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寶月正準備走,忽然轉頭看向呂綺玲,打量了幾眼,在呂綺玲莫名其妙的眼神中,嘆道:“哎,可惜了,早該知道的。”
呂綺玲眨了眨,卻也沒有再問,她知道問了眼前好像瘋瘋癲癲、自言自語的女人也不會和她說什麼。
休整了一天一夜,大軍繼續前行,而此時幷州高幹,見袁熙把狼山攻下也出兵三萬前來協助,此時已經距離袁熙不遠了。鮮卑四郡的韓猛,更是勢如破竹,一路殺向匈奴西北,如今也正領着得勝之師,前來和袁熙匯合。
袁熙並沒有急於趕路,此時只需穩紮穩打,匈奴必敗無疑,和中原相比,匈奴的草原,無論如何也是抵擋不了袁軍的進攻。
半個月後,袁軍經過幾番戰爭,攻殲滅了匈奴幾萬兵馬,匈奴剩下的士兵都龜縮在他們最後的地方,大汗王帳。
而此時高幹和韓猛也已經趕到,袁熙由本來的十萬大軍,變成此時的二十多萬大軍,已經無需再怕匈奴合圍,利用鐵騎衝鋒。
隨着士兵越來越多,糧草運輸變得有些困難,袁熙遂不再耽擱時間,正準備一鼓作氣把匈奴徹底殲滅,讓他意外的是,本來一直堅持抵抗的呼廚泉居然提出了投降。
袁軍大帳內,袁熙把匈奴遞過來羊皮書,遞給衆人,笑道:“這是去也發來的,他代表呼廚泉發來的投降書,諸位看看,有幾分可信?”
羊皮書在衆人的手裡傳遞,看過之後,人人臉上都掛着欣喜。
郭嘉道:“主公,無論這投降是真是假,咱們大軍壓境,匈奴就算生有二心,咱們也能輕鬆阻攔。”
袁熙搖搖頭,道:“軍師言之有理,但呼廚泉希望他能繼續掌管這裡,我是應還是不應?”
“這個?”郭嘉看了袁熙一眼,說不出話來。
羊皮書上,呼廚泉投降自然提了要求,其中最大的要求就是希望他能繼續掌管這邊,並且容許他保留一萬兵馬。
和他目前擁有七八萬的士兵相比,當個官,保留一萬兵馬並不算太過過分。但問題是袁熙並不願意給他這樣的承諾,封個有名無實的官職尚可,保留一萬兵馬給他,這多少是個禍害。
見袁熙猶豫不決,張郃抱拳道:“主公,這呼廚泉既然投降,便沒有資格和我們說三道四,他若是不滿,咱們大軍殺到,看他如何。”
袁熙蹙眉,若是現在答應了,或者欺騙他,這在道義上肯定說不過,他的名聲多少會有些不好聽。這點不是普通的事情,一定的慎重。但要不答應,匈奴士兵血戰到底,他多少還要付出一些沒有必要的傷亡。
袁熙長出一口氣,覺得自己有些貪心了,他道:“大軍繼續前進,我給呼廚泉修書一封。”
思來想去,袁熙還是答應了呼廚泉的請求,不管怎麼說,先把此人控制在手裡好說話,一旦控制在手裡那以後說什麼還不是自己說了算?
剛纔一下想到大義的問題,頗有些宋襄公的意思,鑽了死牛角尖。顯然反應過來的袁熙並不是那麼的仁善。
大軍快速前行,不幾日便到了匈奴王帳,與其說是帳,不如說是一座城。
這草原民族大多數的王帳都是一樣,說着是王帳,其實是一座很大的城堡。遠方的的城堡,咋看去,灰灰的,一塊塊石頭堆疊而起,並沒有做任何的修飾,看着有些粗獷。
袁熙率領一衆將領遠遠的看着,前方廖化正在叫喊開門。
此時天上掛着薄薄的太陽,光線柔和的灑在衆人身上,多少顯得有些溫暖。袁熙杵在人羣前方,草原的寒風被後方的人羣擋住,與前些日子比較起來,外面算是暖和多了。
“我看着匈奴是沒有投降的打算了吧?”高幹策馬而立,戰馬咻咻。
衆人都沒有去反駁他的話,因爲袁熙回信後,呼廚泉再也沒有回過信,現在他們到來,不僅沒有迎接,還大門緊閉,看起來情況似乎有些不妙。
“主公。”廖化喊了一會,縱馬奔跑回到陣前,“主公,他們不降,還大罵我軍。”
“可問了,爲何不降?”
“呃,他們說漢人奸詐,即想他們投降,又想殺掉他們,所以他們寧願死戰。爲了匈奴最後的榮耀戰鬥而死。”
高幹冷聲道:“想死就成全他們,大將軍,末將願意領兵前去踏平此處。”
袁熙皺眉道:“誰說我要殺掉他們?他們這消息是從何而來?”
廖化搖搖頭,“他們就是不停的大罵我們無恥,我聽不下去了纔回來。”
袁熙看去,只見匈奴王城的城牆上密密麻麻的站立着士兵,這顯然是要和他打攻防之戰了。
不過匈奴士兵守城,這多少想笑話,袁熙嚴重懷疑這個呼廚泉腦子是不是有問題。
投降書來過之後,一路行來連小股騷擾都沒有,袁熙都以爲呼廚泉妥協了,沒想到給他來了這一套。
遲疑了一會,袁熙喝道:“高幹聽令!”
“末將在!”
“命你率本部兵馬上前叫陣,若是敵軍還不投降,即刻攻城。”
高幹面色微滯,“大將軍,我只帶了三萬兵馬,攻城可以,但士兵肯定不夠用,對面可是有接近十萬大軍啊?”
攻守之戰,向來都是攻城一方比守城一方多上數倍。因此高幹雖然請求攻城,但現在說這樣的話,倒也沒有不好意思的意思。
袁熙淡淡道:“你儘管叫陣攻城,我一會還會派其他將領從其它面攻城,爲你緩解壓力。”
高幹臉色漲成了豬肝色,但也不好說什麼,應了一聲,大手一會,領着本部兵馬緩緩向前壓進。
“廖化,令你率三萬兵馬,圍住北城。”
“喏,”廖化領命而去。
“王異,令你率五萬兵馬,圍住西城。”
“末將領命。”
隨着一道道將令下達,袁熙身後的大軍開始緩緩移動。
此時匈奴王城上的匈奴兵,顯然有些站不住了,不時的交頭接耳,指指點點,議論紛紛。