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董胖子是大功臣?

“若是士人僅僅如此,儒也不必非要前來投靠主公。然主公還不知士人連綿手段。”李儒是聰明人,也很洞悉人性,所以,此時他知道自己該說什麼:“記得當初儒得知士人的陰謀之時,徹夜難寐,冷汗淋淋。苦思三日後,纔想出了遷都的手段......”

“不錯,遷都大計,恐怕是博士一生最爲高明的計策。釜底抽薪,一舉抽掉了士人團結的基礎。使得董卓之危自解......”馬超閉目回答,歷史上,後人對李儒提出遷都的計策,有褒有貶、但毫無疑義的是,在漢末初期,只有李儒的遷都和文和亂武兩件事兒,纔算是開創了謀士亂天下的先河。

“然主公不知,遷都之前,正是董卓與士人最爲密切的合作時期,甚至,那個時候,儒幾乎以爲一生志向有望!”說這句話時,馬超親眼看到李儒流露出那種痛徹心扉、憤恨不及的情緒,也是這一瞬間,馬超感到,李儒纔是一個滿心抱負的謀士,而不是一條陰冷的毒蛇。

“廢立少帝之後,董卓深知,他從涼州帶過來的那些武人是無法處理朝政的。他們都是一介武夫,大字不識一個,殺人放火個個都是把好手,但天天跟文書案牘打交到,處理各種繁瑣的政務就會驢脣不對馬嘴。”緩了緩心神之後,李儒開始訴說董卓與士人美好時期的故事。

這點,馬超是頗有感觸的:搞政治是很有技術性的職業,武人們根本不是那塊兒料!政權到手雖然非常容易,但要運轉下去就很難了,這也是他當初挖空心思綁架名士、強留賈詡、傅巽的原因。由此看來,在這一點上,董卓跟馬超倒是有共同的認識。

“當時,董卓甚至一廂情願打算爲天下蒼生計,重振漢室江山。由此,董卓決定同士人接洽......”說到這裡,李儒眼中閃過一絲悲憫,那是一種不甘,一種不願回首的情緒。

“董卓首先想拉攏名望隆厚的青年俊彥袁紹,畢竟袁氏一門是士人領袖,若能將他爭取過來,則不怕其他士人不幫忙,於是董卓就把自己“廢少帝,立陳留王”的打算同袁紹商量,希望求得袁紹的同意,卻不想遭到袁紹的斷然拒絕;即使董卓已經曉明自己的心願,無奈還迫以武力,可這小子就是不買賬,最後竟然把大印往城門上一掛,揚長而去,逃奔冀州了。”

這個事兒,馬超是知道的。由此也可見董卓這武人和士人的區別:武人屬於心直口快、沒心眼兒的爽利人。而士人就滿身心眼、翻臉不認人......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只能說,當時的董卓太傻太天真。

“董卓第一次屈尊和士人合作就以熱臉蹭了冷屁股告終,以爲自己同士人畢竟有隔閡,難以實現能臣的目標,無奈只能以鐵血手腕實行廢立,保命爲先。可這個時候,卻發現當時士人的絕對領袖、袁紹的叔父、當朝的輔政大臣袁隗居然默許了他的建議。那時,儒還未想通其中緣故,以爲士人也想爲了蒼生謀利,由此廢立之後,便勸諫董卓再次與士人接觸商洽,好言相勸......”

這些話,馬超自然是聽一半兒、信一半兒。他打死也不信,董卓會如李儒口中所說,如此低三下四去求士人集團。畢竟,董卓跋扈鐵血的性格,決定了董卓不可能演出什麼‘禮賢下士、周公吐哺’的戲碼。所以,馬超用一種很戲謔的眼神看向李儒,其意思不言而喻。

李儒那張微黑的老臉也不禁有些發紅,最後,在馬超不斷的攻勢下投降了:“主公,儒當時確實如此勸諫,只不過,那董卓......哎!就是抹不開那個面子,以至於廢立少帝之後,董卓與士人暫時處於一個相安無事的境況。”

“可就在此時,士人周毖和伍瓊竟主動來了。周毖時任尚書,伍瓊時任城門校尉,官職不是很大,但這足以讓董卓高興了——畢竟有士人主動和他合作了!兩人勸董卓革新政治,擢用天下名士以收衆望,這正中董卓大人下懷,一拍即合,於是董卓便委託他們執行,兩人隨後又推薦尚書鄭泰、長史何顒參與,董卓想都沒想就同意了。

四人隨後開始緊鑼密鼓工作,在他們的舉薦下,荀爽、陳紀、韓融等名士被徵召入朝。荀爽被任命爲司空,陳紀爲五官中郎將,韓融爲大鴻臚。之後董卓又拉攏士人蔡邕、黃琬和楊彪,以蔡邕爲侍中,黃琬爲司徒,楊彪爲司空。”

李儒口中那些人,馬超雖未見過,但他們的名氣在當時可是如日中天:荀爽是荀彧的叔父,是穎川郡的望族,早年棄官隱居漢水之濱,著書立說,號爲碩儒。蔡邕是蔡文姬的父親,博學有才獨步士林,自不用多說。黃琬是前司徒黃瓊的孫子,身出名門。楊彪更不得了,從曾祖父時*始,楊氏一門“四世四公”,與袁紹一門的“四世五公”不相上下,併爲東漢朝廷的兩大政治世家。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若是真如李儒所言,那朝堂之上,簡直一時之間便士人名流紛列高位,朝廷氣象爲之一新。而事實上,馬超仔細回想一下董卓後期殘暴虐殺士人之時,也確實有過這些人的影子。而在靈帝執政期間,這些人都隱居不出,以言論抨擊當時朝政。由此推斷,董卓當時竟真的實現了一個盛焰清明的朝廷!

“是時,董卓欣喜若狂。與士人合作的心情簡直可以用迫不及待、推心置腹來形容。譬如徵蔡邕爲官,那老小子託病不來,董卓相當不高興,就以武力威脅,蔡邕懼怕,只得就任。自然,董卓也沒虧待他,三日內與他三次擢升官籍。再如他徵荀爽爲官,雖然荀爽也是因爲懼怕就任,但董卓在他前往朝廷的路上就封他爲九卿之一的光祿勳,他到任後的第三天,就擢升爲三公之一的司空。”

“在此期間,董卓爲表示和士人合作的誠意,還實現了士人集團長久以來的兩個願望:一是在宦官全被誅殺後,以公卿子弟爲郎官補宦官之缺,侍奉於宮內。二是率領三公等大臣上書,請求重新審理陳蕃、竇武以及黨人的案件,一律恢復爵位,派使者去祭悼他們的墳墓,並擢用他們的子孫爲官。”

這兩件事兒,馬超似乎在網上看到過,模糊有些印象:第一件事兒,是東漢一六八年,士人首領竇武、陳蕃謀誅宦官時士人就渴望的目標,由於竇武失敗,成爲泡影;一*年袁紹勸何進謀誅宦官時,再一次提出了這樣的想法,由於何進被殺,又沒實現。而歷時二十一年後,卻由武人董卓實現了,不知袁紹聽到這個消息作何感想。而爲蒙冤的竇武、陳蕃以及被禁錮的黨人平反,這也是士人長期奮鬥的目標,現在也由董卓實現了。

歷史真是莫大的諷刺!

不過,這兩件事兒,對馬超影響不大,他也就是聽聽而已。只能所,董卓做到這個份兒上,算真的巴心巴肺了。

而聽到這裡之後,馬超內心其實已經震撼莫名、無話可說了:做到這個份上,這董卓,哪裡是什麼禍國殃民的惡賊,簡直比周朝的伊尹都有過之而不及啊!

武人階級的董卓與士人的名望如此相親相愛,何止是如李儒所說的美好時期?說是蜜月期都不爲過!

可武人董卓和士人階級已然如此這般如膠似漆,那後來爲何還會換得關東羣雄的起兵討董?難道,是自己對那些士人的認識還不夠?他們的無恥還能更下賤一些,如中國男足一般,徹底打垮自己的心理承受底線?

第一千零三十章 難懂的口令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寶馬報主第六百零八章 屯糧第二百零三章 馬超繼位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寶馬報主第九百零七章 司馬懿?!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蹋頓心裡的小九九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你什麼也不知道第九十九章 軍事改革提議第一千三百二七章 三件事第二百一十七章 至死方休!第一百七十四章 滾你個蛋!第二百六十四章 董宜的報復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西城門第六百五十一章 計賺黃忠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斷龍石第八百七十八章 場面話?第七百四十六章 斬草除根第五百零四章 荀攸?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爲何選劉備第六百一十七章 一山更比一山高第一百一十七章 兵法實戰應用(3)第五百八十一章 董昭第三百章 不宜出門兒?第八百五十四章 事實勝於雄辯第二百五十三章 龍門客棧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益州亂事第五百六十三章 精良的盔甲(加更四)第四十七章 分裂鐵羌盟?第八百九十六章 我要了!第一千二百三三章 康熙乾隆第八百七十三章 文丑之死第四百八十八章 又要綁架?第一千三百二九章 尚書檯議天下(下)第三十二章 有內奸!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曹*了?第三十七章 馬騰的羌族朋友第一千二百七八章 西門第八百四十七章 對呂家的決定第五百三十三章 鼠輩也敢與狼戰?第一千二百五三章 臥龍認主出策第五十五章 喪門星第二百一十五章 宿敵相逢前第六百六十四章 伏兵和詐城第二百八十七章 不是官迷兒的徐晃第五十三章 蔡琰心思第五百零六章 荀攸的詭異第五百六十章 傻眼了.......(加更一)第五百三十六章 稀裡糊塗的童淵第二百四十六章 琴聲第九百四十九章 許都三處第六十章 堅城防守第八百五十八章 俗套的戲碼第七百四十九章 故鄉重遊第一百九十三章 入天水城第七百五十章 馬超去蹭飯第三百九十八章 終極對戰!第五百三十五章 阻地破敵!第九百九十五章 虎騎鋒銳第六十一章 攻心戰?第七百六十三章 全力發展第六百八十八章 兵家無小事第一千二百一八章 情劫終究是情劫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夫妻團聚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 目標,汝南第四百零三章 戰後第五百九十二章 暗格裡的東西第五百四十九章 再遇呂布!(加更一)《出師表》酬謝端木第四百九十九章 歸去第二百六十二章 窠臼已除,因禍得福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至關重要的人第六百二十六章 蛋白質第一千二百七九章 襄陽落定第一百七十七章 秦羽來訪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要打臉?第八百二十八章 一枚鐵釘的故事第一千零七章 叫陣爲號第四百九十六章 一殺一留,改換人心第一千二百四七章 決裂第一百八十七章 改變?第九百五十章 宗教的瘋狂第八百八十六章 甘寧的強盜表演第九百一十七章 有妖氣第五百七十四章 人生如棋第四百七十四章 又一道聖旨第二百二十二章 咸陽縣的馬超第一千二百七四章 瀕死豪情第三百九十四章 準備戰鬥吧......(算補更)第七百四十三章 美麗的隴西日出第九百九十一章 楊松爲使第一千二百一八章 情劫終究是情劫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夫妻團聚第九百四十九章 許都三處第八百八十七章 獨闖中軍陣第四百三十六章 開城門!第五百五十六章 以退爲進(加更三)第八百六十三章 功虧一簣!第五百九十六章 李儒毒計第六百八十六章 陶謙發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