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荊南人事

可能是李易敲打的夠狠,也可能是李易對魏延的談話足夠苦口婆心,之後魏延很順利的就加入了李易的的團隊,而且魏延也沒有因爲之前的事情表現出什麼怨恨的情緒,反而主動去找了韓玄賠罪,還向郭嘉致謝,感謝他的指點。

對於魏延懂事的表現,李易很滿意,於是他也做出迴應,直接就將魏延劃到了身邊最爲核心的小圈子裡面。

這圈子看不到,摸不着,但李易的身邊人都能感受得到。

衆人看到李易對待魏延的態度,聰明人認爲李易是真的很喜歡魏延,畢竟愛之深纔會責之切,但有些智商不太夠的,那腦子就難免跑偏,認爲魏延之所以會有如此待遇,很大原因是那位荊南第一美人的功勞。

沒錯,李易在看到那位原本在若干年後,被趙雲“拒女”的樊雲娥,李易果斷就笑納了,畢竟他不能讓魏延心寒啊,而且郭嘉都把理由給他找好了,李易還客氣個啥?

不過呢,李易只是留了樊雲娥一晚,第二天又與她說了些話,表示會照顧她家人等等,然後就安排人將樊雲娥送回了襄陽。

李易從來不認爲接近女色對他的大業有什麼影響,除了孔融那個腦子有坑的,他身邊不管是蔡邕那樣的老學究,還是諸葛玄這樣的正直之人,都沒在這方面勸過他。

因爲大家都看得出來,李易儘管有些好色,但他能夠把握好其中分寸,就比如說這次,雖然李易要了樊雲娥,但因爲正在帶兵,於是李易馬上就將她送回了襄陽。

由此可見,李易是分得清輕重的,根本不會因女色誤事,如此下面人還有啥好說的?

在收下魏延之後,李易緊接着,就對桂陽的人事做出了一些安排調整。

首先,魏延之前任命的那個鞏志李易是不可能認的,於是,李易便任命他的大舅哥伏德爲桂陽太守,鞏志爲郡丞,輔佐伏德。

不過李易也不是黑臉不近人情,爲了不讓鞏志有想法,李易又去信暗示鞏志,只讓他輔佐伏德一年,在桂陽安穩之後,便會調其回襄陽,然後另有重任。

在李易看來,這樣就應該足夠安撫鞏志了,如果他不滿足,那這個人就不用留下了,反正魏延在桂陽殺了不少官員,李易不介意再多他一個。

至於說桂陽太守爲何會選擇伏德,這算是一個折中的結果。

原本的那些襄陽官員,讓李易來評價,其中但凡有資格外放太守的,整體素質都是不錯的,或許他們單以智謀來論,不能與荀攸,郭嘉這樣的智囊之士比肩,可他們精通政務,對於治民很有一套,在這方面所謂的頂級謀士可能還沒他們好用。

可是呢,這些人的根基多數都在荊北那邊,而桂陽位置略顯偏遠,讓他們過去擔任桂陽太守,難免會有冷落之嫌,李易新得荊州,還在籠絡人心,此事讓這樣的人去桂陽絕非上策。

於是,李易就將目光轉到了伏德的身上。

之前李易爲了防備伏家可能會在荊州摘桃子,早就有了讓伏德去荊南的想法,而前段時間伏德受到的冷落,固然是李易不滿伏德在信中的不識趣,同時也是李易在借題發揮,故意想找機會敲打一下伏德,爲將來任命他做準備。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李易的暗中授意,在荊州的地界上有幾個人敢主動去攔他大舅哥的信,這不是找不自在麼?

原本李易是等着伏壽給伏德說好話,他就借坡下驢,給伏德一個任命,也哄伏壽高興,卻不想直到他率軍出征荊南,伏壽都沒開口,這讓李易感覺挺虧欠她的,如今正好桂陽那邊空了出來,李易就讓伏德過去好了。

桂陽那地方讓老資歷的官員去了是“流放”,但對於伏德這種年輕,且缺少經驗的官員,就是歷練,李易覺得以伏德本身的才學,還有背後那位岳父大人指點,應該是不會讓他失望的。

在任命了伏德之後,剩下的就是軍事了。

隨着魏延到來,以及金旋北上後,李易在荊南已經是掌握了絕對優勢,因此他一點都不着急,先是讓徐晃收編了魏延帶來的那些兵馬,將之消化吸收,然後又等了幾天,得到了金旋不戰而得沅南的消息,這才下令大軍開往武陵,準備一舉拿下臨沅。

而在這個過程中,武陵太守劉度見李易連得長沙和桂陽,零陵太守金旋也投靠了李易,他自己已經是獨木難支,知道堅持下去恐怕難逃一死,再加上他聽說李易任命韓玄爲今後的武陵太守,於是就給李易送來了降書,承認了之前的錯誤,發誓今後願意好好爲李易效力,還請李易原諒他。

不過李易在看完信後,直接將劉度的書信一把火給燒了,雖然韓玄一開始也不願意降他,可韓玄沒跟他動武,一直都在自己家裡老實呆着,但劉度的表現就太惡劣了,竟然指責他,還主動派兵打下了夷縣,這已經超出了李易的容忍,李易必須把劉度幹掉,讓人知道他的底線是碰不得的。

而且,李易這次帶着一兩萬人在荊南跑了一圈,在長沙桂陽和零陵都沒亮劍,現在就剩下一個武陵了,再不見血都沒機會了。

可是,不知是不是命中註定李易不會在荊南殺伐,當李易大軍即將到達武陵治所臨沅的時候,城中有官吏來見,說是劉度已經掛印而去,不知所蹤,如今城中官員以及百姓,都在恭候李易的到來。

李易聽到這個消息後,有些高興,又有些無語,他本以爲劉度是個狠人呢,沒想到這麼慫,大戰前居然直接跑了。

不過從到來的官吏口中瞭解了一下臨沅的情況,李易就發現劉度的逃跑倒也算是明智。

之前劉度將主力兵馬派往了夷縣,如今臨沅城中兵丁只有三千來人,而且有半數都是新徵來的,戰力非常稀鬆,而城中守將則是劉度的一個遠房親戚,妥妥的關係戶,根本沒多大本事。

而李易的陣容呢?

兵馬方面,算上駐紮在沅南的金旋,李易現在足足有三萬多人,是臨沅的十倍,除非劉度將夷縣的人全調回來,否則根本沒有一戰之力。

然而夷縣對面的蔡和也增兵了,雖然李易給蔡和下令,不准他過河,但夷縣的劉賢和刑道榮不知道這一點,於是,那八千精銳就這樣死死的被牽制在了長江邊上,根本不能回援。

再算一下雙方的將領,劉度就一個刑道榮能拿的出手,可李易這邊呢,徐晃,黃忠,魏延,劉磐,這裡頭徐晃是受過天子嘉獎的,剩下的三人的名氣雖然不夠大,可在荊南這塊地方上,也絕對算是厲害人物了。

雙方實力如此懸殊,劉度的逃跑就不難理解了。

劉度的棄城而逃,雖然讓李易有些遺憾,但他整體還算是高興的,李易依舊堅持着他一貫的原則,能不打就不打,能少死人就少死認,否則李易也不用拐着彎的進軍,一點點的給武陵製造壓力了。

之後李易讓徐晃帶兵進了臨沅,接管城池,讓這位一臉鬱悶的大將軍去撿點功勞。

李易現在挺同情徐晃的,來之前他和徐晃說,讓徐晃來荊南立功,結果卻是一路打醬油,這對於一個想要立功的將領來說,確實有些悲催了。

徐晃進城後,李易卻是駐紮在了外面,李易留了個心眼,他要防止劉度給他設下圈套,因爲城中巷戰會縮減人數上的優勢,特別是夜間的時候,更是難以掌控,李易可不想陰溝翻船。

不過事實證明,李易想多了,劉度是真的跑了。

於是,李易讓大軍在臨沅暫停,並下令讓人追查劉度行蹤,儘管李易自己都覺得希望不大,但他還是下了嚴令,必須捉拿劉度,這是態度問題。

在臨沅還有一件比較重要的事,則是關於零陵的。

李易下令讓金旋來見他,金旋雖然畏懼,但也不敢不來,於是,李易直接就讓人把金旋給扣了,以貪墨問罪,押往襄陽。

緊跟着,李易就讓徐晃持軍令接管了金旋的兵馬,同時任命袁渙爲零陵太守,龐季爲零陵郡丞,並調撥給他們兩千兵馬,護送他們上任。

其實李易最初是想直接讓龐季上位的,他對龐家很有好感,龐季也跟了他不短的時間了,只是龐季學識雖夠,但官場經驗不足,而之前因爲金旋在任的時候多有胡作非爲,萬一龐季不能安撫好地方,反倒是害了他,於是,李易用了郭嘉的意見,採取了類似“一帶一”的法子,讓龐季去當袁渙的副手,有袁渙這個老資歷帶着,只要龐季足夠努力,不出三年就可以獨當一面了。

將這些事情處理完成之後,李易便繼續揮軍北上,劉度雖然跑了,但夷縣的劉賢和刑道榮還在,七日後,李易的大軍便在夷縣城外十里處紮營,而在這一天,李易也得到了消息,武陵的諸多縣城也盡數歸順,只是還沒有得到關於劉度的消息,而據李易所知,劉度也沒有來到夷縣,整個人就像是消失了一般。

李易雖然想殺劉度,卻沒在他身上多花心思,吩咐一聲讓人繼續尋找,然後就開始考慮如何拿下夷縣。

夷縣只是一般縣城,城防算不上堅固,但城中卻是有着武陵的八千精銳,正面交鋒的話,還是要花費一些功夫的。

於是,李易讓身邊將領獻言獻策。

劉磐是個悶葫蘆,不愛發表意見,黃忠立功心切,建議直接攻城,與黃忠想法相同的還有不少人,他們都想要戰功,而且戰略上的理由也很充分,李易已得荊南,夷縣不過一座孤城罷了,且城中守軍父母親人都在李易治下,必然無心抵抗,只要攻勢強勁,必然可以一戰破城,並不會有太多死傷。

之後是魏延,他的想法就比較圓滑了,建議李易往城中射入勸降書信,以如今城中情況,不用幾天功夫,必然不戰自亂,然後再用兵,城池可下。

李易又問主將徐晃,這位最需要功勞來證明自己的大將,卻是贊成了魏延的意見,認爲李易沒必要強攻,只是圍城就可以了。

雙方意見相左,自然要爭辯一番,李易在旁認真聽着,心中雖然不說失望,但也絕對算不上太滿意。

畢竟名將都是要歷練和沉澱才能成就的,不是說你叫徐晃,他叫黃忠,那麼你們就註定是名將了。

很快,雙方的爭辯漸漸沒了新意,李易擺手示意衆人安靜,然後問道:“兩位軍師,有何看法?”

郭嘉和蒯越對視了一眼,蒯越笑笑,退後一步,說道:“奉孝已有良謀,越就不在主公面前獻醜了。”

這兩人都是李易的軍師,私下裡自然對如今的情況多有探討,而在交流的過程中,郭嘉在軍略方面的敏銳嗅覺,不知讓蒯越驚豔了多少次,蒯越如今已經是自愧不如了。

“先生還是這般謙虛。”

李易微微一笑,隨後看向郭嘉,道:“既然先生如此恭維,奉孝啊,你就別藏着掖着了。”

郭嘉出列向李易和衆人拱了拱手,然後說道:“諸位其實說的都有道理,此時強攻,夷縣半日必下,在嘉看來,這是中策。”

黃忠等人面露失望,既然郭嘉說他們是中策,那徐晃和魏延的想法,自然就是上策了。

然而,郭嘉緊跟着又道:“至於公明與文長所言,雖然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然而兩位卻是忽略了一些問題,是以,此乃下策,不可取。”

魏延原本正想笑呢,聞言頓時笑不出來了,而且他心中不解,卻不敢質疑,前些天的那次折騰,雖然已經知道是李易授意,可那把玩的實在太狠了,他對郭嘉多少有了些陰影。

徐晃皺皺眉,思索了一下,不是太明白,只能問道:“請軍師賜教。”

郭嘉還禮,又向李易一拱手,道:“借主公的一句話,那便是換位思考,公明與文長雖然看到了城中軍心必亂,卻爲何不去想想,劉賢和刑道榮難道就看不到眼前危局?難道他們就會坐以待斃?”

徐晃一點就透,當即說道:“軍師是說,他們可能主動出城作戰?”

郭嘉點頭,然後對李易說道:“主公,如果使人往城內射入勸降書信,數日後城中必然自亂,而劉先與刑道榮想要求活,唯有與主公速戰速決,那麼,這兩三日內,必然會出城求戰,甚至,若是其膽識足夠,還可能會連夜偷襲我方大營!”

第540章 贈劍第80章 屠村第621章 甄家事了第617章 人有點多第637章 將軍乃忠義之士第86章 我有個遠房侄孫女第285章 不會辱沒諸葛之名第180章 只願天下處處有良醫第50章 高順的餿主意第765章 平原第51章 怒火中燒王司徒第763章 攻佔平原津第584章 劃地稱王,豈不快哉第203章 劉表讓荊州第576章 主公莫急第335章 殺人者,周倉是也第231章 一羣烏合之衆第405章 誓死追隨徵南將軍第322章 我要反戈一擊第122章 六十二連勝第556章 攻城第352章 蔡邕教王璨第614章 九天之上白玉京第725章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第250章 以襄侯馬首是瞻第695章 絕不叛漢第317章 諸葛瑾第594章 先生辛苦第387章 請天子決斷第117章 夫君有錯,妻當規勸 謝謝“黯然丶失落”的打賞!第102章 貂蟬第770章 袁紹想回家第557章 慈不掌兵第149章 將軍!某有一計!第393章 龐德公獻寶第603章 張苞第276章 爲襄侯牽馬墜蹬第733章 天下兵馬槍棒總教頭第655章 古之名將,幾人善終?第188章 借你家牆壁一用第539章 小小年紀,心機深沉第89章 兩個戲精第707章 有人天生反骨第190章 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第534章 又得賢才第253章 蔡邕急了第116章 大婚 謝謝“Guiltp???”的打賞!第598章 芥蒂盡去第406章 袁某要生啖其肉!第51章 怒火中燒王司徒第112章 新軍第442章 重情重義魏文長第310章 請留步第768章 自投羅網第769章 袁紹的絕望第599章 段煨第465章 你只是個卑鄙小人第670章 必殺曹操第593章 “小人”得志第64章 談婚論嫁第503章 取揚州,刻不容緩第567章 勿謂言之不預也第548章 陸家音訊第628章 “窮酸將軍”第656章 我可賢明?第570章 鐵杵砸門第521章 文人的節操第191章 不愧惡來之名第422章 劉表的落幕第255章 天子稱我亞父第583章 泥潭第659章 豫州刺史,都督第496章 實話實說第379章 終見文聘第556章 攻城第335章 殺人者,周倉是也第114章 夜見徐晃第109章 陷陣一營,可敵萬人第723章 一切盡在不言中第568章 孫策和周瑜第220章 豫章太守,諸葛玄第409章 先生可是荀攸第66章 又暈了一個第532章 王朗醉酒第440章 談一件大事第294章 袁術欲稱帝第748章 蒸汽機第723章 一切盡在不言中第255章 天子稱我亞父第405章 誓死追隨徵南將軍第715章 魏延戰顏良第592章 爭第364章 蒯越爲質第563章 傷員第568章 孫策和周瑜第518章 壽春 人心惶惶第38章 董卓要點鴛鴦譜第385章 張允要封侯|第612章 飛仙崖第471章 夏侯淵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