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吳懿的盤算

“某的話已經說完了,公義你究竟想要如何抉擇?”吳懿嚴肅道。該說的、不該說的他都說了,剩下的就要看張任自己的選擇了。

張任聞言低下了頭,再次看了一眼遠處的袁軍大營,以及城牆上的劉字大旗,苦澀道:“陛下都決定了,某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吳懿笑了:“某就知道公義你雖然爲人剛直,卻不是那等愚笨之人。投奔江東對於你我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以公義你的本領,屈居於這蜀中實在太過浪費了,這個天下才是你最好的戰場。”

張任能夠同意歸降江東在吳懿看來再合適不過了。袁術是個什麼人吳懿素有耳聞,面對這麼個霸道務實的主,要是沒點真本事基本別想在其麾下出頭。

看看荊州世家現在的情況就知道了,都被揚州世家欺負成什麼樣了。與之相對的,作爲袁術麾下重臣的蔡瑁和蒯良所在的家族卻飛黃騰達。

吳懿是自己人知自家事,比起那些軟弱無能的益州世家,自己家強不到哪裡去,這個時候當然要找一個能力出衆的抱大腿了!

張任正合適啊!寒門出身,孤身一人、毫無根基,剛好能和自己家互補。而且爲人剛直,沒什麼小心思,有和自己同爲益州降將,正是最好的大腿。

相較於孜然一身、無欲則剛的張任,吳懿的野心可要大太多了。他心中早已打起了小算盤,若是真的如劉焉計劃的那樣,恐怕整個益州的世家都會實力大損。到時候自己的吳家說不定就能趁機崛起,成爲益州的領頭羊。

作爲吳家當代的家主,吳懿的心機可是完全不下於其他的益州世家家主。不過由於吳家畢竟是外來之人,一直遭受益州世家羣體的排斥,所以這些年來的發展並不算太好。

當年吳懿的父親作爲劉焉的至交,不惜跟着劉焉千里迢迢來到益州,就是爲了謀一番出路。

結果劉焉沒有讓吳懿的父親失望,對於他的這個好友兼心腹信任備至,讓在中原根本連小世家都算不上的吳家在短短數年內成爲了二流世家。

但是好景不長,隨着吳懿父親在前些年的病逝,劉焉對於吳家的扶持開始迅速衰減,人走茶涼不外如是。而益州的其他世家見此,也開始打壓起吳家這個根基尚淺的外來世家。

畢竟益州就這麼大,多出來一個世家定然要分走其他世家的利益。相對於其他在益州勢力盤結錯雜的世家,吳家對付起來輕鬆多了。

要不是吳懿的手腕圓滑,在這幾年遊走於世家和劉焉之間,各種狐假虎威、借力打力,吳家早就衰落的不成樣子了。

如果不是這次劉焉草率稱帝令吳懿感到一絲危機,他都計劃好了要將妹妹嫁與劉焉之子,藉以獲得劉焉的完全信任了。

別看他表面上是劉焉的心腹,但其實劉焉對他不甚信任。因爲他並沒有如劉焉所想,完全站在劉焉那邊,和益州世家有些說不清的關係。

其實吳懿這麼做也是很無奈。若是劉焉爭氣,他又何嘗不願意站在自一而終的站在劉焉那邊當個忠臣?純粹是因爲劉焉不爭氣啊!

也不知是因爲年紀大了,還是安逸的生活消弭了劉焉的雄心。這段時間以來,劉焉面對世家不再像以前一樣有所堅持,變得越來越軟弱。這種情況下再站到劉焉那邊,只能被劉焉當作對世家妥協的犧牲品。

站在益州世家那邊是肯定不行。自己本就是外來之人,益州世家一旦內鬥,第一個遭殃的就是自己,這麼做無異於自尋死路。

而劉焉父子又都是那個德行,根本不足以依靠,袁術的到來剛好給了吳懿一個最好的選擇。

而且據吳懿所知,袁術爲了穩固江東的局勢,曾經分別娶了蔡家之女和陸家之女,想來也不介意多個益州勢力之女。而吳懿自己可是也有一個妹妹啊。

他的這個妹妹可不一般,生有異象,在相士口中就是貴不可言,在這個迷信的時代就是天命在身,未來定能成爲王后王妃的存在。要不然吳懿也不會對與自己妹妹的聯姻之事如此自信。

漢末如同吳懿妹妹一樣有天命的女子還有一個,就是著名的洛神,現在袁術之子袁耀的夫人,甄宓。

代漢者當塗高!歷史上的漢末,這種讖言都足以令袁術這等大諸侯瘋狂。而天命在身,其他人就更加深信不疑了。

要知道,蜀國建立之後,作爲劉備皇后的人是誰?生下劉禪的甘夫人雖被封爲昭烈皇后,但不過是死後追封。

真正的皇后不是大權在握,作爲吳蜀聯盟樞紐的孫權之妹孫尚香,而是吳懿之妹吳莧,也就是後來的穆皇后。

要知道,吳莧可是個寡婦,而且前一任丈夫是劉焉之子劉瑁,和劉備算是同族。

做娶自己同族之人之妻,還立其爲皇后這種大不韙的事,除了有安撫益州世家的心思,劉備恐怕對於這種讖言也是重視的很啊!

有這麼一個寶貝妹妹在手,吳懿自然要找一個好一點的下家了!袁術剛好就是最合適的人選。說不定藉此吳家就能發展成爲和陸家、蔡家一樣強大的家族呢!

“大將軍思慮深遠,任不能及。任只希望袁公能夠不計前嫌,能繼續讓任領兵在戰場上廝殺就好了。”

張任知道吳懿定然有他自己的考量。不過他不在乎,孜然一身的他,唯一的慾望就是征戰天下,在戰場上證明自己。

自從當初拜在師傅童淵門下學成歸來後,他一心想要證明自己,重振自己這一脈在兵家中的地位。

吳懿滿是欣賞的看了張任一眼:“都說公義不善交際、不善權謀,看來傳言有誤。公義看似不通人情,實則內秀於心啊!能與公義爲友,懿真是幸運。”

“大將軍過獎了,任確實不通人情,是大將軍想多了。”張任板着臉道。

他可不想摻和到吳懿的這些破事中來,他的心中只有征戰沙場這一事。

吳懿不怒反喜,張任越是理智、越是精明,他愈加覺得安心。

畢竟不管張任願不願意,一旦二人投奔袁術,就是一條船上的人了,就算張任不願意也無法抹除這一關係。

吳懿那麼精於世故,自然能看出這一點,所以他從來沒想過拉攏張任這種畫蛇添足的事情。對於他來說,只要張任不倒即可,張任混得越好,他的地位自然也會隨之水漲船高。不管張任願不願意,這都是必然的。

除非張任甘願當一個孤家寡人,自絕於益州,與吳懿爲敵。

吳懿料想就是剛正如張任也不會做這種自找苦吃的事的。雙方現在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何必要相互令對方不痛快呢?

第四百一十七章 宣旨第九百二十二章 防禦佈局第五百九十章 戰始第七百三十七章 拒絕第七百五十一章 死志第六百零八章 妥協第三百四十三章 禍水東引第三章 認主第一百八十五章 陳宮之謀第九百七十一章 拉攏第二百零六章 打瘋了的公孫瓚和袁紹第八百五十二章 戰啓第五百六十六章 新的格局第一百八十一章 酒樓第七十四章 內敵第二百六十三章 支援宛城第四百三十五章 變故第一百四十六章 計劃第一百八十章 商人的平衡第二百一十一章 書院間的鬥爭第一百零八章 弊端第六百零五章 兵敗第七百一十九章 路上第五十一章 圈套第七百三十四章 暗子第五百五十四章 圍困第二百八十一章 平靜的天下第六百六十章 小懲第二百九十二章 鎮服第九百二十一章 四人行第七十八章 廬江不能丟第五百四十二章 戰亂第二百六十八章 陷陣之志第九百六十九章 謀劃再起第六百六十七章 分贓第一百三十二章 水泥第八十九章 栽贓第二百一十一章 書院間的鬥爭第五百零五章 決定第七百六十七章 妥協第六百四十九章 愚蠢第五章 抉擇第六百九十章 戰始第四百四十章 缺糧第四百零四章 慘烈第二百二十章 益州的世家是個坑第一百七十一章 董卓之死第六百七十四章 玉璽碎第八十二章 破局的關鍵第五百四十一章 事實第一百一十一章 軍靈第八百四十章 毒計第五百二十章 水淹黃縣第六百七十六章 死戰第四百五十六章 忿恨第九百二十七章 戰爭和商人第二百一十五章 黃忠的箭術第五百二十八章 視死如歸第四百四十七章 攪局第八百一十三章 望其項背第三百五十七章 鏖戰第七百零一章 勝局第九百二十四章 疏忽大意第七百七十四章 皇甫嵩第八百零二章 勝而降第三百三十六章 行刺第三百四十七章 重裝騎兵第七百二十九章 出發第九十章 敬酒第三百八十八章 錢莊計劃第五百一十八章 呂布之勇第七百二十三章 碰面第九百五十三章 失算第二百二十九章 荀氏兄弟第二百九十章 各人算計第一百九十三章 心高氣傲的楊彪第七百五十一章 死志第二百四十章 欠收拾的小鬼第八百五十一章 狠絕第五章 抉擇第七百三十三章 陰影第九百五十九章 困境第三百零二章 民族自豪第四百五十五章 抉擇第二百四十七章 大智若愚第七百三十四章 暗子第六百七十六章 死戰第四百四十八章 漢羌第七百八十三章 暗謀第四百二十五章 降書第五百六十四章 猶豫第三百四十二章 袁紹的憤怒第九十四章 無雙呂布第四百四十八章 漢羌第六百二十七章 行險第一百九十四章 楊彪訓子第六百五十章 缺人第三百六十一章 戰前第七百二十八章 決斷第七百九十五章 破軍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