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交鋒的前期

孫燦軍軍寨,議事大帳。

孫燦正在和劉華、郭嘉等人一起完善郭嘉的連環之策,將所有可能發生,卻沒有發生的事情,一一詳細陳列,並逐一將其化解。

何處設伏?何地誘敵?都認真詳細的商議並實地考察了一遍。

一隻飛鴿停翅落在滿是帳外的紅地毯上,劉華快步上前小心翼翼地將它捉了起來,從飛鴿的腳上輕巧地解下一個絹卷。

他輕輕展開絹卷,細細看了一遍,笑道:“劉磐已經順利進入宛城地界,可以施行第二步計劃了。”

郭嘉的計策雖好,但也有着不小的漏洞。其中他就低估了賈詡的狠辣,一但事情一些始料未及的變化後,依照賈詡的性格,第一件事,就會毫不猶豫的殺了劉磐,不讓劉磐耽誤大事。然後,再將劉磐的死嫁禍給孫燦。

而他們的第二步計劃就是要讓宛城所有人都知道劉磐在宛城,再讓荊州所有人都知道劉磐在宛城。

如此一來,劉磐無論發生什麼意外,張繡都難辭其咎。

劉表只要一對張繡產生懷疑,那麼以劉表那優柔寡斷的性格,對張繡來說那是百利而無一害。

以賈詡之遠見,不可能不明白這點。因此,到那時他也不敢妄自動劉磐。

只要,劉磐無恙,那麼郭嘉的計策就有施行的可能。

這時,又有壽春八百里加急傳來。

傳令兵將一個華麗的錦囊恭謹的交到了孫燦的手上,孫燦看了一眼火漆金印,見毫無異樣,便道:“好了,你下去吧!”

傳令兵行禮告辭。

孫燦打開錦囊,朗讀道:“六月二十一日,華雄領軍三千,駐紮烏江港,以鐵索橫江,高築箭樓,炮臺(投石車)於七月十一日成,敵軍未動。

六月二十三日,周瑜領水師兩萬還軍女山湖,敵軍佔無行動。

六月二十六日,劉闢領一萬農兵,十里一行。敵軍疑我軍有奇計,特讓魏續領軍八千鎮守下蔡縣,並常常遣探馬查詢,至今以截殺敵探馬百餘人。

七月十五日,呂布揮兵攻打烏江港。華雄嚴防死守,不留任何空隙,呂布不善水戰,被華雄擊退。

七月十六、十七日、十八日,一連三日,呂布均對烏江港發起攻勢,但烏江港穩如泰山。

七月二十六日,周瑜明救烏江,暗取泗水,出其不意攻破徐州泗縣。

七月二十八日,呂布遣郝萌、藏霸、陳宮,領軍兩萬回軍泗縣,烏江港壓力大減。

現淮南一地,相安無事,主公可寬心對敵。”

“太好了,後方無事,奉孝的計策也可以安心實施矣!”劉華高興說道。

對於後方,雖然,孫燦、劉華、郭嘉等人都相信荀彧有能力守好後方,但後方畢竟是孫燦軍的命脈,馬虎不得,人人都怕有個萬一。

現在這封信中記載了荀彧的所有戰略方針,雖然,只是步驟,沒有嚴明意圖,但是在座之人個個都是智謀之士,那能看不出來現在的情況。

呂布共有大軍四萬,荀彧讓劉闢領一萬沒有實質攻擊力的兵士,吸引住呂布的八千精銳。再以周瑜的兩萬水軍迫呂布分兵兩萬救援。

如此分化防守,使得呂布手上可用的兵力僅剩餘一萬多兵士。烏江港依照淮河而建,又有鐵索橫江,莫說呂布軍不善水戰,即便善於水戰,也難以在段時間內以一萬攻破三千駐守的烏江港。

何況,現在淮南百姓已經歸心,兵源隨時隨地都可以得到補充。巨石、箭枝百姓也願意義務搬運,再加上荀彧之才,淮南確實可以稱爲穩如泰山。

孫燦將書信燒燬,說道:“傳令下去。命高順、徐晃、張飛、趙雲、張遼日以繼夜,天天罵城,擺出一副急於求戰的樣子。”

*******************

卻說,劉磐到了宛城,正逢張繡巡視城門,他認識劉磐見劉磐到來,立刻開門將他迎入城內。

四周看熱鬧的百姓頗多,突然人羣中喊了一句,“那不是劉荊州的從子劉磐嗎?他也來支援宛城的?”

四周百姓這才知道張繡迎接的人竟是劉表的親戚,深受劉表喜愛的從子劉磐。

張繡笑道:“原來,劉大人在荊州的聲望如此之高,一入城就被認出了。”本來,張繡的地位要高於劉磐許多,但是劉磐是劉表的親戚,而張繡離不上劉表的資助,因此,對他非常的客氣。

劉磐面色一紅,他自己都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情,在荊州待了許久,也沒有在大街上,被百姓當衆讓出來。一座自己到都沒有到過的城池中,反而被當衆讓了出來。雖然,表面上沒有什麼,但心中還是有些欣喜。

他卻不知道,一個時辰後。宛城上下都在某些人的刻意安排下,說起了劉磐,有的說他是一個小人,有的說他是個大丈夫。

雖然,陳述不一,但有一點相同,百姓們都知道這個“小人”或者是“大丈夫”。此刻,正在宛城之中。

張繡、劉磐一起走進了議事廳,張繡向劉磐介紹了賈詡。

劉磐行禮拜道:“見過文和先生。”

賈詡微微點頭,面上雖然還是一副雷大不動的模樣,但思緒卻早已全面分析了起來。根據所得的情報顯示,劉磐軍被孫燦軍擊潰,劉磐下落不明。有的說囚,有的說被逃走,但孫燦軍中的細作已經傳來可靠消息。

劉磐確實被擒住了,但是他怎麼出現在這裡?

他此刻來這裡幹什麼?難不成想借助我們的力量爲他報仇。

他不動聲色的說道:“那孫燦狡猾無比,竟然如此詭詐,在途中設伏,當我軍得到消息的時候已經來不及支援了。對此,太守大人還難過不已,不過聽說將軍被孫燦生擒,怎麼會出現在這裡??”

劉磐憤然道:“那個該死的孫燦居然瞧不起我,對我百般羞辱,我……我殺了幾個士兵連夜逃出來的。”他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被亂棍打出,就隨口編了一個。

由於,劉磐被亂棍打出時,是由許門護衛親自施行的,許門護衛各個都是許褚從許氏一族中挑選出來的死士,各個都有着不遜於樊氏一族的能力,而且對孫燦忠心不二,不和任何士兵打交道。

張繡的細作只是知道有人被亂棍打出,確不知到底是誰。

因此,張繡佩服的說道:“久聞劉大人乃劉荊州麾下第一猛將,果然名不虛傳,竟然能從高手如雲的孫燦軍中逃離,不簡單,實在是不簡單啊!”

劉磐被稱讚的羞愧難當,連連轉移話題。

賈詡眼中閃過一絲殺機,他一點也不相信孫燦會連一個俘虜都看管不好,就算他真的是逃出來的,那麼也是孫燦故意爲之,暗道:“孫燦此人潛力無限,日前,他的心思,我一覽無餘,可是前幾天卻無法猜透他的想法,若非及時用劉磐來試探。中計之人,很可能就是我自己。如今,他的心思更加縝密,更加難以揣摩,他放出劉磐,必有用意,我絕對不能將劉磐這個危險留在身旁。”

交談了一會兒,賈詡就告辭離去,準備着手刺殺劉磐。

可是明天一走出府衙回到了家,他立刻就放棄了這個想法。因爲,從他家到府衙只不過短短的盞茶時間。

可在這盞茶時間裡,賈詡耳中就聽到了近十名百姓在談論劉磐一事。

賈詡瞬間表白了過來,每每算計別人的他,竟然被算計了。抓了一輩子的兔子,他這隻老狐狸終於被兔子咬了一口。

他感到有些不可思議,自恃過高,認爲一身只有算計別人的他,突然間被人算計,內心不由一陣恐懼。

他怕死,正因爲他怕死。所以,無論對方是什麼人,只要站在敵對的一面,他都要想盡一切辦法,將他毀去。哪怕付出再多,犧牲再多人,他也毫不在意。

他關上一切門窗,一個人在黑暗中靜靜的想着。此刻,在他的眼中黑暗是最安全,最沒有危險的地方。

“此時此刻,我軍只要死守,就一定可以取得勝利。孫燦想要打敗我軍,絕對不可能,唯一的方法就是誘我軍出擊。”

黑暗中,賈詡雙眼一亮,道:“對了,孫燦知道我軍不出城迎戰,刻意讓劉磐入宛城,讓他以同盟援軍的身份商議正事。

劉磐好戰,一定會勸說張繡出戰。張繡原來只有我一人出計,他自然聽我的,但此刻多了一個人,一個身份非同一般的人,那麼張繡一定不會完完全全在按照我的想法行事,到時候孫燦就有機會克敵制勝。

嘿嘿……孫燦,你軍中確有能人,但你太低估我在張繡心中的地位。

到是快陷入前後夾擊的你,我看你如何應對當前的局面。”

到底是賈詡毒辣一分,還是郭嘉計高一籌,請看下章。

第三十一章 秣陵斷水第四十九章 擒賊擒王(二)第三十九章 壯哉!周幼平第九十五章 解除困境第五十三章 暗做手腳第三十四章 水淹秣陵第三十三章 矛盾第十四章 張讓露底第十五章 戰前決議第一百一十五章 神勇老漢第三章 許世家族第十四章 張讓露底第十八章 中伏博望坡第五十章 司馬仲達第五十章 司馬仲達第十九章 是勝是敗第四十五章 惺惺相惜第十二章 交鋒的前期第十七章 經典戰役——灈水之戰第五十一章 郭嘉的友誼第三十八章 遭遇血戰第二十七章 合縱之謀第十三章 再見陳雲第二十八章 忠貞見疑(下)第四十八章 奇襲糧道第三十二章 天意難爲第九章 攜美外出第五章 同謀徐州第九十九章 撤退中的伏擊(二)第十四章 巧布陷阱第三十七章 郭嘉出場第二十五章 天下大亂第三章 拜師風波第一百零七章 原由第二章 孫子羽一打宛城第十章 少帝的智慧第三十八章 平定荊州第十三章 真兇是誰?第十四章 救美代價第四十五章 孔雀東南飛第三十四章 出計第二十六章 完美的和談第二章 河東徐晃第二十九章 連戰連捷第八章 先至者,得彭城第二十五章 計中還有計第三十四章 水淹秣陵第八十二章 各懷鬼胎第十一章 皇子伴讀第十三章 兒女情長第三十八章 明助曹操 暗扶袁紹第九十一章 行爲失常第一百零五章 定計第七十五章 用間第八章 一次賭博第七章 覓活路於死境之中第一章 終見文姬第十九章 鋒指西川第十章 孫燦二氣袁本初第五十八章 老兵韓莒子第四十五章 破浪飛軍第十五章 絕色佳人第一章 有子燦兒第十章 未來的天下第一軍——羽嵬軍第十章 衆謀齊籌破敵策第十九章 一身是膽第十八章 忠義文遠之呂布來襲第二十三章 武夷兵V陷陣營第十一章 少女懷春第五十九章 聚衆鬧事第十六章 論戰第三十二章 天意難爲第十六章 不能有情第十三章 再見陳雲第九章 攜美外出第十章 未來的天下第一軍——羽嵬軍第二十九章 捨身求義第二十六章 詭異的舉動第四章 心之歷練第八章 出計破敵第八章 歃血爲誓第二十六章 急轉直下第十四章 伏兵六路破張繡第八十八章 血戰長社第三十六章 權謀之術(完)第一百一十章 出擊第三章 許世家族第三十六章 初戰破敵第二十九章 吳郡陸遜第二章 曹、孫對策第六十四章 另類人才第三十三章 隱分身第十章 未來的天下第一軍——羽嵬軍第五十一章 事態有變第三章 孫子羽二打宛城第二十五章 上屋抽梯第一百零四章 緊急信箋第十二章 賜劍赤宵第十二章 看破好計第一章 終見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