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章 怯懦公孫

甘寧派人暗中一通知公孫瓚,田豫就直接一口答應了。本身就是甘寧不提出此事,他們回到幽州後也會如此而爲,畢竟騎兵的長處就在於其機動性,敵後騷擾正是其拿手好戲。

但甘寧如此強調提醒,卻令公孫瓚和田豫有所察覺,不過他們並沒有戳破此事,因爲他們都清楚甘寧此時絕不會坑害他們,不說定然有其難處,他們也猜得出來。

說起來界橋此地可說是深入冀州腹地,遠在中山國和河間之南。公孫瓚也就是麾下多是騎兵,而且極爲自信纔敢於此處再與袁紹決戰。第一次界橋之戰之時,是因爲冀州北部諸郡縣望風而降,雙方戰線才推至此處的。而這次,則是因爲公孫瓚太過自傲,袁紹有意引誘纔將戰場置於此處。

若是公孫瓚勝了還好,可以輕易地攻佔冀州北部地區,和袁紹兩分冀州,當然,精華部分還是在袁紹所在的冀州南部區域。可如今敗了,公孫瓚想要返回幽州回守可就需要大量的時間。而在這段時間之內,袁紹早已展開行動了。

袁紹對於自己能夠擊敗公孫瓚抱着絕對的信心,所以其早就着眼於戰敗之後如何北伐幽州一事之上。而正如陸遜所想,袁紹確實在中山國郡的望都附近安置了糧倉,爲北伐做準備。

望都不但毗鄰中山國,而且東北方不遠就是公孫瓚麾下幽州的第一道防線北平縣。待袁紹攻下北平並以之爲攻打幽州的據點之後,這裡就會成爲安穩的大後方。袁紹在界橋之戰開始之前就已命令之前在高陽縣暗中隱藏的三萬大軍出兵北平,不求將之攻下,只是將之圍困,避免公孫瓚增兵,待袁紹主力大軍到來再行攻城。

公孫瓚現在身邊只剩下萬餘大軍了,但只可惜袁紹爲了界橋之戰已經將近乎全部主力都集結於此,北方並無多少兵力能夠埋伏與其。要知公孫瓚身邊可是還有近萬的幽州鐵騎呢,尋常的步卒沒有三五萬左右的規模根本就是送菜。

而背叛公孫瓚的烏桓和南匈奴在界橋之戰後就直接跑路了,絲毫沒有幫助袁紹狙擊阻攔公孫瓚的意思。他們雖然派人向袁紹示好,但也並不相信與其。此時他們還忙着趕回北疆,將族人聚集起來、重整旗鼓呢。

袁紹能戰勝公孫瓚,可是對於他們這些異族來說卻是沒什麼威脅,畢竟他不像公孫瓚是以騎兵之強出名的,步卒再強在北疆也只能吃土。除非袁紹組織出大規模的騎兵,否則根本對他們毫無辦法。

烏桓和南匈奴對此看的很清楚,所以他們在察覺到公孫瓚露出敗相的第一時間就倒戈了。因爲在公孫瓚面前他們只能臣服,而與袁紹他們卻可以平等的合作。雙方各取所需,誰也奈何不了誰,無需被對方操縱。

雖然對於缺乏騎兵主力無法追擊到公孫瓚感到有些遺憾,但袁紹卻是沒有放棄追擊的意思,大軍一分爲二,二十萬大軍追擊,剩下的則帶着俘虜、傷兵和戰利品回到鄴城休整。

公孫瓚剛剛經歷大敗,麾下鐵騎幾乎折損殆盡,白馬義從也已經只餘五百,可說是膽氣盡喪,自然只能被追着打。不過公孫瓚還是在田豫的勸阻之下派出了三千鐵騎在公孫越等人的率領之下在河間附近進行騷擾,而他則是直接率領大軍前往范陽。

北平被圍的情報他已經知曉了。三萬步卒圍困於此,袁紹大軍緊隨其後,此時已經有些心怯的公孫瓚根本不敢前往相救。因而,其索性直接暫時放棄了此地,前往北平之後的范陽進行休整防守。

袁紹的打算公孫瓚十分清楚,對方如此大陣仗絕不會是爲了追擊他這麼簡單,一定是爲了趁勝追擊一舉拿下幽州。此時公孫瓚兵力不多,根本無力與之相抗,因此以空間換取時間是公孫瓚唯一的選擇。

幽州雖不斷廣闊,但戰略縱深還是有的,若是令各城大軍據城死守,可以爲公孫瓚拖延不少時間。在此期間公孫瓚就可再徵召士卒守城對敵,亦或者找到袁紹的弱點逼其退兵。

范陽縣乃是通往公孫瓚的老巢薊縣的必經之處,也是范陽郡的最大的堅城。其後的涿縣、良鄉等城較之都要相差一些,自然是公孫瓚最爲重視之處。

“陛下,我們是否要派兵前往北平相助一二?”待進入范陽縣之後,鬆了一口氣的田豫最終還是忍不住的問道:“如今袁紹大軍壓境,若是不前往救援,恐怕北平城撐不了多久。北平乃是幽州的門戶,不可輕易丟之。”

公孫瓚此時彷彿才緩了一口氣,毫不猶豫的拒絕道:“不行,我們現在的兵力不足,而北平縣又被袁紹大軍圍困,少量的兵馬根本無法進入城中,救之無益。”

“那就如此看着北平的將士們被袁紹圍攻,孤軍作戰?王門將軍手中可就一萬步卒,再加上北平的守軍,不過一萬兩千餘人,根本撐不了多久啊!”田豫目光不忍道。

“救一人,那以後衆人都會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戰。現在我不去救他們,他之後被圍困的將士就會自我勉勵。”公孫瓚語氣淡漠道:“不過就此不管也不好,這樣吧,你派人傳信北平縣,讓王門率軍據城而守,朕很快就會率兵前往援助,讓他一定要多撐上一段時日。”

田豫目光緊緊的盯着公孫瓚,他發現現在的這個主公忽然變得如此陌生。這還是曾經那個義氣沖天的主公嗎?

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鑑,白馬爲證!曾經白馬義從的口號就是公孫瓚欽定的,一直以義氣和勇猛著稱的他什麼時候變得這般畏縮冷血了?連麾下的將士都不肯相救,反而還騙其抵死守城爲自己爭取時間。難道界橋一戰的失敗對公孫瓚的打擊真的這般的大嗎?

一戰打斷公孫瓚的脊樑,陸遜所言的不錯。公孫瓚往日狂傲義氣的背後是深深地自卑和自私,庶出的他自幼就是這種性格,但一直順風順水才爲暴露。

而界橋一戰,公孫瓚整個人的脊樑直接被袁紹打斷了。曾經的公孫瓚已經變了,除了外在依然的桀驁外,內心的自信和義氣已然完全被怯懦和自私所取代。否則若是按照以往那個白馬將軍的性格,縱是士卒不夠,公孫瓚也會帶足兵馬前去相助,縱是敵衆我寡也是毫不畏懼的以命相搏、死戰到底。

第五百一十章 出兵第八百零四章 盟交第三十一章 兵餉第六百八十五章 先登第六百五十五章 臨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隱忍第二百七十九章 楊修的選擇第九百二十六章 整合第九百六十七章 定鼎第八百五十六章 圍點打援第三十六章 金陵第八百八十六章 新的開始第九百三十七章 開局第六百五十一章 選擇第八十章 夜襲第五百七十一章 袁紹的決斷第六百五十八章 黃雀在後第七百二十六章 抗命攬責第五百八十二章 河北之戰第六百一十章 謀劃一百五十三章 劉曄的煩惱第十八章 借將第一百二十四章 拼音和標點第五百五十一章 求援第三十三章 明心第九百四十一章 誘敵深入第二十九章 終回揚州第一百八十五章 陳宮之謀第一百一十八章 拿下荊州第一百零七章 鯤鵬第四百九十八章 巧舌如簧第三百三十五章 陰謀初現第五百七十五章 逃離第三百三十四章 殘酷的西涼第八百六十二章 殺招現第一百零一章 人頭稅第八百九十九章 法與德第六百零六章 斷後第六百一十章 謀劃第四百六十二章 自作聰明第四百四十九章 西域第六百二十八章 烏桓降第八百八十一章 生擒第五百七十七章 許攸第一百六十五章 荊州世家的憤怒第一百零五章 進擊的黃祖第二百六十七章 有死無生第一百四十四章 倭國第九百二十八章 進退第四百三十一章 軍魂軍團第六十三章 金陵城第九十九章 鬧翻第六十三章 金陵城第五百九十章 戰始第三百五十一章 博弈第二百二十六章 出乎意料的蔡怡第五百九十三章 戰陣之威第四百八十章 青州狼煙第四百三十四章 意外第七百九十七章 城門第四百九十四章 田豐之憂第五百六十五章 稱帝第一百九十七章 擊掌爲誓第五百七十五章 逃離第五十三章 碾壓第八百六十章 後撤第六百零七章 談判第三百八十章 攻其必救第二百二十五章 做好心理準備的蔡琰第五百三十七章 三慮第十六章 品酒論英雄第十一章 尷尬第二百七十五章 擴軍第六百六十四章 拒絕第一百六十三章 孝廉第五百四十九章 得將第五百零四章 民心民意第一百六十九章 李儒的決定第三百七十二章 狼居胥山前第六百一十三章 夜襲第八百九十九章 法與德第一百八十八章 曹操缺糧第一百三十三章 可憐的曹操第二百零七章 河北絞肉場第十三章 酒樓相遇第一百二十二章 換吏第五百二十章 水淹黃縣第三百六十章 龜縮第六百九十六章 暗襲第三百一十四章 商人與世家第二百二十七章 破釜沉舟之計第五百零七章 西涼諸將第六百八十九章 戰陣第六百三十章 離殤第三百零五章 馭獸之法第七百四十八章 對將第五百零四章 民心民意第八百八十二章 氣運加身第七百三十八章 攻守第九百一十一章 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