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八章 兵甲

文書簡略地上說了袁譚所部失利,但袁尚通過前後的對應,猜出了事情的始末。袁譚這次爲了貪功而慘敗,可謂偷雞不成蝕把米。但袁尚卻高興不起來,畢竟張燕同爲袁家大敵,而且損失的也是冀州軍。

辛評辯解道:“此敗非人之過,乃天降雪災。大公子他們已經斬獲不少黑山賊取得大捷,他們不辭辛苦、不避艱險地進入鹿場山爲何?還不是爲剪除黑山賊這個立在家門旁的餓狼,其心可嘉,其行可表啊!故大公子他們雖有過,但功大於過。”

本來一場敗仗,但經辛評這麼一說,倒也使人覺得情有可原。而逢紀可不這麼想,他站出說道:“大公子丟軍糧在前,大雪封山在後。只能說天降雪災困住大公子,然無論有無雪災,大公子疏忽導致糧草丟失,這纔是失利關鍵。”

審配也是一直以剛正的士人自居,他也反對道:“功就是功,過就是過。大公子前面立功不假,但後面犯錯導致幾千將士的身亡,如此大過不可不追究。”

郭圖冷笑一聲,“沙場上誰能保證百戰不殆,像當世皇甫嵩、盧植那樣的名將,不也吃過敗仗麼?前次三公子可以戴罪立功,大公子爲何就不可將功補過?”

審配、逢紀一下語塞,袁尚則知道袁紹並不會從重責罰袁譚,於是說道:“孩兒覺得辛先生、郭先生說的對,大哥拼死追擊張燕乃爲了剪除這個禍害,其前後功過可相抵,如果重罰恐會傷了前方將士們的心。”

袁紹對於袁尚能爲大兒子求親感到欣慰,畢竟做父親的都希望兒子們和睦。“此事不要再提,就依公則說的,功過相抵,不再追究。”

袁尚又說道:“這次文丑將軍從小道突破大雪圍堵,進而解了黑山賊之圍。救出大哥他們。這是見大功,應當嘉獎表彰纔是。”

袁紹點頭答應,他問道:“那依各位所見,應當加派援軍徹底剿滅張燕呢,還是調回顯甫他們?”

沮授說道:“主公,歲末已至,大雪封山,要再頻繁征戰。士卒們會死傷於嚴寒地風雪。剿滅黑山賊非一日之功,再者開春後又要北伐公孫瓚,還是將大公子所部調回休整爲好。”

郭圖、辛評自然是沒有意見,逢紀、審配也不能說什麼,於是袁紹就下令調集袁譚所部回魏郡。當衆人都退下去。只剩下主薄陳琳。袁紹將袁尚留下,並將他帶到馬廄。

袁尚發現州牧府中馬廄多了些馬匹和人手,十幾個僕從正在忙活,“父親,可是新買回的馬匹?”

袁紹指着一旁的那些良駒。說道:“前些時候我就將一些門客派出去,估摸趁着冬季各地排查鬆懈,讓他們從三郡烏桓還有西涼各進一批好馬回來。”

“既是好馬,爲何不送去營中育種?”袁尚問道。

“育種的良駒已經送去,這些都是留下來自己用的好馬,你且去挑五匹去用。”袁紹吩咐道。

陳琳取出一本賬簿。在一旁給袁尚指點馬匹地出產地和年歲。“三公子可懂相馬之術?”陳琳問道。

袁尚點點頭,“古之善相馬者,寒風相口齒,麻朝相頰,子女厲相目,衛忌相髭,許鄙相尻,投伐褐相胸脅,管青相。陳悲相股腳。秦牙相前,贊君相後。凡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良工也。”

袁紹笑道:“那你且去選來,讓我看看是否相中好馬。”

袁尚自然不會客氣,道了聲謝後就帶着許褚去挑馬。旁邊的馬伕取來套杆伺候挑馬。袁尚先按相馬之術挑出十餘匹外形上佳的馬,再讓許褚使勁按住馬的背脊。

馬匹吃痛,放聲嘶鳴,袁尚就聽那馬匹鳴嘯的聲音夠不夠洪亮。如果馬腿不殂下去,而是能撐住許褚這麼一按的,就是被相中的好馬。如此一連挑出了五匹上佳好馬。

陳琳對照賬簿看了會說道:“公子真是好眼力,這五匹皆是從西涼買來的良駒、”

袁尚其實很想要一匹像赤菟那樣地神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再次一等就是像曹昂的那匹青葉馬,也稱得上是良駒。冀州只少量地產馬,幷州馬、幽州馬多是後世的蒙古馬的先祖,作爲騎兵地坐騎稱得上優良的戰馬,但那些馬體格不甚高大,做大將的坐騎就稍顯不足了。

就在幾人說話間,遠處馬廄的單間傳來一陣清鳴洪亮的嘶叫聲。

“聽着聲音是匹上佳地良駒。”袁尚向陳琳問道,“孔璋先生爲何不跟我說還有如此好馬?”

“這不怪孔璋先生。”袁紹在一旁說道,“那匹馬是花重金在西涼,從商販那裡買來的大宛馬,也算力大無窮,但那畜生見了人就亂踢亂咬,無人降得住它。”

袁尚來了興趣,說道:“要是我能降得住它,父親是否就送與我?”

“你自可取去。”袁紹笑道。

幾人跟馬伕來到那個單間,馬伕提醒道:“大人、公子,這畜生已經連傷了好幾個人,需多加小心。”

袁尚看去,看到一匹鬃毛修長耷拉,沾滿污泥的黑馬。仔細一看,自頭至尾足有一丈餘長,自蹄至背約高八尺多。頭如博兔,眼若銅鈴,耳小蹄圓,尾輕胸闊。袁尚但從外形看上去,卻是不輸於赤菟的好馬。

袁尚興沖沖地走上前,但那驪馬一見有人進來擡起前蹄就亂踢。好在袁尚身手不弱,一側身一急退躲過了蹄子。袁尚冷笑一聲,讓人叫來典韋,袁尚跟典韋、許褚兩人吩咐一陣。

典韋答應一聲,除去上衣快步來到那匹驪馬面前。那黑馬擡蹄又想踢人,但典韋一面呼喝一面躲過一旁。那匹驪馬跟着竄上前張口就要撕咬。但下一刻繞到它後面的許褚一把將那長長的鬃毛抓住,並死力地按住。

驪馬長長一陣嘶鳴,四蹄暴起發力差點將許褚掀開。典韋看得準,也趕上去,用蒲扇般地大手揪住它的靠頭部地鬢毛。跟許褚兩人一齊合力將驪馬按住,袁尚再用套杆把它脖子套住。過了好長一會,那馬跟人都累得沒力了,纔不再動彈。

袁尚趕緊讓馬伕取來轡頭和鞍具給那匹驪馬套上。

袁紹在一旁看得點頭,“聲東擊西,合力圍之,正合戰法之道。PaoShu8不過這隻能馴服得它一時。”

袁尚笑了笑,“先餓它三兩日。再馴它一頓。要是不服教化就抽打,要是受教就餵給上好馬料。如此往復循環不出一月當能馴服了它。”

袁紹若有所思,說道:“但願它能助你上陣殺敵,但凡良駒都有名號,顯甫你給它取個名吧。”

袁尚想了想。說道:“周穆王有八駿,其中就有越影,寓意逐日而行。我看此大宛良駒力大無窮,奔跑起來必定極快,就叫做絕影。”

剛好那匹大宛驪馬配合似得嘶鳴一聲。

漢初平五年。正旦。

袁尚在冀州不知不覺間已經待了四個月,各勢力間充滿動盪跟變動的一年已經到來。

漢代所謂正旦就是後世春節的前身,這在漢代也是被重視的一個節日,僅次於臘日和迎春。此時州牧府上上下下忙成一片,都爲正旦的祭祀和筵席做準備。

一大早,袁尚就帶着許褚、典韋等親衛將饗給兵卒地酒肉送到城外兵營中。冬日裡酷寒。趙雲、張遼那四千精騎不需要頻繁操練馬術,兵卒們大多在營中練搏擊箭術。

孫乾一直在營中打理軍務,還有就是將青州各地傳來的消息轉給袁尚,他將酒肉分發下去後,來到中軍大帳。此時帳內地火盤上也架起肉食炙烤。袁尚等人圍坐一旁飲酒談話。

袁尚笑問道:“上次送來地兩匹戰馬可好?”袁尚將袁紹賜給的五匹好馬,送了典韋、許褚、趙雲、張遼每人一匹。

“不愧是西涼好馬,還望公子代我等謝過袁公。”張遼謝道。

趙雲也稱謝,但他隨即又說道:“不久就要跟公孫瓚開戰,但光是我跟文遠有寶馬良駒是不夠地。雖然中途加入不少新兵。但經過幾次大戰。營中騎軍其實已不足四千。請公子要來一批戰馬,再從青州調來一批精兵。”

袁尚點頭答應。這時冀州軍騎兵不能像烏桓、匈奴那些遊牧民族騎兵那樣一人雙騎甚至三騎。PaoShu8除了乘駝物資的馬匹,基本上一人一騎。袁紹已經跟烏桓人聯絡上,歷史上袁家也是有一支烏桓突騎,那支精騎是袁尚要極力爭取的。

孫乾來到旁邊,笑道:“公子,我這可是有從青州捎帶來地信函跟一件披風。”

袁尚愣了一下,隨即明白是貂蟬捎帶來了東西,在幾個月裡這是很常見的事。他跟幾人笑談一會就回了州牧府。

漢代節日例行的活動少不了祭祀,正旦祭祀更是重要,雖然不情願但袁尚還是跟着袁紹進行了一系列繁瑣的祭祖儀式。之後的宴請跟走訪更是持續了三日。不過這也是跟袁紹嫡系人馬拉攏聯絡感情地好時機。

正旦過後,各地郡縣就開始忙碌準備春播,還有徵討公孫瓚的事宜。袁尚也被領了個都督“司金”的職務,說白了就是監督兵器的製造和銅鐵的冶煉。而擔任“司金中郎將”地正是以剛正聞名的審配。

對於兵器的製作袁尚還是稍有了解的,但這時他重新考量起冀州匠作的能力來,不僅是監製供給北伐公孫瓚的兵器,如果有好地工匠跟工藝,他也想推廣到青州。

這時的工房其實極其簡陋,工匠們地位也不高。鍊鋼的工匠們頂着凜冽的寒風,裸着上身不斷淬火捶打。

負責的工頭看到審配、袁尚等人來到,趕緊取來賬簿給他們覈查。審配查對賬簿,袁尚則在一旁取出一些造好的兵器親自檢驗。冀州地冶煉工藝在這個時代還是很先進的。灌鋼法、百鍊鋼都很普及。

冀州的弓弩製作業繼承發展了列國時秦人、韓人地工藝,手弩、蹶張弩、車弩地製造都很發達。在袁尚地周旋下,審配、袁紹答應派遣部分工匠前去青州傳授技藝。

最後,在審配陪同下袁尚來到打造鎧甲地工房。袁尚將一套精甲的製作過程看了遍。這才發現鎧甲的工序當真是繁瑣而嚴謹,打造好甲片還是很粗糙的一環。隨後的編綴、上漆、水磨、鑲嵌裡襯外層更加是精細活計。PaoShu⑻

審配對袁尚說道:“札甲造作簡易。而魚鱗甲造作就繁瑣費力了。庫房裡有幾件新近打造出來的上品鎧甲,公子要不要去瞧瞧?”

袁尚來了興趣,跟審配來到庫房。工頭取出幾件製作精良的鎧甲,分別介紹到:“這是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環鎖鎧。”

袁尚對“明光鎧”“兩當鎧”特備感興趣。“明光鎧”是這個時代地名甲,從前在洛陽看大將軍何進披過。其實“明光鎧”是一般魚鱗甲的精緻版。不僅工藝做工更加精湛,褪裙、護頸、護膊一應俱全,還在前胸後背安上明亮亮的“護心鏡。”也因此得“明光”這個稱號。

“公子喜歡的話,可向袁公討要一兩件,大將上陣良駒、利刃、堅甲皆不可少。”審配笑道。

袁尚道了聲謝。但他只是對明光甲感興趣而已,要是在還未普及的情況下披上陣去,那麼明顯地目標當真是衆矢之的。

而“兩當鎧”是以後騎兵的制式鎧甲,只是這時生產工藝還達不到大量生產的水平。“兩當鎧”配上“具裝鎧”就是標準的重騎兵了。經過一番查看,袁尚果然發現幾套“具裝鎧”。他想到“馬甲”一詞,不禁輕笑了出來。

“公子爲何發笑?”審配問道,“此具裝鎧有問題?”

“沒有,我只是想問這具裝多少時日可打造出一件?”

工頭很是驕傲地稟報道:公子,不是在下吹噓,放眼整個大漢。此時能產具裝鎧地只有咱們冀州了。不過現今能打造具裝鎧的工匠不多,每月能產兩三具吧。”

袁尚失望地暗中搖頭,本來還想整一批具裝鎧回去,裝備一支重騎兵。但看這庫府裡的存儲,不過幾十件,即便全部裝備了也形不成戰力。

“讓那些工匠傳授出造作具裝的工藝,再給他們以重賞,激勵他們趕造具裝。”袁尚吩咐道。

工頭點頭答應,審配則問道:“這具打造起來裝費時費力。難道公子認爲它能在沙場上出奇制勝?”

袁尚點點頭。“正南先生不懂戰事可能不知,如能建起一支幾千騎的甲騎具裝那放眼天下已無戰陣能阻擋我軍。”

審配半信半疑。也吩咐那個工頭按袁尚說的做。其實袁尚要求實在過高,此時不像具裝鎧工藝成熟地南北朝時期,那時的騎兵大都是重甲騎兵。而歷史上官渡之戰時,袁紹上萬騎兵,也僅有三百多件馬甲。

“我軍兵甲齊備,再一月多就要討伐公孫瓚了吧,公子建功立業的時機到了。”審配說道。

“呈您貴言。”袁尚拱手道,他看着庫府裡那些“兇器”,意識到新一輪兼併征伐即將掀開帷幕。幽州漁陽。

雖然已經開春,但北風依然呼嘯凌厲。村落裡一片平靜,鄉民們在家中安享着春播前最後的空閒時光。突然地,紛亂嘈雜的馬蹄聲由遠及近,號角聲胡哨聲漸漸包圍住整個村落。

“胡人來啦!”“快躲起來啊!”一時間村裡亂成一片。逃跑時跑不過胡人四條腿的,鄉民們只能躲進預先準備的逃難場所。

一隊隊的烏桓騎兵涌進村落裡,他們結隊下馬開始排查搜略民宅。鄉民如有抵抗就會被亂刃砍死,但幽州民風彪悍,村裡男人們組織的鄉勇漸漸聚集在一起,靠着預先設好地地勢,將村落中央幾個院落守住。但是趕不及逃到村落中央地村民就遭了殃,女人的哀嚎聲,男人地廝殺聲零星地響起。

烏桓兵將那些鄉民來不及帶的糧食和錢帛都裝上戰馬。因爲出現抵抗,殘殺姦淫的事也開始發生。但是烏桓兵在狹窄的村落裡展不開,面對據高險而守的村民,不想多加傷亡的他們也一籌莫展。

騎在戰馬上的烏桓兵頭目吆喝一聲,用烏桓話呼喝道:“古力奇,帶你的人給我衝進去。加緊,要是漢兵趕來就是白忙活一場。”

那個烏桓兵頭目剛呼喝完,示警的號角聲大作,接着廝殺聲傳來,村口的烏桓兵被擠進來。

“漢兵來啦!”“是公孫瓚的漢兵!”烏桓兵紛紛叫喊呼喝起來。

那個頭目抽打幾聲響鞭,喊道:“給老子停下來,都從左邊出了這裡,到外頭列隊再打那些漢兵!”

一衆烏桓兵剛要撤退,但村子四周都涌進公孫瓚軍步卒。步卒們不給烏桓兵上馬馳騁的機會,紛紛貼身近戰。前面的公孫瓚軍騎兵則堵住村口,使烏桓兵不得不跟那些步卒混戰一起。

整場戰鬥雖然不大,但也持續了半個時辰,除了烏桓兵頭目帶着百多人逃出外,公孫瓚軍共殲滅烏桓兵近三百。

村長跟一些有頭臉的人都來到公孫瓚軍一個青年頭領面前,道謝稱讚聲不斷。

村長嘆氣道:“田大人,雖然您事先要俺們做防備,但還是死了不少人。這個仇你得替俺們報啊!”

那個青年將領就是被調到漁陽,協助漁陽太守鄒丹抵禦烏桓鮮卑的田豫,他來到漁陽後,就提出一系列防備胡人的措施,並親自下到個村鎮安排預警跟人手。

田豫安慰衆人道:“大夥不要慌,我已建議鄒太守遷徙附近的村鎮到安全的地方了,大軍也屯駐不遠,要是胡人敢再來,定不放過一個回去。”

田豫口上這麼說,但在漁陽做主的不是他,漁陽郡的情況比他想的要複雜,公孫瓚又強徵錢糧和民力,使得民怨不斷。公孫瓚雖然佔據幽州各大城縣,但其實已經走到一個十分危險的地步。

漁陽郡北。

一個龐大的營地就駐紮在離漁陽四十多裡外。營地內外都是高鼻深目的鮮卑烏桓人,但偶爾也能見到一些漢人的身影。

大帳內,出兵討伐烏桓、鮮卑的頭目將領匯聚一堂。坐在最上首的是現任烏桓大人蹋頓,還有一個漢人打扮的中年漢子。

一個烏桓將領進到大帳,對着右邊一個鮮卑兵頭目罵道:“素利,你那些人怎麼回事,搶了我的馬料!”

叫素利的鮮卑將領冷笑一聲,用蹩腳的漢話說道:“都是從公孫瓚那搶來的,算什麼你的我的,誰下手先就是誰的。”

聽到這話蹋頓臉色陰沉,而旁邊的漢人終於開口道:“大家自己兄弟,爲這點糧草馬料值得麼?要取就去漁陽城裡去,那裡多得你拿不完。”

第一六五章 危局第二一零章 迫降第三十一章 根基第一百零二章 朝堂(下)第一六九章 內爭簡明的東漢軍制第九十四章 北上(上)第一卷之後,第二卷之前第七章 亂起第九十六章 北上(下)第一一二章 圍困第十二章 會盟第一一三章 衝突第五十六章 求援第一七九章 失算第一八六章 攻防(中)第三十九章 交戰第一六五章 危局第一七零章 烏桓第一七一章 泄密第四十九章 收降(上)第一一九章 起兵第三十六章 黃巾第一卷之後,第二卷之前第五十四章 大儒第一八零章 迂直第一一六章 滯留第一四六章 撤離第六十七章 開春第一一二章 渡河第六十九章 出兵(下)第四十一章 合兵第五十七章 北海第二零七章 會盟第四十一章 合兵第一二零章 漁陽第一一四章 內訌第一七九章 失算第二一二章 火燒第三十章 禍亂第六十二章 溫情第十四章 離心第一卷之後,第二卷之前第一六一章 失利第一百章 父子第四十六章 分道(上)第一四九章 名門第一八三章 廟算第一一八章 兵甲第一卷之後,第二卷之前第十四章 離心一點說明和懇求第六十八章 出兵(上)第一一七章 大勢第一七八章 關中第一二九章 逃亡第二零三章 漢中第二十三章 連環第一四五章 求援(下)第一二一章 涿郡第十七章 界橋第一一九章 起兵第一七二章 遭遇第十八章 局定第一一二章 圍困第一三二章 護駕第八十章 朐縣第二零二章 決鬥第十六章 入主第一章 洛陽第一九一章 危局第一一三章 衝突第十七章 界橋第九章 逆施第五十七章 北海第二零八章 兵鋒第六十五章 仇恨第二十二章 暗流第一四九章 名門第一八八章 大意第一九九章 假道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第一百零五章 民心第一三五章 放棄第三十三章 班底第六十六章 仇恨(下)第一七四章 戰前第一六五章 危局第七十三章 危勢(下)簡明的東漢軍制第六十九章 出兵(下)第一六七章 轉折第一四五章 求援(下)第一三五章 放棄第七十五章 斷後第六十四章 噩耗第九十八章 勾心(下)第一三四章 朝會第一九零章 叛敵第一一八章 兵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