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

擊潰了劉備之後,徐榮並沒有趁勝追擊,而是選擇立馬回長安。

這個時候曹操鮑信孫堅在哪裡?

他們的部隊加起來總共是兩萬人馬,趁着徐榮追擊劉備,他們悄然渡過渭河,直接從長安西北的平原殺向了長安。

但當他們抵達長安城外,看到那座巍峨高大的城池時,他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因爲宣平門外已經是化爲一片火海,無數百姓在火中哭嚎,有些人面對被燒燬的家園不知所措,有些人拖家帶口,緩緩向着南方而去,還有些人則奮力地與破壞者抗爭。

無數士兵穿梭在火中,有些在屠戮百姓,有些在四處縱火,一片兵荒馬亂,整個長安外城,各里坊街巷之中,當初充斥着殺戮與災難。

當發現關東軍的兵馬悄然靠近,在各級軍官的呼喊下,董軍紛紛撤回了城中,一列列士兵井然有序地往城內。

吊橋拉上,城門緊閉,閘樓、箭樓、正樓、角樓、女兒牆、垛口,所有的防禦設施上都密密麻麻站了士兵,緊緊握着手中的武器,警惕地看着遠處的關東軍。

那高達五丈,也就是十二米的城牆彷彿一道天塹一般攔在關東軍的面前。

看到這種情況,所有人的臉上都露出凝重又苦澀的表情。

曹操鮑信孫堅爲什麼認爲可以奇襲長安?

一者,長安空虛,兵力不足。

二者,牛輔可能會隨時回師增加長安守軍力量,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三者,就是他們的糧草壓力,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古代行軍打仗,糧草很重要。

當時關東軍所謂的還能保證供應七八天的糧草,實際上是指軍隊每名士兵每天吃12-14漢斤,管飽的情況下。

然而大家都應該知道,官渡之戰,曹操缺糧,便開始用小斛散糧,就是每天給士兵吃6-8漢斤,給個半飽讓他們勉強維持體力。

緊接着曹操再斬了運糧官,穩定軍心,最後在許攸的幫助下,奇襲烏巢,將袁紹的糧草燒燬,這才擊敗了袁紹獲得勝利。

此事很多人以爲是《三國演義》虛構,但實際上是記載在《三國志》裡的事情。

只是當初被斬的運糧官沒有姓名,而《三國演義》則爲他取名王垕。

所以如果省着點吃,七八天糧草,完全可以吃十多天。

到時候奇襲長安,要是覺得情況不對,仍舊可以選擇撤退,並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但那是指長安確實可以攻進去的情況下。

曹操來過長安,他很清楚,長安城與洛陽一樣,大部分建築物,都是皇宮,唯有小片區域,屬於達官貴人與富豪的生活區域。

真正的平民百姓,則普遍居住於沒有城牆保護的城外,也就是所謂的外城。

只要兵臨長安城下,他們就可以就地取糧。

哪怕暫時攻不進長安也無所謂。

可他們誰也沒有想到,董卓居然做得如此地絕,

竟然直接將長安大量百姓,或是遷進城內,或是往南驅趕,又將城外所有的建築物付之一炬,根本不給關東軍就地取糧的機會。

看到了這一幕,曹操也該明白,他的計策算是徹底失敗了。

他們敢奇襲,董卓做得比他們還狠。

要知道,洛陽的百姓遷移到長安,他們過來之後,沒有土地,沒有錢財,坐吃山空,手頭的糧食很快就會消耗光。

所以從洛陽來的百姓,手裡頭是沒有糧草的,除非關東軍把這些百姓殺了當軍糧用。

而不同於這些百姓,長安本身就有五六十萬人口,刨除掉存在於城中的豪強、世家以及他們的奴僕,住在宣平門外的長安常住人口達三四十萬。

他們的手中,大多都有糧食。

曹操最開始打的主意,就是七萬大軍直撲長安,不管是用買還是別的辦法,從這些人手中取糧。

可現在看來,顯然董卓技高一籌,比他們想象地還要狠辣十倍。

只是仔細想想,這樣的事情,董卓似乎也不是沒有做過。

在洛陽的時候,就曾經焚燒了整個城市,把所有的百姓遷移到了長安。

如今,不過重演了一遍而已。

曹操鐵青着臉色,嘆息道:“可惜劉玄德婦人之仁,若他在的話,七萬大軍現在就猛攻長安,勝負未嘗不是五五之數。”

“孟德,也不能怪玄德,他應當也只是不敢再冒險,想要等糧草抵達,與衛將軍會合再一同出兵。”

孫堅幫劉備說了句話。

曹操卻搖搖頭:“長安城寬,董賊兵力空虛,不可能把所有城牆全部守住,只要他在,我軍分兵而擊之,則事儘可成矣,劉玄德瞻前顧後,怎麼能大事!”

鮑信說道:“話還是不能這麼說,玄德還是吸引了徐榮段煨的兵馬去追擊,方纔有我們能到長安城下,不然徐榮段煨守城,怕也是難攻。”

“所以我才說是五五之數。”

曹操解釋了一句:“即便徐榮段煨的兵馬入城,城內的守軍依舊不如我們,若能聯繫上朝廷諸公爲內應,則事半功倍,打下長安,五成之機足矣。”

這就是要把鍋甩給劉備。

但劉備卻不得不接這個鍋,因爲曹操說得沒錯。

如果他們集中兵力,七萬大軍立即猛攻長安,在長安兵力十分空虛的情況下,確實有五成機會打進去。

徐榮是覺得他們的糧草已經到了極限,這才設計誘敵深入,想要拖垮關東軍。

可朝廷諸公的援助,讓他們最少能支撐四五天。

要是能夠打到長安城下,兵力對比要強一些,再加上長安城裡有內應,以及其它各種各樣多方面因素,關東軍不是沒有機會。

但現在.......

當然。

若是虎牢關那樣的地形,或許曹操就不會這麼說了。

只是長安畢竟比不得虎牢關。

雖然城池高大,城牆縱深極長,可這是長安的優點,也是長安的缺點。

不像虎牢關只需要防禦一面,假如四面八方都是敵人圍攻,那麼以董卓現在手裡的這點兵力,根本不可能將所有城牆面面俱到,很容易就被破。

畢竟長安城的城牆長度,是以公里來計算的。

根據史料記載,西漢長安城牆的長度加起來達25.7公里。

這意味着整個長安城,東南西北每面城牆平均下來,長度能達到6.4公里。

想要在這麼長的城牆上進行防禦,而沒有任何漏洞的話,城內守軍力量最少要在二十萬以上。

像西漢末年赤眉軍打長安的時候,就是因爲更始帝劉玄的兵力太少,難以防禦,最後又有城門校尉打開城門投降而滿盤皆輸。

所以這次事情,劉備確實要負很大責任。

因爲如果他不走的話,那關東軍就有七萬人,長安城內董卓的老兵只有兩萬人。

兵力對比情況,基本就是董卓兩萬人守衛七萬人,頂多加上徐榮的三萬兵馬,差不多是五萬對七萬。

因此在如此長安城兵力空虛,關東軍在牛輔和呂布回師之前,是真的有五成機會打下長安。

現在他走了,面對已經有所準備的長安城,曹操鮑信孫堅兵少,就一成機會也沒了。

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董卓確實招募了一些新兵。

比如城內目前有兩萬西涼軍老兵,以及四萬三輔之地的新軍。

可這些新軍其實是不穩定因素,他們沒有任何忠誠可言,且很多士兵都爲了一口飯而參軍,甚至恨董卓的也不少。

一旦關東軍打過來,這些新軍說不好就會立即投降叛變,打開城門給關東軍引路。

所以徐榮根本不敢把戰火引到長安來。

一旦關東軍抵達長安城下,也許城內到處都有可能出現暴動,到時候董卓手裡的五萬人馬,又得防禦城外七萬關東軍,又得防着城內隨時可能出現的叛亂,確實會出現內部問題。

當然。

這一切的前提是關東軍真的能夠順利抵達長安城下。

畢竟徐榮的計劃是在渭橋做決戰,只要能夠多抵擋幾天,關東軍缺糧的問題,總歸會暴露出來,到了最後關東軍還是會敗退。

所以劉備的忽然撤退,不管是打亂誰的計劃,最後的結果,大抵都不會改變。

“孟德,如今董賊已經有所防備,徐榮段煨雖追擊玄德而去,但隨時可能會回師,我等應當如何?”

現在曹操已經隱隱是三人之首,鮑信忍不住詢問。

曹操嘆息道:“到了長安,怎麼能不打一場。先在城外砍伐樹木,製造雲梯。長安的護城河只有兩面,位於北部橫門與西部直城門,我率本部人馬與文臺從東城宣平門進攻,允誠率本部人馬從南面的西安門與安門進攻。 ”

“也只能這樣了。”

孫堅也嘆了口氣,搖搖頭:“玄德這次......”

幾個人都不說話了。

劉備這次決定,確實讓人出乎意料。

瞻前顧後,沒有了雄主之姿。

有點像是袁紹。

前期逆風超神,後期順風浪成狗。

可仔細想想,劉備的性格,似乎也跟袁紹有點類似。

歷史上顛沛流離多年,越挫越勇,堅韌不倒。

結果好不容易發家致富,佔領了西川圖謀天下,夷陵一戰,直接葬送全局。

如今的劉備在陳暮的幫助下,一切都太順利了。

反倒沒有了最初那種光腳不怕穿鞋,敢於豁出去的勇氣。

至少在這一點上,當初在曲樑的時候,陳暮早已經預見了這一點。

他曾經想過,在自己的干預下,劉備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

人是會變的。

歷史裡的劉玄德勇敢、無畏、屢敗屢戰,咬定青山不放鬆。

現在的劉備,擁有的太多,顧慮的太多,反而搖擺不定。

若是陳暮知道,或許也會感嘆自己的失職,沒有好好培養好自己的這位老大哥吧。

第三十八章 劉備回鄉第五十二章 泰山書院第八十五章 養寇自重第八十六章 戰術第二百五十四章 將計就計第一百二十七章 哺時定策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一百五十五章 遼東第八十一章 郭嘉發起了挑戰第六十三章 人心險惡第七十一章 沈亭之戰(3)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之戰第八十一章 花裡胡哨與一拳超人第一十三章 收權第一十一章 玉堂尋賢訪陳生新書發佈了,九荒聖師,求大家收藏推薦一下第二百零三章 你也來了?第一十四章 意在荀攸第七十四章 張讓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第一十六章 世界級帝國的開始請假條第三十四章 大戰閻行第九十章 徐榮敗退第一百一十一章 羣狼戰術第四十一章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第四十四章 帝崩第三十三章 學宮最後一天(1)第四十三章 王朗第六十八章 上陣父子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不戰,就要老死了第四十六章 人皆螻蟻第六十一章 三面包夾第一百二十九章 偷師曹操第一百零三章 章武六年第一百九十章 誅顏良第七章 內政改制第二十六章 試探第六十七章 呂布攻兗州第六十一章 洛陽亂第二十八章 講學第三十二章 酸棗會盟第三十六章 劉焉進宮第六十六章 朝廷諸公的援助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方會談第五十七章 時機已到第二百七十五章 開城門第八章 內閣的作用第二十四章 別怕第一十四章 此去洛陽第一十一章 玉堂尋賢訪陳生第二十章 他在想什麼?第一十五章 各有算計第六十四章 把曹操往南逼第二十四章 別怕第七十五章 進山第一百零七章 螳螂伏擊馬車第七十五章 吾才滿腹,袁本初竟不從之第六十六章 朝廷諸公的援助第二百七十三章 決戰之日第八十一章 大戰前夕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是一個圈套請假條第一百四十一章 鐵鎖橫江第一百二十三章 巔峰關羽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紹西遁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四十五章 大方向第二章 營寨鏖戰請假條第一百三十一章 始於桃園,終於桃園(大結局)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一十一章 茶藝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殺之!第二十七章 智者交鋒第二百一十四章 請君入甕第八十三章 有誰能知我心第二十四章 宣戰第一章 俺也一樣第五十五章 家庭與傳承(恭喜陳暮喜提兒子一個)第一十一章 董太后重病第八十九章 鄙人不善坐船第六十三章 荀攸與許褚第八十八章 一十五規劃(2)第六章 定徐州(1)第二章 劉備登基第九十章 狼狽逃竄請假條第三章 得兗州第二十八章 船老闆第一百三十一章 斬將搴旗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三十五章 民風淳樸蒲陰縣第三十八章 劉備回鄉第四十五章 遷都(感謝雲哥的盟主)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第八十五章 取勝!第二章 劉備登基第六十七章 呂布攻兗州第七十八章 如狼似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