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決斷

就在於禁進入宛城的當晚。馮宇已親自駕臨筑陽。

從長安到筑陽若是按傳統的路線,先從子午谷穿越秦嶺,至漢中。再從漢中乘船順水而下或走陸路至筑陽,要走近二十天時間。

但這次,馮宇的御駕卻是直接行到長安東南兩百里處的上洛,在那裡走丹水水道直入漢江沔水,五日便到達了筑陽。整個行程縮短了四分之三的時間。

馮宇此次前來自然是與曹魏大舉向南陽調兵有關。儘管魏軍此次行動起初階段低調而隱秘,直到進入南陽郡後,纔對外宣稱十萬大軍伐賊。但是數以萬計的大軍集結調動,不可能不走漏風聲。所以在第一時間,消息就被大梁諜網以最快捷的通信方式---飛鴿傳書發送到了都城長安。

以往,雖然整個漢東郡只駐守有典青,嚴顏,申氏兄弟三個軍團,合計只有萬餘人馬。馮宇卻對筑陽的防禦是有絕對信心的,那些防禦設施可都是馮宇苦心經營十幾年的心血結晶。

但現在形勢不同以往。因爲劉備大軍剛剛猛攻過漢東郡沔水沿岸的三城,儘管劉備自己損失慘重,鎩羽而歸。但樑軍也損耗巨大,將疲兵憊。

這次曹操又號稱發兵十萬前來討賊,讓馮宇也對南陽漢東的局勢緊張起來,他也不敢肯定這條苦心經營十幾載的防線能夠將魏軍擋在南陽平原上。他立刻在長安皇宮的太極殿內召集羣臣,商議對策。

殿內羣臣立刻議論紛紛起來。說什麼的都有,但最主要的意見是三條。

其中最保守的觀點認爲,只需向漢東郡集結兵力,固守好沔水防線即可。任他曹魏有十萬大軍也好,百萬大軍也好,只要時間一長,雙方自然就會在沔水兩岸陷入相峙的局面。

第二種觀念認爲應該避實就虛,而後令雍州戰區的軍團從潼關出擊佔據洛陽,便能“圍魏救趙”,迫使向南陽進發的曹魏大軍回援。如此不僅保住了漢東郡,而前還白得個洛陽。若這個目標達成,樑朝佔據了長安洛陽兩京,馮宇的天子之位更顯得正統。而且屯兵洛陽,將是日後席捲中原的一個重要跳板。如此何樂而不爲?

第三個是最激進的觀點,持這觀點的人認爲大梁如今兵強馬壯,國強民富,正是一統天下,平復宇內之時。所以應該乘此機會在筑陽集結兵力,先守後攻。消耗掉魏國部分有生力量後,再在南陽平原上與魏國進行總決戰。一戰定生死!而後從方城出南陽,橫掃中原,進而席捲天下。

坐在龍椅上的馮宇卻連連搖頭,他認爲三條都不可行。

對於第三種觀點。馮宇認爲此時孤注一擲的與魏國決戰的時機並不成熟。大梁現在雖然軍力強盛,但兵員並不多。軍力更多是體現在兵將以及武器裝備的戰鬥力上,而不是兵卒人數上。

這就意味着樑軍與魏軍決戰的贏面非常大,但贏了決戰就需要去佔領廣大的領土,否則這仗就算白打了。因爲領土急劇擴張,有限的兵力突然鋪開會顯得十分稀疏,導致新佔領土地上的統治不可能馬上鞏固的了。

這種情況下,曹操必然會集中剩餘所有力量奮力反擊。即使這魏軍號稱的十萬大軍是實打實的魏國戰兵,那也只佔了魏國總兵力的一半,消滅了他們,中原一帶還有十萬魏軍。分散的樑軍可能不僅佔據不了中原,反而折損更多兵馬。

馮宇以上的推演還沒考慮劉備的臨江國和孫策的吳國。他們也不可能坐視不管。他們可能一開始就介入戰爭,也可能在決戰分出勝負後再介入。但無論何時介入,都對大梁是個巨大的威脅。尤其是劉備,即使他開始不介入樑魏決戰。但若樑軍在南陽殲滅魏軍主力,出擊中原時,他必然會再次溯沔水而上襲擊南陽各城乃至漢東郡,給大梁背上插上一刀。

基於以上理由,馮宇斷然否決了第三個意見。按現在樑國的國情,要統一天下,只能以穩紮穩打,避實就虛,逐步蠶食三國領土的攻略來進行。

至於第二條所謂“圍魏救趙”,出兵潼關的意見。以馮宇觀察的來看,支持的人都是朝中鮮于實地考察,對兵事知之甚少的文官。他們對兵事戰事的理解都來自書本上。他們也沒到潼關的前線實際考察過,不知道潼關出關後,途經弘農的道路要衝之處,皆設有魏國的重重堅堡固壘。甚至在洛水上游的峽谷中也設有這樣的堅堡固壘,防止樑軍從上洛方向沿着洛水河谷殺入洛陽盆地。

最後剩的那第一條意見看似最爲穩妥,但具體集結增援多少兵力合適呢。當下對於大梁而言,並非只有南陽有戰事。吳國的一支偏師正在攻侵大梁的永昌郡,永昌郡原來只是大漢王朝的一個偏僻不毛之地的邊郡。但現在對於大梁而言,其地位非同小可。它是南邊海上商路分支入蜀的咽喉要地,失去它,大梁的稅入會立刻少四成左右,哪怕被兵禍襲擾都不行。

所以之前,馮宇同時接到漢東郡永昌郡同時受襲消息時,他沒有向漢東調兵增援,卻立刻發出詔令,讓分佈於益州漢中各處的軍團向永昌增援,增援的兵力高達兩萬。當然這麼多兵力可不只是爲了打退吳軍,而且馮宇還要乘勢反擊,收復交趾,日南,九真,鬱林四郡,以此來讓永昌變爲後方,同時更加確保南海航線的安全和通暢。

所以,在就近的益州,馮宇無兵可調。永昌的兵力馮宇也不會調回來,即使他想調,也來不及了。當下大梁的直接間接管轄的地域廣闊無比。如此一來,馮宇要將更遠處的軍團集結起來可不是短短几天,幾周時間就能完成的。

最終,馮宇做了個決定,但他沒有公開說。只到退朝後,他纔將少數重臣留下,告訴了他們這個決定。

第065章 某,孫堅,給糧第804章 破關而入第372章 金城之圍第097章 決戰之日第389章 貝魯特城第547章 虎爪山第379章 青龍偃月鐵蒺藜第444章 以何爲界第187章 白馬盟誓第080章 二選一,趙雲第510章 破城而入第086章 以信立於天下第261章 浮城第416章 海灣伏擊第1073章 故伎重演第378章 突圍第256 獨龍江水戰第665章 逐街逐巷第350章 冬日奇襲第200章 蕞爾小邦第542章 雪中送炭的援軍第127章 新都新氣象第062章 炮灰第426章 被改動的計策第448章 調動全局第153章 荀彧來訪第105章 鐵甲“巨人”第731章 有信也得有義第177章 攻城,守城第747章 不殺俘的理由第345章 大量的獨木舟第551章 孤城第390章 鷹旗不展第234章 虎落平原第604章 再圍宛城第691章 犀銳重騎第503章 真正的樑軍第1052章 大山中出來的安東尼第629章 郭嘉的傑作第820章 調虎離關第383章 不翼而飛第383章 不翼而飛第959章 飛奪要塞第095章 決戰前夕第250章 被損毀肖像的金幣第361章 水煮火爆彈第975章 太上皇第149章 席捲第793章 憑空出現的浮橋第165章 不爲所動第322章 及時雨第272章 困獅第088章 道可道第919章 敵人的默契第601章 宛城爭奪戰第147章 大戰帷幕開啓第737章 萬蟻噬蛇第147章 大戰帷幕開啓第344章 千人斬第270章 概不賒賬第388章 艱苦的狙擊第1107章 鬥獸場之鬥第372章 金城之圍第306章 覆沒黃土塬第372章 金城之圍第471章 密謀第990章 規矩就是規矩第815章 主動出擊第891章 一意孤行第124章 意欲遷都第702章 見面禮第077章 尾巴第457章 郝彌羅的第三王朝第824章 水網第077章 尾巴第610章 狼奔豕突第825章 河灣之戰第804章 破關而入第034章 堅硬的塢堡告各位書友,本書會完本第425章 謊言第800章 激辯大和城第307章 自作主張的石彪第677章 身陷絕境第1074章 摩梭利斯之死第999章 赴宴第1057章 傭兵團的海軍第866章 不現實的決定第250章 被損毀肖像的金幣第914章 三次圍剿第734章 酒宴間的推演第094章 伏擊第832章 藍氏城頭的地板第627章 少年的心智第1025章 敏感時刻第803章 唯一選擇第843章 被淘汰五百年的戰車部隊第152章 火攻壁壘第445章 埋骨之地第280章 江陵風雲(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