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三百九十七回 後事之師

最後命周泰、陳震兩人找人鬧事,就是爲了拖延時日,不管是諸葛亮的來使,還是曹操正在經過中的天子車仗,在軍心不穩這樣的藉口之下,皆能停頓下來按兵不動,不必理會。

十萬大軍的消耗非小,所幸幷州富饒,又兼領河北這幾年,除了幾次大戰之後,並無其他戰事,因而不必爲此着急上火。

這就是佔據了整片河北之地後的優勢所在,不會再像之前那般,戰着戰着,就沒有餘糧了。

就算此次沒有擊敗曹操,有着這等優勢之後,曹操遲早會被己方逼出兗州,止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

至於洛陽,陳翎不急,在大勢面前,只要在兗州戰事中勝出,許昌、陳留、洛陽這呈三角的三城,會隨着一邊的陷落,而變得不夠穩定。到時候,無論是攻取許昌、還是洛陽,都不是什麼大問題。

此次征討雖然只是經歷一次戰鬥,但沒有了虎牢關這一地之後,曹操只剩下宛城這一退往長安的路,他的軍心將會變得不穩,兗州軍民所向會有所改變,這是不爭的事實。

有些寂寥,曹操用兵還是很厲害的,不過當他面對着諸葛亮,以及自己這樣的…人時,智謀不再是決定戰事成敗的唯一關鍵,如同作弊一般,稍有不慎,自己就可撥動一下,令整個局勢變得對己有利。

而他曹操卻沒有這樣的機遇,在這樣不公平的戰局中,曹操處處受制於人,不過在同時,取得了西涼、漢中以爲他日復起的根基,在這上面,陳翎心中還是敬佩不已。

爲何這般講?

在佔據了兗州,攻克了長安之後,陳翎、抑或是整個河北都不可能派兵遣將追襲千里,實施只爲將曹操授首這樣一個不是很明智的決斷。

那時候,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備纔是應該有所提防的勁敵,而曹操他則是可以相對保持休養生息的狀態,冷眼旁觀,靜待天下戰局的變化,從中牟利。

戰事到了現在這般地步,天下大勢越來

越清晰,若無意外,溫侯呂布當君臨天下!

其中或有反覆,其中或有垂死掙扎,但一切都不是什麼事。

雖然局勢如此明朗了,但陳翎心中竟然充斥了異常的不安。

不是烏戈國國主兀突骨與劉備合流,即將兵出荊襄,抑或是漢中,不爲陳翎知曉而憂患。而是…而是隨着這樣局勢的轉變下去,陳翎擔心這個天下,在呂布稱帝的那一刻開始,河北的征討步伐會變得緩慢起來。

彷如草原上的猛獸,叢林中老虎,飽餐一頓之後總會消化休息一陣,餓了之後,才又會出去尋找獵物,人雖然自詡爲高於獸類,卻有着與野獸差不多相同的行爲軌跡。只不過並非是個體,而是一個整體。

在陳翎的記憶中,曹操統一北方,“百萬之師”與東吳、蜀漢孫權、劉備鏖戰赤壁,看似是由於曹操在此折戟沉沙,乃退回許都,靜等時機攻略其他兩勢。

但深層次的緣由,在陳翎看來,一是曹操驕傲自滿導致了這一惡果,從而使得他進取之心消褪了下去;其二是,遍觀曹操當時麾下羣臣,除去遠逐漠北,死在途中的郭嘉之外,夏侯惇、曹仁等一系曹將皆有功成名就之感,不復早年親自上陣廝殺。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徵孫權歸還,命夏侯惇督二十六軍,與曹仁、張遼等人屯兵居巢,防衛孫權,並賜予能歌善舞的樂伎藝伎,下令道:“魏絳憑着與戎修好的功勞尚且能夠享受鐘磬之樂,何況將軍呢!”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到摩陂,召夏侯惇同車,不經通傳,自由進入曹操的臥室。後受拜前將軍,督各軍還壽春,徙屯召陵。

這是自己岳丈的一、二事,從此間便可窺知,人吶,有了一點成就之後,便會墮落下去。

或有人言,這是人之常情,富貴了,當然該享受了。

陳翎本來也是如此想的,但南華那“十年之約”隱隱在耳畔反覆迴響,怎能甘心在攻取兗州之後,與劉備、孫策、曹

操三勢相安無事的過完數十年之後,方又全力出兵征討?

可以想象,當呂布將兗州、司隸、徐州取得在手之後,他自立稱帝一事,再無阻礙,相反或許不似去歲那般無人勸進,而是會有許多的明見之士,一一至府進言。

當呂布登基爲帝那一刻始,他多年的夙願便已經達成,如此心中肯定雖然還有優惠,但已經不似從前強烈。

曹操、孫策、劉備三家有機會能滅則滅,不能討伐就會生出等等的想法來。

畢竟身份不同了,怎麼能夠與諸侯相提並論?

由此,一干有着大功的文臣武將,自然會附言呂布如此的提議,不爲其他,他們在呂布稱帝之時跟着水漲船高,自然也會身居要職,忙於內部勾心鬥角爭權奪利還來不及,如何會將心思放在蕩平天下的事項上?

相反,或許在他們的心中,隱隱中,會有一絲留下此等人物,待自己後人能夠爲將爲臣之時,再帥大軍前去征伐,以求更大的富貴功名,這或許是他們所想,卻不願承認的真實意念罷。

養寇自重,古來就有之。

某將軍號爲平寇將軍,若是沒有盜寇,他這個平寇將軍封號就是一虛職,或許虛職都會很快被削去。

或又曰:人不爲己天誅地滅。

爲了自家的親人,難道自己做的有錯嗎?

對此,有着平寇將軍這樣封號的將軍,匪患越剿越多,最終釀成大禍,是非對錯豈是一句爲了自己家人所能推脫的。

與此相同的事蹟有很多,諸如蠻夷之輩,若無了蠻夷這樣的異族,也就不存在了度遼將軍這樣的官職。

縱觀上下史,有太多的事情純屬自找死路,最後纔會不堪收拾的!

在自己兒女眼中,父母總是好人;在同僚面前,是個和藹可親的長者;在朝堂之上,也是一正氣凜然的謙謙君子。

但若是放在整個歷史上來看,此般人等,純屬投機取巧之輩,非是善類。

(本章完)

正文_第二百八十二回 誰在祈禱正文_第四百九十三回 夜襲攻城正文_第二百五十一回 袁術勢滅正文_第一百八十四回 薊縣攻城正文_第一百一十回 諸葛子瑜正文_第五百二十三回 故技重施正文_第一百七十九回 張郃心境正文_第二百二十四回 諸侯林立正文_第一百六十三回 玄之又玄正文_第四百一十一回 先發制人正文_第六百三十八回 殺入城內正文_第三百九十回 智者多慮正文_第八十九回 雛鳳初鳴正文_第四百三十四回 攻守之間正文_第十四回 蝸居小縣正文_第二百一十二回 君臣相聚正文_第四百一十六回 南蠻國主正文_第一回 溫侯呂布正文_第一百三十二回 戰前集訓正文_第一百四十四回 于禁夜襲正文_第三百二十七回 奮戰不息正文_第四百五十一回 在劫難逃正文_第三百三十三回 何人能戰正文_第五百五十一回 國士無雙正文_第九十六回 徐和使詐正文_第二百九十九回 缺一亦可正文_第三百五十回 佈局幷州正文_第三百八十七回 事非偶然正文_第五百四十二回 趙雲出現正文_第四百五十六回 內訌將起正文_第一百回 糧草不濟正文_第二百八十四回 絕代佳人正文_第七十三回 計議青州正文_第一百四十九回 背水一戰正文_第六百四十八回 死傷慘重正文_第二百五十九回 真定一役正文_第六百一十五回 陰差陽錯正文_第三百五十四回 殿中議事正文_第三百三十回 無恥之輩正文_第五百八十七回 英傑出仕正文_第二百二十七回 家人來歸正文_第五百五十一回 國士無雙正文_第一百零九回 海上遇險正文_第一百九十八回 烏桓來襲正文_第五百零八回 張郃擒將正文_第六百五十七回 攻山難佔正文_第三百二十八回 互有後手正文_第二百六十六回 攻守相易正文_第一百二十回 拋磚引玉正文_第六百七十回 窮途末路正文_第四百二十一回 迂迴突襲正文_第一百五十九回 決戰城下正文_第三百六十二回 引火燒身正文_第四百一十六回 南蠻國主正文_第二百一十四回 天下奇兵正文_第五百四十四回 論天下勢正文_第四百五十回 風雲際會正文_第六百零四回 戰鬥不止正文_第三百五十四回 殿中議事正文_第二百六十九回 左右軍師正文_第一百一十五回 經典太平正文_第四百三十六回 家有三小正文_第十六回 約法三章正文_第六百六十九回 死戰不退正文_第三百一十六回 損兵折將正文_第九十五回 對陣決殺正文_第一百四十六回 重甲騎兵正文_第一百五十一回 灘塗之戰正文_第三百九十八回 逆天之舉正文_第二百五十三回 變亂之始正文_第三百三十八回 曹性迴歸正文_第五百九十回 小戰一場正文_第六百五十一回 軍前計議正文_第二百九十一回 割須棄袍正文_第九十二回 管亥投降正文_第六百一十三回 烈火焚城正文_第六十一回 彭城攻防正文_第六百七十七回 五丈原前正文_第四百六十回 左右爲難正文_第四百二十一回 迂迴突襲正文_第三百六十二回 引火燒身正文_第三百八十一回 肅清內賊正文_第三百三十七回 誰爲王者正文_第五百二十回 趙雲襲糧正文_第六百回 一挫再挫正文_第二百七十三回 中計中計正文_第四十六回 張遼突戰正文_第一百八十三回 刺史逢紀正文_第五百六十回 攻下綿竹正文_第六百一十三回 烈火焚城正文_第四回 紙上談兵正文_第八十九回 雛鳳初鳴正文_第一百六十二回 晉升將軍正文_第一百四十六回 重甲騎兵正文_第四百四十二回 憂民之心正文_第六百五十回 出兵漢中正文_第二百九十三回 錦馬超正文_第六百四十三回 假癡不癲正文_第三百六十七回 緣何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