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倒是有一條計策。”郭圖忽然開口道。
袁紹喘了幾口粗氣,緩緩道:“公則有什麼計策,說來聽聽。”
郭圖臉上露出了一抹笑容:“主公除了沮授和公孫度之外,尚可指示數萬大軍,只要這數萬大軍前來,逼走劉燁自然不在話下。”
自己哪裡來的數萬大軍?聽到郭圖之言,袁紹頓時來了興趣:“公則不要賣關子了,到底是哪兒來的數萬大軍,趕緊說出來吧。”
“呵呵……”郭圖笑道:“主公不是前不久之前,曾經爲蹋頓、蘇僕延、烏延等人請了單于金印麼?蹋頓等人對主公向來感激,如今正是他們報答主公的時候了。”
“主公可以將邊地的漁陽郡、上谷郡送給烏桓人牧馬,換取他們出兵南下幫助我軍。”郭圖侃侃而談道:“蹋頓他們可以用劉玉卿把持朝廷,架空天子的名義南下,出兵勤王,三郡烏桓騎射甲於天下,不次於公孫瓚之白馬義從,有了他們相助,趕走劉燁豈不是輕而易舉?”
“嗯……”袁紹面帶思慮之色,輕撫下頜鬍鬚,顯然是正在思考利弊。
“不可!”審配第一個跳出來反對道:“彼蠻夷之輩,不足爲信,弱則依附中國,強則狼子野心,妄圖入寇,當日匈奴圍高祖得白登之圍,莫非諸位忘了麼?”
“烏桓人狼子野心,不足爲信,讓他們入主冀州,只怕是生靈塗炭,百姓怨聲載道,萬萬不可啊。”荀諶同樣鄭重道。
別說是蠻夷之衆,就連本國軍隊有時候都免不了摟草打兔子,殺良冒功。這些烏桓人更是兇橫殘暴,多次在邊境之地燒殺搶掠,殺傷民衆,搶奪糧食。冀州富足,這些烏桓人進入冀州,還不得大肆搶掠?
審配乃是冀州本土人氏,自然不願意眼睜睜的看着自己的家鄉被烏桓人屠戮。而荀諶也在冀州生活多年,自然也不願見到冀州生靈塗炭。
“可是如果不請烏桓人,請問友若先生和正南先生又有什麼辦法擊敗劉燁的涼州軍呢?”郭圖冷冷道:“某知道友若先生和正南先生愛惜羽毛,之所以開口不提是擔心烏桓人燒殺掠搶影響自己的名聲,可是我郭公則不怕!”
“烏桓人難免燒殺掠搶,人所共知,難道我郭圖就不知道麼?”郭圖對袁紹拱手道:“請主公明鑑,烏桓人之心性人所共知,然而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幾任先帝也曾在洛陽射下越騎營,營中騎士盡爲胡人,由此可見胡人並非不能爲主公所用。”
“爲了大業必須要作出一定犧牲,主公大可在戰勝劉燁之後免除部分冀州百姓賦稅。”郭圖正色道:“想必百姓一定會理解主公的勤王之心。”
“嗯,有道理。”
袁紹其實對郭圖的建議非常認可,之所以不加肯定正是因爲顧慮名聲,而郭圖卻如此坦誠的承擔下罵名,讓他不由得鬆了一口氣。
“公則果然是忠誠之士。”袁紹感嘆道:“你說的不錯,日後某必定免除冀州百姓半數賦稅。”
郭圖聽到這話就明白袁紹準備採納自己的建議,低下頭,喜道:“主公仁厚,圖願爲主公效犬馬之勞。”
袁紹越看郭圖越順眼,能力不能力什麼的另說,可是對自己的這份忠誠卻是難得,看來一定要重用郭圖才行。
審配眉頭緊皺,既然袁紹決定下來,自然是已經無從更改,如此一來冀州百姓不免遭殃,唉!
不過既然主公已經決定,審配也不好說什麼,只好低下頭去。
“好!”袁紹環顧左右,朗聲道:“既然如此,那就以上谷、漁陽二郡交給蹋頓等人,請他們南下出兵。”
實際上雖然說是割讓,袁紹卻並不需要付出什麼代價,上谷和漁陽二郡很久之前便被烏桓人佔據。早在羣雄討董之前,張純、張舉兄弟便曾佔據漁陽郡稱帝,勾結烏桓人,後來被公孫瓚大敗。
等到公孫瓚敗亡之後,袁紹雖然派遣次子袁熙爲刺史治理幽州,不過實際上歸他管轄的僅僅是幽州南部的涿郡、右北平等四郡,上谷、漁陽早就成了烏桓人的地盤,只不過沒有明文規定罷了。
將兩個沒有在掌握中的郡送出去,等同於空手套白狼,這樣的好買賣自然要做,只不過野蠻的烏桓人肯定免不了要一路上燒殺掠搶,袁紹也只能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出使烏桓商議出兵之事,誰肯爲我分憂?”袁紹環視左右,緩緩開口道。
左右諸多謀士卻是面有難色,就連郭圖也沒有急於開口,畢竟烏桓人乃是蠻夷,如非必要誰願意和蠻夷打交道呢?
袁紹眉頭一沉:“莫非諸公不願與我分憂?”
說罷,袁紹的目光看向了郭圖:建議既然是你提出來的,如今無人肯去,那就你去吧,你郭圖不是願意爲我被黑鍋麼?
見到袁紹的視線看了過來,郭圖哪裡還不知道他什麼意思,咬了咬牙,剛要挺身而出,卻有人搶先一步。
“如蒙主公不棄,攸願代替主公出使烏桓!”
衆人定睛一看,只見得說話之人不是別人,正是許攸。左右謀臣面現驚訝之色,這許攸向來是唯利是圖,出使烏桓這等出力不討好之事,他怎麼肯接下來?
見到許攸出列,袁紹滿意的點了點頭,笑道:“子遠不愧是我袁氏之忠臣,既然如此子遠剋日出發,儘快到蹋頓帳中,明白麼?”
“諾。”許攸拱手道:“攸必定不負主公所託,請主公放心。”
原來許攸見到方纔郭圖提出建議,心中明白過來:郭公則果然聰明,越是關鍵時刻越要爲了主公往自己身上潑髒水,如此一來才能夠得到主公的重用。
因此聽到誰願意出使烏桓的時候,許攸不假思索便答應了下來。只要成功請得烏桓兵馬南下,到時候加官進爵,金銀封賞豈在話下?
“除此之外,命令沮授緩慢撤軍,儘快撤出幷州,封鎖壺關。”袁紹又命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