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諸侯會盟

ps:

給點動力吧。讀者大大們。

歷史上?張邈爲了討伐董卓,可算是將身家性命押上了。今次討賊,他也相信張邈會讓他的大軍借地一住。

“大將軍遠道而來,一路辛苦,在下已在府中備下薄酒,還請大將軍移步。”

說實話,張邈先前還在擔憂,那個傳說中飛揚跋扈的大將軍劉鵬到了陳留後,會不會奪了他的城池?畢竟陳留境內糧草富足,又是討董的必經之路,要是劉鵬不眼紅纔怪。

▲тt kдn ▲co 可未料想到,劉鵬率領大軍來了之後,立即令大軍駐進城外的兵營,看起來並未對他的陳留城並沒有什麼想法。

放心了不少的張邈,便親自出城前來迎接劉鵬。

“孟卓盛情相邀,本將豈有不去的道理。”劉鵬摸着赤兔馬的頭部,輕笑着說道。

既然劉鵬已經同意,張邈便在頭前帶路,往城中府邸而去。

到了張邈府中後,立即有侍女端來酒菜、廳中還有羣舞姬扭着纖細的蠻腰,翩翩起舞。

對於這樣的貨色,劉鵬是懶的多看,只將心思放在了美食上,這段時間日夜行軍,他也沒吃頓像樣的飯菜,此時有人請他吃宴,若還客氣,那豈不是虧待了他的肚子。

大吃一通後,張邈率先舉杯,敬劉鵬道:“大將軍,現今董卓欺君罔上、獨霸朝政、我等大漢臣子,恨不得食其肉、吞其皮、啃其骨;今幸得大將軍廣發檄文,詔大漢忠良一起討伐不逆,邈在這裡先行敬大將軍一杯,祝大將軍一舉蕩除逆賊,救天子出水火之中。”

說完話的張邈將杯中之酒一飲而盡。

既然人家都敬他了,劉鵬也不矯情,端起酒杯道:“孟卓之言,乃本將日夜所思之話。天子蒙難。漢家威儀不存、董卓欺我劉漢無人,本將豈能輕易饒得過此賊。”

主位上的張邈聽聞此話,一臉的笑意。劉鵬早年以驍勇善戰而聞名,麾下的幽州鐵騎更是號稱天下第一。今日他也見識了一下,那軍威凜然、戰騎縱橫,槍矛寒立的幽州軍,確實是一支精兵。

在張邈的心中,董卓的西涼鐵騎雖也號稱天下第一,但與幽州鐵騎相比,在戰力上還是差了些許的。

有劉鵬的幽州鐵騎在,擊敗董卓的想法,在張邈心中生下了根。

在宴席間,張邈頻繁敬酒。又承諾向前來會盟的各路諸侯提供糧草等供給。

前來會盟的諸侯,少說也得有個十幾個,麾下的那些士卒也有個幾萬,這麼多人加起來,糧草就是個大問題。此時張邈能提出此話。可見此人在大事上還是不糊塗的。

接下來,劉鵬便緩放了下心情,與張邈喝起了美酒,欣賞起廳中的歌舞。

宴席過後,劉鵬在張邈的再三挽留下,毅然帶着侍衛出了城,回到了軍營。

得知接到檄文的諸侯。唯有青州牧劉虞率領四萬大軍,日夜行軍,距陳留不足百里之路。其餘各路諸侯不是還在行軍中,或是乾脆不來。

劉虞爲人雖然迂腐了一些,但其對漢家王朝的忠心還是毋庸置疑的。既然他能率兵先來,劉鵬也就派麾下士卒砍伐樹木。在城外爲劉虞的大軍,建起了一座空營,方便其入住。

曹操自刺殺董卓失敗之後,倉皇逃出京城。路過中牟縣時,被縣令陳宮識破其身份。

陳宮念曹操乃是刺賊英雄。便辭了官職,欲與曹操一起共建大業,兩人路遇曹操故人呂伯奢,便在其邀請之下回到了呂家。

呂伯奢吩咐家人殺豬款待二人,自己前往西村買酒;但曹操卻誤以爲家人的磨刀聲是要殺死自己二人,於是盡殺呂氏家人。

離開呂家後的曹操遇見買酒歸來的呂伯奢,曹操因擔心呂伯奢告發自己,於是揮劍砍死呂伯奢。

陳宮因此責備曹操大不義,曹操卻回答“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因此認定曹操是不義之人,於是離他而去。

曹操回到老家沛國譙縣後,認爲天下已亂,正是建功立業之時。便帶領本族的曹仁、曹洪、夏侯氏的夏侯惇、夏侯淵在老家一帶招兵買馬。

曹操散盡家財的壯舉、得到了附近百姓的支持。同鄉的樂進、李典二人亦聽過曹操隻身刺賊之事,經過商量之後,二人同率家族子弟前來投奔曹操。

本來曹操打算自己發佈矯詔除賊的,但就在他準備下發檄文之時,意外的接到了大將軍劉鵬的討賊檄文。

既然這個賺取名聲的機會已經沒有了,曹操也就息了此間心思。每日操練士卒、購買戰馬兵器,在短短的時日中,從只有幾百人的曹操,變成了一名擁有近兩萬大軍的曹將軍。

就在昨日,探子傳回消息,稱大將軍劉鵬已經率領幽州軍到了陳留。曹操在接到這條消息後,立即命令麾下衆將,率領軍士前往陳留會盟。

曹操與劉虞二人的到來,很是讓劉鵬高興了一番。本來他還害怕諸侯若不奉詔,那可就只有他一人唱這獨角戲了。但這兩人的到來,卻爲他解了尷尬之圍。

那些在暗中觀察着的諸侯,若見劉虞與曹操前來會盟,必會做出一番思量。

在以後的日子中,各路前來討董的諸侯也陸續到來。

六月初,諸侯會盟。

第一鎮,青州牧劉虞,率兵四萬。

第二鎮,兗州牧劉岱,率兵四萬五。

第三鎮,豫州牧孔伷,率兵三萬。

第四鎮,南陽太守、後將軍袁術率兵三萬。

第五鎮,荊州牧劉表,率兵兩萬。

第六鎮,勃海郡太守袁紹,率兵一萬五。

第七鎮,冀州刺史韓馥,率兵三萬。

第八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率兵一萬。

第九鎮,東郡太守喬瑁,率兵一萬。

第十鎮,徐州牧陶謙,率兵二萬。

第十一鎮,濟北相鮑信,率兵八千。

第十二鎮,北海太守孔融,率兵六千。

第十三鎮,廣陵太守張超,率兵五千。

第十四鎮,長沙太守孫堅,率兵一萬五。

第十五鎮,驍騎校尉曹操,率兵兩萬。

第十六鎮,泰山太守公孫瓚,率兵一萬。

第十七鎮,陳留太守張邈,率兵一萬五。

第十八鎮,上黨太守張楊,率兵一萬。

第十九鎮,大將軍劉鵬,率兵十萬。

前來會盟的十九鎮諸侯,兵力總四十多萬。其中三十三萬以上的步卒,其餘八萬多是各路諸侯的騎兵。

中原本就缺少戰馬,各鎮諸侯最多的也不過五千鐵騎。與擁有幾萬鐵騎的劉鵬相比,那就可是小巫見大巫了。

陳留城中,太守張邈派人建了一個帥臺,雄偉壯觀,氣勢磅礴。

今日是衆諸侯齊聚帥臺上商議事情的日子,劉鵬一早就帶着典韋、荀攸二人前去。

此次會盟,各路諸侯都對盟主之位虎視眈眈,其中就有袁紹、袁術二人。這二人依仗袁氏故吏、對盟主一位暗自爭奪着。

劉鵬身居大將軍高位,又是發起討賊檄文的第一人。若讓別人當上盟主,恐怕是對他名聲的一種打擊。

在荀攸這些日子的忙碌中,?在各路諸侯之中,還是爲劉鵬拉攏了一些援助。其中漢室宗親的劉虞、劉岱、劉表,都已表明態度,是支持劉鵬坐上盟主一位的。

還有泰山郡太守公孫瓚,爲感謝劉鵬先前的仗義執言,當先願意奉劉鵬爲盟主。

這盟主一位,關係着劉鵬的聲望,還有在討董之戰中的得利。因此他不得不將這個盟主之位搶到手。

以自身實力而言,劉鵬一人擁有十萬大軍,且多是精銳鐵騎。其餘十八鎮諸侯加在一起,也不過是三十萬大軍,而且鐵騎加在一起也沒有劉鵬的多。

亂世之中,誰的兵馬多,誰就有了名望。對這個盟主之位,劉鵬現在是志在必得。

“咚、咚、咚。”

陳留城中戰鼓震天,旌旗遍地,來往甲士無不神色肅穆。

劉鵬騎着赤兔馬、身着金甲、披腥紅披風、神色平淡。身後跟着數百名侍衛,左右是荀攸與典韋二人。

“大將軍到”。

帥臺邊上的甲士破開嗓門喊道。

英氣逼人的劉鵬,邁着豪邁的步伐,帶着典韋、荀攸二人昂首而進。

“見過大將軍”。

一衆諸侯早已到來,聽聞是大將軍劉鵬到來,皆起身行禮。

按禮數來講,這些諸侯起身行禮,乃是應該之事。畢竟大將軍位高權重,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未不可。但現在已經是亂世了,他這個大將軍,能得這些諸侯承認已是難得。

環顧四周,劉鵬臉上露出點笑意,輕聲道:“諸位請起。有勞諸位等候,本將在這裡陪禮了。”說着就朝着兩側的諸侯拱手一禮。

這些諸侯在各地,雖都是一方土皇帝,但在劉鵬面前,還是客氣的連說不敢。

這些諸侯中,劉鵬在這些時日,已經全部熟悉。帥臺下左側坐着的乃是劉虞、劉表、劉岱、韓馥、孔伷、陶歉、等人。右側乃是袁紹、袁術、公孫瓚、曹操等人。

這些人身後,都有各自的旌旗,上面清晰的豎着姓氏,在往後就是衆諸侯麾下的一些文武。

第13章 風雨欲來第2章 張讓死第22章 出發第43章 張燕受封第80章 破代縣第15章 盟主之位第49章 六個半州第74章 兵不血刃第9章 前往洛陽第110章 王成的密信?第45章 錦衣衛第52章 傳國玉璽第128章 憐香惜玉第2章 盧植第47章 兵不血刃第55章 滅烏桓(一)第97章 要當爹?第43章 享受!第76章 裝病第17章 調集兵馬第23章 袁傀要倒黴第102章 幸災樂禍?第46章 進京第111章 自裁?第48章 千豔閣第17章 仁義?殘暴?第69章 比武第7章 議事!第27章 三萬大軍第109章 旗開得勝!第16章 不時之需第五十七 文聘第36章 右將軍第29章 陳倉(二)第48章 英雄?梟雄?第88章 破!第86章 田豫第12章 曹操的八門金鎖陣第40章 徵張燕(三)第56章 曹操“中計了”第27章 疫病?第5章 郊外射獵第15章 愚昧無知!第51章 良將第45章 攻徐州第70章 董卓攔路第68章 州牧第15章 典韋戰黃忠第122章 張燕發難!第116章 進城?民心?第24章 炸開城門第76章 大兵壓境第94章 獻降?第109章 旗開得勝!第4章 偷渡何後第9章 尹氏第7章 狩獵(一)第17章 曹性第12章 廢帝第102章 幸災樂禍?第74章 洛神第48章 表忠第59章 滅烏桓(五)第32章 出頭鳥?第12章 虎宴(二)第14章 諸侯會盟第二十九 黃忠戰呂布第96章 魏郡第67章 閃電第63章 黑夜中的典韋第21章 黃巾爆亂第45章 攻徐州第5章 食色性也!第48章 千豔閣第2章 盧植第117章 袁紹之妻!第83章 皇后的風情第7章 狩獵(一)第77章 誘敵劫營第21章 秋雨行軍第78章 伊人第108章 煙火!第50章 送行第29章 殺鄧茂第64章 大戰過後第41章 徵張燕(四)第40章 青州?第40章 破壽春!第75章 激怒程志遠第29章 陳倉(二)第68章 岳父大人?第97章 諸侯動靜?第9章 陣斬夏侯!第31章 此來何意?第43章 私自納妾第18章 路救賈詡第21章 秋雨行軍第47章 逐鹿迎敵第41章 徵張燕(四)第3章 王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