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定徐州(2)

莒縣,琅琊國治所。

此地位於青州東南部,徐州東北部。

西側是山川,右側是河流,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往西南一百餘里,就是諸葛亮的老家陽都縣。

當陳暮大軍抵達的時候,莒縣城門早已經關上,曠野上空無一人。

城外倒也有大量的村莊,但蕭建早已經將百姓遷入城內,囤積糧草,嚴正以待,準備頑強抵抗。

所以此時此刻城外的村子空無一人,一眼看去,就彷彿來到了一處沒有人煙的**。

明明小橋流水,田野阡陌縱橫交錯,池塘桑竹,卻空蕩蕩的,充滿了詭異。

陳暮四處看看。

正所謂“農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古代農家其實很少有農閒時刻,唯有冬日之時,莊稼被積雪覆蓋,纔算是勉強能休息一段時間。

原本這個時候應該無數村壯在田間忙碌,爲粟苗澆水、給田地增肥或者剷除與莊稼爭養分的雜草,但現在田間沒有任何人的身影,粟苗長勢不佳,田間長滿了雜草。

“傳令,在此地駐紮。”

陳暮大手一揮,選擇了在城北沭河邊上安營紮寨,說是河邊,其實是更靠近城西面,位於莒縣的西北角,離沭河有約一里之地。

古代行軍打仗,最好是駐紮在河邊和森林附近,因爲需要這些自然資源。

但也不能完全靠得太近,畢竟如果就在河邊上的話,那就成了背水一戰,一旦遇到突發狀況,敵人忽然來襲,很容易因爲沒有太大的作戰空間而陷入被動。

作爲行伍多年的智謀之士,陳暮自然不會故意搞什麼置之死地而後生,選擇的是穩紮穩打,處於西北角上,城樓上的人也會看得很清楚。

陳暮命令臧霸率領三千人警惕莒縣城內派人襲擊,自己則留在營中,指揮士兵砍伐樹木搭建帳篷,開始安排佈置營寨。

一直到第二日,

營寨安扎好。等奇怪的是,青州兵也不來攻城,而是成羣結隊,沒有拿武器往田野上走去。

城頭上,蕭建和自己的主簿、郎中、長史、治書、大夫等數名大小屬吏站在上面,遠遠地眺望。

“你們看青州兵在做什麼?”

蕭建納悶不已。

主簿遲疑道:“莫非他們是要破壞城外粟苗,以此圍困我們。”

“這......”

蕭建傻眼了,抖着手憤怒道:“他們怎麼可以這般無恥。”

“使君莫氣,好像有些不對勁。”

就在此時,視力最好的琅琊國長史手搭涼棚,在烈日下眺望,就看到那些青州兵並沒有破壞莊稼,而是一個個來到田間,居然忙活了起來。

郎中也看到了這一幕,不解道:“他們好像是在田間做農事,青州人這是在做什麼?”

“我明白了。”

主簿臉色頓時垮了下來,聲音顫抖着說道:“他們這是要築室反耕。”

築室反耕?

幾人面面相覷,都是讀書之人,豈能不知道楚莊王圍困宋國之理?

青州兵這是要在莒縣城外鑄造城池,住他們城外的房子,耕種他們的土地,逼迫他們投降呀。

“他們怎麼能這般下作。”

蕭建的手更加顫抖了,他其實算是個老實人,呂布霸佔徐州後,就逼迫他歸順,蕭建並不願意歸順,結果呂布送了封信,跟他說了一些大道理,他就同意了。

陳暮之所以沒有立即攻城,也是聽說這個蕭建是個明事理的人,因此要擺出一些姿態,講一些道理給他聽,希望他能不要不識擡舉。

不過蕭建現在還不明白陳暮的用心良苦,見到陳暮的士兵已經開始在城外耕種,頓時覺得青州人真是無恥得可怕。

“要不要趁此機會派士兵出城作戰,一舉將青州兵擊潰?”

主簿提出建議。

長史反對道:“青州人人多勢衆,我們城中只有三四千人,如何能敵?也許他們現在就在等着我們出城呢。”

“那就看着他們耕種我們的土地,居住我們的房屋?”

“出城必死無疑!”

“好了,大敵當前吵什麼。”

見到二人出了矛盾,蕭建惱怒打斷道:“城中兵少,不可出戰。”

國相都說不許,那自然是不許,衆人便止了分歧。

接下來的幾天,城外青州兵不斷在田裡忙碌,很快將原本有些奄奄一息的粟苗養得茁壯成長。

這些青州兵都是二三十餘歲的年輕青壯,古人從記事起就已經是家裡的勞動力,年紀小就餵豬放牛放羊,到十二三歲,就得跟着父母下地幹活。

因此士兵們不僅打仗是一把好手,耕地也是一把好手。不然曹操得了三十萬青州黃巾,要是這些人不會種地,也就沒法屯田了。

等到城外的莊稼農田都伺候得差不多,陳暮這才修書一封,令人射入城內。

很快,這封信就落到了蕭建手裡。

蕭建打開一看,就看到上面寫着:“天下舉兵,本以誅董卓耳,今董卓已死,當神器歸於漢室,奉洛京天子爲尊。然則關東諸將不服王命,自還相攻,莫肯念國。”

“丹陽陶謙,本愚陋之人,得其外舅甘公賞識,選爲諸生,後隨司空伯慎公銜命征討韓遂而有微末之功,得王命平徐州,乃借青州之兵方息匪患。於今枉顧聖恩,背信棄義,不尊朝廷號召,妄自爲王,此義不背親,忠不遺君乎?”

“此當今之世,唯青州玄德公弘雅有信,心念漢室,誠以仁義而服天下者也。今大軍奉詔以討賊,見城下田土荒蕪,穢草雜生,實不忍莒城百姓無糧過冬,故輒巡田土之宜,布區區之事,望君勿慮。”

“然則兵行過處,天子詔令既達。君若忠於國家,則應棄暗投明,奉洛京以應天命。若不服詔,自遂以爲郡郡作帝,縣縣自王,背忠棄義,逆國離德,則無怪乎身死人手矣。”

“昔樂毅攻齊,呼吸下齊七十餘城,唯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單故也。暮雖非樂毅,君亦非田單,勸君勉之,當以漢室爲先,忠義仁德加身,勿不可助紂爲虐,若時遲疑,可取暮書與智者詳共議之。”

這封信的意思很簡單,就是現在天下大亂,但是各地諸侯卻不服王命,互相攻訐,陶謙本來是朝廷任命的州牧,卻擅自攻打兗州,所以洛陽朝廷下達詔書,治他的罪。

如今青州奉行詔書,征討陶謙。因爲路過莒縣,看到田地荒蕪,不忍心百姓沒有糧食吃,所以幫助百姓修葺田園,以表彰青州仁義。

不過仁義也是有限的,如果你蕭建還要繼續依附陶謙,爲虎作倀,那麼就不能怪我們青州出兵攻打你了。

這份信的內容恩威並重,軟硬兼施,可謂相當有效果。

蕭建看罷,頗爲意動,因爲信上說得沒錯,現在劉虞在洛陽即位,大漢天下也算是有了個皇帝,而且陶謙也是承認劉虞的,他這個徐州牧還是劉虞敕封,當時也是欣然接受。

結果陶謙轉頭就攻打同僚,按理來說,確實犯了死罪,劉備遵從詔書來討伐他,並沒有什麼問題,就算自己投降了青州,在道德上也沒有什麼被人指摘的地方,畢竟他作爲一地國相,忠於朝廷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只是......現在不是歷史上那個陶謙病死,劉備和呂布在徐州互相攻打的時候。而是陶謙暫時還在,陶謙此人對他蕭建還算不錯,按照東漢二重君主觀,如果背棄了陶謙,有不義的嫌疑。

不投降的話,不忠。投降的話,不義。是選擇忠,還是選擇義,一時間蕭建還真陷入兩難之境。

“你們覺得如何?”

沉思了片刻,蕭建把書信給予了屬吏觀看。

諸多屬吏看罷,也不知該說什麼,府邸之內一片沉默。

過了好一會兒,長史才說道:“青州既然奉詔出行,不若遵從天子詔令?”

主簿連忙道:“不可,若是陶公怪罪下來,難免有人罵使君不義,還是修書一封,嚴詞拒絕爲好。”

“可城外數萬大軍持戈以待,莒縣兵少糧寡,整個城池也不過一萬多人,如何能敵?難道你要大家一起陪葬不成?”

“額......要不然,便......”

“便什麼?”

“便不修書過去,只派人告知一聲,說使君感恩於玄德公仁義,但也不願意背主,因而.....兩不相幫?”

主簿想了半天,憋了個餿主意出來。

衆人翻着白眼。

就連蕭建都怒罵道:“你這蠢物,若是如此,我就不忠不義也。”

兩不相幫,那就是牆頭草,誰都看着厭惡。

主簿委屈地不敢說話。

衆人議論紛紛,有人說還是先觀察觀察,看看青州軍動向再做決定。也有人說,不要回信,頑強抵抗,還有人說乾脆投降算了。

幾名屬吏意見都沒有統一,蕭建頭都快裂開,思來想去,還是覺得這羣下屬實在不靠譜,還是要自己拿主意。

猶豫片刻,他將衆人都趕出去,自己則在桌案上用左伯紙寫了一封回信,準備讓人送出城。

青州近在咫尺,關中、西涼、巴蜀、淮南、荊南等偏遠地區可能還在用竹簡,但關東地區,多已普及,就連冀州也賣,算是青州一項大收入。

回信很快寫完,蕭建命人送出城。

過了約一刻多鐘,城外營寨之中的陳暮就已經接到了信件,攤開一看,頓時笑了起來,對臧霸蔡陽道:“小小莒縣手到擒來矣。”

臧霸笑問道:“都督,難道城中之人已經準備投降了否?”

“那倒也不是。”

陳暮搖搖頭:“士人的通病罷了,既怕死,又想得名,我成全他便是。”

說罷,很快又寫了一封回信。

其實蕭建在信中的意思很簡單,一邊是對朝廷表忠心,說他心懷忠義,自然是向着洛陽天子。只是陶謙待他不薄,不能背主,因而犯難。

陳暮的回信更加簡單,只是說,既然如此,那就請你不要阻攔我們大軍征討賊寇,明日青州軍將會啓程南下,攻打東莞、陽都、海曲、繒國、即丘、祝其、贛榆、利城等地,運糧大隊過幾日將通行莒縣,切勿襲擾。

這就是在暗示了。

寫好信後,令人再次送回城內,陳暮當即下令,拔除營寨,準備離開。

第二日,蕭建在城頭上看到城外已經開始在行動,一直等到他們離開之後,才嘆道:“劉玄德的青州軍,果然言而有信,說不打我們,就立即撤兵走了。”

主簿又道:“沒想到那陳子歸真的如此膽大,莒縣爲青州運糧必經之路,竟然沒有攻城,可謂是仁義之師也,若是如此的話,我們恐怕也要投桃報李,勿不能襲擾他們的運糧隊了。”

然而蕭建目光閃爍,呵斥道:“青州雖仁義,但終究各爲其主,我爲陶公任命,治理一郡之地,有守土之責,怎麼能觀而不動呢?”

“啊?”

衆人傻眼。

長史連忙勸說道:“使君,萬不可,如今青州已經實以仁德,若襲擾他們的運糧隊,必被他們報復,恐莒縣有失呀。”

“毋須多言,我自有深意。”

蕭建擺擺手,對衆人道:“放百姓出城耕作,既然青州軍沒有毀壞我們的粟苗,我們自然也不能繼續關着城門不讓百姓出去務農事。”

衆人還想勸說,但蕭建似乎王八吃了秤砣,鐵了心,一意孤行,衆人也只能無奈聽之任之。

很快,城內百姓被放出城去,各回各家,城外村莊的百姓驚訝的發現,自己家中秋毫無犯,當初來不及帶走的錢財,絲毫未動,什麼東西都沒有丟失,再加上農田被青州軍幫忙耕作過,一時間青州仁義之名,傳遍莒縣。

幾日後,運糧大隊果然浩浩蕩蕩地從莒縣路過。

蕭建看到這一幕,果斷親自領所有兵馬出擊。但他們未殺至車隊,不遠處的福來山山林之中,忽然冒出無數人馬,同時城南方向,沭河西岸,也有大隊人馬殺來。

眼見中了埋伏,蕭建連忙領兵倉皇逃竄,可還未來得及入城,就發現沒有人防守的城池早已經被黃忠佔領, 他已經無家可歸,被前後夾擊。

萬不得已之下,蕭建不得不領兵投降了青州軍。

被俘虜之後投降,不丟人。畢竟投降了青州,就相當於投降了洛陽朝廷。而且他也主動出擊了,並沒有背主,只是運氣不好,中了青州軍的埋伏而已,所以陶謙也不能怪罪於他。

這些個士人,真是矯情。

兩日後,在陽都縣城外的陳暮接到高順黃忠送來的戰報,心中暗暗鄙視了一番。

但下一刻擡起頭,看向城門緊鎖的陽都城時,他對臧霸和高順說道:“我有一計,可破陽都。”

嗯。

古有樂毅伐齊,半年連下七十城。

今有陳暮伐徐州,一計破一城,徐州六十二縣,計計不同樣。

屆時當名震天下,威加四海也!

第二十三章 董賊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一百九十一章 總有一處門會打開第九十四章 欠我三條命第五十七章 第二次中原大戰第一百九十九章 會獵於冀州第八十七章 股掌之間第八十七章 浮陽之戰(完)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時代變了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戰(1)第三章 未來方向第七章 內政改制第三十七章 學宮最後一天(完)一週年,不寫書,聊聊人生第四十八章 南方先亂第七十四章 解開心結第六十七章 遠洋船隊第一百二十六章 智取黑山軍,緊急軍情第八十三章 再次失蹤第五十八章 勢如破竹第九十二章 嚇不死你第五十五章 家庭與傳承(恭喜陳暮喜提兒子一個)第四十五章 大方向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子出巡第一百九十章 誅顏良第二十三章 南陽之戰(完)第五十八章 趙雲雨夜入禹州第五章 父子情深(2)第二十七章 父母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五十一章 二戰管亥第四十一章 田豐之計第二十三章 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第七十六章 三股勢力第一百四十二章 誘餌第七十六章 界橋之戰第九章 規劃第一百八十八章 崩潰第七十七章 馬第一百五十五章 遼東第一十三章 初平二年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四十章 鳴金第一百八十二章 前三刀第七十六章 打二十個第六十六章 呼朋喚友第五十六章 剛而犯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誘餌第六十九章 崩潰第一章 俺也一樣第二百三十七章 觀望局勢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第二百六十七章 攻打鄴城第一百一十九章 章武一十二年第二十八章 劉備來京第五十三章 務政第八十四章 決戰之時第一百一十二章 胸有蒼穹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四十五章 朝廷的對策第九十一章 張飛戰呂布第一十四章 意在荀攸第五十三章 西進關中第七十九章 徐榮的部署第二百二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一十八章 溫柔鄉,英雄冢第三十八章 敲三下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一百八十七章 決戰之日第六十九章 你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第六十六章 科學,從數學開始第二百二十九章 關門打狗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第二百七十五章 開城門端午節請假條第二十七章 南軍第一百三十章 青冀戰爭第六十八章 我帶你回家第五十五章 令人智熄第三十八章 劉備回鄉第四十二章 呂布投冀州第四十九章 曹呂之戰(感謝歆帥帥的盟主)第一百零五章 哥幾個,騎着第四十八章 南方先亂第七章 定徐州(2)第九十八章 黃忠戰甘寧第五十二章 借東風第六十三章 人心險惡第二百一十九章 突襲魏橋第六十二章 迷惑第八十一章 在廣陵畫上一個圈第一百一十八章 開端第九章 羅市賊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戰第一百零四章 軍萬馬自北來第三十章 東漢門閥一週年,不寫書,聊聊人生第一百四十五章 開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