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出謀當劃策

“雖如此,某亦無迎納之心,此事就請兄長處置。”關羽說罷目視劉憲,道:“元度高才,就請教我兄長脫困之法,許都若虎狼之穴萬非久居之地。”

“請元度教備。”劉備聽到也起身拜道。至於之前的貂蟬一事卻是撇在了腦後。

“話題轉移到了劉被脫困,看來貂蟬之事是告一段落了。就是不知這個絕色佳人最終會是怎樣的結局?可惜沒能見上一面。”

劉憲心思翻轉,卻也沒有絲毫怠慢,忙起身俯首道:“主公何出此言,爲主分憂,爲國盡責,乃人臣這本分。憲今有一己陋見,可咐於主公一聽。”

話說得是漂亮,可實際上他本沒打算在這個時候前來覲見劉備。之所以出現在這裡,都是因爲貂蟬鬧的。

對於《三國演義》劉憲雖然說不上倒背如流卻也是知之甚詳,他清楚的知道建安三年到建安六年這三年中(198——201),劉備過的是怎樣的日子。這條船幾經翻覆,雖然重要人物都大難不死,可自己是個“外編人員”,貿然上船後能否平安渡過可是誰也說不準的事。

按他原先的打算,自己老老實實的去奔喪,然後帶着叔父劉繇的家眷一起遷到荊州去。以劉家的身份門第,在氏族門閥掌權的荊州至少還有一塊立足之地。

有了安身之地,憑着自己的“先前眼光”不難結識一些三國英豪,再同劉備暗暗拉上關係,劉表死後自然就可順理成章的投入到他的旗下。那時候以自己的人脈,在劉備集團中也不難上位。

可今天劉憲聽到貂蟬的消息後是心癢難忍,反覆思慮下還是走了這一步。然而既是面見新主,那就少不了要籌劃一二,雖說準備不是很充分,卻也能充一下大尾巴狼。

“主公,可知曹操心患否?”劉憲立身含笑,一番長言徐徐說來。

“曹操心腹之患當屬河北袁氏:紹據河北肥沃之地,兵多糧足,遠盛易侯(公孫瓚)。如不出某所料,年內幽州當爲袁紹所有。屆時,紹一統北地,據四州之地,擁百萬之兵,虎視天下,實乃操所慮者。

而袁紹之弟——淮南袁術,亦兵糧足備,寡奪玉璽,名號仲家,置公卿,祠南北郊,屬狼子野心也。然其自持畿言“代漢者當塗高”,當塗者,公路也,而驕奢過度,不恤軍民。其手下文武多有憤恨之心,早晚必生內亂。如今聲勢已大不如前!

袁紹、袁術二人爭鬥多年,然畢竟是一家子弟。袁術難耐之際定會使人求救於袁紹,其手中玉璽當爲紹所圖。

袁術若棄淮南欲歸河北,齊二人之力,更非操短日可收復。是以,操必急圖袁術。”

目視劉備,劉憲沉聲道,“袁術北歸河朔之時,就是主公脫身之際。術若投袁紹,則必從徐州過,主公可請一軍就半路截擊,袁術可擒矣。”

“然統軍須得曹操應允,即使其安心於主公無大志。而若得此,現日內主公需當學圃養晦,低眉順目方可。”

劉憲不過是按照演義上的路數簡單的敘述了一下,看似簡單,實際操作中卻有着很多困難,但此番話對於此刻的劉備等人卻是一場久違的及時雨、甘霖露。

看着精神煥發的劉備衆人,劉憲感嘆之餘也不禁爲自己暗暗高興,就憑這次見面這番談話,足以奠定自己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若曹操使人監視當如何?”劉備高興過後,也考慮起其中的難點。但他把重點放到了出許都之後,而非出許都之前。

劉憲驚訝之餘卻也暗自佩服劉備的心智,出許都之計固有萬番困難,卻也不是此刻衆人所能預料的,劉憲已經給出一個大致的方向,能不能走出去靠的不是劉憲,而是他自己。

“軍中事宜,當主公斷絕,若不從,殺之也無妨。”劉憲臉上露出一絲厲色,這個年代就是人殺人,你不殺他,他殺你,那裡留的住手。“主公欲恢復漢室,自當有立足之地。徐州福澤,且百姓多感主公恩義而惡厭曹操,實乃蒼天所賜,不取反受其咎。”

曹操徵呂布而還,路過徐州,百姓焚香遮道,請留劉備爲牧。曹操藉口劉備功大,需面君封爵,得以回絕。此事劉憲也有耳聞,自然估計得出劉備在徐州的能量。而且劉備困頓許都,曹操是不可能讓簡雍、糜竺等人就留他身邊的,不出意外的話這幾人還是要回徐州的。

加上對劉備頗爲信愛的陳氏父子(陳珪、陳登),以及依舊不從曹操的昌豨,這徐州之地簡直就是上蒼賜給劉備的安身之地。

對於徐州的情形劉備自然深知於心,若是能領軍在外,奪取徐州不說是易如反掌卻也十拿九穩。“可奪取了許都,曹操若來,如之奈何?”

關羽聞言,撫須言道:“弟與翼德迎之。”

劉備黯然搖頭,在亂世之中侵紮了十餘年,他豈能不知自己與曹操的差距。

“主公放心,某已思得一計,屆時可輕退曹操。”不等劉備看向自己,劉憲已然開口。“曹操所懼者唯有袁紹。紹虎踞冀、青、幽、並諸郡,帶甲百萬,文官武將極多,主公屆時可寫一書信遣人到彼求救。”

“袁紹向與我未通往來,到時怕是又多要攻破其弟,而吾與伯珪(公孫瓚字)向來友善,其安肯相助?”

劉憲呵呵一笑,自信道:“徐州有一人與袁紹三世通家,若得其一書致紹,紹必來相助。”

劉備聞言一喜,急問何人。

劉憲並未立刻回話,反而看向了對面,就見糜竺等四人也是一臉茫然,不禁覺得奇怪,“難道糜氏兄弟和孫乾也不知麼?”

“聞主公牧野徐州之時,平日常折節敬禮,何故忘之?”

劉備猛然醒悟,“莫非是鄭康成先生乎?”

劉憲笑道:“正是此公。”

這鄭康成便是鄭玄,乃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好學多才,嘗受業於馬融。融每當講學,必設絳帳,前聚生徒,後陳聲妓,侍女環列左右。鄭玄聽講三年,目不邪視,融甚奇之。及學成而歸。融嘆曰:“得我學之秘者,惟鄭玄一人耳!”

其家中侍婢俱通毛詩。一婢嘗忤玄意,玄命長跪階前。一婢戲謂之曰:“胡爲乎泥中?”此婢應聲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其風雅如此。桓帝朝,玄官至尚書;後因十常侍之亂,棄官歸田,居於徐州。劉備德在涿郡時,已曾師事之;及爲徐州牧,時時造廬請教,敬禮特甚。

三百九十二章 周瑜之逝三百八十八章 長安攻略十七一百六十一章 道榮大斧一百五十二章 斬獲兩萬九十八章 備戰長阪三十三章 破皖城二百六十七章三百一十三章 首戰告捷六十五章 加官晉爵七十章 聯姻馬氏一百六十二章 兵悍將勇二百八十九章 曹軍開始來真的了一百二十一章 長沙之戰三百六十九章 攻蘭池九十五章 天生反骨一百三十一章 跨江北上一百六十四章 大斧威揚三百三十二章 河西征伐一八十五章 襄陽風雲一百三十五章 可護子孫三百二十九章 轉回西北二百三十四章 輕騎飛揚三百三十四章 河西征伐三大戰告捷四百二十八章 火燒二百二十六章 陽平人險勝天險一百七十四章 生死抉擇二百六十九章 烈火焚轅門二百八十七章 歷城會師一百一十二章 糜氏投井下二百一十章 無當飛軍一百七十七章 看人家曹真二百二十三章 馬氏父子三百七十章 城頭喋血一百六十章 葭萌戰起三百九十四章 路上有賊一百三十三章 席捲荊襄下二百二十一章 奪門五十八章 兵家常事三百一十四章 調兵遣將七十二章 練兵六十二章三百三十章 馬騰受熬第四卷征伐天下二百八十五章 烈火焚城三百八十章 長安攻略九兵出子午谷九十章 火燒新野下四百三十六章 張繡反正一百五十四章 收李嚴定綿竹四十八章 生擒韓當一百七十七章 看人家曹真二百零六章 西涼欲起二百四十七章 長離戰終三百九十七章 雄兵西域一百九十八章 南蠻勢力五十九章 衝陣扶危主一百四十四章 劉營三謀二百二十章 奪城前奏三百九十八章 破焉耆上二十七章 擁兵萬衆二百九十八章 文山擋路一百零一章 勝四百二十七章 夜一百四十一章 鳳雛龐士元二百三十四章 輕騎飛揚四百零六章 無題二百八十一章 馬韓的一線生機二百四十七章 長離戰終二百七十八章 狐篤街亭戰張合下二百二十六章 陽平人險勝天險六十六章 兵行險招四百一十九章 心都涼了四百三十八章 河洛之役中二百三十二章二百九十九章 鐵滑車二百七十九章 郝昭之死二十五章 立威下二百七十二章 歷城會戰一一百四十三章 西涼之變二百七十三章 歷程會戰二三百零一章 輕鬆與希望二百二十七章 臨兵陣列四百三十五章 漢祚斷曹操竊國三百三十章 馬騰受熬二百七十九章 郝昭之死一百九十六章 瀘水南畔三百五十五章 關平戰曹彰上三百七十七章 長安攻略六張合絕二百六十九章 烈火焚轅門三百二十八章 東南烽煙起一百七十一章 慈悲毒計三百七十七章 長安攻略六張合絕二百三十七章 烽火連戰九十六章 傻逼諸葛九十一章 攜民渡江二百零一章 山谷遇襲二百六十五章一百一十三章 古來衝陣扶危主一百三十三章 席捲荊襄下九十一章 攜民渡江三百零七章 糜竺之憂二百八十六章 劉憲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