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血詔

卻說這日獻帝因想及曹操跋扈而大慟,旁邊國丈伏完勸慰皇帝,要保舉一人除賊保駕。獻帝大喜,忙問何人。

伏完道“臣聞聽那袁術謀逆,曹賊雖廣發檄文以討之,但卻唯獨假召與一人,令其進兵以繳。此人姓劉名備,字玄德,卻是漢室宗親。臣曾細細打探過此人底細,乃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祖劉雄,父劉弘。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了他一枝在涿縣。昔日先帝在時,黃巾作亂,此人曾以千餘人大破黃巾,後爲平原相。當日,曹操老父在徐州被黃巾餘孽殺死,曹操舉大軍以屠徐州,卻是此人馳援當日徐州牧陶謙,力挫曹操威風,方始曹操退兵。曹操深懼之。”

說到這,微微一頓,獻帝此時聽的滿面潮紅,兩眼放光,催促道“愛卿接着說,接着說”

伏完微微一笑道“曹操退後,陶謙病死,舉那劉備爲徐州牧,曹操不忿,以假召令其攻袁術,暗使呂布襲其後,被此人先破呂布,而後大破袁術。袁術亦深懼之。後因其弟好酒誤事,而致徐州丟失,目前暫領豫州牧,左將軍之職。手下兵精糧足,可謂英雄也。兼且,素聞此人乃是那當世奇人隱神谷主之徒,陛下若能使人與之聯絡,令其見機行事,與曹賊會獵袁術之機,突襲曹賊,大事必成。何愁我漢室不興哉”

獻帝只聽得熱血沸騰,連聲道好。在殿中不停踱步,忽然停步道“此人當真是漢室宗親?速取族譜來,朕要驗看。”卻是獻帝被人挾持怕了,若不是宗室之人,再來個董卓、曹操之流的,還不是纔出狼窩又入虎口。

當下,內侍將族譜搬來,獻帝就於堂上細細驗看。一查之下,不由大喜。原來論排起來,這劉備竟是自己嫡親的族叔。

獻帝合上族譜,揮手讓人擡下,興奮的在殿中走了幾圈,方道“不意想朕竟有個如此英雄之叔。漢室有救矣”言罷,已是激動的滿面淚流。

正激動間,卻猛然想及一事,臉色頓時黯然,呆滯愣住,全無方纔興奮之色。伏完見了,忙問其故。

獻帝苦澀的道“朕這叔父雖是英雄,只是朕如今如同籠中鳥,網中雀。左右均是曹賊之人。而朕這皇叔卻是遠在豫州,朕如何能與其聯絡上?”眼見大援便在咫尺,卻終因自家處境,方纔所有的歡喜,俱化作鏡中月,水中花,心頭大是沮喪。

伏完沉吟道“這卻無妨,老臣見朝內衆人,車騎將軍、國舅董承,向來忠心侍君。對我大漢忠心耿耿,陛下不妨找個由頭,宣他入宮,密置詔書與他,讓其代陛下行事,必能成矣”

獻帝沉吟半響。道“董國舅多赴國難,朕躬素知;可宜入內。共議大事。然左右皆操賊心腹,倘事泄,爲禍不深。如之奈何?”

伏完近前,低聲道“臣有一計,陛下可製衣一領,取玉帶一條,密賜董承;卻於帶襯內縫一密詔以賜之。令到家見詔。可以晝夜畫策,神鬼不覺矣。”

獻帝大喜。遂咬破食指,就寫血書。使伏皇后縫於玉帶之內。次日,宣國舅董承覲見,以念及昔日救駕之功爲由,引董承至太廟。及至功臣閣內,俱數前功,以身上衣袍玉帶贈之,暗以目示意。囑其要深知其意,忠心爲國。董承見狀,心中明白,俯身謝恩辭出。

此時兗州卻是荀坐鎮,曹洪輔之。當日得宮中眼線來報,荀使曹洪前往盤問,曹洪卻是粗莽性子,就於帝宮之外,攔住董承,也不多話,將董承從裡到外,細細查遍,連頭髮發轡亦皆打開,卻是全無所獲。只得回報荀知道。荀尋思良久,密使人盯住董承府上,但見有人進出,俱皆來報。又將此事細細寫了,讓人速速送去與曹操知曉。曹操得報,微一尋思,暗暗冷笑,遂使人往南頓召郭嘉。

卻說董承被曹洪如此無禮,即驚且怒,不敢多言,好不容易回到家中,已是渾身冷汗。將下人俱皆打發,自於燈下驗看獻帝所賜衣袍、玉帶。終是發現其中隱密。待得取出血書來看,卻是滿目血淚之言,令人觀之心酸,不禁目眥欲裂,咬碎滿嘴鋼牙。心知事大,不敢怠慢。思索良久,終是不敢讓下人去辦,正自煩惱間,人報好友王子服來訪。

董承急收血詔藏於袖中,待得王子服進來,二人相談。董承神思不屬,不意間,竟將血詔遺落地上,卻是未見。王子服訝異,拾起看時,董承已是發覺,不禁大驚,要來爭搶,王子服卻詐言出首,董承臉若死灰。王子服看完,卻是拍案而起,道“好你個董承,如此大事,竟不教吾參與,敢莫是以爲服爲卑鄙小人嗎?”

董承見狀,先是大喜,後而大驚,急向前掩住,道“茲事體大,休要大聲,卻來商議”王子服道“將軍吳子蘭忠義,向與我交厚,可爲同謀”董承道“我朝中唯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可參與此事。只是事關國家命運,我等既要同舉大事,當作血書盟誓。方可信賴。”

王子服然其說。當下董承取來白絹,破指以血寫上自己名字,王子服亦於其後跟上。隨即着人去請吳子蘭、種輯、吳碩。三人到後,看完血詔,盡皆憤憤,俱書血字,同聲殺賊。幾人即已結盟,董承方道“陛下有旨,需送與豫州劉玄德,欲使其在此戰中,就於中取事。據陛下書中所言,玄德實乃當今皇叔,深可信賴。只是我等俱爲京官,如何得個緣由出京?此事太大,卻是不可交由下人,我正自煩惱”衆人聞聽,皆是鬱悶。

正說話間,下人來報,說西涼太守馬騰來訪。王子服眼中一亮,道“若要將血詔送與皇叔,當着落此人身上。”董承道“我等與其素少交往。如何能信得過”

王子服道“當日圍獵之時,曹賊篡越,我曾見此人滿面憤怒,當爲忠義之輩。今日突然來訪,必有所言,國舅不妨以言語挑之。觀其言行。若事果如此,則送信之事無憂矣,且皇叔在外亦得一大助力。屆時,我等於內,裡應外合,曹賊可滅矣。”

董承大喜,遂出來見馬騰。接着馬騰,入內坐下。董承道“將軍今日怎得閒,卻來訪我?”馬騰道“今賊子篡越。把持朝綱,公乃宗親,特來相商”董承聞言,詐做驚容道“將軍如何說?當今天下太平,曹丞相治國有道,何來賊子篡越之說?”

馬騰聞言大怒,霍然而起,戟指發張,怒喝道“我本以爲你爲宗親,又有救駕之舉。當爲忠義之人。卻不料亦是一貪生怕死之輩,奸狡鷹犬之徒。今日卻是白來,這便告辭”說罷,怒衝衝舉步便走。

董承急忙攔住,道“將軍且慢,但是有話。還請直言。如此兩句即走,卻讓承甚是糊塗。”

馬騰霍然轉身。森然道“董國舅莫不是想要留下馬騰,卻不妨試試”言罷,已是手撫佩劍,殺意凜然。

董承忙擺手道“將軍切勿誤會,承所言卻是實情。實不知將軍所言何物,何不暫息雷霆,爲承解惑”

馬騰怒道“還有甚子好說。那日圍獵之事。俱皆看到。難道你有目盲不成?妄你爲宗室至親,我一外人尚且氣滿填胸。你竟視而不見,猶自視曹賊爲好人,吾羞於與你說話,閃開了”言罷,已是擎劍往外便闖。

董承見馬騰果然忠義,大喜。忙低聲道“將軍,陛下有旨”馬騰正自怒火填膺,突聞此言,不禁一呆,回身望向董承。董承卻是點點頭,肅手請他後堂說話。

馬騰疑惑,還劍入鞘。隨董承入內,手卻是未離佩劍。待得到了後堂,猛見這許多人,又自一驚,卻見董承將出一副白綾,上面血跡斑斑。馬騰疑惑接過,待得看完,已是毛髮倒豎,咬齒嚼脣,滿口流血。集衆將,將血詔取出,就於堂上宣旨。衆人起身後,劉備問計。陳羣蹙眉道“此時行事,殊不是時機,不若待勝得袁術,養練兵馬後再論”趙儼亦是點頭。

劉備雙目泛紅,道“吾身爲皇叔,今陛下如此危急,安能爲一身之得失,而棄君父社稷而不顧。況今陛下血詔已至,備便是萬死亦在所不辭”陳羣趙儼皆嘆:真仁義之主也。遂不再勸,凝思破敵之策。

良久,陳羣道“爲今之計,可密使一軍密返汝陰,偷渡穎水,至細陽埋伏。其餘諸軍全力先破眼前之敵。待將袁術擊敗,袁術必窩回壽春,我等可藉機跟進,與曹操會獵於壽春,迫使袁術棄壽春而走,屆時在曹操大勝之時,乘間謀之,再以細陽之兵斷其歸路,前後邀擊,事或有可爲。”

劉備細細思之,也覺唯有此法了。見衆將均無異議,遂派張飛、藏霸領軍,趙儼爲行軍參謀,領兵一萬密渡穎水。藏霸本爲當地之人,路徑熟悉,可爲嚮導。三人領命而去。又使人調太史慈、廖化扎於安風津,以保退路。其餘之人,併力向前,勢要大破袁術。

夏末的天空陰沉沉地,一場將決定歷史走向的大戰,已是拉開了帷幕,誰,將是這最後的得益者呢

第11章 論勢(二)第328章 機關第172章 悍衛第361章 身死第263章 白狼第272章 潼關(一)第318章 幻境第127章 滅門第220章 薦書第188章 醒轉第337章 受困第233章 寶刀第271章 破竹第189章 寶船第39章 琅琊第307章 召喚第170章 相見第140章 血詔第293章 飛雲第262章 覆沒第94章 心事第379章 逃出第223章 點醒第106章 錦帆第164章 敘說(二)第206章 天神第15章 指點第160章 心願第225章 龍現第225章 龍現第276章 稱王第326章 兵主第164章 敘說(二)第51章 宛城第194章 激情第17章 傳刀第218章 切磋第390章 躡蹤第117章 突變第227章 縱論第52章 張機第22章 傳史第141章 大敗第130章 路遇第283章 烏龍第159章 絕脈第178章 解毒第130章 路遇第83章 約定第335章 骨靈第57章 歸途第395章 神話第247章 收蜀第184章 天劫第208章 請求第234章 張任第71章 比鬥(二)第22章 傳史第57章 歸途第289章 謀刺第320章 哀牢第57章 歸途第198章 暗救第144章 中計第202章 診斷第226章 歸漢第110章 收服第60章 宮亂第148章 古寨第114章 暗布第228章 截殺第227章 縱論第323章 斬蛟第384章 虎癡第239章 遁走第375章 河間第286章 激將第378章 突圍第98章 誅殺第308章 滅靈第5章 名傳第336章 得骨第353章 奮威第190章 揚帆第137章 要求第168章 調教第156章 叛亂第378章 突圍第63章 進京第30章 陣法第118章 鬥法第53章 虎將第72章 定親第301章 被掠第141章 大敗第206章 天神第288章 暗窺第290章 死靈第320章 哀牢第388章 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