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根源

說到這裡,袁術看着臉色灰白的田豐,停頓了一下後繼續說道:“想必元皓也知道這個道理,只是不敢面對對吧!”

田豐慘白着臉點了點頭。

面對着沉默不語的田豐,袁術繼續說道。

“大漢之亂,始於世家,這個道理有識之人恐怕都知道。”

“世家怎麼會不知道他們的存在已經是個問題?不過是身處其中,騎虎難下罷了。”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世家又不是一個純粹的整體。雖然大部分都意識到整個世家階級出現了問題,世家應該被削弱,但是誰肯讓步?”

“就如我袁家,就算是深明大義,放棄了大半的家業又如何?其他的世家願意這麼做嗎?他們難道不想趁着我袁家元氣大傷之時自己填補上那個空出來的頂級世家的位置?”

“人都是自私的!世家這個看似整體的階級卻是由大量的小團體組成的。”

“這些小團體之間也矛盾重重、各有私心,如何能夠爲了整個階級、爲了整個國家而達成默契,共同退步?”

“亂世是一個洗牌,一個世家自身的洗牌。”

“因爲這個國家已經容不下如此多的世家,所以世家推動了這一切,爲了將自己中那些不優秀的和弱小的世家消滅,減弱整個世家這個大團體。”

“但這一切不過是飲鴆止渴,可世家在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以前,也只能繼續這個循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說到這裡,袁術內心也滿是感慨。

“亂世之中,世家各憑本事,自行支持一方勢力。勝者自然壯大,敗者則被削弱甚至滅亡。”

“世家也分三六九等,弱者只能支持一方勢力,強者則有更多選擇。有的如楊家,選擇避開亂世,隻立足於朝中意圖保全自身。有的如荀家,家大業大,可以遍地撒網,分裂開來支持多方勢力。而我袁家作爲除了皇室以外最強的世家,更是自行選擇優秀的子弟成爲一方諸侯,直接參與到亂世之中。”

聽到這裡,田豐語氣低沉的說道:“主公就是袁家的選擇嗎?”

聽到這裡,袁術有些苦澀的說道:“我只是袁家的選擇之一,而且還是第二個選擇。”

看到田豐臉上的疑問,袁術又解釋道:“我知道你想說什麼。但是我袁家太強了,強到無論支持哪一路諸侯,等到天下一統,都會成爲統治者的眼中釘、肉中刺。最好的結局估計就是被削弱到極點,打入世家的谷底。”

“進無可進,退無可退,與其等着慢性死亡,我袁家只有選擇殊死一搏。直接轉身變成諸侯參與到亂世之中。”

“但是,我袁家依舊還是太強了。若是全力支持一個人,此人的勢力會變得遠比其他人強大太多,這是絕對不會被其他世家允許的。若是我袁家如此做,事成之後會佔據了太大的利益,因此必然會成爲衆矢之的,引起其他世家的羣體圍攻。”

“而分出部分去支持其他的諸侯毫無意義。因而我袁家只能選擇分裂開來,分別支持我和袁紹兩人。”

“這樣我們二人本身的實力就不會強的太過。再由我們雙方再次招攬其他世家,形成新的世家利益集團。這樣就更加穩妥,更加符合世家這個階級以及各方的利益。”

說到最後,袁術又再次感嘆了一句:“這一切,終究還是平衡與妥協啊!”

這個國家、這個天下猶如一個池塘,而世家就如同池塘裡的魚,寒門就是蝦米,百姓就是池塘中的水。

水多了還好說,溢出去一部分沒問題。

可是現在的情況是這個魚塘裡的魚蝦已經太多了,多到整個魚塘都支持不住。

若是繼續下去,魚塘裡的水就會不斷溢出去,而且魚羣也沒了生存的空間,到時候估計誰都活不了。

這時候怎麼辦呢?

只有一個辦法,減少魚和蝦的數量。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等到魚和蝦米的數量少到一個程度了,這個水塘就會重新恢復平靜。

因而這些魚蝦分成多個團體,互相進攻。

其中,袁家代表的魚太多了,佔據了魚塘接近四分之一的魚羣數量。

四世三公,門生故吏滿天下可不是吹的。

如果互相爭鬥之下,袁家板上釘釘的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因而所有的魚都會先想着消滅掉袁家。

袁家的目標太大,自然不能被其他魚羣接受,但是獨自出戰又會面臨所有的其他魚羣的攻擊,只能選擇妥協,想出一個辦法。

自己分開,分成三個部分。

一部分隱姓埋名,僞裝身份投到另一種魚的麾下,作爲後路。

另外兩部分則是站出來各自爲戰,並且召集其他的魚羣和蝦羣加入自己。

而其他的魚羣看到袁家的魚羣分裂成兩部分,而且每部分雖然相較於自己所屬的魚羣強一些,但也強的有限,自然會好受一些,勉強接受。

不過還是將袁家的這兩個魚羣隔開,使得他們在相距甚遠的地方各自爲戰。

除非一方快要滅亡,否則絕不可能讓這兩者匯聚。

這也就是袁家二人爲何一直不和而且直到袁術滅亡也未能夠投奔到袁紹勢力下的原因。

二袁受形勢所逼,根本不可能結合,因爲結合後就會被羣起攻之、最終覆滅,絕不可能統一天下。

否則若是二者結合後統一了天下,結局要麼就是統一的太快太容易,最後遺留下來的世家依舊還有十之六七,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只能很快再迎來一場亂世。

要麼就是剩下的世家太少,十不存一,而且袁家的勢力會因此在其中要佔據了二分之一以上。

這兩種情況根本不能被其他世家,或者說是整個世家階級接受。

因而二袁自始至終都無法結合,而且中間一直隔着一個大敵曹孟德。

袁紹最後是眼睜睜的看着袁術被周圍的勢力消滅了卻絲毫不敢動。

袁術稱帝只是個表面原因,是因爲他知道自己大限已至,否則也不至於做出這麼傻的事。

因爲當時的袁紹太強了,即將擊敗公孫瓚,佔據整個河北,那可基本上就是三分之一個天下。

袁術不死,世家難安。

袁術就成了整個袁家捨棄的炮灰,變成了所謂的冢中枯骨。

第八百七十三章 初露鋒芒第四百一十章 詐關第六百五十章 缺人第六百四十二章 醜女不醜第六十章 法正第六百二十六章 隱匿第七百二十六章 抗命攬責第七百四十一章 準備第一百六十六章 兩州世家結樑子第一百八十九章 醫學發展第七百七十八章 賭馬第二百五十四章 錯失良機第四百三十九章 定西涼第三百六十六章 準備第七百章 擋住第七百六十一章 絕境前的瘋狂第二百九十六章 更改決戰之地第二百二十二章 四分五裂的世家大軍第三百二十一章 諸葛家族第一百一十四章 敗家第六百六十二章 回收封地第六十三章 金陵城第九百五十六章 勝負第三百二十四章 窮人與富人第四百五十一章 打擊第三百三十三章 暗中角逐第三百八十二章 追殺第三十五章 官吏第一百一十九章 搶錢第六百一十九章 貿易城市第一百二十一章 鹿門書院第四百六十五章 來臨第六百一十三章 夜襲第八百七十八章 揹負第四百六十二章 自作聰明第六百五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零六章 水戰第二百一十六章 攻打蒹葭關第七百五十三章 三而竭第五百七十一章 袁紹的決斷第六百二十五章 求援第八十七章 襲營第二百七十五章 擴軍第六百九十八章 鋒芒第二百七十六章 徵兵制度第五百九十八章 顏良文丑第四十三章 學院第九百六十五章 諸葛瑾的選擇第四百七十七章 破關之機第九百六十七章 定鼎第一百八十章 商人的平衡第八百二十二章 差距第二百六十章 第三次夜襲第八百七十一章 絕境突破第九百二十五章 試探第六百一十六章 安置周瑜第七百零九章 塵埃落定第七百五十三章 三而竭第五百三十八章 抉擇第三十五章 官吏第八百零二章 勝而降第七百五十七章 爆發第三百三十五章 陰謀初現第九百四十六章 轉守爲攻第五百三十七章 三慮第四十八章 世家異動第五百零一章 袁紹之怒第二百八十四章 錢糧收支第九百零七章 大禮第六百三十四章 論胡第九百三十四章 班底第三百九十三章 狠毒第八百三十八章 外強中乾第九十三章 虎牢關第一百六十七章 難以拒絕的誘惑第七百一十五章 表忠第三百五十八章 果斷的孫策第四百四十八章 漢羌第一百三十八章 安排第七百一十三章 缺人缺人第九百六十七章 定鼎第三百六十三章 決戰狼居胥第四百二十八章 夜襲第四百零六章 僵持第六百三十八章 公孫瓚的瘋狂第二百四十六章 生路第一百八十三章 劉焉暴怒了第五百二十六章 悲痛第二百八十一章 平靜的天下第九百零二章 腐敗第九百二十四章 疏忽大意第八百二十四章 象兵出戰第二百零一章 人口換糧食第一百九十二章 弘農楊家第三百六十九章 敵殤一百五十三章 劉曄的煩惱第四百二十三章 功高蓋主第三百一十三章 吃裡扒外第五十八章 會稽太守第二百四十九章 分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