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計劃即將開始

二月初一,李王享受了難得的清閒後,便起身前往鄴城,這裡將是暴風的中心,席捲天下的源頭。

此時,張居正頒佈了李王從政後第一條法令,更換舉孝廉制度爲科舉制度,簡單來說就是分科取士,以當地縣府、郡府爲中心,先後開設鄉試、郡試,最後遞交州刺史府,進行第三輪選舉,最終每州之地將有有限的名額遞交鄴城中心,中央有最終提拔和任用的一切解釋權,開啓最終第四輪考試,允許不限出生的人蔘加科舉。

前世有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而李王卻大手一揮,將鄉試第一名改叫聞喜,郡試第一名叫將喜,州試第一名叫大喜,最後一輪的第一名叫上喜,合稱大四喜……

提拔集團命名爲貢院,由張居正暫代貢院總院院首一職,其下三個副院,分別由李思、沮授、諸葛瑾暫領,其中各州郡守有開設貢院講堂的權利,地方院首由郡守府最高行政人擔任,其下配合行使科舉制度的一應人員除本身調度人員外,一律由中央鄴城調配,一年一換,地點爲隨機抽選。

取士制度的更換,意味深遠,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講明,但消息傳到李王治下領土,可謂寒門的福音,士族豪強的重錘,此舉大程度上改善了長久不變的用人制度,若是發展下去,遲早會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

“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寒門讀書人,將藉此有機會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

但科舉制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弊端,束縛一些有想法的人才的思想在所難免,但這也沒有辦法,至少科舉制的施行,能極大程度的削弱了士族的壟斷,從根本意義上邁出了打破封建的第一步,這樣的效果正是李王所需要的。

消息一經流傳,便成了各州郡縣爭相議論的大事,好些寒門子弟看到了希望,難得放下書籍古典走出陋室,打聽第一屆科舉制將會如何施行。

而那些殘留的士族子弟這才醒悟過來,李王之所以打壓他們,竟然在醞釀這件事,無非是將士族的反彈和不滿鎮壓到最低處,可謂用心良苦,心狠手辣啊。

但木已成舟,如今勢力大不如前的士族也不敢公然反對這個決定,只能默默忍受,似乎所有人都知道,李王的目的並非如此簡單……

從去年張居正就通知了各州郡縣,其下官員被勒令不可傳出去,各地試題由張居正統一發放,監考人員除地方院首外,還有中央調集下去的人員和地方軍統領三方組成。

四次選舉將在首年立春舉行鄉試,立秋舉行郡試,第二年立春舉行州試,最後一次殿試會安排在第三年四月初一,正好對應曾經的文武大比,以取而代之,不會覺得衝突,而科舉兩年一屆,凡前次取得大喜名頭的將可以輪空前三次考試,直接參加最終的殿試,以此類推。

當然,若是本人想要直接參與前三次考試,衝擊大四喜的名頭也是可以的。

沒想到時間這麼倉促,還有半月就要舉行鄉試了,一些嗅覺靈敏的人紛紛察覺了張居正的用意,是將李王治下以外的舉孝廉制度避開,雖然遲早也會對接,但兩年一屆來說,至少不會在這兩年引起其他州郡的彈劾和劇烈的牴觸。

李王一路向東行進,沿途聽到坊間的人爭相議論,十有八九都是關於科舉制度的施行,頓時在心頭有了個底,如今朱元璋勢力被壓縮到長安到天水一線,己方趁此時機休養生息也不錯,當然最重要的是屯糧屯錢應對接下來的大興土木。

至於自己和張布定下的計謀,也可以一併進行,兩者並不衝突。

這次沒有再停留,進入鄴城,避開了繁瑣的事項,直接回到府邸,單獨召見的了張居正和李思。

二人坐定後李王直言道:“沿途故意停留了腳步,便是想聽聽百姓的說法,就我所見,局勢對我軍一片大好,百姓的呼聲之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只要力盡完善,此舉必定劉芳千古。”

張居正作揖道:“劉芳千古先不說,如今科舉制施行,半月後就是鄉試之初,如今士族方面被打壓到了一個極點,他們抱團到一起,倒是也沒有出來添麻煩,怕就怕今後隨着地盤的擴大,地方士族會不遺餘力協助敵軍守土,給我方帶來大麻煩。”

李王罷手道:“既然邁出了這一步,就無需憂心,士族之人不來惹我倒好,若是阻我前進,破城之日就是屠滅全族之時。”

張居正一時沉默了下去,李王曾經是一個優柔寡斷,意氣用事的人,未曾想短短四年,竟然變成了如此殺伐果斷,其中不免有張居正的功勞,也不知這個改變是喜是憂。

這時候李思起身道:“殿下,土地的登記一直沒有進展,士族的牴觸倒是小了,但百姓似乎並非完全信任我等,若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對今後的土地改革會造成難以估量的後果。”

李王眉頭一鎖,漢末亂世雖然土地變得可有可無,但對安居下來的三州百姓,可就是他們的命根子,貿然前去登記,自然會讓他們以爲自己要做些什麼動作,這卻是個大麻煩。

良久後才說道:“畢竟沒有一勞永逸的好事,如今科舉制是爲了應對接下來的三省六部制施行,到時候再單獨開設一個集中政權,由它集中管理土地,一步步來,勿要急功近利。”

李思躬身施禮,姿態放的極低。

李王轉言道:“如今朱元璋被楊再興逼回長安,原本可以一道拿下,但爲了我謀取漢中的大計,不得不暫時放他一條生路,暗線已經進入了漢中,只等我這裡便能開始計劃,所以我想即刻開始計劃,否則朱元璋緩過勁來,以他的性子恐怕就不會與他人分一杯羹了。”

第一百九十章 蔡琰的意圖第四百一十三章 提問俘虜第三十六章 郭嘉之謀第二百四十三章 平淡的歲月第五百七十三章 項羽都懵了第二百八十五章 王允被斬第五百六十七章 廣陵散第五百六十一章 國之根本第二百八十八章 步步有殺招第三百八十九章 與愛姬一戰第二百六十八章 不戰而先輸一籌第四百八十五章 封賞曹將第二十二章 陣前殺將第三百七十二章 兵鎮劉基第二百四十七章 持天子詔書第三百六十章 尋找門路第五百七十一章 突如其來的消息第一百八十二章 師師的簡單想法第四百零五章 法孝直第三百四十八章 神藥第二百六十五章 螳螂捕蟬第五百二十五章 不臣之心第四百五十二章 私讓印綬第三百二十六章 無計可施第二百一十六章 不屈第五十一章 潼關戰局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步錯滿盤輸第九十三章 有子楊修第二百五十九章 荀彧的發問第三百五十一章 分發計劃第三十五章 四美絕色,定居上黨第五百一十四章 對峙第二百零八章 將軍難免陣上亡第七十五章 代領印綬第四百四十一章 轉機第四百三十九章 勢取沛縣第四百六十七章 益州捷報第三百二十五章 豪氣干雲第五百二十五章 不臣之心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軍相接第三百六十三章 對付北王第五百章 繳獲戰氣第一百七十六章 逼讓帝位第五百三十五章 賈詡的大禮第三百七十四章 看似和諧第四百一十九章 到達牧野第二百七十章 張布獻計第五百一十七章 定下來第三百五十二章 第一批通過鄉試的俊傑第三百六十五章 終將雲開見日明第一百五十六章 劉基的猜測第八十三章 夏口戰役序幕第二百一十八章 何人稱龍膽第四百零九章 吳莧第三百四十一章 世界地圖……第三百三十二章 合力戰元霸第二百三十章 兩枚錦囊第二百九十七章 試手第二百三十三章 暗潮洶涌第二百二十一章 羣魔亂舞第四百二十七章 申氏兄弟第三百四十七章 原來是她第三百四十五章 入得銅雀臺第四百五十四章 十大惡人之九第四百零三章 不遠送第五百三十二章 隱秘的消息第三十一章 麾下大爆第四百零九章 吳莧第三百五十八章 孔融遞交降書第三十九章 雙虎酣戰第二百九十二章 北地槍王第四百六十二章 互有準備第二百二十三章 人傑第七十二章 新的任務第四百九十四章 第二塊黑石第四百八十二章 許以重任第一百九十六章 猛將交鋒第四十七章 先鋒徐榮第二十章 深夜劫營第三百七十九章 帝王勝敗第五百四十二章 陳國皮癢了第五百六十四章 歸來的人第五百一十二章 真小人僞君子第一百九十章 蔡琰的意圖第三百六十二章 魏延也擅辯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步錯滿盤輸第四百九十二章 系統的補償第五百四十九章 內訌第五百一十九章 時間正好第五百六十七章 廣陵散第八十章 請君入甕第五百八十四章 只能認命第五百零九章 關羽第三百三十九章 尚香要走了第一百七十五章 安排第三百三十七章 豐厚的獎勵第三百二十五章 豪氣干雲第三百四十六章 旖旎的排場第五百四十二章 陳國皮癢了第三百八十四章 力戰當世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