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蠢人袁紹

說起來,田豐與袁紹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田豐剛而犯上,偏偏袁紹又是最注重自己的顏面,每次都被田豐鬧得下不來臺,心中對其的不滿就越發的堆積起來,一直到董卓進犯之後,兩人在政見上的不同再次碰撞時,袁紹終於忍耐不住,當即打發田豐一人來了信都。.

董卓的驟然出兵,確實大亂了袁紹的動作,袁紹本來是準備出關繼續追擊公孫餘孽的,消息傳來後不久,袁紹這邊的爭論還尚未定下,曹操的使者就已趕來,而當着滿寵的面,田豐剛言直諫讓袁紹放棄幽州將全部兵力調集回冀州,冀州乃是他們的根本,一旦有失他們就成了無根之浮萍了。

田豐的話也確有幾分道理在,不過袁紹手下歷來不合,田豐之言自然遭到了其他人的反對,什麼叫無根之浮萍,公孫覆沒在即,幽州已是他們的囊中之物,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在幽州,如今眼看勝利在望了卻偏偏要將其放棄,已經吃到嘴裡的肉誰願意吐出來,冀州有失,那就穩坐幽州繼續與董卓交戰,而且有了幽州作爲底蘊,他們很快就能組建起大規模的騎兵大軍,屆時也就有了與董卓碰撞的底氣,再把冀州奪回來就是。

再者說了,誰說冀州就一定會丟失,袁紹雖然是傾力北上與公孫瓚、劉虞交戰,可是畢竟留下了數以十萬的大軍屯守的,只要能夠拖延上一段時間,他們這邊即可將公孫續等人全部夷滅,到時候再攜兩州之地的大軍揮師南下,就算是強如董卓又能如何。

兩種看法,兩個派系,如此一來在袁紹眼前爭論不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且袁紹的心中也是有着小九九打着的,尤其是在見到了滿寵之後,你曹操不是上表與我稱臣嗎,那正好,董卓進犯,讓你曹操出兵先抵擋上一陣好了,而他自己則坐山觀虎鬥,等到曹操、董卓兩個兩敗俱傷之後他在出來收拾殘局,正好可一舉將自己西面與南面的威脅清楚掉,如此一來,袁紹的心不自覺的就傾向了另外一部分讓你的說法,對田豐的提議自然不願去理會,反而下令讓士卒攻向公孫續。

這一下,不但前來結盟的滿寵傻眼了,就是軍中的很多人也都不能理解袁紹的作爲,他們都是從冀州出來的,那裡有他們的父母妻兒,那裡纔是他們的牽掛,可是此時袁紹卻放着打進家門的董卓不去管,反而仍舊跟公孫續打的火熱,轟然之間,在有心人的攛掇下,軍中的不少士卒瞬間暴動了起來。

只是袁紹是誰,“家大業大”的他根本就沒將那點士卒放在眼裡,很快就將暴動的士卒血腥的鎮壓了下去,這一下,軍中安靜倒是安靜了,可是再次與公孫續展開的戰爭中卻是士氣全無,接連的攻擊之下不但沒有能將公孫續那邊的氣焰打下去,反而被對方給打的節節敗退,袁紹頓時紅了眼了,不過,就在袁紹準備要加大對公孫續的打擊的時候,田豐卻是突然爆發了。

田豐的脾氣本來就倔,眼看着袁紹的作爲明顯是錯誤的,田豐又怎麼能夠容忍。

一番爭執,再加上滿寵從旁的搖旗吶喊,袁紹最終不得不屈服在田豐的提議下,留下長子袁譚繼續追剿公孫續後,便親點了大軍匆匆南下。

原本這樣也算是達成了目的,袁紹心中雖然怒氣滿腔,也找不到發泄的地方,只是在南下之後他們就遭遇到了賈詡所統大軍的狙擊,生生將他的大軍拖在了幽、冀兩地的接連之地,隨着時間走過的越久,袁紹心中的火氣積累的就越多,偏偏這個時候,田豐很是不合時宜的提及了兵分兩路的建議。

冀州地域廣闊,即便是董卓大軍縱橫開闔,想要完全佔據下冀州也需要時間,田豐正是看明白了這一點,纔想到了讓大軍兵分兩路,一路留在清苑繼續與賈詡交戰,以防被其斷了退路,一路則轉道南下直奔信都,藉助信都特殊的位置存在,收攏冀州境內尚未被董卓攻下地方的兵力壯大己身,而後以信都爲依託,狙擊董卓他們攻城掠地的進度。

建議雖是好的,可是田豐這種做法卻是將袁紹惹毛了,在手下其他人的煽風點火之下,暴怒的袁紹不但沒有同意田豐的建議,反而將田豐驅逐出了清苑,讓其自己去往信都防守阻擋董卓,沒有一兵一卒不說,連個職位也沒給田豐留。

想想也是,之前打公孫續不順了,你田豐不說出出主意好讓袁紹儘快結束對公孫續的戰爭,反而扯後腿的一再要求袁紹帶兵南下,如今袁紹同意南下了,可是在大軍被賈詡阻擊的時候,你田豐不說想辦法讓大軍將對面人數明顯差自己很多的賈詡軍,偏偏提出讓袁紹分兵,這對本來就戰事不利的袁紹來說,這不是虎口奪食嗎,袁紹能夠同意纔是見鬼了。

其實,田豐的提議明顯是正確的,只不過在錯誤的時間裡提了出來,結局可想而知,再加上田豐那又臭又硬的脾氣,幾乎將袁紹氣了個半死,這麼一來本來就對其心有怨憤的袁紹不將他“流放”了纔怪。

有了田豐的前車之鑑,即便是那些一直以來與田豐唱對臺戲的其他人也紛紛偃旗息鼓,不過對於分兵之事,袁紹軍中還有一人也是贊同的,那就是沮授,只是相較於田豐,沮授在進言勸諫之上卻是更爲聰明瞭些,可惜在幾次三番之後,沮授明顯感覺到了袁紹對自己的疏遠與不耐,沮授的動作戛然而止。

捨棄田豐,在董卓看來無異於是袁紹自毀長城的做法,可是在袁紹看來,卻他是剔除掉麻煩絕佳之法,沒了田豐在他耳邊說着說那,他就能將更多的心思放在與賈詡的對戰上,是以心情大好的他與賈詡交戰時反而變得更加積極了起來。

不得不說,這人蠢起來,有時候還真是沒有底線了。

董卓此時卻不知道因爲自己的一番動作,反而將田豐的心收了不小的一部分,他其實也明白,屠城這種事情不是一個明君該爲的事情,他也承認自己在爲君這一方面還是太稚嫩了,只是若是讓他用救了自己一命的許褚來換田豐的投效,起碼他就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至於說百姓是無辜的,正如他所說的,亂世之中,誰又不是無辜的呢。

沉思之中,偌大的屋子中靜悄悄的,只有許褚那若有若無細微的呼吸聲不時傳出,卻是讓董卓一陣心安,許褚眼下的情況雖然仍舊沒有能夠清醒過來,起碼也沒有怎麼惡化,這對董卓來說,已經是一個好消息了,要知道,當初那一下,如果不是許褚下意識的躲了躲,就會直接刺在他的心臟上面了,就是這麼稍微的一絲偏移,卻是讓他撿了一條命,當然,最起碼目前來看是這樣的,至於他能不能醒過來,就要看他自己的意志了。

畢竟流血太多,而這個時代又沒有可以檢測血型的儀器在,不能輸血補充,只靠自身的恢復來說實在太慢了,而且傷口擺在那裡,感染什麼的出現點變故在這個時代再是正常不過,許褚直到現在傷口都沒有明顯的惡化,已經能說是一個奇蹟了。

“主公,呂將軍求見。”不知是過了多久,房門外面一個聲音忽然響了起來,正是許褚受傷後接替下許褚統領位置的許定的聲音,許定乃是許褚的兄長,只不過比之許褚來說各方面都平庸了很多,一直以來都是擔任許褚的副將。

董卓身邊的親衛將領中,從一開始的董悍、董勇兩人,到後來嶄露頭角的魯川等,都相繼被放了出去,如今也是在各處擔任着自己的職責,而自從被董卓任用就一直留在董卓身邊的,就只有許褚一人,這也是董卓對許褚的感情尤爲深厚的緣由之一。

“讓他進來。”晃了晃腦袋,董卓將心中繁亂的思緒強壓下去,隨即冷漠的說了出聲。

“主公。”咯吱的聲響中,房門打開再又關上,呂布趕來董卓身前後拜了下去。

“事情查的怎麼樣了。”董卓的聲音很平靜,讓呂布聽不出來絲毫的喜怒情緒,這麼長的時間,呂布沒有來彙報,董卓也就沒有主動詢問過,有些時候,董卓自己也是矛盾不已,就好似如今出了刺殺的事情後,該怎麼面對呂布董卓心中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感官。

“回主公,末將抓到了一些人,不過他們的身份都太普通了,對於組織這次行刺的人是誰根本就不清楚,末將用盡了手段也得不出什麼有用的消息,事情進展緩慢,請主公責罰。”董卓的心思也許還仍舊模糊飄搖不定,可是在呂布看來,這已經是在對他疏遠了,這可不是一個好的訊號,只是就好像他回覆董卓的那樣,拼命的找尋抓捕之下,卻因爲消息有限根本沒有太大的進展,這讓本想借此機會戴罪立功的他心中,只剩下了濃濃的惶恐與不甘……

第5章 南陽黃忠第261章 納子第265章 書院第234章 蹊蹺第62章 文臺孫堅第328章 各施手段第35章 暗流第403章 密議(完)第36章 戮力同心第417章 韓猛的狠辣第403章 密議(完)第321章 時也命也第436章 小衝突第72章 吐血第406章 是時候了第459章 賈詡的算計第245章 鄭度用計第266章 浪子第427章 被提前了的對戰(上)第7章 呂布來投第262章 勾肩搭背第93章 成長的代價第250章 得將甘寧第343章 郭嘉定計第139章 坐論第212章 一箭三雕第279章 殺雞儆猴第213章 嬌啼花開第192章 輕而無備第266章 浪子第81章 那就戰吧第93章 成長的代價第219章 男兒膝下第177章 吳莧第128章 我會回來的第130章 商議第432章 啓程北上第77章 谷地第447章 一個半人第318章 趙雲歸心第270章 子嗣第332章 慕容授首第395章 城頭爭奪第434章 再議黑山第315章 降者不殺第418章 曹操出兵第113章 論第326章 是他第283章 陳到之威第426章 繁陽喋血第95章 百丈黃沙幔,馬革裹屍還第361章 許攸說因第236章 泠苞第130章 商議第258章 盡孝第433章 屠夫張任第323章 各有算計第108章 戰稍歇第197章 定局已成第248章 酣戰成都第282章 你怕死第366章 福禍相依第406章 是時候了第192章 輕而無備第196章 炸營第219章 男兒膝下第264章 引爆第259章 就這?第436章 小衝突第177章 吳莧第283章 陳到之威第67章 大丈夫死則死矣第184章 當誅第300章 畜生一樣的東西第287章 主動出擊第320章 鮮卑拓跋第353章 逼宮第251章 人心莫測第277章 袁家的野望第99章 李傕兵敗(上)第318章 趙雲歸心第370章 四人坐議第314章 公孫敗退第423章 魏越授首第169章 有一種厚度叫底蘊第95章 故技(上)第438章 紛亂黑山軍第372章 死不足惜第137章 安頓第375章 兄弟三人第319章 雁門,我回來了第246章 坑第397章 悽慘第247章 連下第320章 鮮卑拓跋第408章 天下無雙第158章 黃龍的見識第12章 你們,會求我的第387章 拜將第252章 入內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