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袁紹之死,禪位

戰場局勢瞬息萬變,誰也沒有想到在劉備軍已經處於崩潰的情況下,關羽忽然拿下鄴城,北上來援,立即穩住了局面。

隨着這支生力軍的加入,形勢迅速發生逆轉,劉備軍穩住局面,開始反攻倒算。

如果此刻袁紹能夠立即組織起來,以之前積累的優勢,未必不能從容而退。但奈何他這時重病暈厥過去,主心骨一倒,導致軍隊瞬間崩潰,形成大潰敗。

劉惠荀諶蔣義渠等人勉強護着他北上逃離,關羽大軍收攏潰散的士卒,連夜追殺,奮戰到天明,追殺百餘里,將袁紹殘部驅至襄國。

鄴城之戰最終還是劉備反敗爲勝,冀州在一夜之間,城頭大王旗再次開始變幻,各地郡守縣令,紛紛倒戈投降。

沮授的圍魏救趙之計,同樣發揮了功效,難樓部從飛狐陘突襲了中部鮮卑,休屠各部得知消息,再也不敢幫助袁紹,倉皇北逃,高幹在這種情況下,也只能逃入雁門,據守太原。

又過了幾日後,劉備整頓了兵馬,大軍北上,將襄國團團圍困。城中只有不到一萬兵馬,糧草所剩無幾,士兵軍心渙散,懶洋洋地蹲在城牆根下,無人守城。

見此情形,劉備也不急着進攻,只是繼續包圍着。袁紹昏迷數日,粒米未進,臉色蒼白得像是一個死人,城中劉惠荀諶等人,急得團團轉。

終於到了鄴城之戰後的第四日,袁紹甦醒過來,府邸之中,就連焚香都已經沒有了,滿屋清冷的秋風,透露着一股悲涼。

“明公......”

“明公,你總算醒來了。”

“明公!”

見袁紹醒來,守在身邊多日的劉惠連忙上前查看。

幾名將領以及荀諶也湊了過來。

袁紹茫然地睜開眼睛,嘴脣已經乾裂,隻眼珠子四下掃視,虛弱得連腦袋都轉不動,話都說不出來。

荀諶立即端來一碗稀粥,與劉惠一個人攙扶,一個人喂粥,勉強讓他吃了點東西。

吃了一碗粥後,總算是恢復了點力氣。

“明公......”

衆人簇擁在牀邊,或蹲或站或彎腰,一個個目光哀傷又苦澀地看着他。

休養片刻,袁紹纔在劉惠的攙扶下緩緩起身,倚靠在牀榻之上,對衆人輕聲詢問道:“這是哪啊。”

“襄國。”

劉惠苦笑道:“那日我軍大敗,軍隊大多散去,我們被追殺百里,逃至此地。”

“哦。”

袁紹臉色無悲無喜,緩緩點頭,輕輕說道:“劉備呢?”

“劉備大軍在城外。”

“沒有進攻?”

“沒有進攻。”

“哦。”

袁紹閉上了眼睛:“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今日之敗,是我的罪過。我大限已至,你們有何打算?”

幾名將領互相對視一眼,蔣義渠第一個說道:“願隨明公死戰。”

“願隨明公死戰。”

其他幾人也連忙保證,雖然到了這個時候,有不少人都想打開城門去外面投降了,但到了袁紹面前,還是得裝腔作勢一下。

然而袁紹卻輕笑道:“行了,我已是日薄西山,也沒什麼好說的了,你們自開城門投降去吧。”

“這......”

衆人面面相覷,

雖說心裡怎麼想的不知道,可至少表面功夫還得裝一裝。

在這個時代,像呂布這樣老是背主的人是很難混下去的,容易被人人喊打,只有忠義之人,即便你最後投降了,但至少在徹底失敗之前沒有投降,就不會被人看不起,比如張遼張郃。

所以哪怕是一些人想要出城投降去,但怕的就是背主的名聲,因爲一旦有了兩面三刀的履歷,就容易讓後面的效忠的對象和同僚看不起,從而無法得到重用。

像朱靈其實是一個很有才能的將領,軍事水平不比五子良將差多少,但因爲背袁投曹的履歷,使得曹操一直不喜歡他,這就是例子。

袁紹又何嘗不知道這些人心中怎麼想,就說道:“放心吧,這是我的命令,並非你們背主投榮,去吧。”

“明公大義,末將本該赴湯蹈火所報,奈何家中還有老母,忠孝兩難,多謝明公成全!”

一名將領立即就坡順驢下,跪倒在地上磕頭,以老母的名義出門投降。

有了第一個馬上就有第二個,很快殿中就只剩下三人。

劉惠荀諶和蔣義渠。

袁紹看着三人,問道:“爾等也去吧。”

劉惠笑了笑:“我父母雙親故亡多年,便留在這裡陪明公吧。”

“子惠......你不恨我嗎?”

袁紹悵然道。

他知道,劉惠很多事情都勸過他,只是自己不聽,因而釀成今日。

劉惠說道:“雖然明公很多做法我並不是能理解,但我也相信或許有明公的深意吧。”

袁紹又看向荀諶:“友若,你弟便在青州,就由你出城去向劉備請降吧。”

“唯。”

荀諶也不愚忠,拱手應是。

他跟劉惠不同,劉惠歷史上是被韓馥侮辱,過於激憤而死,所以劉惠是一個比較剛直的人,雖然不認可袁紹很多事情,但袁紹落難也不會離開。

而荀諶則是世家子弟出身,世家子弟的特點就是輔佐你可以,但瞧出你不行,或者你要完蛋的時候,我也不會陪着你死。

比如歷史上郭嘉荀彧都曾經在袁紹帳下擔任謀士,但瞧出袁紹不行,立即就轉奔曹操,就是例子。

“義渠,你也去吧。”

袁紹又對蔣義渠說道:“我知你忠義,但袁氏釀成今日之禍,本就是我之罪過,非爾等沒有力戰,我不會怪你們,劉備是我的對手,但我瞭解他,爲人仁義有加,必會善待爾等,你去青州之後,幫忙照拂一下顯甫顯奕他們,就當是我最後給你的軍令了。”

“明公。”

蔣義渠悲痛哭泣道:“末將......遵命!”

到了午後,襄國城門打開。

荀諶與諸多將領走出城池,向劉備大軍投降。

劉備接受了投降,與關羽等諸將緩步走入城內,就看到城池兩邊,街道左右,跪滿了袁軍士兵,他們紛紛放下武器,被青州軍接管。

一路來到縣衙府邸,縣衙大門打開,隱約看到裡面堆滿了柴火,一名清瘦的中年男子站在門口笑着迎接。

“劉惠,見過齊王。”

劉惠站在臺階上向着臺階下方的劉備拱手鞠躬行禮。

劉備點點頭道:“袁公雖與我是敵人,但既然投降於我,我必善待之。請先生將袁公請出來吧,我聽聞他重病,青州有神醫,可送往醫治。”

劉惠笑道:“不勞齊王牽掛了,明公自知天命難違,已是彌留之際,特遣我向齊王說聲,袁氏投降齊王,還請齊王善待公子譚,公子熙和公子尚,幽冥之下,亦是沒齒難忘,便讓他與齊王之事,在今日做個了結吧。”

說罷劉惠又鞠躬一禮,轉身進入府邸,緩緩關上了大門。

劉備就站在府邸門口,默默地看着。

片刻之後,濃濃的黑煙從府邸裡升起,烈焰焚燒,一場秋天的大火,彷彿要將世間的一切吞噬。

劉備長嘆一口氣,吩咐左右說道:“待大火熄滅,爾等去尋了袁公與劉子惠的灰骨,找一處好地方安葬了吧。袁紹雖說叛逆朝廷,有違臣子之道,但祖上四世三公,世代爲大漢甘爲牛馬,不可辱了袁家風骨。”

“唯。”

左右應是,通天的大火還在燃燒,永漢三年末,曾經佔據河北,擁兵二十餘萬的大諸侯袁紹,徹底消失在了歷史長河裡。

.......

.......

十月初,就在劉備剛剛消滅袁紹,奪取河北的時候,青州的大船,停在了萊州灣港口。

前往日本驗證陳暮所言真假的船隊回來了,下了船後,在上萬大軍的保護下,車隊又浩浩蕩蕩地往西去,前往關東洛陽。

從洛陽坐船南下去青州很快,但坐船回來卻慢得很,還不如走陸路。像青州水師北上,往往需要人力縴夫拉拽,再加上船上水龍車不斷踩踏,才能龜速前行。

所以如此麻煩,且皇后太尉呂常侍等人本就難以忍受船隻顛簸,還不如走陸路更加舒坦一些,一路沿着黃河北岸,從冀州境內,抵達了河內。

在這個時候,除了他們以爲,還有一支軍隊在河內不久之前完成了休整,補充了一部分糧草之後,浩浩蕩蕩從白陘進入了幷州。

呂布騎在馬上,當他穿過天井關,遠遠地已經能夠在山坡之上,瞭望到遠處上黨郡高都縣的時候,不知道爲什麼,內心深處就油然而生一種熟悉感和舒暢感。

幷州,是自己的家鄉!

雖然上黨離五原郡還有上千裡的路遙,可回到了幷州,就讓他有一股新生的感覺,那是家的味道,也是自由的味道。

“從今日起,我就是幷州牧了!”

呂布四下掃視,看到了張楊,大笑道:“稚叔,你還是上黨太守,咱們一路向北打回去,我要回五原看看,你可會陪我同去?”

張楊回到了熟悉的上黨,豪氣頓生,也大笑道:“好,奉先,咱們一路打回去!”

“哈哈哈哈哈。”

二人仰天長笑,身後浩浩蕩蕩的軍隊下山,直撲高都。

從河內的孟津渡口過了黃河,一直到十月中旬,隊伍總算是臨近洛陽,一輛輛馬車搖搖晃晃,抵達了洛陽城外。

之前已經有人前往通報,王植早在洛陽北宮門外等着,軍隊留在宮外,車隊緩緩進了宮門。

王植來到陳暮所在的馬車邊,彎着腰,緊貼着車輛漫步跟着一路前行。

陳暮坐的馬車是廂式馬車,有一個窗口,他沒有看王植,低頭繼續看着書,嘴裡卻問道:“陛下身體如何?”

“恐怕......”

王植搖搖頭:“恐怕撐不過這個冬天。”

“嗯。”

陳暮點點頭,把手中的書本合上,長舒了一口氣:“事情已經做了九成了,剩下的一成就看天意了。”

王植低聲道:“前段時間齊王消滅了袁紹,少府雖然還未回來,但當時陛下半夜咳血,就已經留下了一份遺詔,我偷偷看過,是傳位給齊王的詔書。”

“哦?”

陳暮詫異道:“你確定是一份而不是兩份?”

“一份。”

王植肯定地回答道:“許是當時陛下以爲大限將至,齊王又有平定袁紹的功勞,恐怕自己等不到皇后與太尉回來,便提前做了準備。”

陳暮笑了起來:“那看樣子,剩下的那一成也已經做完了,即便老天爺讓陛下再活兩年,大抵也就是如此了。”

車隊隆隆駛入宮中,先從北宮的朱雀門過了護城河橋樑,然後從南宮的玄武門進入,最後在嘉德門停下,皇后太尉陳暮等人走下了馬車。

皇后下了馬車之後,目光森然的恨意死死地盯了陳暮一眼,陳暮微微一笑,沒有在意。

說到底,自己確實奪了人家兒子的皇位以及未來的江山。雖然到了這個時候,皇后也只能選擇保存兒子而拋棄皇位,但要說對陳暮沒有恨,那肯定是假的。

衆人來到了西宮,宮殿中還是跟以前一樣,最多的是站崗的宮廷宿衛,宦官和宮女極少,都簇擁在西宮服侍重病的皇帝。

到了西宮門口,皇后第一個衝進去,室內依舊是滿屋藥香,劉虞早就得知了消息,勉強支撐着身體,在宦官宮女們的攙扶下,坐在了西宮正殿席上,而非躺在裡面寢宮塌上。

“阿玉。”

劉虞親切地呼喚着皇后的小名,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不是又看到皇后而高興,而是皇后與楊彪他們安全回來,就證明陳暮說的是真話,劉辯劉協以及自己的兒子劉和,他們依舊還活着,而且活得很好。

“陛下。”

楊彪陳暮太史慈黃忠王植等人緊隨其後,進入大殿便跪下。

皇后撲倒在劉虞席邊,激動地對他說道:“陛下,和兒還活着,他真的還活着。 ”

對於夫妻二人來說,這是最好的消息。

劉虞點點頭,輕輕拍着她的手安撫道:“活着就好,活着就好。”

隨後目光轉向下方,對衆人說道:“王植,去吧少府要的東西取來給他,其餘人都出去,太尉和皇后留下,你們好好跟我講講,和兒在倭奴過得怎麼樣。”

“多謝陛下。”

陳暮知道劉虞估計也不太想看到自己,便識趣地退下。

反正劉辯劉和他們寫的信件都在楊彪那裡,到時候給劉虞看看,慰藉一下他思念兒子的心情。

王植去偏殿把詔書和傳國玉璽拿了過來,四人便出了西宮,去了明光殿等着。

不是說拿了詔書就行,待會還得開朝會,在朝會上劉虞會親自宣佈這件事情,然後陳暮才能拿着詔書跟傳國玉璽前往河北。

陳暮便在明光殿等着,過了很久,纔有宦官過來說天子詔令召開朝會,讓三公九卿們都去崇德殿。

此時已經到了傍晚時分,公卿們踩着小碎步,緩緩踏入了殿中。

衆人依次而坐,劉虞高坐主位。

他深情的目光看向東方,倭奴島的風,終究吹不到洛陽,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他多想再活兩年,因爲陳暮答應,只要傳位之後,劉虞還未病逝,就讓劉和回來。

等衆人坐定之後,劉虞緩緩開口道:“此天下大亂,非能者可定乾坤,我年事已高,欲傳位於齊王劉備,諸位以爲如何?”

第五十一章 青州諸子家第九十五章 白馬玄甲,定叫他有來無回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十二章 南陽之戰(4)第一十四章 意在荀攸第七十四章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第四十章 鳴金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第二十九章 張遼第五十八章 趙雲雨夜入禹州第三十七章 放眼未來第一百七十一章 下馬威第七十六章 高前亭之戰第一十八章 老狐狸與小狐狸(感謝比魯大佬盟主)第二百二十章 意外第一百七十章 司馬懿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一十二章 滅爸第二十一章 追擊第三十五章 學宮最後一天(3)第一十二章 太史慈第二十章 徐公明威震戲亭,關雲長萬軍衝陣第五十八章 奇襲浚儀第二百零五章 自毀城牆第二百四十五章 封王第九十六章 開戰!第二百五十六章 智取涉縣第二十七章 廣年對(3)第五十五 招攬荀彧第七十三章 心病第一章 董卓兵敗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一百二十四章 溘然長逝第一百一十二章 遠征西域第一百七十六章 孫堅遭襲第二十五章 一瞬天堂,一瞬地獄第三十三章 學宮最後一天(1)請假條第六十九章 崩潰第一十五章 各有算計第二十五章 侍女阿香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一十三章 初平二年第七十二章 陳暮的鬼名堂第二百六十一章 請陛下禪讓第八十二章 浮陽之戰(1)第二百四十六章 其心可誅第四十八章 與礦山打仗第七十九章 無敵的神威少將軍跑了第三十八章 章武二年第三十八章 快去請陳子歸第六十四章 慘幕第四十五章 遷都(感謝雲哥的盟主)第四十七章 奪權第一百八十二章 前三刀第五章 四弟很忙第二十六章 試探第九章 陌上桑第二百二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八十八章 林裡捉婿請假條第二十一章 出使呂布第四十四章 帝崩第一百九十七章 張郃投降第三十九章 授天書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三十九章 最後一功第八十二章 浮陽之戰(1)第二十一章 曹操刺董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第四十章 夢開始的地方第五十七章 圍魏救趙第五十六章 欺世盜名第八十八章 林裡捉婿第七十二章 陳暮的鬼名堂第一十二章 一口雞湯第三十五章 民風淳樸蒲陰縣第十章 逼上梁山第四十六章 人皆螻蟻第三十五章 天下無主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二板斧第一十二章 一口雞湯第二十七章 南軍第九章 壽誕第十章 逼上梁山第一十九章 徐晃第四十八章 諡議第七十六章 安居而天下息,一怒而諸侯懼第六十章 關中戰起第一百三十二章 示敵以弱第二十九章 論仁第九十一章 攻心爲上第二十一章 南陽之戰(3)第七十三章 呂布第八十六章 翻手爲雲覆手雨第二十一章 曹操刺董第六十二章 朝會第五十一章 比我狠第八十三章 斷其一臂第四十六章 第一步,逼反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