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龍 來

陶商低聲對管亥說完話後,便不再看他,而管亥在聽了陶商的話之後,亦是低下了頭不吱聲,不知心中在想些什麼。

過了不大一會,卻見北海郡的一衆官將擁簇着太史慈走了過來。

太史慈一臉興奮的看向陶商,拱手道:“府君,好消息!郡內的分軍派人回覆,已經是將縣城奪回來了,天幸家母平安無事,此番多虧了府君設謀相助,慈才能救得老母脫離危難,此恩此德,太史慈莫敢相忘也!”

陶商微笑着擺了擺手,道:“子義不必如此,區區小事何足道哉,你我是朋友,幫你乃是陶某份內之事,何言恩德二字?”

陶商的話令太史慈很是感動。

君子爲人處世,就是講究啊。

他再一次恭敬的衝着陶商欠身施禮。

突然間,太史慈似是又想起一件事,忙對陶商道:“府君,咱們對付管亥之前,你曾說若是功成,希望慈能夠幫你一件小事,不知乃是何事?”

“哦,子義真是個仗義之人,連這個都還記得。”陶商低聲一咳,笑着道:“那個,其實我本來也不過是隨便說說而已,你也不需如此當真。”

太史慈急忙搖頭,道:“那可不行!慈這一次可是欠了陶府君天大的恩情,別說是一個小事,縱然是千百件也不足矣報答,陶府君一定要說。”

“嗯……那我就說了哈。”陶商轉頭看向被捆綁着,跪在地上的管亥,道:“此人乃是子義所生擒,按照道理,當由你親自解押往青州,面交給孔北海處置……不過陶某適才勸了管亥這漢子幾句,發現他雖然兇暴頑抗,冥頑不靈,又諸多爲禍,但好歹也算是寧死不屈,光憑這勁頭,卻也可稱的上是一條好漢。”

太史慈點了點頭,表示贊同。

陶商繼續言道:“若是沒有差錯,此獠回了北海郡之後,應該是會被孔北海處置,我想在回徐州之前,用此人祭旗誓師,然陶某雖然也厭惡其歹毒行爲,卻也敬佩他寧死不屈的尿性……陶某有一個毛病,對寧折不屈的漢子,多少總是有一點敬佩的,如子義覺得可以,不妨就讓吾弟陶應,在回北海郡的這段時間替我照顧他,就是送送飯撫慰撫慰什麼的,如何?”

陶商提出的這個要求,根本就不算算是要求——怎麼看都有點找罪受的意思。

讓自己的親弟弟不時的去慰問一個待死的階下囚……他得是多瞧不上他這弟弟啊。

太史慈疑惑的看着陶商,道:“府君提的這件事,倒算不上什麼大事……問題,是不是有點委屈陶二公子了?”

陶商沒有說話,只是笑着看他。

“唉,也罷。”太史慈無奈的擺了擺手,道:“既然是府君之意,慈斷然沒有拒絕的理由,陶二公子若是願意代表使君來看管亥,那便讓他隨時來吧。”

……

“爲什麼要我去照顧一個黃巾賊的死囚?”

陶應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表現的很是不爽。

他雖然名義上是跟班,但好歹也是徐州的公子,大哥對自己是不是也太薄待了些!

“因爲有件事,我得讓你暗中去做。”陶商關切的對陶應道;“而且這件事,也只有你去做,纔不會讓人起疑。”

陶應不太明白了:“我?還有什麼事是我能做,而別人不能做的?”

陶商衝着陶應勾了勾手指頭,讓陶應把頭遞過來。

隨後,陶商在陶應的耳朵邊上,開始寥寥數語,講解箇中迷津。

隨着陶商的話越說越多,陶應的眼珠子則瞪的是越來越大。

“大哥,你憑什麼保證劉備就一定會這麼做?”

陶商微一聳肩,道:“我不敢保證,但我覺得劉備會有很大的機率去找管亥。”

陶應疑惑的看向他:“爲何?他閒的?”

陶商慢悠悠的道:“劉備外柔內剛,又善籠絡人心,他這樣的人有一個特點,就是骨子裡的堅持不懈,不忘初心,這種人,一般是不撞南牆不回頭的……而且劉備在這個年紀撞牆撞的還不多,他爲了解除心中的疑惑,他定會試試。”

陶應眨了眨眼道:“大哥你說的倒是挺像那麼回事似的,你這是叫做先天演算嗎?”

陶商輕輕的搖了搖頭,道:“不,這叫性格的顏色辨析。”

陶應雖然不明白陶商說的是什麼,但基於大哥這幾年來所幹出的成績,陶應覺得大哥決定做的事,應該是八九不離十,於是便應了陶商的吩咐。

稍後,卻見陶應突然話鋒一轉,對陶商道:“大哥,那個太史慈真乃是當世的英傑,他不但箭法超羣,武藝也是冠絕羣英,長相還那般的儒雅,弟弟原先還真沒看出來他的大能耐……這天下間,像他那般俊朗且超羣的豪傑,只怕是不會再有第二個了。”

陶商沉吟片刻,方纔搖頭道:“二弟這話說的有點絕對了,其實在我看來,像太史慈這樣才貌雙全的人物,這世間應最少還有一個。”

……

陶商和太史慈等一衆打敗了管亥,救出了太史慈在壽光縣中的老母,徹底的解決了北海郡的禍亂。

與此同時,一支約有數百騎的精銳騎兵,正向着北海郡的方向疾速而來。

率領那支騎兵的將領,白馬銀槍,俊秀挺拔,着實是一位丰神俊秀的人物。

他的主公公孫瓚,前幾天得到了孔融的書信,言之徐州刺史陶謙派使者團前往北海,相邀青州刺史田楷和孔融一同前往徐州相助,對抗曹操。

公孫瓚本不想搭理此事,但時值東州令田豫前往北平述職,聽說了孔融來信的事後,極力請公孫瓚撥一支偏師相助徐州。

一則,袁紹,曹操,徐州陶氏一直處於聯盟狀態,三人的勢力逐漸變大變強,但在田豫看來,這樣的聯盟必然不可久持。

若是三人真有一天徹底鬧掰了、各自爲政,公孫瓚爲了對付當前最大的敵人袁紹,勢必還是得與另外兩家做一些政治外交,引爲臂助。

而這天底下有什麼事,又有什麼事是比在危難時期派兵相助,更有的恩惠呢?

田豫的話頗有幾分道理,公孫瓚沒有理由拒絕他。

於是乎,他派遣出了去年被常山郡推舉,率領義兵加入自己麾下的將領趙雲,領數百精騎前往北海郡,與衆人合兵,一同前往徐州。

趙雲剛剛加入公孫瓚的麾下,雖有本領,但現年不過二十六歲,其地位和聲望都不足以與田楷,孔融等人相比。

臨去之時,趙雲曾問公孫瓚:“此番出兵,當以何人爲尊而聽其號令?”

公孫瓚已經知道了劉備目下正在北海郡,便隨即道:“玄德在彼,汝可聽其令而行。”

趙雲剛剛加入公孫瓚麾下時,與劉備有過數面之緣,聞聽公孫瓚如此吩咐,隨即稱是。

不過趙雖然年輕,但心思卻不毛躁,辦事多少講究點完美主義。

他又問公孫瓚:“若玄德公不去徐州,又該尊何人之令?”

在趙雲的認知裡,劉備屬於公孫瓚的重要附庸,眼下河北戰亂不斷,而且孔融的信中也沒有言明徐州人是否有求救於劉備,他只是知道劉備此番乃是前往北海郡相助孔融對付黃巾的。

公孫瓚聽趙雲有此一問,心下不由有些好笑。

看來趙子龍還是不太瞭解我那劉賢弟樂於幫助他人的性子。

不過公孫瓚也沒有點破趙雲,只是對他玩笑道:“若吾弟玄德果真不去徐州幫忙,那子龍你便該看誰行,便尊何人之令便是了,我給你臨機專斷之權便是。”

公孫瓚雖然是玩笑,但趙雲依然鄭重的領命稱是。

眼看着即將踏入北海的地界,趙雲提着手中銀槍的手不由的緊了一緊。

從本郡地界,跨出北境來到這麼遠的地方,對他來說還是第一次。

天下之大,卻也不是離開了北地之後的天下,這世間究竟是何種模樣,其他州郡的人,又都是些什麼樣的人,自己卻是得好好的看一看,瞧一瞧了。

第五百六十八章 如此盟友第七百八十九章 搜查荀府第八百零四章 曹操之哀第四百零九章 校場分兵第二百二十七章 霹靂車與鐵浮屠(一會還有一更)第六百四十四章 拍杆之威第四十二章 兩方的動靜第五百七十二章 破袁之戰第七十八章 分道揚鑣第四百六十六章 子夜入深閨第四百二十三章 安排佈置第七百三十四章 悍勇的河北兵卒第八百四十八章 隱瞞的真相第二百二十八章 亞夫之才(三更完畢)第七十七章 國 寶第八百三十六章 龐統與關羽第四百八十六章 狼狽的叛將第八百五十一章 招降二鮑第八百七十章 張飛的仇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運蹇時乖(二合一章節)第二十六章 離 心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局定矣第五百二十二章 烏龜伸頭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袁術第三百九十八章 離間袁呂(二合一章節)第八百八十七章 刮骨療毒第七百三十九章 誰埋伏誰?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第一第二百八十二章 擬定婚期(第一更)第五百七十五章 曹陶再離第二百七十五章 軍神走了第二百三十三章 水軍成型第七百三十一章 召長子第三百二十二章 醉 酒第五百八十八章 河北變動第五百五十八章 作壁上觀第八百八十八章 以彼之道第七百五十章 夫妻上陣第四百九十八章 文士對罵第四百一十五章 袁紹救侄第九百二十四章 有舍有得第八百五十七章 南昌與金陵第八百七十章 張飛的仇人第八百七十六章 帝王臣子第八百一十六章 郭嘉的呼應第四百七十八章 驚鴻一舞獻玉璽第四百二十七章 許氏憨娘第九百一十二章 錦馬超第五百五十五章 陶商救許昌第十八章 化敵爲友?第六百四十四章 拍杆之威第一百四十四章 馬蹄鐵第六百八十六章 情深義重小袁熙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第一第九百章 一意孤行第二百一十章 盟主誕生第三百二十六章 羊腿兄弟第九百一十四章 埋伏第三百五十一章 跟宦官交朋友第一百六十一章 舊秩序的袁,新秩序的曹第二百六十一章 猛 將第八百六十六章 金陵城的守護者第二百八十章 京中鉅變第四百六十二章 子敬論四策第四百一十八章 子承父業第八百五十七章 再戰龐統第八百七十九章 追 擊第七百一十四章 誘敵之戰第七百八十三章 謀荀彧第七百四十九章 火拼各營第五十三章 見文臺第三百五十章 袁紹南來第五百一十六章 名將殺手第四十一章 斬華雄第九百一十五章 陶軍新秀第六百三十二章 君子與老將第九百二十二章 授計曹丕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衰落第八百零三章 曹劉發兵第八百七十四章 劉備的苦惱第五百四十七章 黑山之議第二百二十章 袁術出兵(第一更,今日四更)第三百六十六章 劉備的心第五百八十八章 河北變動第二百九十二章 陶應獻三策第五百零九章 再用袁譚第九十三章 聚 散第六百零二章 美周郎來臨第六百三十五章 手術取竈第七百九十七章 陶商與荀彧第一百零九章 徐榮第一功第七百八十五章 識時務的高覽第五百三十七章 天有二日第七百四十七章 七路攻堅第二百二十四章 開 戰第九百一十四章 埋伏第二百三十八章 敗給了袁術第八百六十九章 立功的機會第二百零七章 好好嘮嗑第一百八十四章 丹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