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前三刀

“三國之謀伐 小說()”查找最新章節!

數日後,決戰終於來臨。

正是八月中秋時節,北方的天氣依舊炎熱,似乎到了小冰河時期,就沒有了秋天和春天,只有冬天和夏天兩個季節。

這幾日的月亮很圓,顏良每日從早上練習武藝一直到天黑,沒有人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

冀州士兵只知道,他的身體裡似乎蘊育着一股可怕的力量。

這是一種感覺。

當一個人埋頭只專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人們就總會覺得,他似乎正在爲這件事情拼命努力着。

雖然誰也不知道,他到底會不會成功。

可正是這種拼搏態度,卻感染激勵了每一位冀州士兵。

自從顏良上次消沉以來,冀州軍視如戰神的顏良,就好像一夜之間被打落了神壇。

他不再是個傳奇,也不再代表了冀州軍。

面對關羽。

他好像再也發揮不了往日神勇。

可時至今日,至少到現在,他們看到的是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

哪怕是死,也要拼死一戰!

整個軍中,四處都在散播着顏良將與關羽決一死戰。如果勝,則冀州軍萬勝。若是敗,他也是在掩護大軍撤退。

一時間,受到這個消息的感召,所有冀州士兵士氣開始不斷提升,竟有種哀兵必勝的感覺。

其實這是逢紀讓四名校尉在軍中散播的消息,爲的是讓士兵們知道,顏良正在爲他們而戰,這樣冀州軍,也總歸是能保證一定士氣。

雙方大軍從早上就開始忙活,兩邊很有默契地從洹水當中各自取水造飯。

洹水只是條中等河流,河流最寬處不過七八十丈,最窄處只有二三十丈,離得不遠,且因爲逐漸進入枯水期,水流很淺,有些地方甚至能夠走路過河。

前些日子雙方在河邊互相取水造飯的時候,

離得比較遠的情況下就會互相嘲諷謾罵,離得較近的時候,就會互相射擊箭支。

但到了今日,士兵們隔河相望,也沒有前些日子的劍拔弩張,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誰都知道,大戰即將來臨,已經到了決一死戰的生死邊緣。

裊裊炊煙從雙方營寨升起,上午食時過後,也就是早上9點多鐘,雙方的營寨緩緩打開,密密麻麻,無數士兵從營中走出來,開始集結戰陣。

關羽和陳暮騎上戰馬,在河邊的小山坡上遠眺,對面營寨內源源不斷的士兵正在出來,各軍官從上下到下,不斷催促着士兵們列好隊伍,按照不同的部署,來形成數個井然有序的方陣。

列陣一直從食時末刻持續到了隅中末刻,差不多一個時辰的時間,如果是一羣遊客還好理解,但如果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花那麼久的時間才列好陣,這顯然是一個大問題。

因爲列陣本身就是軍隊當中時常要訓練的一個項目,包括《孫子兵法》當中的十大陣,曹仁的八門金鎖陣,諸葛亮的八卦陣,就是把列陣藝術玩到一個很高的水平。

雖然顏良的領軍水平不一定很高,可列陣是基礎中的基礎,領軍水平再低,也不至於四萬大軍,要花那麼長的時間才能列好隊伍。

這種情況要是出現在洛陽軍當中,那各級將領基本是要被砍頭問罪的。

“有古怪。”

陳暮目光在場上不斷穿梭,對岸的陣型已經擺得差不多,人山人海,無邊無沿。

關羽奇怪道:“四弟,哪來的古怪?”

陳暮說道:“我看敵人的陣型一開始很亂,人數衆多,在營寨外面不斷地鋪開,可看起來,總數卻一直沒什麼變化,好像是不斷有人趁亂入營,再出營,製造出一種敵人全軍盡出的感覺。”

古代戰爭當中,人數一旦過萬,斥候想要清點人數就非常困難。

因此如何確定敵人的人數,往往是通過觀察敵人的帳篷數量以及生火造飯的數量來進行判斷,比如圍魏救趙之戰當中,孫臏設下增兵減竈之計,成功讓龐涓上當中伏,被孫臏一舉擊敗。

洛陽軍的斥候早就觀察出敵人大軍總數約有四萬,四萬軍隊的數量和三萬軍隊的數量還是有所區別。但通過肉眼觀察的話,確實很難觀察得出來,只能憑感覺。

陳暮久經沙場,敵人有多少人,粗略看過去,就可以大抵能夠估摸出數量。可是今日一看,總覺得敵人看似很多,然而數量卻不及四萬。

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懷疑袁軍應該是藏了一部分兵馬做伏軍,遠處有一片丘陵,伏軍應該在丘陵之後。”

陳暮想了想,說道:“他們在用虛實之計來迷惑我,恐怕是鄴城的逢紀設計,可惜他們的將領實施起來卻不怎麼樣,只通過那列陣不及時,就輕易被我洞察出來。”

關羽摸着鬍鬚道:“看來敵人也做了兩手準備。”

“不急,先過河再說。”

陳暮扭過頭,看向身邊的傳令兵。

傳令兵會意,搖動手中的大旗,遠處河岸邊已經讓士兵們列好戰陣的關平、管亥、王丹、管承、張饒等將領便開始率領本部士兵移動。

最先的自然是先鋒大將管亥,他領三千人,於洹水下游方向,離顏良本部營寨約四里之處的淺灘開始渡河。

秋季枯水期,河水水位下降得厲害,有些水道寬闊的地方,因爲分流比較嚴重,所以人完全可以邁步過去,最深處也不過是到人的腰部,最淺處僅僅只是漫過腳踝。

既然是下戰書與之決戰,自然是洛陽軍過去。顏良即便再蠢,也不可能應戰之後,就傻乎乎地率領大軍過河,他難道就不怕洛陽軍有埋伏?

不過渡河而擊,對於任何一方來說,都充滿了危險。哪怕洛陽軍士氣如虹,不怕埋伏,也不能就這麼鐵頭前往衝。

官渡之戰和淝水之戰其實都是渡河戰爭,但爲什麼兩方的情況截然不同?

因爲曹操是在官渡河南岸結營,官渡河雖然只是一條小河,但泥沙堆積,有大片沖積扇區域,導致袁軍陣型無法擺開,哪怕渡河進攻曹軍營寨,也無法攻破曹軍營寨,最終由於糧草被燒,形成大潰敗之勢。

淝水之戰則完全不同,這不屬於地形方面的因素,而是決策錯誤。苻堅打算半渡而擊,於是讓前線暫時後退,等到晉軍渡河的軍隊過來一半的時候,就派騎兵進攻。

結果他完全沒想到,他下達撤退的命令讓前線以爲軍隊已敗,直接讓士兵們一片大亂,讓謝玄渡河突擊成功。

所以縱觀官渡之戰和淝水之戰的渡河戰爭,就不難發現。渡河戰爭當中,地形因素和決策因素,往往是贏得戰爭的關鍵。地形和決策,不管哪一個出現了問題,都會導致戰爭的失利。

洹水陳暮早就研究了許久,他發現離袁軍下游四里處的河灘不僅水淺,而且河岸地形極爲開闊,遠處就是一片茫茫的平原,幾乎不可能埋伏伏兵。

若是用騎兵進攻的話倒是可行,只要等到洛陽軍的軍隊過河一半,用騎兵從遠處突然開始發動進攻。

可惜的是冀州騎兵被一戰打垮,顏良手裡已經沒有騎兵了。

這也是爲什麼陳暮敢過河的原因。

管亥過河之後,立即整頓隊伍,原地開始結陣,掩護後面的軍隊繼續過河。

關羽見關平的部隊也開始渡河之後,就對陳暮說道:“四弟,走吧,我們也要準備過河了。”

“嗯。”

陳暮點點頭,與關羽調轉馬頭,下了小山坡,往遠處而去。

從日中初時開始渡河,士兵們一波接着一波,直到日中三刻,也就是中午十二點鐘的時候,只花了約一個小時,兩萬多大軍就已經全部過去。

在列好戰陣之後,大軍開始往西緩慢移動,同時顏良部也在緩慢地往東移動,雙方都在向着彼此靠攏。

洹水北岸,西側是顏良的大軍,東側是關羽大軍。

北面是遼闊的平原地區,除了南面是波流不息的河水以外,整個戰場極爲廣闊,雙方前鋒軍隊一字排開,連綿近一里,等抵達一箭之地外後,終於停了下來。

顏良在隊伍最前頭,關羽同樣在隊伍最前頭,二人遙遙相望,場面極爲安靜。

陳暮並沒有在這裡。

雙方大戰一觸即發,他跑到前線那是找死。

他正在埋伏點,既然是渡河而戰,兩岸的地形他早就已經派人偵查過。

洛陽軍於顏良營寨下游四里處登陸,雙方匯聚的話,大概是在顏良營寨下游二三裡左右的位置相遇,恰好此間東北方有幾處丘陵可以觀戰。

這片丘陵是位於關羽大軍的正北面,顏良大軍的東北面。

陳暮在這裡安排了一些刀斧手和弓箭手,雙方一旦展開決戰,按照計劃,關羽將會把顏良往這邊引,一旦顏良想轉頭往自己營中跑,則伏兵盡出,加上本部大軍,一起圍攻他,將他殺死。

事實上這個伏兵計劃挺粗糙的,因爲本身就是平原之上,附近這片丘陵是雙方都要佔據的至高點,如果袁軍當中有一個像審配許攸這樣的人,這個計劃都難以奏效。

問題是顏良戰術素養水平很低,根本沒有想到要搶佔關鍵地形,這就造成了他居然沒有派人過來,把敵人大軍北側離得非常近的一個至高點搶下。

要知道,如果他聰明一點,在這裡設置一些高櫓和軍隊,光丘陵上不斷射出來的弓箭和牀弩,就夠關羽大軍喝一壺的了。

陳暮站在山坡上俯視下方,此地離戰場非常近了,只有不到一里。

只是哪怕是一里,也是四百米距離,因此在他的視野當中,遠處已經是無數密密麻麻的黑點浮動,像是蟻羣一樣,只能看清楚大概局勢,看不清楚具體是哪些人。

此刻戰場之上,秋風蕭瑟,捲動着地上的塵土飛揚。河岸邊的青草在風中緩緩搖曳,洹水靜靜地流淌,除了飄動的大旗,一切彷彿靜止下來。

一股冷厲的肅殺之氣,彷彿席捲了整個戰場。

顏良輕輕催動着馬匹,來到陣中,大刀直指陣前的關羽,朗聲喝道:“關羽,你不是要與我決一死戰嗎?吾的人頭就在這裡,看你有沒有本事來取!”

“哼!匹夫爾!”

關羽冷哼一聲,手一伸,旁邊的管亥就把青龍偃月刀遞過去,接了刀後,催促着戰馬向前疾馳,手中刀再次往地上倒着拖拽。

顏良瞳孔一縮,這一招他拖刀斬他當初就經歷過,乃是先把刀儘量壓低,然後猛然拽起劈砍。

其實這種劈砍在物理上就是利用慣性和加速度,如果雙手持刀,近距離劈砍的話,就全憑自己的力氣,而如果增大揮砍幅度,那麼幅度越大,慣性和加速度越大,力量也就會越大。

理論當中,力量最大,破壞力最大的砍法,就是雙手倒握刀,讓刀背貼着自己的後背,然後用力劈砍下去,也就是劈柴時的那種砍法。

而且最好是從高處往低處跳斬。

這樣一刀的威力將會十分驚人,若是一名強者來施展,那就更加恐怖。

關羽因爲是在馬上,倒不至於雙手揮砍,但在馬上有馬匹的慣性,即便是單手威力也十分巨大,上次顏良就吃了這個虧,去格擋架的時候,手中刀都差點被打落。

但這一次,顏良早就想到了應對辦法。

在爪黃飛電已經不足十丈遠的時候,他立即拉過馬的繮繩,同時雙腿夾着馬腹,催促着戰馬轉向。

胯下戰馬立即撒開蹄子,往右側一個跳躍就躍出了一丈遠。

見到敵人居然移動位置,關羽便不得不臨時收招,一邊拉住爪黃飛電的馬繩,讓爪黃飛電一個急剎車,一邊立即把青龍刀從地上提了起來,左手放下馬繩,雙手持刀就往顏良的方向一刺。

砰!

兵刃交接,火花迸濺。

“那日在軍中不便變動方向,現在在此空曠之地,你以爲我還會像之前那樣吃你這一刀嗎?”

顏良嗤笑了一聲。

關羽沉聲不應,只持刀挑開顏良的刀,然後順勢下探,砍向顏良腰部。

顏良一夾馬腹,馬匹移動起來,同時側刀格擋。

爪黃飛電也迅速跟上敵人戰馬,兩匹馬居然原地轉起了圈,顏良在擋開關羽這一擊之後,迅速還擊,居然逼得關羽回刀去擋。

三招!

關羽最猛烈的前三刀,竟然被顏良輕鬆給破解了!

爲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621章 前三刀)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三國之謀伐》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第一十六章 互相算計第二十章 徐公明威震戲亭,關雲長萬軍衝陣第八十章 土崩瓦解第五十三章 曹操的立場第七十章 孫曹劉一網打盡第六十六章 曹操未曾設想的道路第二百六十六章 袁紹北上,呂布東歸第四十五章 朝廷的對策第二十章 徐公明威震戲亭,關雲長萬軍衝陣第六十二章 關中大勝第二百七十五章 開城門第一百九十七章 張郃投降第二十五章 割以永治第五十三章 厚臉皮的袁術第七十五章 給老大哥擦屁股第六十四章 暗箭第七十七章 馬第一章 董卓兵敗第一十二章 剝奪曹操的未來第六十二章 迷惑第三十四章 大亂將至第一百四十章 大河對峙第三十六章 陣斬蹋頓第五十章 官渡對峙第八十一章 埋伏第四十九章 洛陽大火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笑間,黑山軍覆滅!第一十九章 也曾一言而拯救黎民!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二十二章 偷樑換柱第一百八十四章 體力消耗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通知第四十章 鳴金第一十八章 老狐狸與小狐狸(感謝比魯大佬盟主)第一十三章 與空氣鬥智鬥勇第六章 哥,咱家有後臺了第二百六十三章 交易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二章 孟德第三十八章 劉備回鄉第二十三章 年關將至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風雨將至第五章 漢末羣雄之紅馬董仲穎第七十六章 界橋之戰第七章 弟,咱家沒錢了第六十七章 呂布攻兗州第七十五章 徐榮,奏起戰爭的號角第七章 內政改制第九章 陌上桑第五十四章 鬥法第二百二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二十三章 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第六十七章 遠洋船隊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八十五章 壁虎斷尾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第六章 哥,咱家有後臺了古無雙,國之功勳。第六十一章 陰謀、陽謀、明爭、暗鬥第三十二章 關羽的眼鏡第一百二十一章 張燕第六十章 何進之死(二合一)第一百零八章 微服私訪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三十八章 快去請陳子歸第五十五 招攬荀彧第五十一章 約戰曹操第八十七章 陳子歸束髮棄袍第二十八章 廣年對(4)第七十二章 長安亂第一百二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二十一章 出使呂布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一百二十九章 造像留碑第二百一十二章 誘餌請假條第五十章 官渡對峙第二十章 他在想什麼?第九十三章 絕望的鞠義第二百五十四章 將計就計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是一個圈套第三十二章 酸棗會盟第五章 賄賂第七章 內政改制第六十八章 赤子之心完結感言第六章 呂布的處境第一章 雖非同胞,情同手足第一十九章 投名狀第一十七章 荀攸第二百五十七章 朝堂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淹安陽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五十七章 時機已到第八十三章 斷其一臂第三十四章 大戰閻行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三十一章 先發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