,不過劉表軍並非精誠團結,想劫營成功,其實並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