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十九章 南征北伐(兩章合一)

轉眼已是入冬,大地蕭瑟,北方的多數州郡,都迎來了今年的初雪,即便是在荊州的南陽,也在兩日前下了一場小雪。

襄陽城中,地面上的積雪早已被清掃乾淨,僅能從屋檐上那偶爾能瞥見的一抹白色,才能找尋到那場雪的些許痕跡。

雪後的晴天,往往纔是一個冬天中最冷的時節,尤其是這個晴天還伴隨着凜冽的西北風,吹得一向繁華的襄陽城中,街道上只有稀稀落落的幾個人。

一輛馬車停在了宮門之外,這是當初曹操在襄陽城中,爲所謂的天子,劉協,所修建的皇宮,曹操兵敗之後,這位比原有歷史上更加悲慘的漢獻帝,便落到了孫策的掌控之中。

馬車內走出了三個身穿毛皮大氅的男子,一箇中年,兩個青年,都是一般的清瘦儒雅,目光凌厲,正是司馬防帶着司馬朗和司馬懿兩個兒子。

自從司馬氏成功勸說荊州諸多家族,迎接孫氏入主之後,他們在孫策麾下的地位,便水漲船高,在如今孫氏軍中的話語權,幾乎僅次於周瑜和程普二人而已。

三人徑直走入宮門,守門的侍衛沒有阻攔,更沒有盤問和搜查,司馬氏本就有騎馬入宮,劍履上殿的榮耀,只是他們自己行事謙遜,每次入宮仍然是遵照本分和規矩,因此侍衛也沒有搜查的必要。

孫策比之於曹操,明顯霸道許多。曹操雖然不將劉協放在眼中,獨掌朝政,可至少在表面上,還是恪守禮節,平日裡三天一小朝,五天一大朝,依然作出一副尊奉天子的態度。

而孫策則直接搬入了皇宮之中,將劉協軟禁在後宮,自己住持朝會,除了一個帝號之外,其他的幾乎已經徹底與皇帝無異。

三人來到大殿之外,諸多“大臣”都已在此等候,很快的,一個宦官便出來高呼一聲:“上朝……”

衆臣進殿,文官以張昭爲首,其後是荊州大族蒯氏的現任族長蒯良。武將則是以老將程普爲首,其後便是周瑜。

孫策卻也沒有直接坐上龍椅,而是在龍椅旁邊,又擺了一張小一些的椅子,坐在上面,俯視衆人。

“拜見大司馬。”衆人行禮。

孫策虛扶一把:“諸位同僚不必多禮。今日朝會,所議者,只有一事。”

他豎起一根手指:“便是來年開春之後,我軍軍機戰略,各位但有所想,不妨直言。”

衆人顯然是早就知道了這個議題,很快的,在蒯良身後,一個跟他有幾分相似的男子便要出列,卻被蒯良拉住,暗暗衝他搖了搖頭,那人便退了回去。

張昭第一個站了出來:“老臣以爲,如今我軍新得荊州之地,而荊州之兵,多數已在虎牢關外,歸降劉赫,我軍實力,並無明顯壯大,且荊州民心初定,不宜大戰。不若休養生息,招兵買馬,囤積糧草,待三年之後,整軍二三十萬,再行北伐不遲。”

張昭如今剛剛四十多歲,年富力強,聲望又高,在江東文臣中地位超然,他一發話,諸多文臣都紛紛附和。

排在後面的魯肅,張了張嘴,似乎欲言又止,他看了看周瑜,見他嘴角帶有幾分不屑和譏諷之意,心中瞭然,也便打消了要出來表態支持張昭的念頭。

這時,一個文官卻是出言駁斥起來:“子布此言大謬。”

衆人循聲望去,卻是陳羣,只見他面帶怒容地看着張昭,語氣之中,不無喝斥之意。

“如今程良戰死,洛陽僞朝廷損一大將,更兼劉赫太后徐氏日前新喪,聽聞劉赫悲痛莫名,幾度暈厥,洛陽已罷朝十數日。且虎牢關一戰,雖是劉赫一方獲勝,卻也是損失慘重,全仗劉備臨陣倒戈,才得以取勝,否則勝負之數,猶未可知。”

“如今劉赫沉淪於悲憤之中,敵軍士氣定然大挫,而我軍在函谷關雖敗,卻因老主公之死,而致全軍將士,人人激憤,戰意高昂。如此情勢之下,北進討伐,縱不能攻取洛陽,可要拿下敵軍根基未穩的豫州,絕非難事。若待敵軍回緩之後,怕是難如登天。”

張昭冷笑一聲:“長文與劉赫有殺父之仇,滅族之恨,更兼祖墳宗祠,俱在豫州,能有此言,也是意料之中。”

陳羣一聽,頓時雙眉倒豎:“老匹夫,你這是污衊陳某以公謀私了?”

“放肆,朝堂之上,怎敢如此無禮?”張紘怒喝一聲。

“陳羣言之有理,分明是你等軟弱無能,懼怕劉赫威勢。”

一時間,原先曹操麾下投降過來的兗、豫等北方文臣,與張昭等江東文臣,爆發了劇烈的爭吵。

孫策眉頭一蹙:“吵吵嚷嚷,成何體統,還不住口?”

衆人立刻安靜下來。

孫策看向周瑜,臉色瞬間變得柔和起來:“公瑾以爲如何?”

周瑜這才一步跨出:“回主公,諸公所言,各有道理。然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諸公雖是滿腹經綸,有王佐之才,卻都忽略了一點。”

孫策聞言,來了興致:“公瑾詳細說來。”

周瑜說道:“休養生息也好,儘快北伐也罷,皆是立足於我江東,而未曾考慮敵軍之動向。”

他轉過身,看了看衆多文臣武將:“兩個月前,張任所率川蜀兵馬,遭張遼、諸葛亮、杜憲之伏擊,全軍覆沒,張鬆暗中勾結劉赫,與孟達獻了漢中。劉焉老兒驚懼之下,一命嗚呼。十天之前,張遼等三人率十五萬大軍,兵臨劍閣,劉璋闇弱無能,在張鬆、法正、黃權、李嚴等衆臣的一力勸說之下,打開成都城門,親往劍閣投降。如今益州之地,已歸劉赫所有。”

周瑜隨即看回孫策:“主公英明睿智,必能想到,劉赫奪取益州之後,會如何行止?”

孫策沉吟片刻,便說道:“從益州順江而下,配合豫州兵團,兩面夾擊,謀奪荊州,隨後以荊、徐二州爲跳板,攻取揚州,再拿交州,就此一統天下。”

此言一出,衆人皆是色變,他們顯然不曾考慮到劉赫主動出擊這一點。

果真如孫策所說的話,以劉赫如今的實力而言,只怕快則一兩年,慢則三五年,這大漢的天下,便要完全落入他的手中了。

周瑜對衆人的反應,顯然是早有預料,他稍作沉吟,便繼續說下去。

“主公明鑑,正是如此。子布方纔所說,要休養生息,囤積糧草與兵力,此確爲必備之法,然諸位再細細思量,我軍所佔州郡有幾何,治下人口有幾萬?而劉赫治下州郡,人口,又是如何?”

魯肅主動迴應道:“我軍治理兩州之地,還有交州勉強可以爲援。下轄人口一百七十六萬餘戶,約八百多萬人。而劉赫如今收取益州後,掌控了大漢十三州中的十州之地,人口約三千萬,自非我軍所能比擬。”

“呵呵,子敬果然知之甚詳。”周瑜笑道。

“依照如此情形,敵我雙方,一同休養生息,數年之後,諸位以爲彼此實力差距,是愈發懸殊,抑或日漸拉近?”

張昭等人,一時語塞,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應答。

孫策面帶笑意,似乎對這個局面的變化,感到十分滿意。

“公瑾就不必賣關子了,依你之見,我軍該當如何部署?”

周瑜立刻躬身說道:“以屬下之見,養、戰二者,理當結合而動。”

“怎得一個結合法?”

“其一,依照上述所言,主動出兵,乃是勢在必行,既爲了陳羣先生所說的奪取豫州,爲日後攻打洛陽打下基礎,還要讓劉赫疲於應對我軍攻勢,而無法糾集大軍,從豫州南下侵入荊州,同時更是藉助戰事,賞罰分明,以此逐漸凝聚我軍新得降卒之軍心。”

大家好,我們公衆.號每天都會發現金、點幣紅包,只要關注就可以領取。年末最後一次福利,請大家抓住機會。公衆號[書友大本營]

“其二,我軍新入荊州,此地多年不曾發生戰事,土地富饒,比起多丘陵山地之江東,荊襄之地實乃屯田養兵不二之選。劉赫多年來勸課農桑,鼓勵墾荒,將百姓開墾之荒地,一半劃歸其永久所有,一半爲其暫時耕種,待開墾者死後,由朝廷收回。且每開墾三畝荒地,還可減免原有耕地一畝之田賦,而荒廢一年之耕地,來年賦稅翻倍,荒廢兩年之地,也由朝廷收回。因此短短十餘年間,北方各州郡之中,人人耕有其田,辛勤勞作,戶戶家有餘糧,朝廷由此囤積軍糧不知凡幾。”

“屬下以爲,我軍當可借鑑此策,稍作調整,以此吸引流民,以及山間野民等,入各郡縣之中登基入戶,發放農具,多多耕作生產。同時招募工匠,不斷打造樓船、艦船、走軻,以及諸多水戰用具與器械,以備日後與劉赫在江面上一決雌雄,此乃揚長避短之策。”

孫策聽得兩眼放光,連張昭等人,也不由得暗暗頷首,面露贊同之色。

“公瑾果然國之棟樑,有如此良策,何懼他劉赫小兒?”

就在衆人都以爲今日朝會便要就此結束時,司馬懿卻忽然站了出來。

“啓稟主公,屬下有話要說。”

“二弟,你……”司馬朗心頭一急,都到了這個節骨眼上了,自己這個二弟出去湊什麼熱鬧,說對了,有和周瑜搶功勞之嫌。說錯了,更是不知天高地厚,有損司馬氏在主公心中的威望。

他正要出去阻攔時,父親司馬防卻是搖了搖頭,輕聲道:“不必擔憂,仲達向來聰慧,多有主張。”

孫策和周瑜,對司馬懿的突然出現,感到有些驚訝,不過也並沒有太當回事。

孫策問道:“仲達有何高見?”

司馬懿說道:“周公瑾之計,自是絕妙非凡,屬下年輕識淺,不敢有半點異議。只是懿之愚見,我軍要和劉赫抗衡,單憑此兩條計策,尚不足以彌補如此懸殊之實力。”

“哦?”孫策來了興致:“那仲達還有何方法?”

周瑜也一臉期待地看着他。

司馬懿面不改色,寵辱不驚:“除了北伐之外,我軍還需南征。”

一言既出,四座皆驚。

“南征?”孫策微微皺起了眉頭:“南面的交州,士燮已然臣服,此刻征討,豈非有背信棄義之嫌?”

司馬懿卻說道:“非也。主公義薄雲天,乃當世豪傑,可那士燮卻是個十足的小人,所謂‘牆頭草,風吹兩邊倒’,便是這等賊子。主公派人要求他臣服,他雖然明面上答應,卻在邊界屯駐重兵,還對主公索要的糧草、鐵礦、布匹、珊瑚等貢品,多加推脫,毫無誠意。而且臣還聽來往客商提到,士燮這些年招兵買馬,大有繼續向南擴張地盤之意,他大肆修建城牆,碉樓,哨所,分明有不臣之心,如此惡賊,此刻不去徵繳,待其羽翼豐滿,便是尾大不掉,恐爲朝廷之禍,主公之禍。”

孫策面露喜色,可在場的文臣們又坐不住了。

“此舉萬萬不可。”魯肅也按捺不住了。

“我軍兵力,本就不如劉赫,以弱敵強,尚需藉助天時地利,倘使再分兵南征,豈非自絕其路?”

一旁的周瑜,也是眼觀鼻,鼻觀心,看似漠不關心,可司馬懿卻很清楚,魯肅的這番話,必定暗中得到了周瑜的默契允許。

他依舊是波瀾不驚地回答道:“子敬之言,誠然有理,卻是顧此而失彼也。”

“我軍坐擁長江天塹,北軍不擅水戰,如今即便取得益州,佔據長江上游,然益州軍士多擅山地作戰,因此,論及水戰之勇,尤以我江東兵馬爲先。縱然劉赫順江而下,我軍也有絕對把握,將其擊敗於江面之上。”

“至於北面之高順兵團,由周公瑾親自率軍阻擊,數年之內,其必然難有所成,而這數年之間,我軍便需快速積蓄實力,否則遲早仍是難逃敗亡一途。”

魯肅很快便冷靜了下來,低頭沉思。

張昭卻再次駁斥:“南面羣山環繞,土地貧瘠,遍佈刁民,縱然攻取,又有何益?”

司馬懿意外地用一個不屑的眼神,瞥了他一眼,這讓張昭心中頓生不悅。

“子布先生所言大謬。這片羣山之中,非但不是貧瘠,反而處處是寶,一旦收入囊中,大加開發,在下敢斷言,單憑其中所出,便可供養不下十萬大軍。”

張昭聞言,正要出言嘲諷,司馬懿卻直接繼續說了下去,根本沒給他插嘴的機會。

“劉赫登基以來,發展商旅,使得四海之物產,得以在南北各地流通。徐州所產之海鹽,到了冀州,價格便要翻三倍。而司隸地區所產絲綢,到荊州便是五倍的價格。其中利益,絕非泛泛。”

“而這羣山之中,毛皮、獸骨、犀角,還有各類礦石、香料,以及南海之中所產的諸多寶物,不一而足。在下結識的幾個大商隊,每年單單是從那些山越、南蠻,還有交州所獲取的物資,運到中原之地售賣,所得利益,便不下數十億,而這不過是九牛一毛爾。”

這番話,聽得在場衆人都有些詫異,而孫策更是喜上眉梢。

司馬懿轉過身,對孫策躬身下拜:“主公若信得過屬下,屬下只需兩萬人馬,兩年之內,蕩平山越諸部,徹底收服交州,到時,僅憑這片旁人眼中貧瘠無用的大山,屬下便可爲主公供養一支大軍,隨時聽候調用。”

“好,仲達目光銳利,忠勇可嘉!”

孫策撫掌大笑:“來人,封司馬懿爲平蠻中郎將,賞絲綢五百匹,開春之後,領兵兩萬,南下征伐!”

第一千一百十三章 張勇斷後第五百九十二章 一枚令箭第五百八十三章 壺關對峙第一千二十三章 劉赫找死第一百三十一章 馴服坐騎第七十五章 花錢真爽第三百九十章 聯軍盟主第二百一十五章 高順危急第五百零六章 幷州大禍第二百六十七章 徐晃任務第二百零四章 建神虎騎第七百五十五章 公孫回軍第一千五十九章 平山飛城第三百零七章 劉赫登場第七百二十九章 甕中捉鱉第二百零六章 金錘之威本書大概走向說明第八十四章 進軍各鄉第四百零四章 暗渡陳倉第八百六十五章 動搖國本第八百七十一章 劉赫趕到第八百七十三章 重重伏兵第一千五十四章 司馬抉擇第八百五十三章 奇異勝利第七百零二章 朝議定論第六十三章 五虎上門第五百零六章 幷州大禍第五百一十九章 圍攻關羽第九百七十章 誰中計了第六百三十八章 治水方略第一百五十四章 壯哉小卒第一千二十九章 困獸之鬥第五百九十八章 糧車被劫第六百十五章 曹袁戰局第七百四十九章 法正之謀第一百八十二章 接受任命第七十四章 新婚之夜第一千二十二章 孫堅心思第一百三十四章 暴風雨前第四百九十六章 打開城門第一千一百十四章 雙霸之爭第一千一百十三章 張勇斷後第三百九十二章 兵進虎牢第一千二十五章 再次增強第六百六十章 龐德血戰第六百六十章 龐德血戰第七百八十八章 最後激戰第九百五十四章 大猛犯傻第七百六十六章 固若金湯第六百六十一章 血流山谷第二百九十一章 雷神出擊第二百一十六章 慘烈戰局第六百七十五章 衆賊亂漢第一百七十八章 超級豐收第三百七十章 董卓膨脹第三百四十五章 世家密議第八百三十七章 力挽狂瀾第二百八十五章 白波山賊第一千九十八章 輿論洶洶第九百十一章 臥龍之見第四百二十一章 三公進言第八百十七章 世家雲動第二百五十六章 甄家出手第七百五十七章 陳宮泄密第十四章 少爺長工第三百三十八章 震懾全場第八百八十七章 再見曹操第一千六十章 南門之失第一百五十八章 大戰結束第一百十三章 大治之縣第八百零六章 十惡不赦第三百九十六章 騙取信物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水師首戰第九百八十八章 再施離間第四百九十二章 宮門被破第六百二十九章 雲海一遊第五百七十一章 顏良之死第九百六十二章 劉備動手第六百七十二章 一計初成第九百三十章 舉國之力第二百九十一章 雷神出擊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葛三友第一千九十九章 童言之禍第七百四十三章 將門虎子第六百六十五章 最大麻煩第二百三十二章 合謀暗害第一百四十八章 浴血重生第五百四十四章 曹操出兵第七百一十三章 徐州城破第九百二十六章 高麗發難第九百九十七章 聲東擊西第二百七十六章 引蛇出洞第七百三十五章 程朱打賭第五百零三章 故技重施第九百四十六章 武將混戰第九百一十章 琅琊諸葛第二百二十九章 凱旋迴城第六百十二章 張妤教夫第二百六十四章 請君入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