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章武二年

熱門推薦:

章武二年的大漢王朝發生了幾件事情。

一是公孫度在二年春被徹底消滅,亡於公孫瓚與徐榮的東西夾攻當中,自焚而亡。

朝廷把幽州一分爲二,幽州西部地區包括原來的上谷郡、代郡、涿郡、漁陽郡、右北平郡以及遼西郡,保留爲幽州。

東面遼東郡、遼東屬國、玄莬郡、樂浪郡以及新併入的濊貊郡、扶余郡等地,合爲六郡,改爲遼州。

這些地方包含了後世遼寧省以及朝鮮的大部分區域, 在當時來說還是一塊很大的地區。

而三韓半島目前還沒有規劃爲州,原因在於它的面積太小,只有三郡之地。

不過這也只是暫時的,按照陳暮的設想,三韓加上朝鮮,應是一塊大州的面積, 到時候合二爲一,併入在一起。

至於遼州地區應該加上北面的扶餘國、高句麗國、挹婁國以及沃沮國等地, 也就是後世的吉林省,黑龍江省和俄羅斯的海參崴一帶。

這片地方,劃分出一州之地綽綽有餘。

光東北這些地方,算上朝鮮,和海參崴,估計就不止東三省,具體面積應該在五到六個省左右。

只不過目前朝廷的兵馬還沒有殺到那麼遠,現在這些地方也都被東北的那些遊牧民族佔據,所以暫時就這麼劃分着,等將來大漢足跡往更遠的地方前進再說。

而第二件大事就是孫曹之間的小規模摩擦。

其實孫策和曹操都知道,他們之間火併只能便宜了朝廷,最好就是聯合在一起,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因此雙方之間極爲剋制。

當初曹操得知朝廷兵馬南下,進軍南陽, 於是給劉表下套, 表面上答應和他結盟,實際上是打算南下奪取揚州。

結果劉表傻乎乎地發了討伐劉備聲明,希望天下正義之士聯合一起,推翻朝廷,還政於章帝子嗣。

這個聲明導致劉表成爲了衆矢之的,朝廷大軍壓境,讓孫曹都認爲奪取揚州的機會來了。

於是二人迅速南下,一人奪取了豫章,一人奪取了丹陽。

兩家摩拳擦掌,即將火併。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朝廷在荊州的內應,長沙太守張羨忽然病死。

突如其來的狀況打亂了孫曹的行動,因爲二人本來就打算趁着此次朝廷重心偏移到南方的時候,一決高下,徹底吞併對方的地盤。

要知道,現在豫州、兗州、淮北已經片成一大片,雖然無險可守,但孫氏仗着孫堅在劉備面前很有好感,因此一直是打着侍奉朝廷的名義爲朝廷收復失去的土地。

所以經過魯肅和周瑜推測,他們認爲朝廷應該不會在這個時間段進攻河南。

更何況朝廷的不少兵馬都往南陽、關中以及幽州傾斜,洛陽冀州青州的軍隊基本只能守衛本土,而不太可能入侵南方。

如此一來,你想吞併我,剛好我也想吞併你,並且運氣好的是朝廷又沒有時間來管他們,這對於彼此來說,都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因而在這個時間段,不管是周瑜還是郭嘉,都傾向於趁着朝廷無暇南顧的機會,吞併對方。

這樣河南加上淮南淮北以及江東地區,那將是一塊很大的區域,足夠一名諸侯安身立命,甚至擁有不亞於當初劉備和袁紹的實力。

雖然從戰略的角度上來講,即便是他們互相吞併了對方,也許還未來得及消化,就有可能遭受朝廷的打擊。

但問題是如果朝廷在荊州關中幽州這些地方死磕,就算是打下來,也需要時間去消化。

雙方都需要時間,這樣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當朝廷在對北方、關中以及南方用兵的時候,

是沒辦法顧忌河南以及揚州的,孫曹就能夠有時間決一死戰。

可隨着張羨病死帶來的連鎖反應就是朝廷是不太可能有實力南下進攻擁有襄陽天險的劉表,因此這件事情就只能耽擱下來。

既然不會對劉表大規模用兵,那麼朝廷就有餘力把目光轉向河南。

一旦孫曹敢火併,那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所以在得知這些消息之後,孫曹哪怕是已經得到了豫章和丹陽,都想更進一步的情況下,也只好偃旗息鼓,不敢再把目光窺視對方。

但雖然大規模戰爭不敢打,小規模摩擦卻是不斷,孫堅作爲衛尉,在洛陽得知情況後,多次向朝廷彈劾曹操。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孫堅不是傻子,他雖然忠心於朝廷,但未嘗不能看出兒子的野心。

可一來孫策沒有直接反叛,表面上打的名義還是侍奉朝廷。

二來孫家軍雖然由孫堅所創,但孫策已經在孫家軍當中立住了跟腳,除了四老將黃蓋、韓當、祖茂、程普會聽從孫堅的以外,大部分孫家士兵都已唯孫策馬首是瞻。

因此孫堅哪怕隱隱心中已經猜到,可他卻有些無能爲力。

主要也是因爲這些年一直是孫策在帶兵與袁術交戰,孫堅本人忠於朝廷,在劉虞的號召之下,幾次帶兵北上幫助朝廷對抗袁紹,使得自己對豫州的管控鬆了許多,軍隊也大多被孫策控制。

而且現在他本人又被陳暮召到洛陽擔任九卿,人都不在汝南,對於豫州的掌控就更一步被削弱。

所以從實際角度來看,孫策已經徹底控制了孫家軍,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孫堅或許清楚這樣下去將來也許孫策會與朝廷爲敵。

然而他不敢去相信。

畢竟自己忠於朝廷一輩子,到了年近五十的關口卻因爲子嗣叛亂而晚節不保,擱誰心裡會想去信?

孫曹之間摩擦不斷,對於朝廷來說是一件好事。

因此哪怕孫堅多次上書彈劾,高層內閣會議,也是將此事壓下去。

陳暮親自找孫堅談話,先是褒獎了他在豫州的作爲,然後又告訴他現在朝廷的重心放在關中和穩定北方,無暇南顧。

並且他還告訴孫堅,朝廷肯定了孫策在南方牽制住曹操的作用,等到時機一到,朝廷將會派遣大將南下,一舉蕩平兗州徐州揚州之地,希望他能顧全大局。

在這種情況下,孫堅也只能偃旗息鼓,不再繼續對曹操進行彈劾。

然後就是第三件事。

光祿勳桓典病逝,九卿空缺一人。

三公九卿多有司職,朝廷往往會派遣他們巡視地方。

比如楊彪作爲太尉,兼職御史大夫,以前的職能是名義上掌管全國軍隊,現在改爲掌管全國監察院,有監察百官的職能,相當於紀委。

趙溫作爲司徒兼職吏治院院長,掌管官員升遷,審查官員的道德水平,相當於組織部。

種拂爲司空,執掌民院和工院,相當於戶部和工部。

他們四處巡視,監督地方官員政務。

光祿勳如今的職能已經改爲變成了都察院,大漢三司改革,都察院、尉院以及大理院便是如今的公檢法三司。

他們共同受到太尉執掌的監察院監督,同時也互相監督,防止地方官員濫用職權,爲禍鄉野。

光祿勳桓典今年就去了青州考察當地的都察院辦公方式,結果在路上就病逝了。

司隸校尉司馬防接任了光祿勳,正式成爲九卿之一。

但司隸校尉又空缺了出來。

於是由御史中丞宣璠頂上,然後套娃一樣又空出個御史中丞。

最後朝廷經過商議,決定召馬騰入京。

馬騰得知自己要擔任御史中丞,毫不猶豫地拋棄軍隊帶着一家老小來了洛陽。

同來的還有他的哥哥馬翼,以及侄子馬岱、馬抗等人。

現在的御史中丞已經沒有之前那麼大的實權了,因爲東漢沒有御史大夫,所以御史中丞就實際上掌管着百官紀律問題。

而如今太尉職權掌控監察院,爲最高監察院院長,三獨坐現在被提高了品秩,正二品,類比九卿,御史大夫與司隸校尉和尚書令同一個級別,職權是最高監察院副院長,輔佐太尉監察百官。

但權力肯定是掌握在太尉手裡,所以遇到有作爲的太尉,御史中丞往往是空架子。就好像歷史上曹操召馬騰入京擔任九卿之一的衛尉,卻說殺就殺一樣沒有實權。

不過馬騰還是很高興。

因爲他去年年末差人去青州採買了一批玻璃,運往關中,賣給了那些行走於關中和西域之間的商人,賺了不少錢。

透明玻璃在青州趨於廉價,可在西域卻是寶貝。

畢竟羅馬帝國雖然有玻璃,但並不是透明玻璃,這種高質量玻璃很有市場。

因此將玻璃運到關中去,再賣給那些去西域販賣貨物的商人,中間的差價就不是一倍兩倍。

雖說玻璃運輸很不容易,這次馬騰也算是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了一批想辦法夾帶在了糧草運輸車隊裡。

並且到地方的時候因爲道路顛簸,哪怕是鋪了大量稻草防摔,也碎了不少。

可剩餘的玻璃還是讓馬騰大賺一筆。

實際上如今西域絲綢之路因爲戰亂已經大不如前。

然而作爲最早的東西方文化交流走廊,絲綢之路一直沒有斷絕過。

特別是早些年蘇雙張世平派人前往身毒大量購入棉花種子,在西域扶持國家,種植棉花,使得絲綢之路開始泛起了第二春。

十多年下來,西域那邊其實也依舊很亂,棉花帶來的鉅額利益讓如今僅剩的西域七國變得紛紛擾擾。

而且青州這些年也一直在西域採購石棉,作爲材料送往青州供各大學院研究。

只是本身這種礦產在西域也並非露天礦隨處可見,再加上石棉的密封性和橡膠沒法比,要想做到完全密封,需要將石棉繩纏繞很多圈,體積太大導致蒸汽機內部構造出現問題。

還有道路運輸不暢,不如棉花運輸方便,利潤比較低,等等原因使得西域七國不願意花大力氣開採石棉。

如此產量就起不來,石棉自然難以成爲蒸汽機的主要材料。

因而西域貿易主要還是以棉花爲主。

可以說青州多年累積的財富,有不少都花在採購棉花上。

像韓遂馬騰等西涼軍閥,也在這些來往貿易裡分一杯羹,致使棉花的價格在當時堪比絲綢。

陳暮迫切地想要清理掉關中諸侯,打通西域商道,昂貴的棉花也是一個原因。

而馬騰這些年也靠着棉花小賺了一些資產。

但問題是他的地盤其實是在三輔地區,不像韓遂是扼守住了西域要道,所以韓遂拿大頭,馬騰只賺了個小頭。

在被韓遂打敗之後,馬騰的資產幾乎被清掃一空,作爲小時候窮怕了的老秦人,現在的馬騰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發家致富,重回巔峰。

實際上馬騰還是有着軍閥思想。

擴充自己的隊伍,將軍隊作爲自己在亂世當中安身立命的根本。

可要發展壯大就需要錢和糧草,最重要的就是錢。

馬騰沒錢。

所以在發現了這一商機之後,他就讓馬超繼續把持着自己的軍隊,自己去洛陽,開始正式統籌這件事。

青州除了玻璃之外,反正什麼新鮮玩意兒送去西域能賣的,他都一律去做。

仗着自己在西涼有關係,與很多羌人部落友善,他的經商道路反倒十分通暢,畢竟韓遂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通道都堵死,總有辦法將東西運往西涼去。

就好像呂蒙白衣渡江一樣,商人在這個時代似乎並不起眼,除了糜竺比較出名以外,東漢末年幾乎沒有什麼商人蔘與亂世爭霸的記載。

但任何時代都不能少了商品流通,殺商人屬於竭澤而漁,因此哪怕最殘暴的諸侯,也絕不會對運輸往來貨物的商人動手。

而除了這幾件事以外,還有一些其它的事情。

比如韓遂想知道朝廷具體實力,就派遣閻行前往洛陽覲見劉備,以探虛實。

劉備親自見了使者,看到閻行之後,大加讚賞。

而閻行一路走來,也見到了朝廷的實力,心中起了勸說韓遂投降朝廷的心思,回西涼之後,就提了這個建議。

只不過韓遂猶豫再三,還是否決,但在閻行的堅持下,最終將自己的兒子和閻行的父母家人送去洛陽爲質,以希望朝廷不要對西涼下手。

還有劉表四處聯絡其它諸侯,甚至連益州劉璋他都有派使者前往,終究是想做個佔地爲王的割據軍閥,誰也不想基業拱手讓出去。

因此哪怕是已經稱帝,被天下各路諸侯都視爲敵人的劉璋,劉表也如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試圖聯盟在一起。

最後便是呂布在幷州成功攻破了南關。

南關爲上黨四關之一,乃是上黨郡連通太原的重要通道,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冀南之門戶,潞澤之咽喉”之稱。

實際上南關是到宋朝才建的關隘,但在宋朝之前,春秋晉國就在此建立城市,漢代置縣,名爲涅縣,所以此時雖不叫南關,但與關隘無異。

呂布攻破了涅縣,就掌控了前往太原郡的道路,只是一路上道路狹窄逼仄南行,他怕高幹設有埋伏,因此暫時沒有進軍。

現在太原雁門等地還被高幹掌控在手裡,歷史上高幹是在主動進攻曹操的時候被殺,導致幷州被收復。

但如今他龜縮在太原雁門的晉中盆地一帶,又有南匈奴和中部鮮卑等休屠各部出力相助,呂布要想擊敗高幹,奪回幷州全境也沒那麼容易。

不過陳暮反正暫時先把這個爛攤子丟給呂布,如果呂布不頂事,或者又起什麼歪腦筋想從上黨關寇略河東,那就怪不得他。

等將來騰出手來,再順便把呂布高幹以及匈奴鮮卑那幫人一起掃滅乾淨。

因此呂布那邊的動向朝廷也懶得管,就先放任着。

等到章武二年年末,經過兩年的休養生息,冀州總算是恢復治理,北方除了幷州以外,基本算是已經平定。

地方上得到治理,百姓安居樂業,軍隊大規模改制,淘汰老弱,減少大量厭戰的士兵,開始施行募兵制度,鼓勵生育,課勸農桑,修建水渠,大興土木。

整個冀州青州幽州乃至於關中之地,都在煥發生機。

特別是關中。

關羽章武元年去的時候可謂是一片亂象,人口凋敝,百姓艱難求存。

一年半下來,被泰山學宮出來的官吏們治理得井井有條。

人口開始大幅度增長。

這些人當然不可能憑空變出來。

他們原來都是因爲戰亂而逃難到各地, 如河東、漢中、隴右等地的百姓。

有些甚至躲在深山老林裡,像桃花源一樣過着避世生活。

但桃花源那麼好的環境只是少數,很多百姓實際上過得十分艱難,藏在深山中朝不保夕。

如今聽說朝廷收復關中,給流民分發田地,且五年不徵賦稅,百姓們紛紛回到關中地區,充實了關中人口。

並且如果你回到關中之後,即便是有了土地,種了糧食,在糧食沒有收上來之前,缺少錢糧度日,朝廷也會讓你以工代賑,修建運河。

漢朝的百姓被徵徭役別說發錢,有的時候連飯都不管,還要你自己帶乾糧去。

現在朝廷財大氣粗,從日本挖了大量金銀銅礦,熔鍊黃銅作爲五銖錢,質量上乘還不會生鏽,用來當做錢幣,大量銅錢流入民間。

朝廷得到了水路運輸,百姓得了錢財,官府和民間雙贏。

這可比隋煬帝那個敗家子光抽調民夫修建運河,卻不管民夫的死活強得多。

只不過每逢這種大工程,在裡面上下其手的貪官污吏也不少,剋扣民夫俸祿,將民夫糧食以次充好。

因此只要是國家級的大工程,修建運河,都會由監察院和吏治院直接入駐,防止貪污腐敗。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這也算是給楊彪趙溫種拂等三公九卿找事做,免得他們在其它的國家大事上指手畫腳。

而在一片繁華當中,章武二年落下帷幕,到章武二年末,劉備召開所有官員的大朝議。

宣佈恢復前漢丞相制度!

第四十八章 南方先亂第一百一十二章 遠征西域請假條第八十六章 戰術第一百一十二章 遠征西域第九十五章 白馬玄甲,定叫他有來無回第七十七章 大善人陳暮第七十一章 開會第六十六章 科學,從數學開始第一百六十一章 戰起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達倭奴國第一百章 收復荊州第二十一章 前漢南北軍第五十章 關羽出征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第二百一十八章 聽郭圖的話第五十章 關羽出征第八章 一吼之威第五十七章 第二次中原大戰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戰略與郭圖的神助攻第七十八章 他回來了第九章 陌上桑第四十七章 進城第四十七章 進城第二百零八章 一觸即發第三十一章 陳暮辭職第五十九章 只要那個男人不在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第九十章 狼狽逃竄第二百五十六章 智取涉縣第六十九章 西涼鐵騎第四十章程昱陳宮戲賢與聯盟破滅第五十二章 月涼如水第六十二章 關中大勝一週年,不寫書,聊聊人生第九十二章 嚇不死你第八章 美麗的夢第六十五章 人心叵測第二十一章 追擊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一十五章 陳暮之謀第四十六章 第一步,逼反曹操第六章 觀察第四十八章 南方先亂第一百六十七章 僵局!第七十五章 吾才滿腹,袁本初竟不從之第八十章 土崩瓦解第五十七章 重要講話第六十四章 張讓之死第五章 賄賂第四十七章 袁家第二百五十七章 朝堂第八十一章 大戰前夕第四十九章 曹操的應對第六十六章 呼朋喚友第六十五章 人心叵測第七十八章 舊時代的消散,新時代的開啓第一百一十一章 羣狼戰術第一百三十二章 示敵以弱第二十五章 鹿門山訪賢第五十八章 掛牌賣官第六十二章 迷惑第一百三十五章 教育晚輩第十章 天子第八十七章 股掌之間第一百七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八十章 土崩瓦解第四十三章 心懷萬民的少年第六章 哥,咱家有後臺了第一百六十三章 歷城城下第一十三章 收權第一百一十九章 章武一十二年第一十六章 有內鬼第六十一章 三面包夾第七十六章 三股勢力第一十九章 底褲都被看穿了第十章 主動示愛第一百零一章 取漢中第二百六十二章 如何證明?請假條第六十一章 人命如草芥第一百二十五章 分化第二十一章 楊賜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第三十一章 暗處交鋒第八十六章 大戰前夕第一百五十八章 有他在,袁紹怎麼贏?第一百六十三章 歷城城下第九章 既當......又立......第一十八章 天命在我請假條第十章 天子第二十二章 董卓之死,王允掌權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分天下論第二百七十四章 突襲第六十五章 神鬼之謀第七十一章 給年輕的周瑜上一課第一十五章 陳暮之謀第一十二章 滅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