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講到,袁術採納楊大將的建議,稱帝於淮南壽春。更是大張旗鼓昭告天下,如此情形豈不是動搖了曹操協天子以令諸侯的霸權地位了嗎?曹操豈能容忍,遂請獻帝降旨四道,招兵借糧,在開春這個青黃不接之際,御大軍討伐袁術。
鎮國大將軍劉騫更是直接就統軍二十萬出征,直進荊州江陵郡內,與荊州牧劉表兵合一處,將打一家。
話說這一日,劉騫、劉備兄弟統大軍來到江陵城外,安營紮寨,收拾停當。正欲入城拜見劉表。卻見劉表帶着蒯氏兄弟、蔡氏兄弟、岑晊、張儉、陳翔、孔昱、苑康、狄超、文聘、張碩等人出城迎接。
“賢弟前來,爲兄有失遠迎,萬望恕罪!”劉表剛剛出城不久,正好碰上劉騫帶着劉備、諸葛亮、徐庶三人帶着三百名精騎勇士朝着城內趕來,對着劉騫和劉備說道。
“兄長如此仗勢相迎,我兄弟甚感惶恐!”劉騫在馬上施禮,連連稱謝。劉備亦是上前向劉表施禮,不過稍顯尷尬。畢竟之前因爲襄陽之爭,劉備與劉表直接面對面的打了好幾仗。
倒是劉表笑了笑,沒有說什麼。不過蒯氏兄弟和蔡瑁兄弟則是對劉備頗有敵意。
劉騫將此一切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但是嘴上依舊和劉表談笑風生。劉表心中對劉騫存有很多戒備這是自然,但是要說他對劉騫存有依附之意,從其言語中也能夠看出一些來。
“昔日玄德與兄之間發生衝突,某聞之皆是那黃祖所挑撥之故。還望兄長莫要掛懷!”劉騫自然知道劉表心中存有芥蒂,遂直言昔日對敵之事。
“既然鎮國大將軍言道此事,我家主公與將軍同宗,皆爲皇室宗親。但不知將軍是否可以將襄陽歸還!”蒯越見劉騫提到昔日之戰,恨恨的說道。
諸葛亮在側聞言,笑着說道:“蒯異度,此言差矣!我家主公何曾佔據過襄陽?昔日你等撤軍襄陽,我家平西將軍見城池無人管理,雖使人入城着手管制。昔日公所管理之時,百姓雖有食有衣,但是還談不上安居樂業!今日在我家主公治理之下,百姓安居樂業,少有所學,老有所養。民心所向,更何況是汝棄之城?”
蒯越聞言,頓時氣得直翻白眼。蒯良見到兄長詞窮,上前說道:“諸葛孔明,汝一個村夫,豈知箇中道理?”
諸葛亮對這個稱呼並不感冒,依然不緊不慢的迴應着:“蒯子柔,某雖村夫,孤陋寡聞!然尚知是非明辯。尚不說天下尚有天子健在,即便天子不再,各路諸侯有誰敢言已棄之城徑直索要之理?”
不待蒯良迴應,劉騫忽然說道:“孔明所言遂對。然景升兄若以爲愚弟無能治理襄陽,弟定讓襄陽,請兄長管治。”
“襄陽在賢弟的管治之下,優勝於爲兄。此乃襄陽百姓之福。爲兄焉有索要之理!”劉表給諸葛亮和劉騫這一番話擠兌的夠嗆呀!
劉備看着蒯氏兄弟那一臉比吃了蒼蠅還臭的臉,心中簡直樂開了花。
劉騫、劉備、諸葛亮隨着劉表來到城中府衙大廳內。
“不知兄長可否已經準備妥當?此事亦早不宜遲。”劉騫問道。
“爲兄不善治兵,郡下兵馬十餘萬,爲兄以爲出兵五萬已達能力所限。”劉表面露難色的說道,’“此番討賊尚需賢弟爲主,爲兄勢必全力相輔佐。”
“感兄之看重。不知兄長何時出發?”劉騫又問道。
“賢弟在此稍作休整,兩日後一同出發。不知賢弟以爲何?”劉表向劉騫徵求意見。畢竟劉騫現在帶來的軍隊足以滅掉他荊州全郡的兵馬。那可是足足二十萬兵馬,二百營的戰鬥力量。更何況這次出戰的都是萬人敵一樣的將領,和身懷神鬼智謀的三大軍師。
衆人商議妥當之後,劉騫推脫掉了劉表的宴請相留,帶着劉備和諸葛亮出城回到大營,交代關羽安排好夜間守護,正欲休息。
忽聞外面有兵卒來報:“啓稟主公,轅門外有一少年將軍,口口聲聲要求見主公。”
“什麼樣的少年?”劉騫問道,深更半夜跑來見自己,會是誰呢?心中不由得嘀咕着,再一想,這是自己大營,在這裡也出不了什麼意外,見一見也無妨,遂又說道:“讓他進來吧!”
兵卒轉身欲出,劉騫又交代了一句:“順便請諸葛軍師前來。”爲何又想起了諸葛亮呢?原來劉騫忽然猜到,來人可能是劉表的長子劉琦。他來此的目的乃是投靠、求救。於是乎,劉騫想起了諸葛亮。
果不其然,來人正是劉表長子劉琦。劉琦來到劉騫近前,“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口中連連叫道:“叔父救命!叔父救命!”
劉騫急忙上前扶起他,問道:“你可是劉琦?”
“正是小侄!”劉琦應答道。
“汝口口聲聲要我救命,到底何事如此使你慌張?”劉騫問道。
“琦不見容於繼母,琦朝不保夕。還望叔父救!”劉琦又哭拜於劉騫近前。劉騫雙手將其攙起,遂說道:“爲叔焉能有良計?不過,一會兒諸葛軍師過來。你可求他!”
劉琦聞言,方止。
須臾,諸葛亮入帳來見劉騫。劉騫遂向其二人相互引薦,又使人上茶。待茶上之後,託故離去,只留二人在內。
劉騫出去之後,劉琦上前向諸葛亮敬茶。諸葛亮問起故。劉琦言道:“琦不見容於繼母,幸先生一言相救。”
諸葛亮遂言道:“亮隨主公客居於此,豈敢與人骨肉之事?倘有漏泄,爲害不淺。”說罷,欲起身相辭而去。
劉琦再三懇求。
諸葛亮依舊是不肯出謀:“此非亮所敢謀也!疏不間親,亮何能爲公子謀?”
劉琦遂拔劍在手,言道:“先生終不幸教琦乎!琦命固不保矣,請即死於先生之前。”言畢,欲自刎。
諸葛亮急忙救下,言道:“已有良策。”
劉琦大喜,遂又拜。
諸葛亮忙制止,言道:“公子豈不聞申生。重耳之事乎?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今劉使君年邁,此番討伐袁術,公子可請將令代父統兵,則可以短期避禍矣。”
“如何可以長期避禍?”劉琦又問。
“襄陽因黃祖、蔡瑁等人兵擾我主,被我主使大都督許定所佔。南陽郡今已名存實亡。公子可以請令,統兵守南陽,往宛城駐紮,則可以避禍矣。”諸葛亮言畢,起身告辭而去。
劉琦在劉騫帳內相待。不多時劉騫回帳,問曰:“賢侄可曾問計?”
“諸葛先生爲小侄供二計。小侄不知所擇?”劉琦言道。
“說來爲叔聽聽!”劉騫心中暗想應該只有一計使劉琦避禍江夏纔是,怎麼如今出來兩條計策?因此心中甚爲好奇。
劉琦將兩條計策一一言道。劉騫聽到耳中,更是銘記心裡。劉琦因何不好選擇,那是在等着自己表態呀!駐紮宛城雖好,但是必須要有自己的支持。諸葛亮爲自己在宛城安排如此一人可謂是用心良苦,亦是解決了荊州勢力集團中敵我雙方平衡的一個方法。若劉表過世,蔡氏集團勢必與自己不相容,可以將此劉大公子收於麾下。遂言道:“賢侄若去駐守宛城,爲叔可爲你作後盾。若是日後曹操犯境,汝可持此令牌往襄陽軍區找都督許定求救。”言畢,劉騫遞給劉琦一面虎符令牌,上面寫着“襄陽”二字,另一面則寫着一個“救”字。這是劉騫使田豐、法zheng正製作調兵虎符的同時,製作了三面救援兵符,此兵符只爲求救使用。
劉琦得到劉騫的允諾,定下心來。次日,便上言,欲守宛城。劉表心下不忍,猶豫未決。忽劉騫與劉備帶着隨從前來拜見。劉表遂問計劉騫。劉聖舉言道:“宛城雖偏,尚屬重地。何況愚弟有兵駐守襄陽。日後曹操大兵犯境,弟自會遣兵相助賢侄。兄長勿要憂慮!”
劉表遂令劉琦引兵一萬往南陽郡宛城鎮守。
再說袁術得報曹操矯詔搬兵,使劉表、孫策、呂布同其一起出兵攻擊自己,其意欲滅自己而後快。遂召集衆將商議對策。
楊大將言道:“水來土掩,兵來將擋。何憂之擾?”
袁術又問計曰:“莫說徐州呂布兇悍無比,又有天下第一武將之稱;單說那江東孫策,其勇猛更比其父,誰人前去迎戰?”
“此正直青黃不接之時,主公可遣大將屯兵於塗中,堅守城池,以抗孫策;遣大將屯兵守下蔡,亦抗曹操和呂布;遣大將屯兵合肥,以抗劉表;遣大將屯兵汝陰,以備曹操兵出汝南;遣大將屯兵臨淮,以備呂布自徐州兵至。主公再引大軍居中策應。此兵出五路以抗敵兵,必保無虞!”楊大將獻計道。
袁術別無他計,遂從其言,乃分兵駐守:第一路上將橋蕤守塗中;第二路上將陳紀守下蔡;第三路上將陳蘭守合肥;第四路上將李豐守汝陰;第五路上將樑剛守臨淮。大將張勳、紀靈爲五路救援使。又以樂就爲五路觀察使,傳遞五處守衛信息。五員大將各領部下健將,剋日起行,各入防區。
*在這裡寫到袁術應對四路敵軍的對策,取鑑與三國演義中“袁公路大起七軍”之中的部署安排。只是這裡面楊奉已死,韓暹已經歸順劉騫,大將雷薄更是直接出生在了劉騫的陣營之中。不過,袁術稱帝這件事只是情節發展必要。其實有史記載,在曹操《自明本志令》有言:“人有勸(袁)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說明袁術並未稱帝。但是爲了情節發展的必要,咖啡還是遵循了大部分演義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