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引禍

鄭玄、國淵、孫乾都緊盯着袁尚,看他怎麼處置那些青州兵卒。

“奉孝,我軍法令中搶奪百姓財貨,該如何處置?”袁尚大聲問道。

“嗯,回主公,我軍並無這條法令,如此情況全憑主帥定奪。”

袁尚點點頭,再問道:“那我大漢律法中,搶奪財貨該定何罪?”

郭嘉想了想,一字一頓道:“輕者囚禁杖責,重者處斬!”

十幾個青州兵卒聽到這,有的憤慨,有的驚怕。覃遠、黃東兩人想求情又不敢。

張郃趕緊道:“我治軍無方,致使百姓受累,也請一併處罰。”

袁尚來到十幾個青州兵卒面前,“你等先前迫於生計誤入黃巾,如今歸附我冀州軍,還幹那等禍害百姓的勾當,實在罪不容誅。”

一個高大魁梧的青州兵跪着,前行了兩步,“少將軍,家裡過得困苦,老父衣不遮體,寒冬將至,某隻是想不讓他受凍,如果犯法但憑處置就是,只是希望少將軍能賜予家裡寒衣。”

袁尚微微動容,“你且安心,既然歸降了我冀州軍,那必定能讓你等家眷也渡過寒冬,只是這禍害同胞的事情決計不能做。”

說罷,袁尚將身上的魚鱗甲解下,“沒有安頓好降卒家眷衣食是我之過,怪不得一衆兵士,請出執法官吏,讓我代替他們受刑。”

“公子乃全軍統帥,身體貴重,使不得啊!”張郃趕緊勸道。跟隨而來的姜威等鄉紳人也趕緊勸住袁尚。

“發令不嚴,無以向青州百姓交代,我軍何以在青州立足。軍紀不嚴,我這個主帥過失最多。”袁尚說道。

十幾個青州兵卒無不動容,他們還沒有遇到過這麼體恤兵卒的統帥。

“少將軍使不得,我等認罪就是。”

那個魁梧兵卒也聲音哽咽,“少將軍折殺我等,我等認罪甘願受罰,要打要死皆可,少將軍不可爲了我等下賤之人傷着貴體。”

鄭玄見目的已達到,讓袁尚受刑不是他想看到的,畢竟“刑不上大夫”,他將袁尚歸於士族文士那一階層。“三公子,一軍統帥是不該輕率受刑,只盼公子日後約束軍士就是。”

袁尚心裡一動,知道收買人心的目的已經達到,他想起歷史上的曹操做的那件事。

下一刻,袁尚抽出腰間別着的精鋼劍,寒光一閃,袁尚一束頭髮被削了下來。

“本該受刑,奈何身居要職,如今效仿古法,割發代罰。書佐且傳下令去:今後不得軍令,凡私自搶掠、私自殺人姦淫者,立斬不赦!”

姜威等鄉紳看能完好收場,於是紛紛讚頌了袁尚一番。覃遠、黃東也是感激地看着袁尚。而那些青州兵卒更是有人痛哭流涕。

郭嘉跟袁尚對視一眼,淡淡微笑。

鄭玄微微頷首,對袁尚的評價也提高了兩分。國淵也是默默讚賞袁尚對這件事的處置。

佔領臨淄後,袁尚傳令正式將青州治所定爲臨淄。田豐那邊也開始遷移那十五萬的青州預備兵,還有剩餘的就萬戶“軍戶”。

張郃、張遼兩人也被派去樂安,協助姜家等大家士族勸降樂安郡各地,並且執行驅逐黃巾殘部的任務。

■■■

清晨,樂安利縣,城樓。

幾個守夜的黃巾兵卒各自裹緊剛搶來的麻布毯子,他們捧着粗陶碗,吃着摻和有菜蔬熬成的麥粥。

腳步聲起,一個黑臉短鬚,只有一邊耳朵的中年,帶着一隊兵卒來到城樓。

“管帥!”幾個黃巾兵卒趕緊起身。

管亥拍拍一個兵卒的肩膀示意他們坐下,“大夥都還吃得飽吧!是我無能累及大夥了。”

“管帥哪裡話,要不是管帥領咱起事,俺們早就餓死啦,哪還有今日。”

管亥聞言心裡慚愧,青州黃巾風光不再。想當年他帶兵縱橫青兗兩州,所有官軍望風而逃,那是何等威風。

“管帥,俺們陷在濟南的家小咋辦啊?”一個黃巾兵卒問道。

管亥又是一陣尷尬,他的家小也被俘,可是當初幾十萬人都打不下濟南,如今這兩萬多人又怎麼打回去,“是管亥無能啊,但大夥且寬心,必會有法子解救家小的。”

“報!發現離利縣東南二十里,齊國方向開來大批的冀州軍。”一個傳令兵氣喘吁吁地跑上城樓。

一衆黃巾大驚,田楷派來圍剿的兩千騎剛剛潰退逃亡,這冀州軍後腳就立即跟上。

遠處出現了點點黑影,接着地底下傳來一的震動,漸漸地三四千的冀州騎兵出現在利縣城外。隨着“嗚嗚”的號角聲,冀州騎兵開始列隊。

看到這一幕,城牆上黃巾軍大爲驚恐,冀州軍已經成爲他們揮之不去的噩夢。

接着張郃軍兩萬多的步卒漸漸開上來,他們對着利縣南門紮下營寨。

午後,在冀州騎兵的護翼下,四千多的青州兵列隊來到利縣城下。就在城牆上黃巾軍疑惑時,四千人開始齊聲喊降。

“我等是前高密營的兵卒。”“降者過往不究,家裡能分田地!”“冀州軍管兩餐飯飽!”

類似的喊降聲不斷,而城牆上的黃巾兵卒一驚一乍,本來就掛念家小,又聽到以前同伴的喊降,這時他們哪還有心思抵抗。

“冀州崽子誆騙我等!切莫輕信。”管亥提着長刀吼道,他率領親兵親自到城牆上督戰。

管亥抓過一個帶隊守城的小將領,“爲何不放箭射殺他們!”

“管帥,他們,他們是高密營的弟兄啊!”小頭目手足無措道。

“呸!一羣叛徒,所有弓箭全部向他們狠狠地射。”管亥聲嘶力竭地下令。

黃巾兵卒無奈,只得取來弓搭上箭,向底下青州兵漫射。

“起盾!”青州兵步卒立馬豎起盾牌抵擋。冀州騎兵也開始跑動,伺機向城裡射去招降書。

管亥看着城下的冀州兵,心頭火起,但己方兵力不佔優勢,又被對方打擊得士氣全無,強行交戰實在沒有勝算。

“管帥!形勢不好啊,這樣下去不等冀州軍攻上來,咱就會有很多人降了。”一個禿頭的副將擔憂道。

管亥握緊刀柄,“徐明,那你說該咋辦。”

“管帥,冀州兵強,咱實在打不過,即便守住利縣,存糧也吃不過冬。咱是不是可以避開冀州軍的鋒芒?”禿頭的徐明小心建議道。

管亥嗯了一聲,“跟我想一塊去了,北海纔是咱發家的地方,那有平原、樂安、濟南三地加起來那麼大,孔融不過一個文生,那裡軍備想必也不強,正好退去北海再做計較。”

“前番就該去北海了,只是被冀州軍逼急了,方纔到樂安。這下好了,即便不能攻下城池也能避進山裡。”

管亥神情悲憤中帶着無奈與淒涼,“傳令,今晚棄城開赴北海!”

■■■

初平三年十一月,臨淄城刺史府。

在田豐調度下,青州常備兵還有安置不下的軍戶,開始遷移到了齊國臨淄附近駐紮。呂曠、呂翔兩兄弟也將一批批冬季的糧食,押運到了青州。

在跟田豐表示要徵辟鄭玄兩弟子後,袁尚就將鄭玄師徒三人請到了刺史府設宴款待。

田豐也是當世名士,聲名雖然不及鄭玄,但這樣也教鄭玄的態度改善了很多。袁尚自己也算是個士人,所以特意將這次宴請當成文士之間的交流切磋。

袁尚將鄭玄請上,跟自己一起佔據主座。田豐、郭嘉坐左面席位,國淵、孫乾則坐了右面席位。

袁尚、郭嘉對鄭玄執弟子禮,向他請教起經學上的問題。鄭玄自然是引經據典、侃侃而談,他並不拘泥於經典,而是博證旁引,羅列自己早年遊歷各地知道的一些學識。

鄭玄的博學讓郭嘉、袁尚、田豐都歎服,袁尚竭盡這十幾年所學才勉強能應付他的提問。

但袁尚的心思並不在向鄭玄的求教,而是在他弟子身上,“鄭大師,尚聽聞一事不知真假,據聞早年間先生遇到寇略北海的黃巾賊,然其敬佩先生的高義,不但不以加害,還承諾不侵犯先生故里。不知可有此事?”

鄭玄摸了一把長鬚,多年前的記憶被觸及,“是有這麼一回事,黃巾中也有剛烈之人吶,可嘆走上爲害鄉里的謀逆之道。”

袁尚點頭道:“尚出兵青州也爲了解救一方百姓於水火,這青州黃巾原也是良民,只是初時奸佞閹宦使得政令混亂,才逼得他們造反。故尚也儘量收降之,讓其歸還田地。”

“公子高義、且才略過人,不愧袁家聲名,我代青州鄉里百姓謝過公子大恩了。”說罷鄭玄對袁尚作了一揖。

袁尚趕緊還禮,他想不到鄭玄如此率性。

郭嘉會意,幫襯道:“鄭大師可知,公子爲了安置那百萬的青州百姓花了多少心血?糧食其他不需說,只是這諸多政務都由元皓先生一人主持,實在繁重。公子的意思是想讓鄭大師幫忙安置那些黃巾家眷。”

鄭玄搖頭,“老夫會幫忙出面做些力所能及之事,但不會出仕爲吏。”

袁尚本就不盼望鄭玄能被徵辟,他在意的是鄭玄兩個弟子,“尚明白先生的操潔,尚是想請先生兩位高足出任從事,幫治理青州,安置這些黃巾。”

田豐適時道:“豐一人之力時有困頓,能得康成先生兩位高足相助,相信青州會很快恢復往日的殷實繁華。”

鄭玄沒有回答,只是看向他兩個弟子。

方臉短鬚短鬚的國淵眉目縮緊,顯然是在認真思量。二十出頭的孫乾卻有些意動,隱約中露出喜悅的神色。

“刺史從事一職管治一州民生,淵連縣吏也未做過,恐不能勝任。”國淵推辭道。雖然冀州軍跟袁尚的風頭很盛,但國淵性格沉穩,並不着急出仕。

“子尼先生此言差矣,尚未領軍之前不過洛陽一學子,奈何世道不穩,社稷危急,不得已用七尺身軀與諸位將士賢才共赴國難,爲何?只爲還我大漢黎民一個安定,還大漢社稷一個昌盛。”袁尚看着國淵、孫乾兩人朗聲道。

“還請兩位相助與我,共同匡扶那社稷,共同拯救那青州百姓。”說完,袁尚拱手對兩人深深一揖。

年輕白淨的孫乾熱血上涌,趕緊起身還禮,“孫乾早有造福青州一方的心願,蒙公子不棄,願出任從事一職。”

袁尚對孫乾沒有太大的印象,他更在意國淵,“子尼先生以爲如何?”

國淵爲難地看向了鄭玄,期望他能給提示跟意見。

鄭玄依舊手撫花白長鬚,“子尼,三公子雖年輕,但出身名門,胸懷大志,極具才德。你要是有出仕之心,不妨託付之。”

國淵長長出了一口氣,對袁尚拱手道:“淵願爲青州盡綿薄之力。”

第一五五章 投靠第六十五章 仇恨第一七一章 泄密第七十一章 危勢(上)第一五九章 黎陽第五十四章 大儒第一七七章 毒計第一九八章 末路第一五二章 戰始第十八章 局定第一三五章 放棄第一百零五章 民心第一一一章 南下第二十六章 刺虎第一七九章 失算第二一一章 水戰第一九四章 不趨第一二五章 誘敵第一九四章 不趨第一百零八章 處決第六章 密謀第二一二章 火燒第一六九章 內爭第七十章 偷襲第一三六章 毒計第一四九章 名門第一一二章 圍困第一二九章 逃亡第十六章 入主第一六九章 內爭第四十章 借兵第七十七章 完勝地一四七章 南撤第一八零章 迂直第一五二章 戰始第一一八章 兵甲第一四六章 夜襲第一百零二章 朝堂(下)第三十七章 變數第一百零九章 處決(下)第一六五章 危局第八章 兵禍第一一三章 衝突第三十三章 班底第五十六章 求援第一一六章 滯留第一六九章 內爭第七十八章 黑山第五十四章 大儒第一八四章 先鋒第一三一章 救駕第二十五章 情殤第十九章 才智第一一六章 滯留第十三章 討伐第二十九章 隕落第一二五章 誘敵第一二零章 漁陽第一四八章 兩難第六十七章 開春第二零零章 關西第一九二章 十面第二十三章 連環第一八四章 先鋒第二零八章 兵鋒第一五零章 逃離第一三九章 歸去第八十二章 虜獲地一四七章 南撤簡明的東漢軍制第三十五章 定策第一百章 父子第二零七章 會盟第二零五章 劍閣第一五三 大婚第五十二章 再戰(下)第十八章 局定第一五四章 大婚(下)第六十三章 歹意第五十三章 攻破第二零五章 劍閣第一七九章 失算第二零零章 關西第一五二章 戰始第一百零二章 朝堂(下)第二零八章 兵鋒第一七零章 烏桓第五十七章 北海第六十六章 仇恨(下)第九十八章 勾心(下)第一百零一章 朝堂第一四九章 名門第一三二章 護駕第三章 佈局第一九四章 不趨第一三五章 放棄第八十四章 巷戰第一八七章 攻防(下)第一六五章 危局第十四章 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