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袁紹自己人

如果說在紀靈來之前,孫堅還能借着頑強的作戰能力,再加上趙雲的兵馬,勉強能抵禦住袁術進攻的話。

那麼當紀靈到來之後,孫堅軍就徹底沒法再打下去。

昆陽之戰劉秀能夠以三千人擊敗王莽四十萬,淝水之戰劉牢之以五千北府軍擊潰苻堅八十萬,那都是有一些特定的條件,且是在數十萬大軍,難以統一指揮的情況下。

而袁術再怎麼無能,他麾下也才七萬,再加上紀靈兩萬,總計九萬,軍隊數量鋪開烏壓壓一片,卻還沒有到一觸即潰,完全沒有任何組織的地步。

歷史上袁術打了不少敗仗,被曹操摁在地上摩擦,被呂布也打得潰不成軍,除了攻打劉備時期,佔領了徐州一些土地以外,幾乎沒見到過他打過什麼特別大的勝仗。

但前期他的實力還是不錯,哪怕匡亭之戰敗了,也沒有到山窮水盡的時候,回頭就消滅了陳溫,佔據了淮南,可見他還是有一點能力。

九萬大軍包圍了孫堅,孫堅不得已,只能與趙雲一起撤兵。

唯一的好消息是袁術心急火燎地要去支援平輿,沒有再與孫堅浪費時間,讓張勳紀靈帶四萬人看住孫堅,自己領兵五萬去救平輿。

兩邊打了一場遭遇戰,沒有分出結果。

但孫堅還是拖延了袁術數日的腳步,爲陳溫爭取了時間。

也就在紀靈抵達的前一日,陳溫破了平輿城,劫掠了袁術的輜重,毀了他的糧草。

城中守將李豐樑綱帶領殘兵跑了出來,半路上遇到了前去支援的袁術。

袁術聽聞平輿被破,勃然大怒,揮兵進攻陳溫,激戰兩日,陳溫不能抵擋,撤兵跑回了淮揚。

而在下半年,在汝南已經沒有了糧草支撐的袁術不得已,只能進攻陳溫,殺死陳溫後佔據淮南,就是後面的事情了。

至少眼下孫堅拖延了袁術的腳步,雖然沒有擊敗袁術,但將袁術重創,徹底破壞了袁術想要霸佔荊州揚州豫州三地,圖謀天下的野望!

豫州戰場隨着袁術落敗而落下帷幕,但兗州這邊,卻依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五月份暴雨之後,

到了六月份,就是持續兩個月的大旱。

土地開始乾涸,河水開始斷流,即便是耐旱的粟苗,也因爲沒有了水源,大片大片地旱死。整個兗州之地,徹底淪爲了一片荒野之地。

兗州大旱,青州和徐州也差不多。不過青州有一點比較好的是,這些年一直在吸納流民,利用賣海鹽的錢,官府給流民發放工錢,讓他們去修建大量的基礎水利設施,以工代賑。

再加上馬鈞的龍骨水車,以及早前修建的大量蓄水池,還是勉強能夠度過這個旱災。

其實主要也是得益於漢朝人少,漢和帝時期漢朝總人口才五千多萬,而經過這些年的變化,漢末戰亂天災瘟疫,到此時恐怕全國人口只剩下三千多萬人,而且還在不斷銳減,畢竟西晉初年也才兩千多萬。

而目前青州的人口約在四百萬左右,由於人口少,再加上官府積極修建水利設施,修建各種水渠、蓄水池、導致這場旱災對於僅僅只有三四百萬人口的青州影響不是很大。

雖然這點水利設施跟後世比起來肯定是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可要知道後世山東半島人口達一億多,支撐起三四百萬人口的農業、水利、公共基礎設施,自然不可能跟支撐起一億人口的設施去比較。

所以眼下的青州,只要有土地,以及春天新收割的冬麥足夠,還是能夠保障百姓的生存需求。再加上青州現有的存糧以及還不錯的水利工程,渡過這場短期的旱災還是沒有問題。

但對於兗州來說,這場旱災卻是致命的打擊。

沒有新糧,養不起那麼多人口和士兵,就意味着無論是戰鬥力還是實力都在下降。

曹操軍與呂布軍相持兩個月,到七月份,曹操已經沒有多少存糧,不得不想辦法從劉備那裡借了一些,勉強支撐着。

陳暮當然知道給曹操糧草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不可能還了。

可又不能不借。

曹操要是被消滅了,青州與洛陽就會被分隔開,各自爲戰,這對於青州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由於青州船運發達,與公孫瓚的幽州一直通過航運來保持商貿與聯絡,所以青州與幽州之間的聯繫還是十分緊密。

但黃河有一部分會流經冀州,如果陸路被截斷,河運也不可能了,到時候洛陽就徹底成爲一座孤城,物資與商業往來就很難流通。

比如青州的海鹽,就沒辦法通過洛陽這個天下中心作爲商品集散地運往全國各地。

漢代主要產鹽地有三個,一個是漢安縣與江陽縣一帶的井鹽,也就是後世的四川自貢。第二個是河東郡的池鹽,位於猗氏縣東,也就是後世的山西運城。最後一個是徐州廣陵國鹽瀆縣的海鹽,也就是後世的江蘇鹽城。

從地理上看,後來的三國魏蜀吳,魏國佔了兩個,蜀國佔了一個,吳國則在婁縣,也就是後來的江蘇常熟一帶設置司鹽校尉,開闢新的鹽場煮海鹽。使得三國時期,三個國家都不怎麼缺食鹽。

但現在川蜀在劉焉手裡,四川的井鹽也控制在他手中,作爲重要的戰略物資,劉焉自然不可能大量出口,給自己治下數百萬百姓用綽綽有餘,出口的話,量不會太大。

畢竟井鹽在產量與規模上,跟海鹽比起來還是要差很多。

而運城現在屬於關中地區,離關羽的老家解縣也不遠,如今各路西涼軍閥佔領了關中,在劉備撤軍,沒有了外部敵人之後,李傕郭汜等人互相內鬥不休,腦漿都快打出來,運城鹽池產量自然也不高。

至於鹽瀆縣,出產的是和青州一樣的海鹽。

可受限於曬鹽技術不高,用的還是戰國時期的煮鹽法,跟用曬鹽法的青州比起來,產量一個地一個天。

因此實際上青州海鹽通過多年努力,以量大管鹹價格低廉等等優點,早已經佔據瞭如今天下的食鹽市場,成爲天下各地的消費者信賴品牌。

同時海鹽也成爲青州主要收入來源,如果沒有商貿通道,對於青州的經濟打擊非常大。

所以現在保住曹操,不僅僅是爲了保住青州通往洛陽的運兵通道,其實也是在保證青州的商業通道。

雖然單一的經濟產業支柱會造成中等收入陷阱,不過前提條件是,你先能夠利用現有的產業把自身經濟發展起來再說。

連發展都沒發展起來,談何中等收入陷阱?

因此到了最後,還是要回到最初的階段,那就是爲了維護青州集團自身的利益,必須要保住曹操在兗州的基本盤,哪怕曹操保不住,也至少要讓東郡掌握在青州手裡。

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在興武元年七月份,陳暮就開始鼓動劉備與冀州的決戰,雖然也談不上決戰,但他們也必須要主動掀起這場戰爭才行。

很多時候,戰爭往往並不是最終的手段,也並不是唯一的解決手段,可卻是最有效,且最簡單粗暴的手段。

王芬把爪子伸到了兗州,不斬斷這隻爪子,那麼青州將永無寧日。

青州臨淄,州牧府。

劉備正在後院垂釣,夏日荷花盛開,烈日灼灼之下,他戴着一頂斗笠,影子拉得極長,眼睛炯炯有神地看着池塘裡的魚,目不轉睛。

陳暮悄無聲息地來到了他的身邊坐下,陽光照射在他白皙柔和的臉上,似乎也映照出了幾分棱角。

“大哥。”

“嗯。”

“我們要出兵了。”

“知道了。”

“不問問?”

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 關注即送現金、點幣!

“這有什麼好問的。”

劉備灑然一笑:“王芬既然出手,我們就必須接下來,這點道理我還是懂。”

陳暮點點頭:“嗯,不能再讓他得寸進尺。”

“此戰我就怕徐州不穩。”

劉備臉色有點凝重,徐州根基未失,他當初還派了蔡陽領五千人討伐,但只打到崢嶸谷,就被琅邪相蕭建在莒縣攔住,沒法再進去。

莒縣的地理位置太險要,左右都是羣山,唯獨中間是一條山谷,名爲崢嶸谷,莒縣就橫在其中,難以逾越。

陶謙已經與青州交惡,如果趁着他們在與王芬交戰的時候,從琅邪國出兵偷襲青州背後,那對於青州來說,會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

熟料陳暮卻微微一笑道:“大哥放心,陶恭祖進攻兗州失利之後,已經沒有膽子在出手,何況如今徐州自己內部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大哥儘管放心。”

“那我們應當何時進攻?”

劉備問道。

陳暮說道:“應先派人聯絡公孫伯圭,下個月一同進攻冀州。”

“善!”

劉備感覺到魚竿有些跳動,輕輕一拉,一條鯉魚就被勾了上來,在陽光下甩着波光粼粼的尾巴,竟然是一條金尾鯉魚。

到了八月,一輛輛運糧的車隊浩浩蕩蕩地從臨淄開赴平原國前線,到現在爲止,青州也總共只修了兩條水泥路,但卻是交通要道,一條是膠萊平原到臨淄,另外一條是臨淄到平原國。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不管是何時,糧食都是戰爭中最大的基礎,當兵吃糧在亂世中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只要你手裡有糧草,就可以招募更多的士兵。

而就在青州開始準備戰爭存糧的時候,此時的冀州,卻處於一個古怪的氣氛裡。

王芬病倒了。

他的年紀已經很大了,去年就大病一場,一直沒有痊癒。

冀州太尉府邸,王芬的長史辛評纔剛從後廚出來,與那位經常給王芬煎藥的醫師打了個照面。

到前門的時候,就看到了司徒陳逸,司空荀和,以及其他公卿們進了府邸裡。

其中也有郭圖、審配、耿武、閔純、李歷、劉惠這些人。

太尉府主簿荀諶也在其中,他與辛評不着痕跡地點了點頭,辛評便走入其中,與諸多公卿們一起進去。

這次王芬沒有在外面大殿上,而是在自己的臥房。

衆人進去之後,就看到他躺在病牀上,周圍奴僕服侍着湯藥,但臉色蒼白,氣若游絲,連湯藥都已經難以下嚥了。

其實最近這幾天來,隨着王芬身體日益蒼老,大家都能夠感覺到他或許已經到了天命的時候。

畢竟七十多歲的老頭,在漢代算是長壽,壽終而寢也正常。

只是作爲如今冀州的締造者,自中平元年以來,執掌冀州近十年,他的個人威望達到了頂峰,如果此時王芬出現什麼意外,對於冀州來說,絕不是一個好消息。

現在衆人來到太尉府,其實不僅僅是王芬召集他們,準備做給自己安排後事,其實也是想要詢問一下,有沒有一個可以繼承他遺志的人出來。

一行人陸陸續續來到王芬房間,荀和與陳逸來到牀邊探視,就看到王芬勉強揮退了奴僕,對他們說道:“公舒,子良,你們來了。”

“文祖公,病情如何,好些了嗎?”

陳逸過來關切詢問。

“唉,都老了。”

沒想到王芬並沒有回答,只是看到陳逸與荀和頭上的白髮,忽然感嘆道:“我們這些人,也該腐朽地進入棺材裡了,未來,是年輕人的天下。”

二人相顧無言,王芬七十多歲了,荀和與陳逸也已經年近六十,父輩們在三四十年前經歷的黨錮之禍,彷彿就在昨日。

荀和沉吟道:“文祖公,你今日喚我們過來,是有何事要安排?”

王芬咳嗽了幾聲,慘笑道:“我自知大限將至,也是該把冀州託付給你們了,今日過來,是安排後事。”

“文祖公......”

後面諸多公卿無不悲慼,可人生不就是這樣?

生老病死,常態也。

哪怕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到了最後,不一樣也得死去?

他們早該看透了,這世上,本就沒有長生。

“好了好了。”

王芬看到他們的樣子,卻是笑了笑說道:“我看得很開,只是記掛冀州,記掛天子,不然的話,我早就想回鄉安度晚年,今日請諸位來,就是想問問,以後誰可以接任冀州牧?”

是冀州牧,不是太尉。

實際上現在的冀州實際掌控者,還是王芬這個太尉兼冀州牧,他的主要職權來源,是州牧而不是太尉。

畢竟從正常的職權劃分來說,州牧是實權,而太尉則隱隱有些是虛職的味道。

所以如今冀州的三公九卿,也可以說是擺設。

真正能夠發號施令的,還是王芬現在掌控的州牧大印。

衆人互相看看,有人毫不猶豫地道:“司空可以繼任此位,司空爲八俊之次荀公之子,名望滿天下,當爲衆望所歸。”

“子良公也可以,三君之後,人心所向。”

九卿們紛紛推薦荀和陳逸。

其實王芬叫他們來,也是這個意思,想要讓他們二人其中一個接替。

可荀和卻搖搖頭道:“我便算了,老夫的年歲也不小,身子骨大不如前,何況與文祖公相比,我之威望又如何擔得起冀州之大業,還是子良來吧。”

王芬在冀州的威望是怎麼來的?

從中平元年擔任冀州刺史,將冀州治理得井井有條,經濟發達,百姓富裕,在民間的威望極高,所以他才能坐穩冀州牧的大位。

要知道袁紹在漢末的名望是相當高的,可袁紹在冀州也得盤着臥着,不敢輕舉妄動,就是因爲王芬在冀州根深蒂固,遠不像後來摘桃子的韓馥那樣沒有根基。

而荀和呢?

比王芬差得遠,何況荀和的年紀也不小了,年近六十,有心無力,自然不願意接手冀州這個攤子,所以他推薦相對比他小几歲,且還是陳蕃之子,名望更高的陳逸來。

哪料到陳逸聽到這話,頭搖得跟撥浪鼓一樣道:“不行,我不行。治理冀州乃國家之大事,我才能比之文祖差了百倍,如何能擔當起大任?”

王芬皺起眉頭:“你們二人莫不是在推辭?這可不是在禮讓的時候,此時冀州已是風雨飄搖,正需要你們來輔佐天子方可。”

荀和苦笑道:“若我有此心,何須推辭禮讓。只是我與子良之才,以及威望遠不如文祖,談何能繼任此位?不過文祖,你家不是有兩位公子,聽聞長子素有賢名,何不繼任冀州?”

公子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指諸侯兒子,到了漢朝,雖然沒有像春秋戰國時期那麼嚴格,但也是指達官貴人之子。

王芬在歷史上被抄家滅族,但此時並沒有,所以還是有兩個兒子。

可聽到荀和談起自己的兒子,王芬嘆氣道:“一個整日胡作非爲,一個又只知道誦讀經書,對做官毫無興趣,若非如此,我又怎麼可能希望將冀州託付給諸公呢?”

不是王芬不想把這份家業傳給兒子,而是他的兒子跟陶謙的兒子一樣,都是對政治不感興趣,不願意做官的人。

簡單來說,就是庸才,無能之輩。

王芬活着的時候還好,等王芬一死,要真的是這兩個兒子繼位冀州牧,恐怕劉備公孫瓚和洛陽那邊,輕易就可以殺到冀州,將他們生擒。

“這這這.....”

“公舒與子良真的不願意接任嗎?”

“諸公,冀州危矣呀.....”

聽到王芬的話,衆人面面相覷,如今勉強能擔任起冀州牧的荀和陳逸不願意,那麼其他人就更加沒有威望。

這樣一來,等王芬死後,冀州豈不是沒有了一位能主持大局的人?

冀州怕是要危險了。

而就在衆人擔憂之際,一直在旁邊沉默許久的韓馥,忽然說道:“袁紹四世三公,威望甚高,且袁本初年輕力壯,有又大才,或許可以接任冀州牧,輔佐天子再造大漢。”

袁紹?

衆人聽到這個名字,一開始還有些疑惑。

可片刻後,所有人眼睛都亮了起來。

是了。

袁紹也是黨人呀。

早在中平年間,他與黨人之間的關係就極爲親密。

當初帶兵進洛陽,就是他在黨人的指示下做的,現在也該是到了黨人回報袁紹的時候!

嗯。

自己人,可用!

第二百一十四章 請君入甕第二百二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七十三章 呂布第一百二十九章 造像留碑請假條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不戰,就要老死了第四十一章 內閣會議第六十五章 泰山書院開學第三十四章 大亂將至第三十八章 合縱連橫第二百八十章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第四十章 人心所向,優勢在我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六十四章 給年輕的虎癡上一課第一十八章 這TM的就是驚喜第三十五章 虎牢關前第七十四章 亂世一鍋粥(2)第一百八十五 將計就計第四十四章 我也是有兄弟的第九十一章 攻心爲上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四十五章 長社城下第五十八章 掛牌賣官第一十七章 荀攸第三十五章 天下無主第七章 大漢忠臣董仲穎第五十五章 威脅第四十章程昱陳宮戲賢與聯盟破滅第九十一章 張飛戰呂布第二十一章 追擊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三十八章 第一波進攻第二百七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八十五章 全面戰爭的開端第三十四章 孫堅兵敗第一百六十四章 圍點打援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第三十三章 心肺驟停!第六十四章 張讓之死第一百零七章 賣兒賣女第二十二章 南陽之戰(4)第七十一章 沈亭之戰(3)第二十章 儒生第一百三十二章 示敵以弱第三十七章 自古槍兵多.....請假條第一百七十章 司馬懿第一百二十章 送死老管去第五章 四弟很忙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七十三章 心病第八十一章 郭嘉發起了挑戰第六十七章 塞北雁門第九十九章 二聲巨響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四十八章 與礦山打仗完結感言第二十九章 邪魅一笑第五十五章 比四弟強多了第九十二章 嚇不死你第一百零二章 章武五年第三十九章 最後一功第二十五章 一瞬天堂,一瞬地獄第六十八章 我帶你回家第二百七十一章 鄴城之戰第二百四十四章 洛陽的意圖(感謝歆帥帥大佬的盟主打賞)第一百四十二章 誘餌第四十章 表功第八十一章 埋伏第八十四章 決戰之時第二章 反間計第五章 賄賂第二十一章 追擊第一十二章 母親第二十二章 偷樑換柱第六十二章 宮廷亂第二十九章 邪魅一笑第二十章 徐公明威震戲亭,關雲長萬軍衝陣第一十三章 二桃殺三士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達倭奴國第九章 壽誕第八十五章 全面戰爭的開端第四十九章 孝康帝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三十七章 廢史立牧第三十五章 虎牢關前第五十三章 務政第一十七章 騎兵的作用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一百一十二章 遠征西域第二十八章 廣年對(4)第二百八十二章 傳位第六十一章 怒擒馬超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五十三章 務政第二十五章 一瞬天堂,一瞬地獄第五十八章 掛牌賣官第八十五章 取勝!第一百六十八章 聊城之戰第九十七章 各有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