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黃巾亂起

冀州鉅鹿,太平道的總部所在。

太平道教主張角正在聽着部下的彙報。

最近幾年,持續的乾旱與瘟疫,給了張角一個很大的舞臺,利用混着藥物的符水,讓廣大的清貧百姓深信不疑。張角積累了很大威望。

張角利用他在民衆中的威望,將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的信衆分爲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一渠帥,由他統一指揮,爲大規模的起義做好了準備,意圖推翻漢朝,並建立由黃巾軍統治的的新天下。

聽完屬下的彙報,張角十分高興。計劃正在順利進行,不出意外的話,推翻漢朝建立新天下不是什麼大問題。張角現在需要的就是時間,只要再多些時間準備,就可以在漢朝最虛弱的時候,給予最後一擊。到時候,張角就可以稱孤道寡了。

“諸位辛苦了,太平世界即將到來,大家還需努力啊。”張角笑呵呵地說道。

張樑與張寶走出來,獻媚地說道:“一切都是教主領導有方,教主洪福齊天,壽與天齊,一統宇內。”其他人也是馬屁不斷。

張角聽着這些奉承話,也是樂的呵呵直笑。幻想成功後的美好生活,張角十分憧憬。

“師傅,大事不好了。”就在這個時候,張角一個門徒急衝衝地跑進來。

被人打斷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張角十分不悅,呵斥道:“慌什麼,我平時是怎麼教你,凡事都要泰山崩於前而不動,明白嗎?!!”

門徒跪在張角面前,戰戰兢兢地說道:“師傅勿怪,此事過於重大。唐周師兄叛變了!”

張角看着跪在面前的門徒,大驚失色,說道:“這不可能,唐周乃我親傳弟子中最可靠的一個,不可能背叛太平道。”

“師傅,是真的。唐周這個叛徒,貪生怕死,又貪慕虛榮,早已將師傅的教誨棄之不理。將我太平道的計劃全盤托出,並供出我們在京師的內應馬元義,馬元義已經被車裂。現在官府已經下令抓拿師傅您了。徒兒手裡還有從洛陽帶來的通緝文書啊。”張角門徒手持着通緝文書,淚如雨下。

張角現在真的相信了,沒想到自己最信任的門徒,居然會背叛自己,那種感覺讓張角的心很疼,疼到說不出話來。

“大哥,官府已經知道了一切。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啊。”張寶看了一下通緝文書。

“大哥,我們現在就反了吧。”張樑在一旁說道。

其他太平道人也是這樣的意見。

張角沉思了一會,內心陷入了掙扎,他只需要再多一點時間,就能準備完畢,偏偏出了唐周這個畜生,功虧一簣。

少頃,張角面露堅定,從座位上站起來,大聲說道:“漢室不仁,待百姓如豬狗,我太平道順天應民,推翻暴政,就在此時。傳令下去,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太平道揭竿而起!”

其他人羣起響應。張角的命令以最快的速度傳遍了整個大漢所有的太平道教徒。

光和七年,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鬥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嚴重剝奪了人們生存下去的希望。

雖然準備不足,但是太平道教主張角依然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自號“天公將軍”,其弟張樑、張寶爲“地公將軍”與“人公將軍”,帶領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於冀州鉅鹿發動叛亂。史稱“黃巾之亂”。

分佈在漢朝各地的太平道教徒揭竿而起,攻打州郡,斬殺官吏,廣大貧苦的農民羣起響應。

各地守軍遭受突然打擊,防備不足,黃巾黨早就圖謀不軌,導致漢軍節節敗退,黃巾黨繳獲大量的兵器盔甲,勢力不斷膨脹,大有一舉推翻漢朝統治的態勢。

張角的野心隨着戰況不斷有利於黃巾黨,不斷地膨脹。同時也開始了腐敗的生活。原本以推翻暴政、救民於水火的黃巾黨,開始變味了。四處劫掠,所過之處如同蝗蟲過境,不論好壞全部毀滅。

靈帝被全國各地的奏報也弄暈了頭。好好的天朝盛世,怎麼一下子就變得岌岌可危了。一個不小心,亡國之君的帽子就套在了靈帝頭上了。想到“亡國之君”這四個大字,靈帝終於怕了。不相信這是真的,靈帝還掐了自己一下,感覺到疼,不是做夢。

“現在怎麼辦啊?”靈帝現在真的是慌了。

“陛下放心,眼下組織兵力前往鎮壓,必能消滅黃巾叛賊。”何進這時候表現出以往不常見的氣勢。

“准奏!”靈帝見太平道如此厲害,十分同意何進的建議。

何進和衆大臣們很快就商議好了應對方案,十常侍也不敢在這樣的情況下添亂,甚至還給出了不少寶貴的建議。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大漢朝的君子與小人們十分難得站在同一條戰線上,刀口一致對外。

十常侍最大的依仗就是靈帝,大漢要是完了,首先遭殃的就是張讓這些閹人。所以十常侍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在鎮壓叛亂這樣的事情上添亂的。

大臣們更加不用說了,黃巾黨殺的都是官吏,滅的是廣大世家,大臣們都是黃巾黨必殺名單上的人物。滿朝大臣終於爆發出小宇宙,不用一個響午的時間,就製作出了應對方案。若是他們平時可以這樣,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亂世了。

靈帝慌忙同意了大臣們的應對方案,除了相信這些臣子,靈帝也沒什麼其他辦法。

大將軍何進率左右羽林五營士屯於都亭,整點武器,鎮守洛陽,何進真正開始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軍隊,並牢牢控制了洛陽。爲之後的爭鬥埋下了伏筆。

靈帝又下詔,自函谷關、大谷、廣城、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關口,設置都尉駐防,原本位高權重的都尉,開始變得不值錢了。

再次下詔各地嚴防,命各州郡準備作戰、訓練士兵、整點武器、召集義軍。劉備這樣的草根人物,終於有了出頭之日。

皇甫嵩上諫要求解除黨禁,拿出皇宮錢財及西園良馬贈給軍士,提升士氣。現在江山都快保不住了,錢財什麼,靈帝就覺得不是那麼重要的,至於解除黨禁,靈帝也不當一回事,自己是天下之主,巴不得全天下的人爲自己拋頭顱灑熱血。靈帝十分英明地接納提案,大赦黨人,發還各徙徒。並要求各公卿捐出馬、弩,推舉衆將領的子孫及民間有深明戰略的人到公車署接受面試。解除黨禁,就是在打十常侍的臉,十常侍們也是敢怒而不敢言,心中把皇甫嵩給記恨上了。

何進展露出高人一等的軍事能力,派出多路精兵鎮壓各地亂事。盧植領副將宗員率北軍五校士負責北方戰線,與張角主力周旋。皇甫嵩及朱儁各領一軍,控制五校、三河騎士及剛募來的精兵勇士共四萬多人,討伐潁川一帶的黃巾軍。

漢軍做好了充足的計劃,開始鎮壓黃巾黨。可是已成氣候的黃巾黨,可不是那麼好對付的。

漢軍在首戰並未得利。朱儁軍就被黃巾波才所敗而撤退,皇甫嵩唯有與他一起進駐長社防守,被波才率大軍圍城,漢軍人少,士氣低落。

又汝南黃巾軍在邵陵打敗太守趙謙,廣陽黃巾軍殺死幽州刺史郭勳及太守劉衛,黃巾軍並未因漢室的動作而有敗退的跡象。

第一千八百十五章 諸葛瑾的選擇第一百五十三章 雖如此,吾亦往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破鄴城第一千八百二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 朕不想有人打擾劉備第一百七十六章 激烈的對決第一千七百零八章 都是替劉玉做掩護第三十八章 心動的感覺第一千一百章 洛陽聞知益州事第一千二十七章 在作死路上不斷前行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 郭嘉迴歸 陸遜拜見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 周瑜:尚香不會打我吧?!第一千八百八十八章 文武狀元第四百四十五章 引胡南下第一千九十六章 江東新南向計劃第八百五十一章 無毒不丈夫第八十三章 黃忠大戰典韋第七百七十六章 佈置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 三大將欲用火攻第四十四章 酒樓開張 生意火爆第三百七十五章 重新佈置第二百三十六章 文丑退卻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 出征第五百一十四章 曲線救國第一千八百七十二章 唐生耍司馬懿第八百九十章 暴雨連綿 掘開水壩第二百五十一章 馬騰欲臣服第六百一十二章 暫居洛陽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難以救治第一千四十四章 虛虛實實 不按套路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禰衡:陛下,這是爲什麼啊?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孫策奈何不了桂陽第一千八百三十章 兵不血刃下富春第一百五十一章 軟的不行來硬的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水淹南江城第一千七十九章 法正又開始使壞了第八百五十七章 以毒攻毒 最後的希望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龐統又要搞事了第三百七十章 劉備又悲催了第九百九十八章 郎中的診斷第一千七十六章 曹操安排後路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出發龐統 大軍進城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趙雲的勸說第七百四十八章 開門!第一百九十六章 呂布成親第一百一十四章 鮮卑稱臣(二)第二百四十四章 獅子大開口第二百零五章 自相殘殺 敗局已定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鮮卑暗流第一百四十章 返回幷州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荊州換人第二百四十九章 對涼州動手了第七百章 這名聲算是完了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裝模作樣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驅趕蠻人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張飛和烏騅馬第四百二十五章 勒死許攸 逢紀下場第二百六十二章 羌人末日第四百八十九章 兩手準備第三百六十一章 兗州陳家的積極第二百五十章 想要聯合的韓遂第八百三十一章 處置劉琦 曹操欲動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孟德,咱們好好談談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 是誰你給的勇氣第二百四十一章 安置黃巾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裝模作樣第一千七百九十八章 攻入吳郡 孫尚香參戰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準備第四百三十四章 本初你生了兩個廢物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 賞花設局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驅趕蠻人第一百九十六章 呂布成親第一百九十五章 諸侯火併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被自己殺死的徐盛第一千四百章 腳底抹油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 蔣幹從了第六百四十六章 城門爭奪戰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 退入陵陽城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 孫策突圍成功第九百零八章 五常見劉玉第二百七十六章 達成協議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議戰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 暴露了第八百四十章 斷橋 姻緣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 孫尚香:我不嫁!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 郭嘉到來 又有安排第一千八百十一章 敲定計劃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張飛受命出征第二十七章 羣毆事件的後續發展(一)第一千八百七十一章 該來的還是來了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 這誤會有點大第四百一十八章 張郃被擒 袁紹逃脫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朕送你回老家第六百九十四章 將心比心第二百三十二章 “臥虎”的故事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龐統又要搞事了第三百九十五章 李貴的婚事第一千六百二十四章 同窗對話第一千八百四十四章 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第九百五十七章 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