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孫氏兄弟與江東二張

許都,司空府,侍御史張紘正手持一封表章向司空曹操稟告。

張紘字子綱,乃是徐州廣陵人氏,少時遊歷京師,就學於太學,師事博士韓宗,治《京氏易》、《歐陽尚書》,又於外黃從濮陽闓受《韓詩》及《禮記》、《左氏春秋》。

學成之後回到廣陵出仕,因才具出衆政務嫺熟被本州舉爲茂才,也就是優秀公務員的意思。

當時大將軍何進、司空荀爽、太尉朱儁曾先後徵辟張紘爲掾屬,但張紘覺得世道紛亂,非是入朝爲官的良機,遂連連稱疾不就,最後更是爲了躲避徐州的戰事避難江東。

如此高才,到了哪裡都會閃閃發光,江東小霸王孫策上演了東吳版的三顧茅廬。

雖然張紘不是諸葛亮,孫策不是劉備,張紘家的大宅院也不是茅廬,但不妨礙張紘被孫策的誠意感動,出山輔佐。

當時孫策麾下最爲出名的兩個謀臣俱都是徐州人氏,廣陵人張紘算一個,另一個便是彭城人張昭張子布。

孫策對二人信任有加,時常留一人居守,一人隨自己從軍征討,時人美名曰“江東有二張”。

當時雖然孫策已經打下了江東數郡,但身上並無朝廷所賜名位,吳會之地士族多有不服者。

時天子方都許,張紘建議孫策奉使朝廷,得到朝廷的認可,授下官職以做到名正言順。

孫策從其計,令張紘帶上貢品向朝廷稱臣納貢。

張紘入朝後,與在朝公卿以及昔日故舊講述孫策材略絕異,平定三郡,風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誠,乃心王室。

言外之意就是孫伯符乃是漢室大大的忠臣,撫定地方,代天子管理揚州,朝廷應該賞以高官厚爵。

當然,孫策爲什麼要攻打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劉繇、廬江太守陸康、會稽太守王朗這種尷尬話題,張紘是提都不會提的。

當時曹操四面是敵,沒空理睬纖芥之疾的孫策,便從張紘之請,派遣使者拜孫策爲騎都尉,襲父爵烏程侯,兼任會稽太守。

至於張紘,曹操心想這是個人才啊,給孫策用還不如給我自己用,便把他留在了許都,闢爲司空掾,舉高第,補侍御吏。

曹操之後更打算在揚州給孫策上些眼藥,欲要任命張紘爲九江太守,張紘心想我接受了朝廷的旨意擔任九江太守,豈不是會令孫策生忌,不行不行,又上演老一套以疾固辭。

張紘在朝的幾年裡,江東與朝廷的關係還是十分默契的,就比如孫策應了曹操之請,派兵對付昔日舊主袁術。

曹操也投桃報李,表孫策爲討逆將軍,改封爲吳侯。

然而雙方終究是爲了利益的表面媾和,在共同的敵人袁術病死後,情勢便發生了改變。

當時孫策在江東連戰連勝,先後擊敗揚州刺史劉繇、丹陽太守太史慈、廬江太守劉勳,江夏太守黃祖,豫章太守華歆,簡直勢不可擋。

曹操這才醒悟過來,原來前幾年被自己當做纖芥之疾的小子已經成爲了一頭猛虎,發出了“猘兒難與爭鋒也”的感嘆。

此時曹操已經與袁紹交惡,不願多樹強敵,便把侄女嫁給孫策麼弟孫匡,又爲兒子曹彰求娶孫策堂兄孫賁之女,禮闢孫策兩個弟弟孫權、孫翊,命揚州刺史嚴象舉孫權爲茂才。

這麼一通操作,自然是要告訴孫策,小朋友老老實實聽話,我很看好你,跟着我混高官厚祿少不了你的,你可千萬不要搞事情,弄得大家都不好看啊!

然而孫策是一個你給他點甜頭他就罷休的人嗎?

不,我孫伯符想要的自己會來取,不用別人的恩賜!

孫策早就看出袁曹必有一戰,且袁強而曹弱,便在江淮一帶秣兵歷馬,準備在袁曹戰事膠着的時候襲取許都,接盤漢帝。

奈何天嫉英才,孫策打獵時候被刺客暗算,被人來了個顏面射X,而且還給射死了。

一代英豪孫伯符死時年僅二十六歲,蓬勃向上的東吳集團蒙受了巨大的陰霾。

好在孫策臨終前留下遺命,令未滿二十的二弟孫權繼嗣。

孫權畢竟年輕,並無兄長的赫赫威名,十分意外地繼嗣後首先就要考慮如何守好兄長留下的家業,坐穩東吳掌舵人的位置。

他受兄長臨終前的囑託,待張昭以師傅之禮,依舊以張昭爲將軍長史,總領幕府之事。

有傳言說,孫策在臨終前單獨召見張昭,對他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這番話和劉備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的話極爲相似,然而孫策與劉備兩位雄主的眼光都很準,都沒有錯付,張昭與諸葛亮都一心一意輔佐幼主,並無二心。

有張昭總領政事,周瑜、程普、呂範、韓當、陳武、董襲等人爲將,朱治、虞翻、黃蓋、太史慈、甘寧等人鎮撫地方,更招延俊秀,聘求名士。

魯肅、諸葛瑾等始爲賓客,顧雍爲會稽郡丞,步騭爲主記,是儀爲從事等等,稍稍穩定住局面。

孫權更模仿兄長孫策之所爲,上書向朝廷稱臣納貢。

當時袁曹正在酣戰,曹操聽聞孫策死訊心頭大定,最好自己背後不要生事,就表孫權爲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算是承認了孫權的地位。

但不服孫權者也大有人在,老孫家自己人裡就有孫堅兄長孫羌次子孫輔圖謀自立,孫堅幼弟孫靜長子孫暠暗中勾連曹操預謀跳槽。

好在孫權在虞翻、張昭等人的輔弼下順利解決了老孫家內部的矛盾。

但各地長吏將校也多有不服者,一些人暗中勾連,被孫權懲處,也有人不服孫權的管制而叛逃。

當時有一大批叛逃至廬江郡境內,孫權移書求索,廬江太守李術竟答曰:“有德見歸,無德見叛,不應復還。”

這李術可不是等閒人物,乃是昔日孫策的親信,當年孫策給他三千人令他守住皖地。

李術完滿完成任務,並且在廬江招募大舉壯大力量,擁有數萬部衆,還奉孫策之命殺了曹操所署的揚州刺史嚴象,爲老孫家控制江東立了大功。

這麼一個有功之臣公然對孫權表示鄙夷,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孫權剛剛繼嗣,內部還不安穩,並不敢輕易對兵強馬壯的李術下手。

且廬江位處曹操與江東勢力的交界處,孫權十分忌憚自己若攻打李術,李術會轉投曹操。

於是乎,在江東臣僚的建言獻策下,孫權上書給曹操曰:“嚴刺史昔爲公所用,又是州舉將,而李術兇惡,輕犯漢制,殘害州司,肆其無道,宜速誅滅,以懲醜類。今欲討之,進爲國朝掃除鯨鯢,退爲舉將報塞怨仇,此天下達義,夙夜所甘心。術必懼誅,復詭說求救。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內所瞻,原敕執事,勿復聽受。”

好嘛!

下令殺嚴象是你兄長的授意,得益的也是你老孫家,如今要對付李術了就把鍋一甩,反而義正言辭要爲嚴象報仇。

曹操是何等人物,早就看穿了嚴象之死的背後真相,黃口小兒也想要用一封信來忽悠老夫,簡直圖樣圖森破,你還需要多學點姿勢,多提高提高水平知道不?

不過此時官渡之戰的餘波未消,在河內、陳留、東郡、濟陰、濟北等地仍與河北集團大範圍拉鋸對峙,實在是分不出心來對付江東。

加上侍御史張紘在朝中努力遊說,曹操便與孫權達成默契不會出手干預。

其實曹操也有他的小九九,那便是廬江太守李術素來強橫,指望李術可以抵擋住孫權一些時日,最好能夠形成長期拉鋸,逼迫李術以廬江來獻,自己到時候在假意推脫一番笑納下來。

可沒曾想,孫權一邊寫信給曹操交涉,另一邊早就在秣兵歷馬準備動手。

在收到曹操的回信後,立刻大舉出兵,兵逼皖城。

或許是爲了向江東士族以及各地長吏展示自己的實力,孫權這一次率領的都是老孫家的精銳部隊,尤其以宗族親戚爲核心。

孫權本人沙場經驗寥寥,故而跟隨父親與兄長多年的表哥徐琨,族兄孫河二人被寄予厚望。

大軍勢如破竹,將李術圍困於皖城之中。

李術仍自寄希望在曹操會居間調停,失去了警惕之心,因而坐困愁城。

在想曹操求援未果後,李術堅守數月終究因糧盡而士氣喪落,乃至兵敗身死。

通過這一戰,加上先前處置孫暠和孫輔之事,孫權算是在江東初步展露崢嶸,坐穩了位子。

而孫權彷彿是爲了答謝曹操不救李術,在此來信邀功,但稱自己爲朝廷除了一害,更爲昔日舉將刺史嚴象報了仇。

曹操聽張紘唸完這封書信後,心裡其實想要大叫mmp,一方面爲孫權能夠如此迅速地接手父兄的遺產而心驚,一方面又爲李術的無能而感到懊悔。

眼下與數月之前的形勢又有不同,黃河一線上與河北軍雖然仍是處於對峙狀態,但許久沒有大的戰事。

在自己背後瘋狂搞事情的劉大耳與黃巾餘孽們也被順利鎮壓,重新掌握住了汝南。

若是李術能夠再堅持上一兩個月,曹操肯定會尋找種種藉口介入此戰,以便保下李術這根扎入揚州的釘子,至少也要讓孫權沒那麼輕鬆收復廬江。

可眼下一切都錯過了,曹操也只得按捺下浮躁的心思,問道:“子綱久在吳會,對討虜將軍如何評價?”

張紘略一思忖後答道:“下吏離開揚州已有多年,然至今思及孫氏兄弟尤記憶如新。

討虜將軍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頗類其父兄。

故吳侯起兵後,仲謀雖幼,然能隨同左右參同計謀,數爲稱讚。

年十五,爲陽羨長,朱吳郡察其孝廉。

其後,州中又舉爲茂才,略可識其品行。

如今吳侯早逝,仲謀能繼承父兄之志,撫定江東,平滅李術之亂,亦可見其才具。

明公對孫氏兄弟有知遇之恩,先後拔擢封拜,不吝高官厚爵,孫氏兄弟想必亦會感恩戴德,心存漢室。

朝廷之中有明公主政,地方上有討虜將軍這般良臣輔弼,實乃天下之大幸也!”

張紘對孫權一頓尬吹,最後又公式化地捧了一捧曹操的臭腳。

曹操聽過之後感嘆道:“先有伯符,後有仲謀,孫文臺生得佳兒啊!”

言及於此,曹操又想到了兩年前死於亂兵中的長子曹昂,心中又是一緊。

張紘道:“明公膝下諸位公子亦各有才情,不遑多讓也!”

曹操搖了搖頭揮去雜念,心想既然孫權已經在江東站穩了腳跟,怕是短期之內不能與他交惡了,還當集中心神先應對北面的大敵纔是。

略一思忖後,曹操道:“子綱入朝已久,可願回揚州地方任事?”

張紘聞言心中一驚,琢磨着曹操這究竟是試探自己,還是真個有放還自己的意思,故而含混問道:“在下自是聽憑明公安排,不知明公欲署在下何職?”

曹操道:“討虜將軍如今領會稽太守,不若子綱也去會稽,擔任東部都尉,如何?”

張紘聞言心頭稍安,心道還好不是任自己爲廬江太守、吳郡太守這種惹人注目的職位,這個會稽東部都尉說到底也是會稽太守孫權的輔弼之臣,並不礙眼。

“在下雖駑鈍愚劣,若明公委之以事,又敢不效命?”

曹操笑道:“子綱此次南下後,務必要令吳會之地與朝廷多加來往,萬勿使生嫌隙也!”

張紘離席而拜道:“紘必牢記明公所託,忠心於事。”

張紘離去後,曹操的腦海裡仍在想着江東之事。

他想到了前幾年南下揚州封拜孫策的太中大夫劉琬的話,當時劉琬說孫氏兄弟“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

當時孫策年富力強,生猛得不行,故而曹操聽聞此論調後頗不以爲然。

如今回頭再看,卻發現劉琬的預測十分準確,生猛的孫策死了,而年未及冠的孫權繼嗣。

難不成,此人竟會如劉琬所料,有不凡氣候?

若真如此,自己真還不能小覷了他啊!

第397章 螻蟻第297章 親迎昏禮第513章 統一陣線第15章 一夕三驚第472章 豬隊友第112章 且行且珍惜第383章 黃花崗之變第409章 曲轅犁第564章 賀喜第468章 大將軍殿前問對第430章 來戰第210章 老袁與小袁第507章 望爾俱爲鯤鵬第516章 火力壓制第535章 鮮于輔之死第265章 鳳尾簪第130章 埋伏包抄第346章 結業典禮第391章 劇本第298章 堂前斥奸徒第489章 狂熱第105章 “討死軍候”和“釣魚將軍”第103章 從其所請又何妨第101章 決戰當在官渡第287章 除夕第387章 攀牆突襲第184章 高覽的心思第299章 有心再戰第519章 不間斷配合第85章 拒不奉亂命第415章 招撫第406章 我真是太難了第559章 曹操的心頭恨第191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390章 圍點打援第207章 思鄉少年第213章 廣平沮氏第36章 我欲懷丸而操彈爾第300章 奉孝暢言論得失第4章 鮮花插在肥肉上第339章 杜令君第404章 以正合以奇勝第448章 張燕之死·第四卷終第281章 顏良的怒火第364章 太常趙岐第581章 “刺”客?第320章 背水一戰第96章 嘆世間奸人多當道第19章 城下攻防第135章 誰說南土無俊彥第186章 一將捨命,萬將難敵第259章 頒獎儀式第522章 舊人第453章 劉表的饋贈第142章 誘敵深入第519章 不間斷配合第441章 一路向西第154章 舊卒與新兵第163章 勇冠其軍胡車兒第218章 迎風閣上的女子第329章 義從第67章 曹公無恙第543章 古北口第587章 同門師兄弟第90章 獻俘賣乖第179章 打入酸棗的楔子第241章 爲把妹大開腦洞第263章 廣募人才第168章 成陽仲氏第278章 小才女辛憲英第467章 露布告捷第26章 真小人第571章 一出好戲第347章 各有任用第29章 黎陽來使鼻孔朝天第497章 伏兵連環第318章 狹路相逢第29章 黎陽來使鼻孔朝天第489章 狂熱第318章 狹路相逢第240章 裝完逼就走第280章 逃賊第79章 伶牙俐齒第205章 探監田元皓第243章 執子之手第413章 相煎何太急第97章 釣條鯉魚做佳餚第547章 回家第208章 刺客侯第172章 裡應外合之策第141章 背運的衛恂第218章 迎風閣上的女子第259章 頒獎儀式第99章 來自江東的意外消息第494章 林間惡鬥第384章 進山第559章 曹操的心頭恨第491章 算計第385章 三利一弊第209章 常山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